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城市遷徙指南

作者|甘露順

編輯|太喜

「我愛你,只有你,能讓我如此愛你,如果沒有你,我的生命不會完整。」前不久小二姐借著一篇深情款款的表白文,一手將張楊導演送上了熱搜榜,一手激起了文藝圈的大爭論。

已經沉寂好長一段時間的「文青」被小二姐重新推上了輿論風口,暫且不論小二姐是真假三毛轉世,但她的行事風格確實像文青所為:在佛珠數到第37天左右,她飛到了大理。

大理,是一個在許多文學影視作品裡頻頻出現的城市,在洱海邊的客棧里,半杯洋酒在旁,民謠一放,怕是大多數文藝青年都忍不住要發朋友圈了。

中國這麼多城市,文藝青年偏偏就愛下面這些。

京滬兩地,讓文青1.0心潮澎湃

細細考察「文藝青年」這個詞,可以從民國說起。那個時候的文青其實是和文學,甚至是愛國主義綁在一起的,文字里多是對時事的評判。既然要激揚文字,倡導思想開放的大學和標榜自由交流的報刊成了文青聚集地。

要想俘獲文青1.0們,最重要的就是離政治和文學近,而且還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北京,故都風派,文化韻味自然是濃重許多,政治韻味更是濃厚,批駁時政的大都三兩成群;上海,雖然政治氛圍不如北京,但文化上既有中式腔調又有西式風韻,獨樹一幟。

京滬兩城的整體城市環境都決定了文青1.0們紛至沓來。

都市之中,文學社團成了文青們互相接洽的場所。在大學裡,在大街上,你都可以看到一人在台上慷慨演說,下面一排人圍著叫好的場景,比如電影《無問西東》中,泰戈爾來中國的時候,身邊就圍繞了一大波知名文青。

30年代的文學社團泡沫社中谷牧,也是當時文藝青年的典型代表,魯迅、胡適、謝冰瑩、徐志摩、林徽因等人同樣名列其中。

作為文青1.0標配的讀報寫文,在北京和上海得到了最狂肆的生長。

古典寧靜的文化古城北京生產學院派優雅的「京派文學」,開放摩登的上海則擁有了「革命文學」的發言權,兩種文學形成了「京派」和「左聯」兩分天下的格局,也養育起了文青1.0中的兩批人:京派文青和滬派文青。

北京和上海在文青心裡成了「讓人無法安心合眼」的城市。

師陀長篇小說《馬蘭》開篇《小引》中的文字經常被引用來證明其魅力:「凡在那裡住過的人,不管他怎樣厭倦了北京人同他們灰土很深的街道,不管他日後離開它多遠,他總覺得他們中間有根細絲維繫著,隔得時間愈久,它愈明顯。甚至有一天,他會感到有這種必要,在臨死之前,必須找機會再去一趟,否則他要不能安心合上眼了。」

深圳,讓文青2.0湧入又逃離

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是文青天下的格局,在20世紀80年代被新加入的深圳終結了。改革開放帶來了新經濟,文青們也開始思索新的精神世界,文青2.0粉墨登場。

與文青1.0不同,文青2.0是充滿激情、滿懷希望的。他們希望有新的生活環境、接觸新思想,這個時候新興的深圳就恰恰滿足了這些需求。

深圳是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這裡有著擺脫貧窮的財富夢,還有著跟別的城市不一樣新鮮氣息。

具備新鮮感的深圳在文學中就被描繪成了希望之地,由此一躍成為了繼北京、上海成為了文青第三大聚居地。

深圳給予文藝青年的希望是充盈的,充盈到你可以憑藉詩獲得戶籍。《證券時報》曾記錄下這樣一個實例,主人公阿華這個略有身體殘疾的女青年,她寫得一手好詩,因為一次詩歌大賽而獲得政府獎勵的深圳戶籍,這一招放在今天怕是只能讓拼著腦袋積分落戶的人「徒有羨魚情」了。

深圳憑藉機會眾多給了文青2.0們以希望,最終還是因為生活成本的提高而讓他們無奈逃離。即使已經獲得了深圳戶口,詩人阿華最終還是離開了深圳。「深圳,能夠給她戶口,能夠給她交流的空間,但是沒有辦法提供合適的能夠承受的房價」。

現實生活的細枝末節開始蔓延進了文青們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皆是如此。

鋼筋水泥建築起的城市,生活在其中日益艱難,所以不是文藝青年厭惡鋼筋水泥,現實情況是,鋼筋水泥讓文青2.0們難以立足,無論是現在的還是未來的。

藏滇黔川,文青3.0向西南尋覓

逃離北上深之後,文青的迭代隨著社會流變而繼續前行,文青1.0,文青2.0尚且都脫胎於文學,文青3.0較之顯得就寬泛了許多。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只要是喜歡其中一些的青年人都可以稱之為文藝青年。

在功利化的社會背景下,文青3.0還背負著一些「不切實際和無病呻吟」的罵名,有段時間,人們甚至說文藝青年就像一場瘟疫,傳染極快,複製極容易。但這依然阻止不了他們繼續遷徙,尋找自我的腳步。

這個時候藏滇黔川四地開始俘獲了一批又一批文青3.0們。較之於北上深的生活艱難,這些地方更有著類似陶淵明歸園田居般的生活。一面是壓抑苦悶的城市生活,一面是游于山水無憂無慮的詩和遠方,「逃離出生活圈,尋找自我」成了這個時期文青的主要目標。

2016年,趙雷一首《成都》撩撥起多少文青對蓉城小酒館的興趣。殊不知,在此之前藏、滇、黔三地早已在文青心頭排排坐下了。西藏,神聖而純凈,最適合文青們洗滌心靈;雲南,昆明大理,蒼山洱海,怕是要在這裡吟詩一首了;貴州,西江千戶,赤水丹霞......這些地方,成了文青們逃離後的「詩和遠方」。

由此看來,如果說文青1.0們還在追求理想中的書生意氣,那文青2.0和3.0們就已經趨於現實了。因為深圳有更多現實機會,所以值得選擇;同樣也是因為北上深現實生活太艱難,所以藏滇黔川才會成為新熱點。

英法日,國門之外的詩意生活

「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後一起去東京和巴黎」,中國的城市已經滿足不了文青們追求「他鄉」的情結了,文青3.0們在自己的To do list上記下了值得一去的西式浪漫地。

根據國家旅遊數據中心的數據,2017年全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約為1.31億人次,2016年這個數字還是1.22億。

文青們也隨著這股大潮奔著文學藝術中的東京、巴黎等地各種版本的愛情故事跑出了國。畢竟,文青最初一代其實是受著西式浪漫風情的熏陶的,作為繼承者們,這趟文藝尋根之旅還是值得的。

文青3.0們愈發熱愛的是這些城市被貼上的文藝標籤,城市本身如何已經不再那麼重要,至少這份附加值他們願意買單。說到底,文青3.0已經開始成為了一群消費符號的青年,線下想著詩和遠方,線上找著精神角落。

世界那麼大,確實該去看看,但沒去過這些城市,沒踏出過國門,就不夠文藝嗎?我倒不覺得。在我看來,優秀的人骨子裡都很文藝。

上面列舉的地方,你都去過哪些,經歷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咱們留言里見。

[1]陸佳傑.優秀的人骨子裡都很文藝[J].小康,2017(05):92.

[2]今年,你當「文藝青年」了嗎[J].成才與就業,2016(12):40.

[3]深圳文化觀察員 晉東南. 文藝青年告別深圳的四種方式[N].證券時報,2016-11-28(A03).

[4]蘇偉康. 無名文藝社與30年代文藝青年研究[D].浙江師範大學,2015.

[5]譚爽.文藝青年的「逼格營銷」[J].成功營銷,2014(11):76-77.

[6]楊晶晶,黃芳.從「文藝青年」內涵意義的演變窺社會之變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09):75+83.

[7]朱海青. 網路社群「文藝青年」身份認同[D].南京大學,2014.

[8]祝媛. 小清新:一種新興的文化潮流[D].上海師範大學,2014.

[9]村上.特色咖啡館:文藝青年的聖地[J].課堂內外(初中版),2013(Z1):66-67.

[10]隨心.文藝青年養成記[J].課堂內外(初中版),2013(Z1):68.

[11]邵繼群. 抵抗與消解:消費社會下「小清新」現象探析[D].華東師範大學,2013.

[12]陳凡平.對文藝青年偏愛北京之猜想[J].課堂內外(高中版),2012(09):57.

[13]黛布拉.文藝青年生活進階「指南」——評廖一梅的《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J].東方藝術,2012(05):142-147.

[14]何倩.北京,文藝青年「理想家園」[J].溫州人,2011(05):20-21.

[15]馬俊江.30年代北平小報與革命文藝青年[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01):29-41.

[16]馬俊江.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北平小報與故都革命文藝青年[D].北京大學,2009.

[17]2016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18]2017年全年旅遊市場及綜合貢獻數據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推薦閱讀:

清華駐村博士生的思考:警惕「泛清真化」背後的陰謀
蔣介石---如何從底層青年最終成爲民國總統的
學院級別的青年志願者協會應該怎樣發展?
《青年圖摘0127!》一哥們要結婚,媳婦家彩禮要十五萬...
有沒有學生時代一直好好學習,絕不抄作業,去網吧的人?他們現在怎麼樣?

TAG:城市 | 文藝 | 文藝青年 | 青年 | 遷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