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取穴原則(轉載)

中醫處方並不是中藥無序雜亂的堆砌。用藥如用兵,講究法度:君、臣、佐、使,每一味葯的使用均有根據。同樣,選穴如選兵,經絡美容每一個穴位的選取也講法度、原則。要明確取穴的原則及取穴的基本規律。(一)近部取穴:腧穴在什麼部位,就能主治這個部位所發生的內外病證,尤其是頭及軀幹部的腧穴多以治療局部病證為主。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於面、手部局部的皮膚美容,單純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顯者應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療消化道胃腸疾病,婦女經帶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調理相對應內臟。(二)遠部取穴:這是十四經取穴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在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證外,還可以治療較遠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證,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響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經取穴,也可異經取穴。遠部取穴的主要依據是:①經脈所過,主治所及;②經脈陰陽表裡關係;③臟腑與經絡絡屬關係;④五臟之間的陰陽五行功能關係等。如胃經的足三里用於調整脾胃消化道功能(①、②、③);針刺肝經的太沖治療肝鬱黃褐班(③);帶下多而清稀、子宮脫垂取百會(③、④);清降虛火用湧泉(③、④);風痰阻絡,口眼歪斜取豐隆(③)等等。在臨床上常遠近取穴相配,如頭部前額病變近取印堂、陽白,遠取合谷、內庭;口齒病近取地倉、頰車、下關,遠取合谷,內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門、胃俞,遠取內關、足三里、公孫;肝臟近取期門、章門、肝俞,遠取太沖、支溝等。(三)腧穴特異作用:有些穴位還具有相對特異性的治療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瀉熱;水分、陰陵泉利水消腫;足三里、關元、氣海強身健體;百會能升提清陽中氣等。(四)對症取穴針對具體癥狀選取穴位,又叫經驗取穴。如虛脫灸百會、神闕、關元,針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復溜;失眠取神門、三陰交、太溪;多夢取心俞、太沖、神門;便秘取天樞、支溝;皮膚瘙癢取曲池、血海、三陰交。(五)特定穴:1、概念:在十四經的穴位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並以特定名稱概括的腧穴即為特定穴。2、常用特定穴(1)五腧穴五腧穴是指十二經脈從四肢末端向肘膝關節以下依次排列的「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表示氣血流動猶如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過程。井穴位於手足之端,如水的源頭,部位較淺;滎穴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如剛出的泉水微流;輸穴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後,如水流由淺入深;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如水流暢通無阻流過;合穴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氣血如水流由此深入,進而回合於臟腑。五輸穴是經脈氣血輸注與會聚之處。因此,各臟腑經絡有病,都可取五輸穴調治。病在五臟且癥狀較急、重者,可取井穴,如脾不統血,月經過多,可取脾經隱白;腎經虛火上炎,失眠心煩,可取腎經湧泉。滎穴多用於治療臟腑經絡各種熱證,如魚際清肺熱,勞宮清心熱,行間平肝陽,內庭清陽明經熱等。輸穴多用於治療五臟病變,如神門安神,太白健脾,太溪補腎。經穴多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合穴多用於治療六腑疾患,如便秘、腹瀉、消化不良等。按照五行學說,肺、大腸屬金,心、小腸屬火,肝、膽屬木,脾、胃屬土,腎、膀胱屬水,心包、三焦也屬火。某條經絡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屬於這條經絡的屬性,如肺經的穴都有肺經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條經還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構成五個特定穴(井、滎、俞、經、合),叫「五輸穴」。輸就是「傳導」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經絡的傳導比喻為水流從小到大,從淺入深的變化過程。下面簡單說一下「五輸穴」各自的含義。「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如肺經的少商穴和脾經的隱白穴。「井」就是水的源頭,「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滎」(xing)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腳掌)趾關節上,如肺經的魚際穴和脾經的大都穴。「滎」的意思是迂迴的小水,像山溪細流。「俞」(shu)穴多位於掌腕或跖關節部,如肺經的太淵穴和脾經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傾瀉而下。「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如肺經的經渠穴和脾經的商丘穴。「經」是主道,像寬廣的江河,暢行無阻。「合」穴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如肺經的尺澤和脾經的陰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匯入大海。井穴多位於手足之端,如少商穴和隱白穴;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上,如魚際穴和的大都穴。俞穴多位於掌腕或跖關節部,如太淵穴和太白穴;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如經渠穴和商丘穴;合穴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如尺澤和陰陵泉。五輸穴以「井、滎、俞、經、合」來說明經氣由四肢末端向心臟方向流注於肘膝關節,經氣由微至盛,由淺入深,匯入臟腑的過程。五臟(心、肝、脾、肺、腎)所主的經絡叫「陰經」,六腑(小腸、大腸、膀胱、膽、胃、三焦)所主的經絡叫「陽經」。不管是陰經還是陽經,都有其各自的五輸穴,各自的屬性也完全不同。陰經的「井」屬木,「滎」屬火,「俞」屬土,「經」屬金,「合」屬水。而陽經的「井」屬金,「滎」屬水,「俞」屬木,「經」屬火,「合」屬土。對於這些屬性,其實大家可以不必強記。「五輸穴」在一條經絡中的功能,就像是一個公司里不同部門主管的作用,中醫經典《難經》上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井主「心下滿」,是指胃脘部痞滿,鬱悶之症。五臟六腑皆有可能成為「心下滿」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隱白」,胃的井穴「厲兌」。若因肝氣鬱結引起,可刺激肝經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腸經的井穴「商陽」。滎主「身熱」,身熱可理解為「上火了」,如發燒,咽喉腫痛,可選肺經滎穴「魚際」。口瘡,小便短赤,可選小腸經滎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結,可選胃經滎穴「內庭」。心煩不眠,五心煩熱可選心經滎穴「少海」。牙齦腫痛,眼紅赤,可選三焦經的滎穴「液門」。各經絡的滎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熱功能效果更佳。俞主「體重節痛」,「體重節痛」是指渾身酸懶,身體倦怠,關節疼痛。如膝關節腫痛,行走困難的,可選肝經俞穴「太沖」,膽經俞穴「足臨泣」,上肢關節痛,可選肺經俞穴「太淵」,心包經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無精打采,可選脾經俞穴「太白」,腎經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體酸痛,可選膀胱經的俞穴「束骨」,胃經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濕,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經主「咳喘寒熱」,「咳喘寒熱」是說經穴善治咳喘之症,且無論是寒性、熱性以及陰虛、發熱的咳喘,都可選擇經穴治療。《內經》上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選肺經的經穴「經渠」和膀胱經的經穴「崑崙」;腎虛的咳喘,可選腎經的經穴「復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選三焦經的經穴「支溝」;肺氣不足的咳喘,可選脾經的經穴「商丘」。經穴有清肺化痰,理氣鎮咳之效,平日可作為保養肺臟和預防咳喘的要穴。合主「逆氣而泄」,若胃氣上逆則嘔吐,可選胃經合穴「足三里」;膽汁上逆則嘴苦,可選膽經合穴「陽陵泉」;肺氣上逆則咳喘,可選肺經合穴「尺澤」;脾虛便溏腹泄,可選脾經合穴「陰陵泉」;腎虛遺尿,遺精,可選腎經合穴「陰谷」。《靈樞·四時氣》中說:「邪在腑取之合」;《內經·咳論》說:「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強調合穴善治臟腑之病。五輸穴的效用非常廣泛,這裡只是簡單地略述其皮毛,讓大家有一個簡單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試著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經的太淵穴,是俞穴,屬土,肺經屬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經的商丘穴,是經穴,屬金,脾經屬土,也是「土生金」。這兩穴合在一起來用,補肺健脾,功效顯著。有人總說買不到參苓白朮丸,而這太淵與商丘就是免費的參苓白朮丸。學會了五輸穴的用法,您可以靈活地搭配出許多免費的中成藥來。而且是最正宗且無毒副作用的良藥。不要著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學中醫,一定要一點一點滲透進去。中醫的精髓,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人性化的科學,需要靈感,需要領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寬大的胸懷。五輸穴還是子午流注和子母補瀉配穴法的選穴基礎,應背誦熟記。【歌訣】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厲兌內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里隨,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少沖少府屬於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少澤前谷後溪腕,陽谷小海小腸經。至陰通谷束京骨,崑崙委中膀胱知,湧泉然谷與太溪,復溜陰谷腎所宜。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於肝。(2)原穴原穴位於腕踝關節附近。原氣是激發臟腑功能活動的原動力,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穴位,稱原穴。五髒的輸穴就是其原穴,六腑則另有原穴。刺激原穴可以通達三焦原氣,調整內臟功能,對於治療經脈所屬臟腑病變具有重要作用。如肺經的太淵、心經的神門、脾經的太白、腎經的太溪、大腸經的合谷等都具有非常明顯的調理臟腑功能的作用。(3)絡穴絡即聯絡的意思。絡穴大多分布於表裡兩經聯絡之處,具有聯絡表裡兩經的作用。絡穴主要用於治療與表裡兩經相關的疾病。如取脾經的公孫不僅治療脾病,也用於調理胃病;胃經的豐隆不僅醫治胃病,也能健脾化濕。在腧穴配伍上,往往原穴與絡穴配合使用,稱原絡配穴,用以治療表裡兩經的經脈或臟腑疾患。(4)背俞穴背俞穴就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膀胱經第一側線的腧穴。這部分腧穴多位於相應內髒的體表局部或鄰近,對臟腑具有相對的特異性調治作用。一般來講,哪一臟有病,就取其對應的背俞穴,如肺病取肺俞,心病取心俞、膽病取膽俞等。  此外,五髒的背俞穴對於和美容密切相關的五官五體的病證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眼疾取肝俞、早衰取腎俞、失眠多取心俞、肥胖多取脾俞、皮膚病常取肺俞等。(5)募穴五臟六腑之氣結聚於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募穴位置大體上與臟腑所在部位相對應,但不一定分布在臟腑所屬的經脈上。分布在任脈的為單穴,在其它經的為左右對稱的同名雙穴。募穴也具有良好的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但多用於調治六腑病變,比如胃病取中脘,便秘取天樞,脾病取章門等。募穴如與對應的背俞穴聯用,稱「俞募配穴」,常用來調治相應的臟腑病症,當某髒髮生病變時,可同時取其所屬的俞穴和募穴進行治療,常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脾俞與章門、胃俞與中脘、腎俞與京門等。(6)郄穴郄穴是各經氣血深聚之處,多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郄穴一般用於治療本經所過部位以及所屬臟腑比較嚴重或頑固性疾病,還常和八會穴配合使用。(7)八會穴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精氣會聚的穴位。除了各自原有的功能之外,對於調治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病症具有特殊意義。用於治療相應臟腑的熱病,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病變,均可以取其相應會穴進行治療,如臟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血病取膈俞,氣病取膻中等。(8)下合穴足三陽經在下肢的六個合穴,是六腑之氣輸注出入的部位,分布於膝關節以下的部位。下合穴用於治療六腑病變,根據六腑所病,可取其所屬下合穴進行治療。(9)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八脈交會穴表經 屬 八 穴 通八脈 會合部位足太陰 公孫 沖脈 胃、心、胸足厥陰 內關 陰維手少陽 外關 陽維 目外眥、頰、頸、耳後、肩足少陽 足臨泣 帶脈手太陽 後溪 督脈目內眥、項、耳、肩胛足太陽 申脈 陽蹺手太陰 列缺 任脈 胸、肺、膈、喉嚨足少陰 照海 陰蹺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得八穴相互交會的關係是:公孫通過足太陰脾經入腹會於關元,與沖脈相通;內關通過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與陰維脈相通;外關通過手少陽三焦經上肩循天髎,與陽維脈相通;臨泣通過足少陽膽經過季脅,與帶脈相通;申脈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脈相通;後溪通過手太陽小腸經交肩會於大椎,與督脈相通;照海通過足少陰腎經循陰股入腹達胸,與陰蹺脈相通;列缺通過手太陰肺經循喉嚨,與任脈相通。由於奇經與正經的經氣以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故公孫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病,又能治沖脈病關通陰維脈;內關通陰維脈,故內關既能治手厥陰心包經病,又能治陰維脈病。余同。八脈交會八穴,臨床上常採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公孫配內關治療胃、心、胸部病症和瘧疾,後溪配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位病及發熱惡寒等表證,外關配足臨泣治療外眼角、耳、頰、頸、肩部病及寒熱往來證,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陰虛內熱等。八臟交會穴在臨床上應用甚為廣泛,李櫩《醫學入門》說:「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又說:「周身三百六十穴統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說明八穴之精義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0)交會穴交會穴是指兩經或數經相交會合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經即腧穴所歸屬的一經稱為本經,相交會的經稱為他經。交會穴的記載,始見於《甲乙》。交會穴的分布多在頭面、軀幹部位。交會穴不但能治本經的疾病,還能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如關元、中極是任脈的經穴,又與足三陰經相交會,這樣既可以治任脈的疾患,又可治足三陰經的疾患;大椎是督脈的經穴,又與手足三陽相交會,它既可治督脈的疾患,又可治諸陽經的全身性疾患;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的經穴,又與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經的經脈相交會,它不但能治脾經病,也能治療肝、腎兩經的疾病。這就是交會穴的特點。十四經穴特定穴一覽表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俞穴募穴交會穴八會穴郗穴下合穴肺經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太淵列缺肺俞大腸經商陽二間三間陽溪曲池合谷偏歷大腸俞胃經厲兌內庭陷谷解溪足三里沖陽豐隆胃俞脾經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太白公孫中脘心經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神門通里章門小腸經少澤前谷後溪陽谷小海腕骨支正巨闕膀胱經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京骨飛揚腎經湧泉然谷太溪復溜陰谷太溪大鐘心包經中沖勞宮大陵間使曲澤大陵內關三焦經關沖液門中渚支溝天井陽池外關膽經足竅陰俠溪足臨泣陽輔陽陵泉丘墟光明肝經大敦行間太沖中封曲泉太沖蠡溝肝俞期門章門任脈鳩尾膻中、中脘督脈長強
推薦閱讀:

化氣格取用神的原則與方法有哪些?
玄關設計原則
大家都不知道的次卧布置原則

TAG:轉載 | 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