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以其精練的語言

古詩詞以其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想像,真摯的情愫傳唱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 一道靚麗的風景。自「詩三百」,經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詩,迄唐詩宋詞 元曲,其間詩歌創作不絕如縷。人們忘情於優美的詩作,「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豪情壯志之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隱遁山林之章,亦 有「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羈旅思鄉之作, 更有「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屍骨」 感世遣懷,哀傷民生之音。其感情真摯動人,其辭藻耐人尋味。面對如此優秀的 文化遺產, 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去學習、去品味呢?在新課程標準教學理念的 指導下,我對古詩詞教學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注重積累,反覆誦讀。 學生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因此,加強學生整詩的積累、詩文名 句的積累是豐富學生知識、紮實學生語文功底、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 文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一有好詩名句我就要求學生積累下來。此外,我還收 集列印「古典佳句背誦」給學生, 增加學生的積累量。 古人言「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說得入情入理。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朗讀及朗讀方法的指導 是非常重要的。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很多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有靠自 己邊讀邊體會,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學中儘可能地運用各種手段、多 種方式進行誦讀教學。(1)做好朗讀指導,使朗讀有的放矢。古典詩詞的音樂 之美來源於平仄、節奏、韻律,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在誦讀教學中, 訓練學生學會把握詩歌的節奏形式。如:四言句為兩個音節:「樹木/叢生,百 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五言句為三個音節:「國破/山河/在,城 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七言句為四個音節:「山河/破 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2)引導學生自主誦讀,讓他們真正地 進入角色,身歷其境,與詩中景,詩中情相融,與詩中人相通,充分地發揮主動 性,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3)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誦 讀。 把朗讀技巧與情感體味聯繫起來, 讓學生體會到當時寫詩詞時的心情、 情境, 與作者產生共鳴,使他們準確充沛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4)發動學生進行朗 讀表演。讓學生遴選出自己喜歡的詩詞,參加古詩詞誦讀競賽,提高學生的學習 興趣。通過積累,內化為他們自身的財富。 二、 重視教法,主動探究。 中學古詩詞閱讀教學和鑒賞訓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古典詩詞文字簡 約,蘊涵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細嚼後的強行灌 輸,這種做法不利於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澱、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更不利於豐富 學生的語言素養、 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對於傳統詩詞教學我採取了批判吸 收的態度,融入新課標主動探究的理念,具體做法如下: (一)、抓住意象賞詩法:意象就是出現在作品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 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聯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時 應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徵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後再做整體理解,體 會意境。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詩中的「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這個句子中的「紅日」,如同給大地披上了紅紗,白雪在紅日的映照下,宛如青 春美少女一般嫵媚動人,既有青春的活力,又有青春的純潔。 (二) 知人讀詩鑒賞法: 、 詩歌是一種用凝練的語言, 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學形式, 它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感情,是發自詩人內心的聲音。詩歌創作往往「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 ,詩詞作品往往是作者個人經歷,思想感情的外觀。因此,我們賞 詩之前, 應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緻的了解,這就是「知 其人,方能解其言」。如《沁園春?雪》,只有了解了作者寫作背景,才有可能 解得這首詞。毛澤東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同時還是一位大詩人,這是解這首 詞的一把鑰匙。毛澤東締造了中國的歷史,他的詩自然也記錄著歷史,無論是行 軍途中還是戰爭間歇,生活有多麼濃烈,他的詩就有多飽滿;面對人生,氣吞山 河,高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他用自己的詞作張揚了生命的美麗,為自 己增添了人格魅力。 在教學古詩詞之前,我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人身經歷以及 作品創作的背景, 學生在預習了解中不但體會了詩詞之意,同時也豐富了他們頭 腦中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了解。 (三)、抓住「詩眼」品析法: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用字,力求達到一字傳神的效 果。這種在關鍵處畫龍點睛的字詞,便是所謂的「詩眼」。作者往往將複雜而深 刻的情感凝於作品中的一字一詞或一句之中。 在教學中如果我們抓住解讀詩詞的 關鍵所在,即詩詞之「眼」,加以啟發、點撥,那麼就能促使學生沿著這個方向 作更深更廣的思考、聯想,從而快速把握詩詞大意,體會詩詞營造的意境之美。 如陶淵明《飲酒》的詩眼是「心遠」二字,所有的內容都圍繞著它。教師可以圍 繞「心遠」二字來設計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從「心遠」入手來加深對這首詩的理 解。陶淵明為什麼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答案是「心遠」。那麼「心 遠」是什麼意思?「心遠」就是思想感情遠離世俗世界。 你認為「世俗」突出的 表現是什麼?是愛錢、 愛權、 愛名??詩人「心遠」的具體表現是什麼?是棄官 歸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悠然」是 恬靜、閑適、對生活無所求人生態度。通過師生間共同探討品析,使得學生對詩 的主題就有更深的了解。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揚長避短,融入新課標主動探究的理論, 不斷探究創新,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詩詞素養,提高他們的綜合 能力。通過詩歌的學習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通過感性的文字,從中體會詩人 的善良和博大的胸襟, 感受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何種坎坷, 都要勇敢樂觀地生活。古詩文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結晶,是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它語句鏗鏘,極富韻味;語言表達 簡潔含蓄,極富美感。因此古詩文的積累,會增強兒童對美的鑒賞力,從優美的詩句中感悟 人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新大綱明確地要求:「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 150 篇(含課 文)」,但縱觀我們的教材,古詩的內容畢竟有限,小學六年的教材中古詩的總篇數也不足 四十篇,所以,要擴大學生古詩閱讀的信息量,必須對古詩教學進行拓展,使課文信息量更 加豐富,學生得到更多的情感體驗。鑒於這一認識,我在古詩教學中採取了課內拓展閱讀與 課外拓展閱讀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園,以期達到豐富兒童古詩文積澱之目的, 使其感受古典文化得底蘊。 一。以課本為載體進行古詩拓展閱讀。 很多專家學者曾言, 學生的語文水平主要是得益於課外閱讀。 這裡是強調課外閱讀對形 成語文能力的重要作用, 但也是對課堂內教學效率的一種批評。 我們能否讓學生的語文能力 既得益於課外, 又能更多地得益於課內呢?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過多地拘泥於課文, 課本是 教學的憑藉,但不是唯一的。我們不能過多地受教材的約束,將本該屬於課外閱讀的材料帶 進課堂,融入教學過程中。在古詩教學中,既憑藉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通過拓展閱讀, 1、從作者出發選擇拓展閱讀材料。可以補充作者生平經歷及所著作品,以供學生閱讀。如, 在學完了李白所寫的《贈汪倫》一詩後,我在課內組織了一次小小的朗誦比賽,讓學生來背 誦李白的其他詩,如果是教材里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就在黑板上寫下來,集體讀一讀,背一 背,不求甚解,但對學生的詩歌積累無疑是有很大好處的。再如,教學蘇軾的《題西林壁》 一詩時,我在課前先引導學生了解了「唐宋八大家」,然後請學生查找有關他們的資料,並 且閱讀他們的作品,並把這些作品帶到課堂與同學分享。這樣的環節設計以點帶面,擴展了 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於一節課,一本書。從而,擴大 學生信息交流。這樣做,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為工具書的作用。不僅加大了教學密度,而且 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從時代背景出發選擇史實閱讀。有的詩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相差甚 遠,制約著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我們不妨為學生提供與詩詞有關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學生的 文化視野,為學習詩詞作知識鋪墊。如,教學《贈汪倫》一詩時先介紹作者及背景。而後半 部提出思考題:(1)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背幾句描寫友情的句子。(2)詩人 是怎樣表達自己與汪倫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 使學生在了解背景的前提 下很容易感悟到平淡的詩句中流露出詩人與友人的惜別之情, 感受詩人與友人的深情厚意同 時也豐富了課外知識。 3、從詩詞的體裁出發進行類比閱讀。如,第七冊語文教材中《贈汪倫》一詩,在體裁 上屬於送別類詩歌,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我自始至終引導學生自學古詩,掌握送別詩的表 達方式和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自學《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學 生很快就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 的作者高適是用語言送別董大, 通過吟誦領悟了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一節 課,學生學懂了三首古詩,使閱讀效率大大提高。課後,我還布置同學們搜集、吟誦有關送 別的詩歌,進一步將語文教學的空間延伸到了課外。 4、從詩詞的情感出發選擇材料。例如,《春夜喜雨》一詩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無喜雨 之情,喜雨往往與滋潤萬物,喚起勃勃生機聯繫在一起。韋應物《幽居》詩: 「微雨夜來過, 不知春草生」就是人們讚賞的佳句。「微雨」是對早春細雨的準確描繪,春草在微雨滋潤下 成長,這裡有一派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也有詩人對夜來細微春雨的喜愛,詩人幽居的寧靜 和心情的喜悅可見一斑。於是,在教學中,我將這兩首詩同時出示給學生。第一步:讓學生 對照著讀,感受詩人相同的心情;第二步,讓學生尋找合適的背景音樂進行配樂朗讀,加深 理解。 實踐證明:教材與閱讀材料有機結合的古詩詞教學,是能夠實現耗時少、效率高,開開 心心學語言的理想境界。 二。從興趣出發,開展古詩課外拓展閱讀。 新大綱明確指出: 「對古詩的學習只要求獲得初步的整體感悟,積累古詩文的精華和兒 童實際生活中的經驗。」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加學生的古詩積澱,奠 定深厚的文化底蘊。我讓學生從興趣出發,在課外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一開始在量上有保底 要求, 繼而, 在質上有所提高,定期檢查評比,利用一切零散的時間和學生一起積累、 學習、 競賽。以保證他們的學習熱忱,使他們「愛閱讀」 「會閱讀」,為終生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於是, 我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 班級首先制訂考級計劃, 1、 學生每學期背 15 首詩為三級, 背 25 首詩為二級,背 30 首以上的為一級。根據這一計劃,大部分學生利用學校規定的每天 課前準備 3 分鐘讀背古詩, 每周集中背兩到三首詩, 另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讀。 要求學生人人參與,使每個學生的古詩吟誦水平在各自的基礎上都能得以提高。 2、持之以恆,要有愛心,耐心,信心。不僅引導學生誦讀,還要師生共讀。並採取多 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營造一個開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寬鬆的教學環境。在教室中張貼一 些學生的古詩文書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開闢「每周一詩」且定期更換;組織各種豐富多彩 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凡此種種,旨在創建一個充滿古韻的班級環境,使學生置身其中,隨 時受到傳統詩文的熏陶和感染。 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 「經典詩文誦讀大賽」 在環境布置, 。 活動展開中,營造一個極具人文氣息的班級環境,提高班級品位。。 三、在誦讀中感受文化底蘊,從寫作中感受生活的樂趣。 經典詩文誦讀的宗旨是讓孩子們閱讀名家名篇, 誦讀千古美文, 這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 豐富學生人文素養,拓寬語文學習天地、打下孩子終身發展基礎的最佳途徑。因為經典詩文 中蘊含著豐富的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因素, 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品德與審美 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經典詩文歷經歲月淘洗,千錘百鍊,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積澱了中 華先民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念、人格精神、審美意識,流淌者歷代賢達志士憂國憂民的情懷和 悲天憫人的精神。讓孩子們在記憶的黃金時期誦讀這些經典,毫無疑問,會對孩子人格的養 成和情操的陶冶,對民族精神的養成,都有著任何其他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讓孩子們在 兒童時期大量誦讀千古美文也是錘鍊兒童的記憶力、 開發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學生通過 對經典美文反覆的強化誦讀, 可以養成良好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 可以為寫作積累用之不 竭的語言素材,厚積而薄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兒時的積累就轉化成伴隨一個人終身的 語文素養。而本學期積累背誦的古詩都是描寫春天的古詩,為此,通過學習古詩帶領學生去 感受古詩的意境、春天的美麗,把感受到意境內化成自己的情感,於是,我引導學生模仿詩 人的作詩方法,把自己感受到春天的美麗景色,用詩句來表達出來。從而促使學生熱愛春天 進而熱愛生活。 (一)引導欣賞,激發想像。首先我引導學生欣賞杜甫《春雨喜雨》、王維的《鳥鳴澗》 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想像詩意的畫面,再引導學生分析詩人是怎樣寫這些景象的。如 引導學生欣賞《春夜喜雨》時,我分六步進行:第一步:同學們閉上眼睛,傾聽我們熟悉的 一首古詩,然後隨詩歌朗誦在腦子裡給詩配上一幅圖畫(放《春夜喜雨》配樂朗誦)。第二 步:學生說說在腦子裡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有哪些景物。(出示與詩歌相配的圖畫)。第三 步: 請學生說說詩歌主要描寫的是春天裡的什麼? (出示: 雨的畫面) 這個雨有怎樣的特點? 第四步:作者面對這場雨有怎樣的感情?你是怎麼體會出來的?(板書:喜春)。第五步: 激發學生穿揣摩字詞的運用。師:故事一直是我國浩如煙海的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詩歌 往往只一字一詞的獨特運用就能使境界頓生, 同學們找找看你們覺得這首詩中運用獨特的字 眼有哪些?說說理由。(「重」與「潤」照應,點明了花受雨的滋潤後沉甸甸的樣子。等) (二)引導學生認識詩體、律詩,掌握寫詩歌的方法。以《春雨喜雨》為例子,讓學生 認識古代詩歌以字數分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 詩集都分為五言詩,七言詩。律詩的發展有兩源,一是對仗的盛行,二是聲調的發展。正常 情況下, 做好律詩肯定就可以做好古詩, 所以, 寫古典詩歌都先叢律詩開始。 由於律詩的韻、 平仄、對仗,都有很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律詩的特點,即:每句字數整 齊,或五言,或七言;要求在詩歌中使用駢儷,即使用對仗;奇偶兩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對 的;古詩只能押平聲韻;全篇的平仄有較嚴格的規定;全篇文字是一定的。 (三)欣賞春天的畫面,激發寫作的慾望。 對於春天,學生都有美好的靈動的情感體驗。創作是讓學生情感迸發的點火栓,教學需 要創設條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靈動與飛揚,促進每個兒童創造性地、富有個性地發展。 於是學生在欣賞畫面後,我便創設這樣的情境:大家看到這樣充滿生機勃勃的畫面,你是怎 樣的心情?你想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學生不約而同地說: 「我想讚美春 天。」「那我們就拿起比來,學習詩人用精簡的詩句來讚美春天。 以上三步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其過程可概括為「激趣――導清――表達」。學 生在任何一步教學中,都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是在主動參與、展 開想像、動手動腦中運用多種感官去發現、體驗、表達,真正實現了「想寫」、「樂寫」的 教學目的。 (四)作品展示,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習作之樂。 1、指學生展示自己的詩歌。師及時點評,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樂趣。 春春光明媚桃花開,萬物蘇醒嫩芽長,田園風光綠油油,滿枝花朵竟開放。 ――五年級四班苗延蔓春小雨浸大地,微風暖人間。 嫩柳垂絲濤,嬌鶯恰恰啼。 ――五年級四班歐文慧春桃花朵朵開,小鳥嘰嘰叫。 花兒笑呵呵,春來張臉笑。 ――五年級四班湯雯春天月下桃花開,屋外人欣賞。 鳥在屋檐住,蝶在畫中上。 ――五年級四班羅怡蓮春望瀑布冰融成水流,飛流銀水簾。 仰望飛瀑腰,雲條接連連。 ――五年級四班黃乾坤桃花二月春風吹,桃花枝頭笑,鄉間飄滿香,小鳥嘰嘰叫――五 年級四班嚴彩艷春新苗早春發,沃地破土出。 嫩嫩淺綠色,扁扁新葉開。 ――五年級四班肖宛廷學生在欣賞春天的詩歌、臉上流露出快樂、滿足笑容,由此,可 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同時也讓我從孩子們那一篇篇充滿個性的小詩歌里, 可以得到以 下啟發:1、欣賞詩歌順應了孩子的認知規律。兒童是通過形象認識世界的。學生在誦讀有 關春天的文章時, 在充滿兒童趣味的語言文字中, 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與快樂。 帶著這種對春天的嚮往,孩子們走進春天的公園、果園、田野,在真實的大自然中,已存入 大腦的閱讀體驗在美麗的景色中得以升發, 已習得的語言在真實的形象中得以激活。 學生在 閱讀中獲得的快樂,在觀察中產生的美感享受,都將成為學生貼畫寫作的動因, 「情動而辭 發」,貼畫作文變得簡單而有趣。 2、模仿做詩帶把孩子引入寫作的殿堂。脫離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體驗的寫詩教學是 枯燥無味的。相反,作文源於生活,為學生提供想像的依據,又高於生活,在創編詩歌中激 活學生的思維,在動手、動口、動腦、動心的「隨心所欲」中學生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成功 的快樂。 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 流個不歇。」生活豐富多彩,因此,我們應最簡單的引導學生接觸生活,從學校、家庭、社 會中觀察、積累材料,讓學生有內容寫。畢竟是小學生,只能說可以從這些方面來提高寫詩 歌的興趣,至於水平,需要多加訓練,而且在他們這年齡階段是喜歡想像的,要讓平凡的事 物放發出美的光彩,就要通過想像。 而在教學過程中,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嚮往之情,引導學 生動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春天的美好,為下一步寫詩歌打好基礎。另外,在引導感受意 境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描繪,邊板書簡筆畫邊用語言描繪。在教師優美的語言描繪中,把 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春天的美景中, 把學生的想像帶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以此讓學生享受到語 言的優美,想像的快樂,激起了學生寫詩歌興趣。能力強的學生不到十分鐘,就寫出了一篇 篇充滿個性的小詩歌。 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隨著一代新人的成長, 將不僅收益於千古美文的文學滋養―― 「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 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這一切,將成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資源。同 時,這些優秀的語言材料的積累,以及古風雅韻,也將為他們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古詩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麗燦爛,不僅語言精鍊優美,而且意蘊 深刻,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其中蘊涵的豐富思想,不僅讓 學生了解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而且可以啟迪智慧、發展潛能、陶冶情操。 根據其特點,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 《楓橋夜泊》、《泊船瓜洲》、《山行》等。在這些詩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歌頌、讚美我 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壯麗風光。 通過這些古詩的教學, 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祖國 江山如畫,從小激發他們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培養他們高遠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懷。 2、描寫四季景物。如《春曉》、《詠柳》、《春夜喜雨》、《清明》;《曉出凈慈寺 送林子方》、《小池》;《靜夜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秋思》;《冬景》《江雪》等。這些詩音韻優美、語言凝練,似一幅幅富有色彩和流動感 的四季畫面,讓學生感受到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既提高了他們 的審美能力,又潛移默化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3、吟詠天作之美。如 駱賓王的《鵝》。其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一句,寥寥幾字將鵝的外貌、優雅的在 水中遊動的身姿描繪得栩栩如生。又如楊萬里的《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頭」將夏日的美景描繪得生動逼真。使學生認識自然,領略到自然之美,天作之美,學 會觀察生活,培養美的情趣。 4、歌頌勞動人民。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盼中餐,粒 粒皆辛苦。」這首詩將勞動人民的艱辛、糧食的來之不易刻畫得入木三分,教育學生從小熱 愛勞動,養成勤勞節儉的美德。 5、抒發情感。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 人。」, 將詩人對故鄉的思念,對故鄉親人的思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李白的《贈汪倫》 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感情,這些古詩 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和熱愛親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6、富含哲理。如《登顴雀樓》全詩境界開闊,氣勢磅礴,蘊含著詩人「登高望遠」的 胸襟和抱負。同時這首詩還說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刻哲理。又如白居易《草》:「離 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全詩構思巧妙,表達了萬物生生不息 的理趣,耐人尋味,千載傳誦不衰。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古詩教學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要充 分挖掘古詩所蘊含的豐富內容,使學生充分理解古詩的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 是古漢語,節奏強、跳躍大、文言詞語多、意義濃縮性大,我們把理解古詩詞意 思,體會古詩詞含義,辨析古今詞義的不同作為教學重點。從敘寫的內容上看, 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由於小學生認知層次教低,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對古詩 詞的時代背景缺乏認識, 因而對古詩詞理與情的體會、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詩詞教 學的難點。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覺得應該在中年級利用「知詩 (詞)人,解詩(詞)題;讀詩(詞)句,曉詩(詞)意」的摸式流程進行古詩 詞教學時,堅持訓練學生「查、解、釋、換、猜、調、補」的古詩詞學習習慣, 提升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品位和實效。 一、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中讓「查、解」成為習慣 我還記得在小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就是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 入手開始古詩詞教學。雖然當時覺得記憶時非常的困難,但現在回想起來,現在 深深印在腦子裡的偉大的詩人, 詞者卻恰恰是當時花費大工夫來記憶的。 而現在, 時過境遷,這種做法已經不再時髦,取而代之的是多媒體創設情境、圖畫音樂導 入等方式。當然,這些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詞的意境,有助於學生 理解內涵,寓教於樂,但的的確確是忽視了對詩人、詞人的了解程度。其實,在 古詩詞教學中長期堅持「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練,有如下好處: 第一,可以養成查閱古詩詞資料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查閱中了解詩(詞)人的 生平、寫作個性特點,了解詩(詞)的時代背景,為理解全詩(詞)做鋪墊;第 二,從詩(詞)題目入手解題,可以培養審題能力,可以整體感知全詩(詞), 了解全詩(詞)大意。由此看來,古詩詞教學伊始,我們要堅持進行「知詩(詞) 人,解詩(詞)題」的訓練,讓其成為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終身習慣之一、 二、在「讀詩(詞)句,曉詩(詞)意」中讓「釋、換、猜、調、補」成為習 慣 這一點是我在聽了吳中區一位優秀教師的公開課有才有的想法。這位老師將 李清照的《如夢令》用這種方式進行詮釋,在了解字詞的同時,選擇相應的方式 使得學生自己來體會當時遊玩的快樂,讓我這一個老師都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 懷。在理解詩詞的內容的時候,不妨讓「釋、換、猜、調、補」成為學生的習慣, 讓學生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同時掌握併產生學習的興趣,讓其成為學習習慣。這 樣老師就完成了「授其漁」的本職,更有利與學生的發展。 1.釋──查注釋,解注釋,看注釋。這是學習古詩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學中我 們要時時提醒學生利用身邊各種個樣的學習資源,嘗試自己直譯詩句,通曉詩句 的意思。 2.換──古今詞、景對換。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五冊《山行》一詩, 理解「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生」時,我先讓學生查字典, 學生找到注釋「產生」,聯繫詩句大致理解意思後,再讓學生對「生」進行重點 體會。 學生很快想到了在電視中見到的雲霧瀰漫的高山,這樣對詩中的寒山也就 有了更深的理解,體會出詩的意境。 3.猜──聯繫上下文推測古詩(詞)中詞語的含義。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 教材第六冊《清絕句》這首詞,理解「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中的 「含」 時, 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推測其含義, 有的說是 「有」 有的說是 , 「包含」 , 雙方爭持不下。於是,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展開辯論,利用教室的玻璃窗進行 試驗,結果是既可解釋為「包含」,也可解釋為「存在」,兩個意思都表現在詩 人的窗中能看見西嶺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4. 調──調換順序, 即古詩詞句中的詞序有時與現代漢語語句的敘述順序不同, 需要調換才能正確直譯。還是在《絕句》一詩中,理解「門泊東吳萬里船」時, 應調換為「門泊萬里東吳船」,翻譯為「門前停著行了萬里的東吳來的船隻」。 5.補──補白,即在直譯古詩詞遇到意義跳躍性大、意義含蓄時,就需要教會 學生補充意思,補充含義。如在古詩《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時,如果沒有補白的話,學生可能就會對京口、瓜洲、鐘山這 三個地名,機械地理解為「從京口到瓜洲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 座山」,不會明白其含義──作者心裡的想法。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補白:這是 詩人在瓜洲遙望家鄉時的所見所聞。作者的心飛過長江,飛過幾座山,就到了家 鄉鐘山,心理距離近,特想「還」;而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山高水長,路途 遙遠,不能「還」。作者通過心理距離和實際距離巨大反差的對比,表達了詩人 王安石人在旅途,卻心繫家鄉的強烈思鄉之情。 總而言之,古詩詞教學要像教學其它諸如記敘文、說明文、散文、小說等一 樣,既要注意知識的學習,也要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要注意學習 方法、學習技能、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古詩詞學習的本質── 自覺運用學法,感悟古詩詞理與情,積累古詩詞;自覺養成自讀自悟古詩詞、自 我積澱古詩詞的能力。 淺談小學古詩詞教學 ? 史守琴 【2006 年 08 月 11 日】 我國淵源的歷史文化,大部分通過詩、詞流入民間,並傳誦至今。古詩詞的凝鍊優美,是中國古 代思想文化與漢語言最完美的結合,是中華民族精髓最傑出的呈現。其內容極為廣泛,有借景抒情, 有托物言志。其中被選入小學教材的有 40 余篇,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從中獲得美的熏陶,從而對提高 文學素養,培養民族 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意識,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古詩詞教學,關鍵在抓住古詩詞中的「美」。 如何抓住古詩詞中的「美」?首先是引導學生髮揮想像,感受其中的畫面美。大凡流傳至今的 古代詩詞都是「詩中有畫」,借景抒情,因為詩和畫在色彩、結構、韻律、意境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的 美的特性,如唐、宋兩代許多著名的詩詞句,就常常被後人選為繪畫創作的題材。在小學語文教材中, 也有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佳作,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分別構成「黃鸝翠柳圖」、「白鷺飛天圖」、 「雄峻雪山圖」和「萬里征帆圖」,有聲有色,動靜結合,渾然一體。那麼,怎樣引導學生髮揮想像, 感受古詩中的畫面美呢?(1)運用形象生動的語言破析詞與字的涵義。如杜甫《絕句》中的「鳴」 字,既可以聽到黃鸝那清脆悅耳的鳴叫聲,又可以看到它們歡蹦跳躍的活潑勁兒。(2)引導學生去 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接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美的熏陶,做到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才能真正理解古詩詞 中「美」的涵義。 其次是領悟意境美。「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感情;「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包括自然 環境和社會環境。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所描繪的客觀事物之中,賦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從而 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仍以杜甫《絕句》為例。詩中黃鸝在綠柳上歡快地鳴叫和白鷺展翅高飛, 抒發詩人舒暢的心境;千秋雪山和萬里船隻的描繪,展示詩人開闊的胸襟。整首詩不僅寫出了詩人對 春天的讚美,抒發歡暢的心情,更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豪情壯志的愛國情懷。句句是景,景景寓情,含 而不露。那麼學生又如何才能領悟到其中的意境美呢?(1)動情。作為教師首先應被詩詞的美所打 動,通過自己的感情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的情感能隨詩人的感情同步跌宕。(2)入情。教師應 根據詩詞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酌字酌句的體會詩中詩人所抒發的感情,既要從詩的整體去把握詩的 感情,又要體會詩中語言的感情色彩;(3)悟境,即領悟意境美。做到以上「動情」和「入情」, 即能「入其境」、「會其意」、「悟其神」,領悟到其中的意境美。 其三是探求意蘊,理解古詩詞的哲理美。詩人在創作中,不僅會藉以抒發感情,而且會把自己 的理想和情操融入情境之中,即「托物言志」,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如小學語文第五冊中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既描繪出祖國萬 里河山的壯麗景色,又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深刻哲理。 其四是反覆吟誦,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美,對於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提高學生掌 握和運用語文文字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代的詩詞,誦 讀起來都是朗朗上口,鏗鏘有聲,其中的押韻、平仄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大多都可以用來吟唱。 其次是指語言的精確、生動、凝鍊。如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其中的「生」、 「掛」、 「落」用得非常準確生動。 先說「生」 字。詩中的「香爐」其實是一座山峰,在陽光的照耀下,雲霧繚繞,如果僅僅傳達這樣的意思就顯得 太平淡了。詩人把「香爐」比喻為燒香用的香爐,用香爐里的「紫煙」來比喻天空中的雲霧,這就構 成了一幅奇妙的畫卷,而這一奇妙盡在這一形象生動的「生」字。再說「掛」字。掛著的物體是靜止 的,而瀑布是飛動的,但瀑布通過這麼一掛,動變為靜,與「遙看」照應,形象地傳達出遠望中瀑布 的神韻。 總之,古詩詞教學,要根據其不同的特點,破析其在畫面、意境、哲理、語言等方面不同的美, 這對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吹盡黃沙始得金 ――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理性認識和有效性策略 一、山重水複疑無路古詩詞意蘊深刻,情感豐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由 於古詩詞距今年代久遠,寫作背景複雜,內容高度凝鍊,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 師缺乏對教學方法的探究, 常常採用「解釋題目―讀通詩句―分析字詞―串講詩 意―總結思想」的五步教學法, 使古詩詞教學僅僅停留在「解釋」的層面上,以 致原本完整和諧、 充滿活力的詩詞藝術在教師逐字逐句的解說中成了枯燥的文字 符號,其中所蘊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盡。 我們經常發現以下幾個教學誤區:(1)一來一去式的問答。有些教師忽略 了古詩詞鮮明的藝術形象、 深遠的藝術意境需要反覆誦讀深刻體會的特徵,在教 學中泛泛問答,破壞了古詩詞的整體性,使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理解支離破碎。 (2)面面俱到式的介紹。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寫作背景; 既講思想情感,又講寫作特點。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往往使學生不得要領,處 於一種迷茫的狀態。(3)不求甚解式的翻譯。有些教師教學中忽視詩人、脫離 詩境、無視詩情,就詩講詩,迫不及待地要求學生通過注釋、藉助字典把古詩詞 用現在的話把它說明白,將鮮活的古詩詞教得沉悶而無趣。(4)侃侃而談式的 分析。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對古詩詞作所謂的全面深刻分析,侃侃 而談。並未注意講解的深入淺出,也未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學 生感到學習古詩詞非常費勁而產生厭噁心理。(5)一路到底式的背默。有些教 師教學古詩詞只以考試為目的,在教學中,黑板上寫得密密麻麻,要求學生做好 詳細的筆記,之後就是單調的背誦、抽查、默寫等。學生的靈動、想像就在死記 硬背中逐漸被消磨。 筆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古詩詞的教學也是茫然的。 雖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創 新,卻總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教學之餘,不禁哀嘆「山重水複疑無路」!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當茫然困惑之際,筆者翻閱《小學語文教師》2005 年 7-8 期,發現這期 是「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專刊,裡面刊登著許多名師的古詩詞課堂案例、教學實 錄、教學心得等。一一拜讀後,彷彿有「勝讀十年書」的豁然開朗之感。參考專 刊中介紹的課堂案例、教法,結合所教班級的實際,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 《楓橋夜泊》等古詩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深入地解讀這些經典的古詩詞教學實錄, 名師們高超的教學設計給我們以理 性的啟迪,他們精湛的古詩詞教學藝術著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創設詩境,在朗讀對話中感知。古詩詞言簡意豐,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 相隔甚遠。 教師在教學時特別需要創設與古詩詞相和諧的情境,帶領學生穿越時 空,如臨其境深入感受。如王崧舟老師在執教《長相思》時,用凝鍊而有詩意的 導語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創設詩的情境,藉助書上的插圖和布景,讓學生穿越千年 的時空,走進詩人的生活情景。指導學生將《長相思》這首詞讀得有板有眼後, 先引導學生進行對話: 納蘭性德的身在何方?學生相繼站起來回答:身在崇山峻 嶺、小河大川、山海關外、軍營帳篷??教師巧妙地將站著的學生連成作者的身 經過的點,從而自然地概括出:身在征途。然後,再次對話:納蘭性德的心在哪 里?學生交流得出:心繫故園。接著,教師在這兩句上畫了一個圓圈,引導學生 感悟作者「身」「心」分離的痛苦,帶著這樣的感受、心情朗讀《長相思》。最 後, 教師在音樂聲中用渾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范讀詩句,將靜止的文字變成有聲 的語言,使立體的有生命的文本體現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 探究的慾望。 2、整合資源,在對比欣賞中品味。古詩詞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於課本、 課堂學習的局限。藉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把相關的詩片語合在一起探討,可達 到整體優化的教學效果。 如孫雙金老師在執教杜甫的 《春望》 一詩時, 組合了 《聞 官軍收河南河北》,形成強烈的情感對比。學生首先通過想像、品讀、交流,感 悟到《春望》中詩人憂傷到見花落淚,聞鳥驚心,憂愁到了極點。接著,教師通 過深情描述過渡到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在教學此詩時,教師引導學生抓 住詩眼「喜」,通過自學、討論、交流,體會詩人當時「喜欲狂」的情感來源: 「一喜叛軍得平復」,「二喜國家得安寧」,「三喜親人能團聚」,「四喜回鄉 得償願」。以「喜」為探究主線,引導學生感悟那一刻詩人是歡喜到淚滿衣裳, 放歌縱酒,喜悅到了極點。兩首詩的組合對比,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詩人憂國 憂民、愛國愛家的心聲。 3、咬文嚼字,在研詞磨句中升華。詩歌是最精鍊的語言藝術。故而,學習 古詩也切忌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而須沉下來,覓詩眼,品佳句,感受詩歌的意 趣和含蓄。如竇桂梅老師在執教《遊園不值》時,就非常注重咬文嚼字、研詞磨 句。從「憐」和「嫌」兩字的對比中引導學生品味出詩人的惜苔之意,愛園之心, 探春之情。從「敲」字的千古佳話,引入「扣」字的模擬情境。引導學生扣出了 小心翼翼,扣出了無限愛憐,扣出了詩意等待。在對「關」字的推敲中,先品味 「關」與「出」的相映成趣,動感躍然紙上。再琢磨「關」與「遮」的氣勢差別, 體會「關」的擲地有聲。在對「一」的點化中,教師別出心裁地讓學生把「一枝」 改成「三枝」、「十枝」,體會「一枝」與「滿園」的映照成趣,精當絕妙。在 對詩中關鍵字詞的敲打研磨中,竇老師帶領學生們走進了別有洞天的詩意畫境, 感受古詩詞教學的巨大魅力。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名師們先進的古詩詞教學理念、精湛的古詩詞教學設 計讓筆者在探究古詩詞教學的道路上猶如春風拂面。 真可謂 「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吹盡黃沙始得金有了名師的引路,又有對古詩詞教學的新見地,近兩年來,筆者一直致力於 古詩詞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樂在其中,受益匪淺。筆者認為,小學語文古詩詞 有效教學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的策略: (一)、整合資源,把握基點 1、把握同一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材中,不少的古詩詞雖然 作者、 背景不同, 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 在教學時可改變傳統 「逐 環教學」、「逐首教學」的模式,整合資源,凝聚主題,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 生情。如筆者在教學邊塞詩《出塞》、《從軍行》時,就以「悲」和「壯」為主 題,採用「合―分―合」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先整體入手:讀《出塞》、《從 軍行》,找能反映邊塞特點的詞,奠定內容基礎;繼而分步教學:讓學生從《出 塞》的「人未還」中感受徵人之「悲苦」,從《從軍行》中的「終不還」中感受 徵人之「豪壯」;再整合質疑:在沙場上,徵人們的「愁苦」、「悲涼」怎麼不 見了?通過整合朗讀,體會徵人們把「悲」埋在心裡,把「壯」揮灑戰場的豪邁 氣概,從而感悟邊塞詩「悲壯」的特點和情感基調。同樣,以「送別」、「思鄉」 等為主題,整合相同資源的古詩詞採用「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教學方式,讓 學生融會貫通,亦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整合同一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樑,可以帶領學生對比體會,加深理 解。 例如, 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 《望湖樓醉書》 後, 出示另兩首寫西湖的古詩 《飲 湖上初晴雨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學要求:這兩首詩又給我們 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現這 三首詩的地點、 時節、 詩人的心情相同, 但描寫的西湖景色不同, 描寫手法多樣。 讓學生比較閱讀,調動了他們原有的知識經驗,並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 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 3、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 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比如,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後,補充學習《鹿寨》、《送元二使 安西》;學習杜甫的《絕句》,補充學習《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 在此基礎上, 利用班隊課、 晨會課開展古詩綜合實踐活動―― 「了解詩佛王維」 、 「探訪詩聖杜甫」等,豐富學生的古詩詞知識,激發他們不斷積累的興趣。 (二)、反覆吟誦,直意抒情讓古詩詞教學彌散醉人的芬芳,教學中就必須抓住「詩眼」和關鍵詞句,細 細品味文本的節奏和肌理, 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空白意 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 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 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筆者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 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1、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八個詞,根據自己 的理解,描繪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滿天的飛霜、驚叫的烏鴉等),讀出自 己的理解。2、教師描繪意境:一個深秋的夜晚,一輪明月高掛,灑下清冷的光 輝……學生誦讀古詩並說說讀後的感受。3、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 生說說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張繼, 此時此刻是什麼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這 首詩。4、播放音樂《漢宮秋月》,教師描繪意境,師生共同吟誦詩句,進一步 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古詩誦讀中, 教師還可採用導語鋪陳的方法引導學生和詩人的心靈對話。執 教《題臨安邸》時,筆者這樣指導學生朗讀「西湖歌舞幾時休?」:隨著課件所 展示的「清明上河圖」,感慨發自肺腑:「曾經多麼繁榮的景象,但從金兵跨入 城門的那天起, 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那些只會尋歡作樂的南宋權貴們已經葬送 了一個繁華如織的汴州, 難道他們就不會再葬送一個風景如畫的杭州嗎?想到這 一切,你著急嗎?讓我們問一問那些酒囊飯袋們!」於是,學生情不自禁地高聲 質問:「西湖歌舞幾時休?」聲音充滿了心急如焚的焦慮。教師又提示:「你們 憂慮嗎?再問!」於是,學生再讀,聲音裡帶著深深的擔憂。緊接著,教師再提 示:「想到臨死還牽掛國家統一的陸遊,想到『南望王師又一年』的遺民們,你 們憎恨嗎?指著那些權貴的鼻子再問!」這一次,學生們的聲音里充滿了憤概, 他們瞪大眼睛,緊握拳頭,猶如愛國的詩人林升,借這簡潔凝練的詩句傾訴著無 限的憤概、憎恨。在這扣人心弦的「三問」中,學生每一次的激情朗讀,層層深 入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詩人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三)、啟發想像,入境悟情詩重想像。古詩詞教學中要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共鳴和移情,引導他們 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例如, 在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筆者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詩句想像畫面、 語言,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段: 教師板書「村居」一詞,問:看到這個詞,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哪些熟悉的 畫面? 生 1: 我彷彿看到美麗的湖邊上有幾戶人家, 夕陽西下時, 打魚的船回家了, 漁村炊煙裊裊。 生 2:在一個夏天的傍晚,晚霞滿天,一位老人躺在家門前的躺椅上,一手 抱著小孫子,一手搖著蒲扇,欣賞美麗的晚霞。 …… 引導學生輕柔舒緩地朗讀了辛棄疾寫的《清平樂?村居》後,教師問:人們 常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讀著讀著,你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 生 1:我眼前浮現出一座茅草屋,屋檐非常低小。 教師出示茅檐圖, 強調 「草屋一間, 如此而已」 引導學生讀出茅草屋的 , 「低 小」。 生 2:茅屋前有一對老年夫妻,他們在茅屋前喝著酒,說著話,一幅很美的 畫面。 教師引導解釋:老爺爺就是――翁,老奶奶就是――媼。引導學生讀出「畫 中有畫」。 生 3:我看到了在低小的茅草屋前,中兒正在用他那雙靈巧的手,用雙腿夾 住雞籠,迅速地編織著,讓雞有個家。 教師讚揚:「靈巧」一詞用得好。讓雞有個家,多溫馨。 生 4:我還看到一條小溪,溪邊長著茂盛的青草。小兒子正在小溪旁頑皮地 剝蓮蓬。 教師出示小溪畫面, 利用課件連接成完整的村居圖。 再問: 面對這樣的畫面, 你想到了什麼? 生:好一個「小橋流水人家」。我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悠閑,美不勝收。我 陶醉了!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了「相媚好」的意思後,再請學生大膽想像,翁媼間互相 誇獎些什麼? (課件出示: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彷彿聽到翁(媼)誇獎媼(翁) 說:「 」) 生 1: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彷彿聽到媼誇獎翁說:「你可真是個好 丈夫,還像年輕時候那麼帥。看大兒一門心思鋤豆,勤勞的品質就是跟你學 的……」 生 2: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我彷彿聽到翁誇獎媼說:「老伴,你的手 真巧。你給我做的衣服真好看,穿在身上好溫暖,好舒服。」 生 3:我彷彿聽到翁媼一起說:「啊,現在孩子大了,日子好過嘍,我們都 能悠閑地喝上酒了。我們一定要相親相愛,多子多福!」 …… 情要靠 「象」 去顯。 貫通生活與詩句的問題, 激活了學生言語活動的創造性, 使得整個學習過程有情有趣,學生的思維、想像、情感始終在文本語言的內部快 樂進行。 (四)、聯繫生活,模仿創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詩歌的特點,以景與情的觸發點為語言轉換樞紐, 充分利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和生活實踐經驗,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創造,讓學生通過 轉換語言完成對古詩詞的體驗、感悟、積累和運用,激發情感,提高活用語言的 能力。 筆者在教學《贈汪倫》時,先引導學生體會當時的李白正是觸景生情,有感 而發, 用桃花潭水來比喻他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 之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 仿照《贈汪倫》寫寫朋友、家人間的送別詩。學生們興趣盎然,親情、友情躍然 紙上。一學生是這樣寫的:「宋捷乘車將欲行,忽聞身後告別聲。高速公路長萬 里,不及胡垠送我情。」(宋捷、胡垠均為班內學生。)也有這樣寫的:「媽媽 幫我縫衣服,一針一線密密縫。綿綿紗線細又長,不及媽媽愛我情。」 在教學《憶江南》後,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填詞。如「家鄉美,風景舊曾 諳。暮冬麥田青青色,晨起白霧輕如紗。能不憶家鄉?」一位來自蘭州的學生則 寫道: 「蘭州好, 瓜果舊曾諳。 蘭州柿子紅勝火, 蘭州百合甲天下。 能不憶蘭州?」 模仿詩歌的表達方式, 進行有創意地表達,能促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轉變為 信息加工、處理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引導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自主探究。 此外,「藉助插圖編故事」、「合作表演古詩劇」、「串連課文和古詩」、 「音樂古詩相融合」 、「課內課外一體化」、「小老師教學古詩」等也不乏為 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此不再一一詳述。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典籍的百花園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 是小學語文教學的 重要資源。其精妙的語句,高遠的意境,深刻的內涵,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 竭的寶藏。從「迷茫閉塞」到「豁然開朗」再到「新穎有效」的探究之路,終於 「吹盡黃沙始得金」 古詩詞教學實踐, ! 使筆者深切地感受到古詩詞的無窮魅力。 今後,筆者將一如既往重視古詩詞教學,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的同時,正 確把握作品的情感, 不斷探究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共鳴,引導他們愛詩、讀詩,在古詩詞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飛心靈。 讓古詩詞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金光閃爍,勵人意志,催人奮進。 淺談小學古詩詞教學興慶區上前城小學 王亞星 古詩詞在各類型的考試中所佔比重都很小,對古詩詞的欣賞的題型更是 少見,正因如此,古詩詞教學常被教師們所忽視,學生也是囫圇吞棗或似懂非懂 背完了事。再加上學生受條件.時代閱歷.情感體驗等因素的限制也難以領悟古詩 詞美的內涵。其實,古詩詞是有很高的審美屬性的。而欣賞.審美能力的培養和 提高也是當今素質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為此,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 欣賞.審美能力是古詩詞中的重要環節。 我覺得應該著手培養學生以下三點能力:1.了解寫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思 想美;2.把握音律,領悟作品的 音樂美;3.充分聯想,想像.感悟意境美。 對於鑒賞詩歌,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欣賞。欣賞的形式有三點。第一,是 讓學生自己去「高聲朗讀以暢其氣,低聲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詩歌的主旨, 情景和藝術手法等,領悟詩歌的神韻;第二,是教師富有表情的朗誦,對詩歌加 以評點和講析,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是藉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加 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這類媒體可以同時給學生視聽兩方面的綜合信息,能夠更 強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上的共鳴,同時,以多彩的動感畫面把學生帶到詩 情畫意之中,使之獲得美的享受和熏陶。其次,要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與 作者的觀點態度。 對於小學低段古詩詞教學,重在通過讓學生初讀,品讀,精讀,背誦這 幾個環節來理解古詩逐步深入, 藉助多媒體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去領略詩的意 境,感受詩人的思想。古詩詞大都採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 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後,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 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是詩人用來直接抒發感情的詩句。 古詩詞教學其實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所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 我們要重視古詩詞教學,而且更要深入地去研究,去探討。 新課標下,小學古詩教學淺談(一)作者:佚名 點擊數:9 日期:2008-4-24 新課標下,小學古詩教學淺談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 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數十首古詩,因此,古詩 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新大綱在「附錄」中推薦了 80 首小學生古詩詞背誦篇目,由此數量上的增加,可以明顯看出,其目的是為了 加強古詩教學,擴大小學生對詩詞的閱讀。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對於古詩的課堂教學,老師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行之 有效的經驗。我認為,從閱讀心理的一般規律和讀懂古詩的基本要求出發,應 該抓住下面幾方面。 一、粗講 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講究平仄,嚴於用韻, 格律嚴格,魅力無限。正如 19 世紀英國著名文藝批評拉斯金說:「每一部偉 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因 此教學時,其豐富的意蘊,「言盡而意無窮」的魅力是無法講出來的。況且小 學生剛剛接觸古詩,由於閱歷和生活積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訓,句索其 旨」。如果「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必然貪多嚼不爛,如果不顧及學生的年 齡特點而去精講細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張載所說:「始學之人, 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之,是誣也。」必然使學生食而不化,泯滅了學習的興 趣,倒了學習的胃口。 那麼怎麼粗講呢?我覺得應該從下面三點考慮: 一是比較生疏的字詞。 「歌聲震林樾」 「樾」 「煮豆燃豆萁」 「萁」 如 的 , 的 , 「渭城朝雨?輕塵」的「?」,「千里黃雲白日曛」的「曛」,「萬條垂下綠 絲絛」的「絛」等,這些字詞,學生一般沒有接觸到,是學生閱讀詩句、理解 詩意的攔路虎,所以首先要讓學生認其形,曉其音,知其義。再就是古今音變 意變的字詞。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 「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遠上寒山石 徑斜」的「斜」,「鄉音未改鬢毛衰」的「衰」等,這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 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因此少不了教師的講解。還有, 就是那些富於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葉紹翁的《遊園不值》的後兩句「春色滿 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就很顯作者鍊字的功夫。一堵高牆的「關」和 一枝紅杏的「出」,形成了一對矛盾:一個要把滿園春色關住,一個卻要枝露 牆頭,春光外泄,一「關」一「出」,整個畫面活了,有了動感,顯出了春花 盛開時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前兩句「寒雨連江夜 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寫送客的時間、地點和送客時的環境與心情,其中 第二句,作者著意用「楚山孤」表達送別的心情:芙蓉樓上,俯瞰長江,寒雨 凄凄,遠眺楚山,望客帆遠去,心情惆悵,彷彿覺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兒 一樣。一個「孤」字,看似寫山,實是寫人,寫出了作者送別友人時惆悵孤獨 之感。又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 貧」,是一聯對偶句,「日暮」對「天寒」,寫投宿的時間,是在寒冬的日暮 時分。「蒼山遠」對「白屋貧」,寫主人家的居住環境和家庭狀況,一個「遠」 字,寫出了天氣昏暗中周圍青山的朦朧;一個「貧」字,點出了投宿的這戶山 里人家的貧寒。以上所舉詩句中「關」、「出」、「孤」、「遠」、「貧」這 些字詞,都是理解詩句意思的關鍵詞語,把它們的意思講清楚了,學生在弄懂 詩句字面意思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比較順暢地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二、熟讀 通過粗講,學生對詩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 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於誦讀。說起誦讀,其實古人寫詩,往 往都是在「誦」的過程中完成的。難怪有人說「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 歌」了。因此,讀詩也不應該離開吟詠誦讀,所以古人又說:「讀詩之法,須 掃蕩胸坎凈盡,然後吟哦上下,諷詠從容。」宋代的朱熹更是進一步提出讀書 成誦的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古人云: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即曉其義也。」所以書聲 琅琅,「南窗讀書吾伊聲」,「夜半猶聞讀書聲」,才是讀書富有詩意的境界。 讀書本是一種個性化的行動,動嘴「讀」書,心、眼、口、耳並用,是各種感 官的綜合參與,其效果較之單純用「眼」看,要好得多。讀書時讀出聲來,便 於大腦快速接受符號和信號,易於激活存儲於大腦中的生活經驗,有助於對文 句的理解,也容易記住。 什麼是熟讀?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達到「使其言皆出之於吾之口」,換句 話說,就是讀得滾瓜爛熟,以至熟而成誦。這個過程更多地應該是學生個人誦 讀的過程,要給足時間,放開手腳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 一的齊讀。這樣才不致於混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 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 來。 上面是就「講」和「讀」兩方面談了對古詩教學的想法。其實,古詩教學 還有一個引導學生「思」和「行」的問題。思,要深思。思和讀是相輔相成的 兩個方面。讀便是學,學便是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朱 嘉又說: 「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苦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 「熟 讀「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耳」。當然,這裡所 說的深思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應該是他們力所能及的。所謂行,就是讓 學生結合實踐對熟讀的古詩去感悟和體驗,教師可創設各種條件,啟發學生展 開聯想和想像。進入詩句所描繪的情景。比如熟讀了韓愈的《早春》,為了讓 學生感受「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情景,有的教師就在早春時節帶領學生到野外 去看景,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在遠看、近看中,對詩句就有了深切的感受。又 如《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寥寥十個字,如果讓學生僅 用白話把它翻譯過來,那就未免太簡單甚至枯燥了;如果讓學生登高望遠,那 么通過他們的審視和體驗,詩句中蘊含著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 和領悟了。 1. 把握節奏,吟出詩味吟誦可以讓學生領略詩歌語言的音韻美。小學生雖不能完全領會詩 歌聲調、平仄、韻腳的內在規律,但他們可以通過吟誦意會到詩詞的語言美和內涵美。 為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把握詩歌的吟誦節奏。因為晦澀艱深的理論小學生不易理解, 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一些簡便易懂的方法:二個詞構成一個音節單位,近體詩多以兩個音 節為一個節奏,最後一個單字為一個節奏。五言詩的音節節奏多以二二一為主 發掘詩詞蘊含之美 厚積鑒賞審美之能――淺談古詩詞的學與教 文方 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它短小精練、節奏優 美、形象生動、內蘊幽遠,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 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通過吟誦古詩可以提高聯想、想像能力,進而增加藝術修 養。小學課本收錄了不少古詩詞精品,認真地發掘研讀,不僅可以使教學效果更好,教師本 身也會受益匪淺。 一、反覆吟誦,陶冶性情 古詩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洩內心情感成的一種短小精悍的文字, 是作者心血的凝鍊。 而我們 讀者,要憑藉含義深遠、高度濃縮的文字體會詩詞蘊含的境界,必須馳騁自己的想像,運用 豐富的聯想。如劉禹錫《陋室銘》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何陋之有?」寫了作者高 潔的意趣和安於樂道的心志使「陋室」不「陋」, 由此告誡後者美好的德行才是志士的寶貴 財富。再如孟郊《遊子吟》之「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 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反覆吟詠之間可體味到洋溢在字裡行間的濃濃親情以及身為子女應 該感念親恩、報答慈母的良好規勸。教師自身讀懂了,讀透了,給學生講述起來就會得心應 手,提高學生的理解程度。 二、入情入境,領悟意境 詩歌,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古詩文在創作過程中,不但講究韻律美,還十分強調意境 美。 一定要領會入詩的意境, 體驗詩人的感情, 詩情畫意地品古詩。 如李白 《贈汪倫》 之「桃 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 拓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 那是怎樣的情景」進入該詩的 意境。學生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 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在長江之渡口 將要遠行,船頭的詩人卻怎麼也不肯進艙,一次次的抱拳施禮告別,岸邊的送行人更是依依 不舍, 舉起的手臂不知揮動了多長時間, 分別保重的話語卻哽咽在喉嚨中??這美妙的想像 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三、聯繫舊知,展開想像。 「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欣賞」,古詩文的欣賞同樣離不開想像。在指導學生欣賞,誦讀古詩 文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作品的語言描繪,在腦中勾畫出各種人物,情景,環境,內心 活動等。在學毛澤東的《卜運算元 詠梅》時,可以聯繫陸遊的同名古詩,進行對比,展開想 象,訓練說話,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陸遊是用比興的手法,通過對梅花不怕風雨摧殘、一 任群芳嫉妒、在孤獨寂寞中開放、永保磬香等一系列特質的描寫,含蓄委婉地寄託了自己為 抗金救國不怕打擊、不怕孤立、決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崇高情操。而毛澤東在詞的上片贊 揚了梅花不怕白丈冰雪的堅強性格, 下片則表達了梅花的志願和寬闊的胸襟, 抒發了無產階 級革命家的壯志豪情。由於毛澤東和陸遊所處的時代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審美情趣 不同,所以詞的思想內涵也就明顯不同。陸遊的詞憂傷憔悴,音調低沉;毛澤東的這首詞則 充滿希望、信心和樂觀情緒,意境和色調,迥然不同。把這些點撥到位,比單純講陸遊詩效 果好得多。 四、悟懂情調,吟唱共鳴 詩人依靠詩歌蘊蓄豐富的內容寄託強烈的感情。 讀者在學習時需展開聯想, 去領會言外之意, 並從中受到感染與熏陶。 在學古詩時要通過詩句去分析其中豐富的內容, 領會詩人強烈的感 情,並從中發掘出詩中的深刻含義。古詩最講究押韻、平仄等。很多優秀的詩人都是精通音 律的,他們在低吟淺唱中渾然無我,與天地齊在,與大地永恆,與萬物同呼吸,與神靈共命 運,寫下了不朽之作。很多神奇的佳作當時就在藝妓的曲目里。如婉約派的領袖柳永就是一 位宮廷樂師。南唐後主李昱就不僅工於詞,還妙解音律,愁苦堪哀的《虞美人》、擲地有聲 的《滿江紅》、高亢深沉的《臨江仙》等都被後人傳唱至今。 大量誦讀古詩司,不但能豐富語言積累,提高人文素養,而且古詩詞中關於理想、思想、道 德、情感意志等等的見解,在潛移默化中必然會在我們心中產生一種先入為主的效應,左右 我們的內心世界,可以有效地啟迪兒童想像,凈化童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 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語感,發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養。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因此, 在教學中應當把審美教育寓於語言文字訓練之中, 通過創設情景, 利用教材中豐富的美育因 素去誘發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 表達得到發展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能力。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 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美的文學。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 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是我們 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 通過反覆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 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於理 解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 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調勞 動節奏和激發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 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琅琅上口,鏗鏘有聲, 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如李白的《 靜 夜思》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詩中一、 四句的 」 二、 「光」 、 「霜」、「鄉」押韻,但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古詩的 節奏五言詩與七言詩也截然不同,五言詩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 /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七言詩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 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 節奏劃分各不相同,古詩的語言就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奏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鍊美。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 用詞的精當確切、凝鍊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李白的《望天門山》: 「天門終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寫天門山附 近長江的雄偉景色, 以簡潔的畫面, 表現長江的磅礴水勢及天門山夾江對峙的險要, 「兩 其中 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一句中的「出」和「來」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 出地勢的險要,給人以動態美。 古詩的語言美,也表現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 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歌的豪放,杜甫詩歌的現實,白居易詩歌的通俗等,顯示出古代詩人 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反覆誦 讀,體會出詩歌的音樂美、節奏美,然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己動手通過查閱資料弄懂詩 中的詞義、句意,正確理解詩的內容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後指導他們反覆吟誦,進一 步感受古詩的語言美。 二、 通過啟發想像感受古詩的畫面美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 畫家王維 (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 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 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 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告人選作繪畫的 題材。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 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楊萬里的《小 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 眼於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 ,描繪了一幅 靜謐、溫馨而富於生機的「泉池小荷」圖。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 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 的畫卷。其中 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 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的江之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 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徵,但是,畫是視覺藝術,詩是語言藝術,兩者的審美特徵 也有明顯的區別。畫,是用線條、色彩、形體、構圖等來表現的,具有直觀性;詩,是用語 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性。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 發學生去想像,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怎樣啟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的畫面美呢?首先,教師要善於運用幻燈、 繪畫等輔助手段。有些詩,通過觀看教學挂圖或幻燈片課件演示,能幫助學生感受詩中的畫 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如教學《詠柳》時,我先出示柳樹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 描述看到的柳樹,然後再學習古詩,學生能夠以自己描述的情景為依據展開想像,進而理解 古詩的內容,學習之後,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一幅柳樹的畫面,很容易使學生感 受到古詩的畫面美。其次,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 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是人們喜迎除 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學時我啟發學生聯想自己過年時的心情,使他們腦子裡呈現出喜悅 的畫面,再介紹一些舊俗,學生會展開想像從而感受到詩中的畫面美。其三,教師要善於引 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 水,紅掌撥清波。」其中「紅」、「綠」、「白」、「清」等詞能引起視覺上的美感, 「歌」 有聽覺感受,「浮」、「撥」等動詞有觸覺感受。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運用眼、耳、鼻、皮 膚等多種感 官去感受,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 三、 通過理解詞句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意境是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範疇。 指作者的立意, 意, 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謂意境,是藝術家 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願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 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 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 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國爐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 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 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家殘破,在詩人眼中,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 詩人心悸。可見戰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成 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詩教 學中,教師也應該 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詩人「情動 而辭發」,詩中蘊含著強烈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 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三點: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 之以情,並通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 欣或傷感的情態。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於感情,切忌無動於衷的一般 講解。二、教師應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啟發學生體會詩中所表 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詩的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情色彩。如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要引導學 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託自己的清高 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心情,又要抓住「絕」、 「滅」、 「孤舟」、 「獨釣」、 「寒江」 等詞語仔細品味, 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 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 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領悟古詩的 意境美。 四、通過探求意蘊理解古詩的哲理美「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 又生。」這首《草》蘊含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殺的」的深刻哲理。葉紹 翁的《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 來。」這是一首古今傳誦的寫春景的名詩,它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 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壓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詩人表達哲理與哲學家闡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區別的。正如別林斯基所說: 「哲學 家用三段論法說話, 詩人用圖畫和形象說話??一個用邏輯上的論證, 而另一個則用圖畫罷 了。」古詩詩人在進行創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 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表面上寫廬山,然而,只要我們 深入思索, 就能悟到這樣一個哲理: 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了解,不局限於一隅之見, 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根據哲理詩的特點, 要使學生理解古詩的哲理美, 教師在教學中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第一是情與理。哲理詩中的「情」與「理」,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一關係。不 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 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它不僅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 真摯情感,而且道出了一個不可移易的真理: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 而創造的。教師在教這首詩時,既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感情 ,又要理解詩中情理交融的 哲理美。第二是形與神。哲 理詩中形與神的關係,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係。哲理是藝 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師應 啟發學生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如王之渙 的《登鸛鵲樓》:「白 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教師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感受到詩 中所描繪的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 又要引導學生理解蘊含於景色描寫之中的 「只有站得 高才能看得遠 」的深刻哲理。第三是理與趣。理與趣的關係,是詩中的理性內容與審美特 征關係的一種特殊表現。 優秀的哲理詩都具有 「理趣」,既富於哲理性,又富於藝術趣味性。 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詩的 藝術趣味,使學生在教師生動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學中理 解古詩的哲理美。我想教師如只講生硬的「理」而忽視「趣」,學生是不會「買帳」的。 祖國文化源遠流長, 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帶領 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理 解古詩的哲理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小學古詩的教學 一、課題的提出: 生活中有美,古詩教學中也有美。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流 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 可謂字字珠璣。 它是中華文化的一 部分,是學生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它是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的一個切入點,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 70 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不僅 內涵豐富, 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而且短小精悍, 詞句優美, 韻體和諧, 節奏性強,易讀易記。小學古詩的教學,對於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 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 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指出: 「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 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 , 「 以生為本 」 的教學理念始終警策著我們。小學語文古詩教 學是個難點,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 許多教師基本上是一個路子教學: 老師講解, 學生識記, 最後背誦。 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來試圖改變這一局面: 如創設情境教 學古詩,利用音樂欣賞古詩,進行美的古詩教學研究,利用網路進行古詩教學,體現學生的 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等,但總覺得這些教學模式內容豐富,且只留於形式,這樣的 模式教學,也只能是強硬地灌給學生一些知識,而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更何況中國 的古詩詩情畫意充滿了美感, 這種模式教學卻又讓學生失去了那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反思過 去,我們說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使學生終生受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 感情, 有獨立的人格, 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 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 古詩的教學就要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 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同時,新課標也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 整合,這種古詩教學模式啟發學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能力與 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課程標準強調, 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而古詩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 分更應是一次自主體驗的過程。近十年來,在美國興起的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的 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 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 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過程不是對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積累, 而是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實際上,閱讀也需要傾吐,可以說閱讀是伴隨著傾吐的吸收。猶如吃飯,吃飯自然是吸收, 但必須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隨著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營養。由此看來,在小學語文古 詩教學中,毫無疑問,必須十分尊重學生這種自主性 .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 「 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 學習的對象採取研究的態度 」 .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髮現的過 程,要求學生主動地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 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 發現者。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是要把古詩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查閱 資料等等, 探究性學習方式, 可以使學生在更高的層面上進行學習。 當然, 重視探究性學習, 並不意味著接受性學習不重要, 也不意味著記憶、 理解等層面的學習沒有必要了, 恰恰相反, 接受性學習是探究性、創造性學習的前提。 這樣的教學模式, 使學生完全處於整個學習探索過程之內。 現在各種資料充斥著學生的 生活, 相信學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頭的資料, 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釋字詞的能力理 解古詩。 三、課題操作策略: 1 、 自主感悟,讀准詩句。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美,首先要讓學生抓住重點字、 詞,讀准字音,了解字義,讓學生大聲朗讀, 「 不求甚解 」 地讀,讀通,讀好,讀到朗 朗上口,在讀中自悟。 2 、 自主理解,畫詩意圖。激發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 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揮想像,畫詩意圖。古詩把詩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熔鑄在短 短的幾十字中,以少勝多,以大見小,給古詩教學鑒賞者留下充分的再創造的餘地。 3 、 畫演古詩,探究詩意。古詩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展,想像 的空間。詩意圖形成了,學生對古詩的感悟又深了一層,在教學中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結 合自己畫出的詩意圖, 對照詩句說說或演演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驗, 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4 、 討論交流,體悟情理,品味語言美。進一步啟示和激發學生深入地體驗和審視感 受, 領悟詩句中蘊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 講中有導, 導中有練, 啟發學生悟法用法, 引導學生放寬思維,說自己想說的,不要盲從於書本。 5 、 創設情境,感情朗讀,感受意境美、音樂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訓練重點在朗讀 指導上,而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應引導學生感受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 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古詩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多渠道創設 情境,引學生入 「 境 」 ,要求教師範讀,學生領讀,教師學生講讀,指名朗讀和熟讀成 誦,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 的教育。 6 、 改寫古詩,體驗創新。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 定的了解後,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美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 對古詩進行改寫。 四、課題實驗成效: 通過一年來的實踐, 無論在改變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上, 還是在培養學生能力 與素質的發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 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並能通過賞析,理解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達到會背誦。 2 、學生學習古詩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探求,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同 時把古詩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 從而真正發揮古詩教學的特有魅力; 鍛煉了學生搜集、 處理、 加工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對古詩的閱讀鑒賞能力,使學生在今後的習 作中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 2 、 通過對古詩的學習與鑒賞,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學生的 語文素養。 3 、 古詩教學並不是為了學古詩而教古詩,該實驗研究讓學生跳出了單純學古詩的境 界,拓寬學習空間,滲透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與交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能力與 素質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五、課題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是個難點,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基本上是 一個路子教學:老師講解,學生識記,最後背誦。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各種各樣的嘗 試來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進行美的古詩教學研究,利用網路進行古詩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 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等,但總覺得這些教學模式內容豐富,且只留於形式,這樣的模式 教學,也只能是強硬地灌給學生一些知識,而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反思過去,我們 說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重視學生的自主性, 重視以讀為本, 讀中感悟,使學生終生受益。古詩的教學就要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放開自己, 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同時,新 課標也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這種古詩教學模式啟發學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讓學 生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推薦閱讀:

李白古詩眾家集評『 18 』
流水無情亦有情:古詩文中的流水意象
人教版七上古詩文默寫
《北鯨集》-2018新年詩詞選
十首最美五言古詩,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

TAG:語言 | 詩詞 | 古詩詞 | 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