天縱英才還是天妒英才?首先,你得是英才:說說三國里的英雄少年

喜歡聽評書的同學一定不會錯過袁闊成的經典評書《三國演義》,我之前已經聽過兩遍,最近正在聽第三遍,這次聽著聽著,又聽出了新的「味道」。

在東漢末年那個「浪花淘盡英雄」的時代,小小年紀就揚名朝野的大有人在,其中以周瑜、諸葛恪、孔融、曹植最為著名,他們雖然趣舍萬殊,靜躁不同,或以文章傳世或以武功留名,或備極哀榮或暴屍街市,然而共同點都是天資異稟少年得志,留下了許許多多動聽的故事。

周瑜(175-210),安徽廬江舒縣人

「吳周瑜,七歲學文,九歲習武,一十三歲官拜水軍都督,執掌東吳六郡八十一縣之兵權……」這是相聲《八扇屏》里的經典慣口,聽著非常過癮。不過相聲畢竟是相聲,13歲當海軍司令這事兒卻很不靠譜,那時候身體還沒發育完呢,三觀還沒定型呢,如果按照史書上說的先結婚後當都督而且小喬比他小8歲,那彼時小喬才5歲呀!我我我必須反對這門親事!!雖然這條被否定了,可7歲學文9歲習武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今天的小花朵們也都是7歲必須接受義務教育,還動不動就報個游泳班跆拳道班呢。漢朝時期的教育屬於稀缺壟斷資源,只有部分階層中的部分人能夠獲得,而周瑜出身官宦,爺爺和老爹都坐過高官食過厚俸,自然也就很方便地接受文化教育了。更主要的是,周瑜沒有浪費這個資源,他文學方面雖然沒有特別耀眼的成就,然而一曲《長河吟》也能窺見一二了:問人生,嘆華年,時不我與華葉衰。舉杯醉,對月吟,愁腸千結寒聲碎。長河水,奔騰急,壯志難酬空悲切。知音少,灑淚還,斷弦殘曲與誰聽?

怎麼樣,臨水而歌,有沒有聽弦音而知雅意的感覺?

與之相比,周瑜更為人所樂道的便是「曲有誤,周郎顧」了,說的是他精深的音樂造詣,有一次和賓朋暢飲,席間有交響樂助興,喝著喝著周瑜就喝大了,然而在酒酣耳熱一片嘈雜聲中,他竟瞬間聽到了交響樂中的一個錯音,於是轉過頭去向那位演奏者微笑示意,意思是「出錯了吧,我可聽出來啦~」那眉朗目秀的轉頭一笑,簡直帥呆酷斃!再加上周郎從小就姿貌出眾身材健美,又如此文藝范兒加狂拽炫酷屌炸天,簡直不能忍!從此以後,女伶們為得周郎一顧,紛紛故意彈錯音調,一大波心機婊從東漢末年滾滾而來……

當然了,周瑜最耀眼的還是他的武功,保孫策輔孫權,聯劉備抗曹操,打下了孫吳的一片天下,形成了三足之一鼎,不僅成為當世之英雄,身後還被唐武廟和宋武廟作為歷代良將之一配祀享殿,接受膜拜。能擁有這樣的蓋世功績和歷史地位,原因有三:家世、志向、眼光。首先,周瑜絕對是系出名門,堂祖父曾官居太尉,一品武官,老爹也做過洛陽令,相當於北京市委書記,作為官三代官二代,他擁有常人沒有的圈子;雖然有顯赫的家世,周瑜卻並沒有淪為紈絝子弟整天聲色犬馬,而是跟著發小孫策一起摸爬滾打,出生入死,平定江東,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在孫策霸業未成之時,袁術曾經想要收羅他,彼時袁術挾「四世三公」之蔭庇,權傾朝野名滿天下,兵多將廣糧草充足,有凌凌之盛氣。可周瑜沒有被一時的景象所迷惑,他堅定地拒絕了袁術的媚眼,認為孫家才能給他施展人生抱負的舞台,結果也確實證明周瑜有準確的識人眼光。至於周瑜英年早逝,那隻能怪當時的醫療水平有限,交通和通訊技術原始,就一個華佗還無處尋覓,真是徒喚奈何!否則如果周瑜再活個幾十年,成就絕對不止如此。

諸葛恪(203-253),山東沂南人

周瑜撒手人寰之時,東吳的另一顆政治明星正開始放射出奪目的光芒。諸葛恪,諸葛瑾之子,諸葛亮的侄子,少有才思,反應機敏,能言善辯,有神童之稱。孫權與諸葛瑾既是君臣又是朋友,經常在一起暢飲,可諸葛瑾天生木訥謹慎忠厚老實,難免成為飯局上遭人調侃的對象。而諸葛恪和他老爹卻正相反,小小年紀就機靈可愛,所以孫權經常讓諸葛瑾帶著諸葛恪一同赴宴,這種待遇連孫權自己的7個兒子都很少獲得,更別提其他大臣了,可見孫權對諸葛恪的喜愛程度。

有一次孫權擺飯局請大臣們喝酒,喝著喝著便有些醉了,他轉頭一看諸葛瑾還是那樣正襟危坐不拘言笑的樣子,再加上一張天生的長臉,在搖頭晃腦開懷大笑的眾人當中顯得又可愛又可笑。孫權於是壞水兒一冒,命人牽進來一頭驢,然後在紙上寫了三個字:諸葛瑾,命人把紙貼在了驢的腦門上。眾人一看馬上就明白了其中含義,立時哄堂大笑起來,諸葛瑾則大窘,頭頸通紅,臉也拉得更長了。孫權冒完了壞水兒,一看諸葛瑾的樣子,馬上發現自己的玩笑有點兒開過頭了,爽倒是爽了,可怎麼收場呀?大臣們鬨笑過後也覺得打開的方式有點兒不對,人腦紛紛陷入死機的狀態,場面十分尷尬。這時諸葛恪邁著小步輕飄飄拜倒在孫權面前:「主上,請賜我筆墨。」孫權不知何意,讓他自行取用,諸葛恪拿起筆蘸好墨,走到驢前,在那紙條上的諸葛瑾三個字後面加了兩個字:之驢,頓時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局面也隨之打開,孫權大喜,眾人也都鬆了一口氣,繼續喝酒吃肉,談笑風生。飯後孫權特命把驢賜給諸葛父子,這既是對諸葛瑾的歉意,更是對諸葛恪的褒讚。

在另一次宴會上,孫權頻頻勸酒,主上勸酒,眾人自然得喝,只有老臣張昭拒不飲酒,給出的理由倒也充分:自己年歲已高,喝不動了。這倒不是他託大,張昭是孫吳重臣,江湖地位顯赫,而且確實上了歲數,可孫權畢竟是一國之主呀,一點兒面子不給也太讓孫權下不來台了。僵持不下之時孫權忽然想起了諸葛恪,他讓諸葛恪替他向張昭敬酒,看你有沒有這個本事。諸葛恪領命來到張昭面前:「張爺爺請喝酒。」張昭看著諸葛恪的嫩臉,微笑著說:「晚輩向長輩敬酒,要表現出尊敬長輩的樣子,你要能說出讓我感覺受到了尊敬的理由,那我就喝。」諸葛恪不慌不忙地說:姜太公90歲的時候還要手拿兵器在前線指揮作戰,又辛苦又危險,現在主上為您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著想,一有戰事就讓您在後方歇著,可同時又考慮您的地位,飲宴的時候讓您坐在最前面,這難道還不夠尊敬您嗎?張昭聽後竟無力反駁,只好把酒喝了。其實諸葛恪是話中有話,張昭是東吳出了名的投降派,赤壁之戰時他力主降曹,要不是周瑜和魯肅堅持東吳早就完蛋了,孫權後來還譏笑過張昭,說當初要是聽了他的話,他孫權一家恐怕要沿街乞討了。這次諸葛恪拿張昭和90歲還上戰場的姜太公對比,到底是尊敬他還是寒磣他可就兩說了。總之這一席話既替孫權解了氣,更再一次展示了諸葛恪過人的聰明才智。

可嘆的是諸葛恪聰明反被聰明誤,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顯露出他恃才傲物剛愎自用的一面,孫權那麼喜歡他,到最後也看出他不可重用,臨終之時不想把大事託付給他,無奈群臣屬意,再加上權臣孫峻的堅持,最後孫權不得不把後事託付給了諸葛恪,但還是留了一手,沒有把軍事大權交給他。然而孫權剛一死,諸葛恪就凶相畢露,他迅即消滅政敵,一步步獨攬大權,後來又好大喜功,不顧大家的反對執意興兵伐魏,打了勝仗就沾沾自喜,把功勞全算在自己身上,打了敗仗就推脫責任,板子全打在別人的身上。最後終於天怨人怒,被吳主孫亮和當初力挺他的孫峻聯手擊斬於酒宴之上,並誅連了三族。

孔融(153-208),山東曲阜人,孔子第19世孫。

說到小時成名,在三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孔融必居其一,四歲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就不必再說了,孔融的機辯之才在他10歲的時候就已經初露鋒芒。那年他隨父親去洛陽,想看看名士李膺的樣子,可李膺牌子大,家人看孔融還是個孩子,連通報都不通報。孔融於是說他是李膺的親戚,這下守門人一聽不敢怠慢了,趕緊通報。李膺見到孔融,死活想不起來這門親戚,孔融一笑:「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師承的關係,那咱倆也算是世交啦,自然也算是沾親帶故了。」眾人聽了拍手稱奇。後來李膺把這件事跟另一位名士陳韙說了,陳韙卻並不以為然,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可不見得有出息,孔融聽了反唇相譏:「那陳老先生想必小時候就很聰明吧!」陳韙一時語塞。

孔融也確實沒給他的先祖孔子丟臉,文采位列「建安七子」,做官做到虎賁中郎將和北海相,交友更是每日高朋滿座,弦琴不輟。曾作詩「坐上客恆滿,樽中飲不空。」蘇軾評他「有英偉冠世之資,師表海內,意所予奪,天下從之,此人中龍也」,雖有些溢美,但大抵是不差的。

然而孔融也有文人的通病:自負。而且名氣越大病越嚴重,挾名恣肆,專挑官兒大的滅,越是不愛聽什麼就越說什麼,越是哪壺不開就專提哪壺。尤其是對曹操,先是力薦禰衡,結果禰衡擊鼓罵曹,到今天還是京劇名段,曹操能不把賬算在孔融身上嗎!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娶了袁紹的兒媳甄氏,孔融聽說後又來勁了,他欺負曹操讀書少,愣是自己編了一個「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周公」故事說給曹操,曹操開始還挺高興,過幾天知道被耍了又羞又恨,著名的白臉都給氣紅了。再後來曹操在全國範圍內禁酒,誰都知道他是為了發動戰爭節省糧食,可沒人敢說破,只有孔融又抖起了小機靈,先是引經據典洋洋萬言表示反對,然後乾脆挑破窗戶紙,說曹操是在備戰,是窮兵黷武。孔融專註黑曹20年,不斷挑戰曹操底線,終於把自己的小命挑沒了。曹操指使手下列舉了孔融幾大罪狀,最後挑了個「不孝」的罪名把他給宰了,並夷其全族。其實孔融的「不孝」不過是他說過的兩句話,一個是說父與子沒什麼恩情,不過是一時情慾的產物而己,母與子也沒什麼親情,不過是寄養在罐子里的東西,倒出來就沒關係了。另一個是說發生災荒的時候,如果父親是個惡人,還不如把糧食拿去給別人吃。這些話雖然刺耳,但在哲學和道德方面也並非完全站不住腳,更是罪不至死,卻帶給孔融殺身之禍。實際上這是曹操的精心謀劃,他既要消滅孔融的肉體,更要讓他的名譽受損,以擋住天下人的非議。可憐以4歲讓梨而得孝名的孔融,最後卻死於「不孝」,這位在孔聖人所有的後代中最為著名的人物,就這樣「說」死了自己。讓我們以孔融的《臨終詩》表達對他的哀悼吧: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曹植(192-232),安徽亳州人。

最後來說說曹植。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他10歲就通讀《詩經》、《論語》,出口成章,以至於曹操看了他的文章後還以為是有人代筆。在群雄逐鹿的年代,曹植隨父出征,以自己出眾的才氣寫了很多著名的詩賦,在征戰的間隙帶給曹操難得的休閑快樂。曹操在鄴城建成著名的銅雀台後,命眾人寫文章以示祝賀,曹植揮灑立成,寫下著名的《登台賦》,曹操看後大喜,越發喜歡曹植。下面摘錄幾句曹植的樂府詩《美女賦》,看看人家是怎麼撩妹的: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短短几十個字,一個膚白貌美氣質佳的女子就浮於腦海,映入眼帘。試問哪個女人能受得了這般才氣?!

曹操喜歡曹植的詩情畫意,一度想把他立為世子,接革命的班。可惜曹植沒有把握住幾次關鍵的機會,常常喝酒誤事,終於傷透了曹操的心,最後讓曹丕得了逞。曹丕稱帝後憚於曹植的名望與才氣,逼他七步成詩,否則就以名不符實空有其表的名義殺了他,結果不但沒能殺了曹植,反成就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一傳誦千載的名篇。

此後曹植又寫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賦》,並順帶成就了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名畫《洛神賦圖》。曹丕死後,他的兒子曹叡繼位,當叔叔的曹植一度又燃起了治國安邦的希望之火,可曹叡只是客客氣氣地敷衍了事,年僅40歲的曹植最後在鬱悶之中死去。

曹植在政治上是失敗的,失意的,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卻佔據了傲人的高峰,享有「一代詩宗」的歷史地位。就連李白他老人家也如此評論:「曹植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並謙虛地說:「白之不敏,竊慕高論。」

文章寫到這裡,細心的讀者可能會說,你寫的這四位至少都是官二代呀,含著金湯匙出生,人人背景深厚,個個起點超高,不成功才怪呢!關於這個問題,800年後的王安石在他的名篇《傷仲永》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一個人小時候再聰明,天份再高,如果不認真學習,多讀書,讀好書,長大以後一樣是個不成器的傢伙。以上四人如果自恃家威,都像海淀銀槍小霸王似的整天不是飆車就是泡夜店,怎麼作死怎麼來,也就不會留下這麼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留芳千載的名篇了。


推薦閱讀:

清明節說說《小上墳》
說說當今老人七大傻,哪位高人總結的,太精闢了!
說說紅蘿蔔青蘿蔔白蘿蔔水蘿蔔各自的功效
在心裡,你是幸福的秘密;我愛你,不是說說而已【16P】
用白話說說風水學上的龍脈

TAG:三國 | 英雄 | 少年 | 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