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陽明、曾國藩,看蔣介石
06-07
歷史開了一個大玩笑。過去,蔣介石確實輸了,但從中華文化的發展來看,似乎他會贏在未來。這種趨勢已露端倪。 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紅色歲月後,傳統文化開始一點點復甦和回歸。 這個復甦有一個非常直觀的視角,是什麼呢?是書法。80年代時,真正站得住的書法家如林散之、沙孟海等人,都已經八十開外了,嚴格講,他們是民國時代的書法家,而他們身後能稱書法大家的人斷代了。但他們在80年代教的那幫學生,今天已卓然成家。 國學也一樣,在最晚至錢鍾書的一代大學者之後,學術也斷代了,同樣的,他們在80年代教的學生,今天成為學術的中堅。 總之,改革開放,打破堅冰,解放思想,人們有了自我選擇的自由,從八十年代開始,傳統文化開始復甦,重新溫暖這個偉大的民族。 這個過程里,有一些非常直觀的事件,如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如武俠小說,如央視百家講壇推出的一系列傳統文化的講座,還有政企兩界對曾國藩和王陽明追捧。 政府官員、企業家是引導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從曾國藩和王陽明身上吸取生存與發展的智慧,探尋走向更高境界的精神指引。同時,他們驚異地發展,蔣介石這個被打敗了的人走在了他們前列,在精神世界裡,他們與老蔣是同路人! 王陽明與曾國藩是不同的。王陽明的父親是狀元,從生至死都不被物質所累,不缺錢,甚至不被世俗所累,不求人,沒有兄弟、子女家務瑣事,過著心無羈絆的精神生活,世功與困境都是發展精神生活的媒介。曾國藩的爺爺是農民,父親是教書先生,直到當了京官還常跟人借錢,得交朋友、找靠山,辦湘軍得求爺爺告奶奶維持局面,所以,曾國藩主要的是世俗生活,是血汗里長出的生存智慧。所以,對於絕大多數從底層開始奮鬥的人(包括蔣介石)來講,學這兩個人,顛倒不得,必須先像曾國藩那樣去生活周旋、去為生存打拚,然後才有資格去感悟王陽明的精神。然而,這種先後又不是絕對的,他們也應當是同時的,王陽明所強調的「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行,強調人生的價值在於行動、在於實踐,在於建功立業;他又強調「致良知」,就是做那些本心認為對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兩條又是人生之初所必須牢記的。用蔣介石晚年囑咐蔣經國的話來講,這是人要「必先立乎其大」的。蔣介石說這段時臨近蔣經國59歲的生日,他本人應當為82歲。那段原文照錄如下: 「經兒:明日為你50晉9誕辰,明年即為花甲之年,因你公忙,未能同在一處相祝,時用懷念。近日在潭上研究陸象山(九淵)與朱晦庵(熹)二先生學術同異之點,尤其對『無極而太極』之說不同之意見,尚未能獲得結論,故不敢下斷語,然以現在太空探測所得之經驗解之,則太空乃無極之說近似也……今觀正中書局印行之本首,有重編宋元學案導言,共為15則,約25頁,如能先將此閱讀研考,則宋代以來之儒學系統,可得其大概。此乃為研究中國文化來源之不可缺者也……余所重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即出於陸象山簡易之法,教人以發明基本心為始事,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所謂『先立乎其大者』也。」。(《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10輯第603—604頁) 我對蔣介石沒有研究,這段話是從網上摘錄。但,憑此一段,可知晚年蔣介石是潛心於儒家學術的,他不是現在多數官員、企業家對於曾國藩、王陽明以一種追星的態度,而是將這些典範置於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體系里來研究的。這讓我想到一張他與胡適的合影,胡適翹著二郞腿,談笑風生,而蔣介石卻正襟危坐,一幅謙恭表情。這是什麼呢?這是對學術的尊重,是對儒家「以德抗位」思想的認同,是對傳統價值觀的知行合一。再進一步講,為什麼那些一流的文化大師都跟蔣介石逃到了很可能最終覆滅的海外小島,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對於蔣介石身上這種文化品質的認同嗎?曾經蔣介石可能是一個浪子,但他取《周易》「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和「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改名立志; 曾經蔣介石可能有著類似曹操那樣的梟雄式的所作所為,但,政治真得可以說清對錯嗎? 曾經蔣介石可能真的做了太多錯事、甚至壞事,但誰能否認,他有著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抱負,有著修齊治平的理想,有著一顆中國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王陽明: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為什麼今天我們還要讀王陽明
※王陽明:世間的事,不動私心,才能做到不煩惱
※王陽明的聖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