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 修身 博學 報國》——修身篇之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譯註】天的運行剛強勁健,君子因此自強不息。
【評述】《周易》是儒家重要經,通過八卦的形式推測自然的社會的變化,提出了若干富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這句話是從自然界的運動引入,強調人要自強而且要堅持不懈。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周易·益·象》
【譯註】看見善行就效法,有了過錯就堅決改正。
遷:遷移,貼近。
【評述】人的修養要以正反兩個方面作參考,不斷地發展優點,不斷地去掉缺點,這樣,優秀的品德就能夠不斷增益。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尚書·周書·旅獒》
【譯註】在細節上不小心謹慎,最終會敗壞大的品德。
矜(jīn):小心謹慎。
【評述】周武王滅商後,西旅國奉獻大犬,召公認為不可接受,並善誡武王從量變到質變,是事物發展的規律,防微杜漸,不可掉以輕心。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第三十三章
【譯註】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我的人才叫堅強。
【評述】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他所著的《老子》提出了一個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具有豐富辯證法思想,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哲理。這句話指出自強的真正含義是不斷超越自己。
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
——《國語·周語下》
【譯註】行動時沒有什麼比嚴肅謹慎更重要的了,居家時沒有什麼比節儉更重要的了,道德修養沒有什麼比謙讓更重要的了,做事情沒有什麼比商量諮詢更重要的了。
敬:嚴肅慎重。咨:徵詢,商量。
【評述】《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分別記載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史實。這段話講了處事要慎重、節儉、多與他人商量,這也是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幾個重要方面。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
【譯註】哪個人會沒有過錯呢?有錯能改,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莫大:沒有比其再大的。
【評述】《左傳》是一本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左丘明所著。晉靈公十分殘暴,他的大臣士季就用這句話來勸諫晉靈公,他的話與《論語·子張》中子貢的話相似:「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均說明了犯錯的不可避免和知錯必改的重要。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譯註】百姓認為好的,我就推行它;他們認為不好的,我就改掉它。
【評述】鄭國子產執政,鄭國人在鄉校中議論他政事的得失,有人向子產建議毀掉鄉校,免得人多嘴雜。子產就講了這幾句話,表示不同意毀掉鄉校,並認為百姓的議論反而可以減少自己政務上的失誤。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譯註】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謀事情盡心竭力了嗎?與朋友交往有不守信用的問題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溫習了呢?
省(xǐng):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忠:盡心竭力。
【評述】這段話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他提出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誠信。對他人要誠心,對朋友要守信,尤其對老師要忠誠。在「省」字上下工夫,通過反躬自問,不斷提高自覺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譯註】看到賢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從內心認真自我反省有沒有和他相同的缺點。
齊:看齊。
【評述】孔子認為要提高個人素質,必須以好壞兩個方面作對照,學習經驗,吸取教訓,這與《周易·益·象》「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的精神是一致的。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論語·顏淵》
【譯註】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可擔憂和害怕呢?
疚(jiù):內心慚愧。
【評述】經常作自我檢查,及時改正缺點錯誤,心裡不留下任何污穢,這樣內省時就會心胸坦蕩。無私者無畏,道理就在這裡。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衛靈公》
【譯註】要求自己嚴而要求別人寬,就會避免怨恨了。
躬自:自己。厚、薄:從上下文看,即嚴、寬。
【評述】嚴於責己最終得益的還是自己;寬以待人,就會取得別人的諒解和信任。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
【譯註】犯了錯誤卻不改正,這就是真正的錯誤了。
【評述】人不可能不犯錯誤,最重要的是有過則改,不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左傳·宣公二年》中說的「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貧則見廉,富則見義。
——《墨子·修身》
【譯註】貧窮的時候最能表現出一個人是否清廉,富裕的時候最能表現出一個人是否講求仁義。
見(xiàn):表現。
【評述】墨子這段話,強調人生境遇對一個人品德的考驗。「貧窮起盜心」,「為富不仁」,決不是必然的規律,君子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廉在貧中見,義在富中求。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譯註】我善於養護我正大剛直的氣節。
浩然之氣:正大剛直的精神。
【評述】正大剛直的精神誰都羨慕,但得來不易,必須堅持修養才能具備,又能保持得住。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
【譯註】自身彎曲不正的人,從來不能使人變得正直。
枉:彎曲或斜歪。
【評述】打鐵先要自身硬,鋸木先要墨線直。自身修養不好,肯定幫助不了別人。
人必悔之,然後人悔之。
——《孟子·離婁上》
【譯註】一個人必定是自甘侮辱,然後別人才侮辱他。
【評述】自己人格不高尚,勢必被人瞧不起,加強自我修養,自強自珍自重,別人自然不敢欺侮自己。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孟子·離婁上》
【譯註】對人友好但別人對自己不親熱,要反問自己仁愛做得如何;管治別人但管治得不好,要反問自己是否有智慧;對人禮讓但別人不答理,要反問自己是否敬重別人。
愛人:對人友好。反:反問自己。不治:治理不好。不答:不答理。
【評述】自省能力是一種層次最高的綜合能力,包含著道德、智慧、素質、氣量、技巧、藝術,等等,這一切都應當成為修身的內容。要通過經常的自我檢查來不斷完善。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譯註】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使命放在某人的肩上,必定要首先在苦難中磨練他的意志,勞累他的筋骨,飢餓他的軀體,使他身受貧窮,每一個行為總是不能如意。這樣,可以震動他的內心,堅韌他的性情,增益他的能力。
是:這,某。拂(fú):違背,不順。所以:指用這種辦法。曾益:同「增益」,增加。
【評述】孟子列舉了舜、傅說等幾位聖賢成功的例子後,總結出成功必須經歷磨練的道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說的是同一個道理。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
【譯註】一切真理和美德都蘊含在我的天性之中,自我反省,如果自己的言行思想都能符合這些真理,沒有什麼比這更快樂了。儘力按(推己及人)恕道去做,達到仁德的道路沒有比這更快捷的了。
反身:反躬自問。強(qǐang):竭力,儘力。恕:推己及人。
【評述】孟子是性善論者,認為一切真理、一切善性美德都是天生。修身就是盡一切方法,保全這些天性,不要讓它喪失。從認識論上看,這是唯心主義的。但是他強調「反身而誠」、「強恕而行」,在德性修養方面,實際上還是注重了後天的努力。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譯註】富貴時不放縱,貧賤時不改變志向,面對威武不屈服。
淫:雨水多,引申為無度,放縱。
【評述】修身就要經受各種考驗。一個人如果不管富貴、貧賤和威逼,都能堅持正確的方向,便真正是意志堅強的君子了。
故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況《荀子·勸學》
【譯註】君子博學,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就能聰慧明達,行為沒有過失了。
參(cān):檢查。省(xǐng):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乎:相當「於」。知:同「智」。
【評述】博學與修身是相輔相成的。學識淵博有助於德性修養,提高人格素質;道德品質好,人格高尚,必然也促進求知的慾望。二者持恆互動,就會「知明」,而「行無過」。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荀況《荀子·勸學》
【譯註】鬆鬆垮垮,忘記了自身,災禍就要發生。
怠慢:鬆懈,掉以輕心。忘身:忘掉自身的責任。
【評述】這句話說出了修身的緊迫性和持恆性,事關成敗,實在不可掉以輕心。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
——荀況《荀子·修身》
【譯註】好的品行在身,就感到堅定自信,自己必定喜歡;不好的品行在身,就感到全身污濁,自己必定討厭。
介然:耿介的樣子。好(hào):愛。菑(zāi):「緇」的異體字,黑色,引申為渾濁的意思。惡(wù):憎惡。
【評述】一個人,必須愛憎分明,是非清楚。必須重視修身,而修身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過程。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荀況《荀子·修身》
【譯註】批評我而又中肯的人,是我的老師;表揚我而又恰當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壞人。
【評述】在聽取各方面意見的時候,只有排除感情因素,才能真正做到「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我們尤其應當聽取反而的意見。
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荀況《荀子·修身》
【譯註】通過修身達到自強,那麼聲名也可以和聖人相比。
堯禹:傳說中遠古的聖明君子,後泛指聖人。
【評述】修身的目標要定得高。要努力做一個像聖人那樣品德高尚的人,使品德儘可能完美。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至誠則無他事矣。
——荀況《荀子·不苟》
【譯註】君子修養心性最重要的是誠信,達到最誠信的時候就不會有別的麻煩事了。
【評述】養心以誠為本,講誠信的人得到大家的擁護,什麼事情都好辦。
故君子博學深謀,修身端行,以俟其時。
——荀況《荀子·宥坐》
【譯註】所以君子要做到增長知識,提高能力,搞好道德修養,端正品行,等待時機到來(以報效國家)。
俟(Sì):等待。
【評述】荀子這幾句話指出,修身是為了成才,成才是為了報效國家。這樣的人生取向正是我們要借鑒的。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禮記·曲禮上》
【譯註】修養身心,實踐諾言,這就叫做好品行。行為端正,語言合道,這就是禮的實質。
【評述】這段話指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言行一致是很重要的,在道德修養上自古都是這樣要求。
君子慎其獨也。
——《禮記·中庸》
【譯註】君子在自身獨處的時候也要戰戰兢兢,嚴格要求自己。
獨:自身獨處。
【評述】慎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行修言道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任何時候都是自覺的需要。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禮記·中庸》
【譯註】所以君子不可以不進行自身修養,想把自身修養好,就必須孝敬父母。
事親:孝敬父母。
【評述】古代道德強調忠、孝、仁、義,而把「孝『』列為百行之先,列為自我修養的必備內容。這當中雖有某些歷史局限性,但是,孝親仍是當代的美德,需要發揚光大。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禮記·大學》
【譯註】古時候想在天下彰顯美好品德的人,先治理好他的國家:想把國家治理好,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首先要修養自身;要修養自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要端正自己的心,首先要自己意念誠實;要使自己意念誠實,就要先得到一定的知識;得到知識在於接觸和探究事物。
明:前一個「明」是使動用法,使……明,即彰明昭顯。
後一個「明」是形容詞,優秀美好。天下:相當於今天的全世界。國:這裡指的是諸侯國,是天下的一部分。
格:推究,探究。
【評述】這段話里有八個互為條件關係的環節,明德—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修身、正心、誠意剛好是中間三個環節,上面聯繫著治國平天下,下面又與研究事物、獲取知識相聯,可見修身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佔有多麼重要的位置。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大學》
【譯註】接觸和探究事物才能得到知識,有了知識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心術才能端正,心術端正才能搞好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搞好了,才能治理好家庭,家庭整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
【評述】這一條和上一條完全互為條件和因果,不可分割。可見,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之千里。
——戴德《大戴禮記·禮察》引《易緯》
【譯註】君子做事情在開始的時候特別慎重,因為最初如果出現厘毫偏差,結果就會產生千里的差錯。
若:如果。繆:差錯。
【譯註】這句話指出觀察事物往往要從萌芽階段開始,因為最初階段蘊含著事物的方向性。修身也不例外,必須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
——戴德《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譯註】君子人見到有利可圖時要想到會不會因此而招致恥辱,遇到要幹壞事時要想到這會受到眾人的唾罵,有嗜好貪慾的時候要想到這會招致恥辱,發怒的時候要想到這樣會招來災禍。
詬(gòu):唾駕。嗜(shì):癖好。
【評述】要干一事之前,首先要想想行為的後果。這是內省的一個重要方面。
射不善而欲教人,人不學也;行不修而欲談人,人不聽也。
——屍佼《屍子·恕》
【譯註】射箭技術不佳但想去教別人射箭,人家是不願意學的;品行不高而想去評論別人,人家是不會聽的。
射:射箭技術;談人:評論別人。
【評述】屍佼主張身教重於言傳。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正人必先正己,這是至理之言。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呂不韋《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
【譯註】想戰勝別人必須首先戰勝自己,想評論別人必須先評論自己,想了解別人必須先了解自己。
知:知道,了解。
【評述】《呂氏春秋》是秦朝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彙編而成的著作,共160篇。該書綜合各家學說,有雜家之稱,有不少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據說,夏啟與有扈氏交戰,沒有取勝,夏啟的大臣要求再戰,夏啟不同意,而是加強自我修養,尊賢任能,一年之後有扈氏就歸服了。這三句話指出了加強道德修養、自強自重的極端重要。對人們的修身立德具有啟迪意義。
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註】修養身心就可以聚集學識,博愛施捨是仁的起點,利益的取捨是義的標誌。
府:聚集之處。端:開始。符:符號,標誌。
【評述】司馬遷《報任安書》借回復任安責成他舉薦人才的機會,申述自己的不幸,抒發胸中的不平,文中有許多名言警句。這一段話說明修養身心能夠增長學識,樂善好施,甘於奉獻,不該拿的堅決不拿,這才符合仁義的標準。
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修於閨門之內。
——陸賈《新語·慎微》
【譯註】能為國家建立大功勞的人,必須首先從家裡開始修養自己。
閨門:原指居室之門,這裡指家門。
【評述】陸賈是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他向漢高祖說過,可以在馬上得天下,不可在馬上治天下,建議漢高祖多學《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他的《新語》多講政務、修身等問題,他認為凡是提倡的事情,都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這也說明修身是成就一切的根本。
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之於纖微之事。
——陸賈《新語·慎微》
【譯註】凡是美名流傳於後世的人,必定是首先從最微小的事情做起。
垂:流傳後世。纖微:細小。
【評述】陸賈的這兩句話說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素質的提高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君子有三言,可貫而佩之:一曰無內疏而外親,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後呼天。
——韓嬰《韓詩外傳》卷二
【譯註】君子有三句話要始終如一地記在心中來警誡自己:一是不要對親人疏遠而對外人親近,二是不要自身的事情做不好而埋怨別人,三是不要災禍降臨才呼天喚地。
貫:貫徹。佩:佩戴,引申為記住。無:不要。下二句從第一句省略「無」字。患:災難。
【評述】韓嬰是西漢前期儒家學者、經學家,西漢「韓詩學」之開創者。他撰寫的《韓詩外傳》共10卷,是研究西漢今文詩學的重要資料之一。這幾句是引曾子說的話,曾子別出心裁,不從正面論述如何修身,而是從反面舉例說明道德缺失造成的惡果,提醒人們修身必須注意的事項。
射而不中者,不求之於鵠,而反修之於己。
——賈誼《新書·君道》
【譯註】射不中目標,不把責任推給箭靶子,而是反過來修鍊自己的射箭技術。
鵠(gù):這裡指箭靶子。
【評述】賈誼是西漢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他認為,把失敗的原因推給客觀是幼稚可笑的,只有老老實實地從主觀上找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有成功的希望。
釋正而追曲,倍是而從眾,是與俗儷走,而內行無繩。
——劉安《淮南子·繆稱訓》
【譯註】放棄公正而去追求邪曲,背離正確而隨從眾人,這是與世俗隨波逐流,而內心品行沒有準則。
釋:放棄。倍:即背,背離。儷(lì):並列。繩:準則,標準。
【評述】判別是非的準則,不在外部世界,而在人的內心中。為人處世必須有堅定不移的是非準則和信念,這對於自我道德修養是至關重要的。後來韓愈講的「行成於思毀於隨」其精神實質是一脈相承的。
推薦閱讀:
※修身(杜維明著 胡治洪譯)
※修身養心,搭建雅緻家庭茶室
※【修身】古代名門家訓選粹
※怎樣才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第一步修身,?
※傾國傾城 儀靜休閑有底蘊才會芳香四溢(女子修身養性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