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之後,為什麼只過了十七年清朝就滅亡了?
清朝尤其是清末歷史,是現代人都很熟悉的。但有個問題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甲午戰爭之後,為什麼只過了十七年清朝就滅亡了?
可能有人會說:十七年短嗎?對於人生來說,當然不短;但是對於一個大朝代,尤其是在末期老百姓並沒有發生過去那種超大饑荒、超大型動亂(如農民起義或軍閥混戰)的朝代來說,十七年太短了。最為搞笑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之後,雖然也有小規模戰鬥,但沒死幾個人清朝就滅亡了,和過去的朝代區別太大,尤其是根本沒有像樣的軍隊來保衛清朝(雖然後來有張勳復辟,但力量太小,而且也是小插曲,可以忽略)。所以清朝滅亡的過程,和過去的朝代大不相同。
有人會說:因為時代變了,我們經歷了「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這句話是李鴻章說的,拿過來解釋可謂相當合適。
這麼說當然沒錯,但是太籠統,無法解釋為什麼「僅僅」十七年清朝就滅亡了。各位要知道,經過了1870和1880年代的同治中興以及慈禧垂簾聽政,中國給人的印象是相當強大的,慈禧太后老佛爺也是相當英明的,簡直可以和當時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並稱。不信?我們可以先看看當時的慈禧是多麼英明。
英明的慈禧
1861年辛酉政變之後,兩宮垂簾聽政。但是慈安太后是個尋常女人,對權力並無多少興趣,對權力感興趣的是慈禧,加上她有和武則天相似的能力,所以沒用幾年就掌控了朝局。
慈禧確實有手腕,首先是獲得了慈安的信任,然後在朝中的洋務派和保守派之間玩平衡。這些都是權謀。獲得大位的人由於居高臨下,天生掌握最高權力,所以只要做事不是太過分,不是太不公平,別把手下的實權派逼到絕路,一般不會有什麼事兒,也能逐漸通過人事調整獲得真正的權柄。但這些都屬於權謀或者陰謀範圍,算不得什麼治國安邦的能力。所以慈禧通過幾年運作真正掌握權力,也僅僅和歷史上很多垂簾聽政的太后差不多。
但是當她真正獲得權柄之後,充分體現出她知人善任、審時度勢的超強能力。以下事情就是在她任內發生的:
1、從1861年到1894年,中國沒有簽訂很大的不平等條約。
2、平定同治回亂,選擇左宗棠為陝甘總督。
3、在李鴻章的「海防」和左宗棠的「疆防」之爭中,雖然左右搖擺,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疆防。雖然左宗棠始終缺錢,但朝廷還是給予了一定支持,讓左宗棠以及其手下大將劉錦棠收復了新疆。
4、收復新疆之後,面臨收復被俄國「暫時佔領」的九萬平方公里的伊犁。雖然派滿族勛貴崇厚赴俄國聖彼得堡談判可謂選錯了人(崇厚喪權辱國),但是當得知結果後把崇厚定為「斬監侯」,並派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再去談判,並尊重左宗棠不惜一戰的選擇,頂住了俄國屢次敲詐的壓力,可謂非常英明。最終,我國在1881年收復伊犁。從俄國人手裡面把土地重新奪回來,慈禧功不可沒。
如果沒有慈禧,左宗棠、曾紀澤等人,不可能充分發揮才幹。
5、慧眼提拔洋務派、主戰派張之洞,並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任命他為兩廣總督。張之洞又選擇了退休在廣西的老將馮子材,最終取得鎮南關大捷。所以沒有慈禧的選擇,就沒有張之洞和馮子材為國建立功勛。雖然最後簽訂的中法條約還是不平等條約,但比以前的要好多了。想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朝簽訂的多少不平等條約就知道了。
6、即使重用李鴻章,也不是什麼昏庸的選擇。
有這麼多英明的選擇,所以當時的慈禧太后給人的印象絕不是什麼昏庸之主。青中年時期的慈禧頭腦清楚,銳意進取,內政外交玩得都相當漂亮。如果我們身處當時的歷史環境中,看到大清在經歷戰亂之後國家祥和,對外總體不落下風,肯定會雙手擁護。
當然,由於有了甲午戰爭,事後的一切評價都變了。那就是洋務運動還是比不上明治維新。一場慘敗讓人們認識到,洋務運動只是表面上的經濟改革,而明治維新則是相對徹底的體制改革。但是如果當時中日沒有較量過,或者日本戰敗,誰又敢說慈禧不如維多利亞?誰又敢說明治天皇比慈禧更優秀、日本那幫大臣比李鴻章更優秀呢?
因為一場慘敗而否定慈禧以及當時中國的洋務運動是不對的。我們要看到,一場戰爭雖然徹底撕掉了遮羞布,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慈禧是進步的,只是進步得不夠徹底。甲午戰爭,是更進步的打敗了進步的。如果在此基礎上,仍然垂簾聽政的慈禧能夠跟上時代潮流,仍不失為一位不遜色於任何男人的雄主。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都沒有發生。於是在後世人眼中,慈禧成了昏聵落後的形象。實際上她一直是她:內心充滿了權謀機變,但缺乏大智慧和長遠眼光。她提拔了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等傑出官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是合適的。當時中國能在和法、俄對抗中不落下風,也有客觀原因:1877~1878的第十次俄土戰爭,俄國慘敗給了有英法支持的土耳其,國力損耗甚巨,除了恫嚇,其實不敢和有左宗棠及其驍將劉錦棠的湘軍開戰。而法國在1870年慘敗給了普魯士,國內又遇到經濟危機,主動挑釁清朝實際上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在國外找回面子,但當時法國的國力仍處於低潮期。
不過,所有這些原因都不影響當時慈禧的高大形象。勝了就是勝了,一勝遮百丑。既然大清國內祥和,在和國外的對抗中也不落下風,又何必學習日本那樣搞什麼君主立憲呢?在當時的老百姓眼裡,慈禧就是讓中國重新屹立於世界之巔的偉人。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慘敗……
甲午戰爭的後果
和很多人的想法不同的是,即使經過了甲午戰爭,清朝仍然沒有傷筋動骨。賠款兩億兩白銀、損失了幾乎全部海軍、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對於大清來說當然可謂損失重大,但也算不得什麼傷筋動骨的事情,因為清朝完全有力量鎮壓國內的各種不平,何況後來經過列強幹預,遼東並沒有割讓。而且我們本來是傳統的內陸型國家,海軍沒了就沒了,對於國內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國內人心仍然心向清朝,所以我說甲午戰爭之後,清朝並沒有傷筋動骨。
對於敗於日本這件事,當時的國人是羞恥多於痛恨。因為日本是小國,也一直是我們的學生,在唐朝、明朝,我們又兩次打敗日本。所以當海戰和陸戰慘敗的消息傳來,大家是普遍感到羞恥的,然後就是公車上書以及冷靜下來的反思:為什麼都是在學習西方,我們被日本打敗了?最終有兩撥人找到了不同的答案:康有為、梁啟超們認為應該君主立憲,而當時還年輕的孫中山則認為應該學習美式民主,走徹底的共和之路。
這兩種路哪一條是對的呢?其實也無所謂對錯。到現在日本、英國都是君主立憲國家,也搞得不錯,美國當然也一直是第一強國。所以無所謂誰對誰錯,把國家搞好,讓人民幸福就行,反正都是民主自由那一套。但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皇帝了,何況長期不能親政的光緒帝令人同情,口碑也不錯,所以在當時立憲派肯定吃香,而很多人認為孫中山是個神經病。
具體到戰爭細節,清朝為什麼慘敗?李鴻章也有說法,那就是軍費都修頤和園給老佛爺祝壽了,水師長期缺錢。這讓慈禧無話可說,因為確實是事實。但是就算幾百萬乃至幾千萬兩的白銀給了北洋水師,難道就不會慘敗嗎?老鄧認為可能會多堅持一段時間,但是最終還會慘敗,因為當時北洋水師的戰術和訓練水平都明顯落後於日本海軍,艦船速度也全面落後於日本。而現代戰爭講的就是速度,所以雖然北洋水師的士氣頗高,鄧世昌、林永升等人也十分英勇,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敬仰,但是當訓練水平和戰術水平不同的兩支軍隊相遇時,其實勝敗已分。
另一個例子是1904年日俄戰爭時的對馬海戰。當時的俄國海軍也貌似和日本海軍旗鼓相當,甚至更佔優勢,因為當時俄國海軍是世界第三,而日本是第六,但是戰果同樣極為懸殊:對馬海戰中,俄國的39艘軍艦被擊沉36艘,主力艦全部沉沒,而日本只損失了4艘輕型艦艇。
回到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的後果是:
1、慈禧太后「保守派」、「頑固派」的面目被充分暴露,隨著百日維新的失敗,她的面目日益可憎。
2、大多數有識之士認識到中國應該進行體制改革,也就是君主立憲。
3、徹底暴露了清朝軟弱的實力,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戰前很多人覺得中國未必會敗,即使失敗也不會這麼慘。但是戰爭一邊倒的形勢以及清軍的腐敗,讓西方徹底看到了清朝外強中乾的實質。以前當西方人提起「東方」,說的是清朝;但以後,尤其是日俄戰爭之後,當西方人再說「東方」時,西方人想到的首先是日本。
所以列強們一方面覺得日本的胃口太大,幫助清朝要回了遼東半島(但多賠了3000萬兩白銀),另一方面也「不甘落後」,紛紛宣布自己的勢力範圍。連德國這種從來沒有染指過中國的國家,也趕緊派軍艦過來,宣布山東為其勢力範圍。駐北京使館的各路外國大使,紛紛向清廷「抗議」別的國家占的太多,給自己的太少!那種情景,讓國人無不心痛徹骨!
4、但是當時中國人對於日本的態度,總體上是羞愧多於憤怒。因此中國掀起了第一次留日高潮。當時的想法是不必跑到歐洲,因為路太遠;距離較近的日本既然學得這麼好,至少比清朝好得多,為什麼不去日本呢?
5、由於1896年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日本反而開始幫助中國了。因為:(1)當時的主流思潮是人種之爭,在印第安人已經基本上被白人消滅、黑人的社會地位仍大大低於白人的情況下,中日都有很多人認為黃種人應該聯合起來,免得被白人消滅。(2)日本覺得自己實力不夠,不願意白人來鯨吞中國。因此,日本非常願意幫助清朝進行改革,對我國留學生也非常歡迎,願意為我國培養新型人才。(3)在這種背景下,義和團運動之前,中日反而進入了一段蜜月期。
義和團和辛丑條約
興起於1890年代、在1900年達到頂峰的義和團運動,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場愛國主義運動,但也是一場極度狹隘、落後、排外、唯我獨尊的運動。在西方國家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之後,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痛心疾首,包括滿清勛貴,都想趕走外國人。無奈實力不濟,這個願望無法實現。
所以當慈禧聽說義和團能「刀槍不入」的時候,眼睛一亮,派官員考察的結果也「證明」義和團確實有這個能力。所以在朝堂之上,慈禧下令向十一國宣戰,並表彰屠殺基督教教士的官員,由此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山西教案」。在山西教案中,山西巡撫毓賢本來就極度排外,有了慈禧的支持,他更加有恃無恐,殺光了境內所有洋人。山西老百姓也動員起來,殺死中國教民及其家屬子女1萬多人。義和團運動發展到後期,凡是敢用洋人東西的都是漢奸,只要被發現就難逃一死。
向十一國宣戰,慈禧瘋了嗎?
假如義和團確實可以刀槍不入,掌握了「宇宙神功」,當然沒問題。可惜事情絕不可能這樣,所以八國聯軍到來,慈禧狼狽逃往西安,李鴻章在代表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之後,又簽訂了辛丑條約。
至此為止,不僅李鴻章的形象已經徹底變壞,而且慈禧的歷史形象也完了。從1861到1894年,30多年她都做的不錯,但從1894到1900這短短六七年時間,不僅接連簽訂了兩份極為喪權辱國的條約,而且外國紛紛在我國劃定勢力範圍,割走土地。就像打麻將一樣,連續小和了30多把,遠遠頂不上人家兩把字一色。
按說慈禧做了這麼多極為愚蠢的決策,早就該下台了吧,但那種社會你們也知道,她怎麼可能下去?領導怎麼可能做錯呢?錯的都是手下人。拿屠殺基督教士來說,慈禧說受了義和團的蒙蔽。而之前受到慈禧極力表揚的山西巡撫毓賢,也被她殺掉了。領導可以翻雲覆雨,隨意決策,但錯的都是手下人。
慈禧的這種不認錯的做法,不僅喪失了民心,而且喪失了官心。因為官員們發現不管慈禧怎麼干,反正倒霉的是下面。即使暫時跟對了,以後也可能是錯的。這,就是義和團運動和辛丑條約簽訂的一大後果。
但是慈禧是什麼人?40多年的積威猶在。尤其是她的權謀,官員們無不害怕。現在有人說假如李鴻章如何如何,中國就能前進了。呵呵,這麼說的人還是不了解歷史!李鴻章是很厲害,但論權術,慈禧更厲害。別說李鴻章戰戰兢兢,就連新晉大員袁世凱,在別人眼裡虎虎生威的主,見了慈禧都兩腿打顫。當時的中國就是由慈禧決定的,她說怎麼辦就怎麼辦!所以只要慈禧在,下面的官員誰敢有不臣之心?
但是慈禧總有死的一天不是?1908年11月,先是被她軟禁的光緒皇帝去世,第二天她也跟著走了。慈禧和光緒一死,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攝政王載灃的三年
有人說慈禧幹了這麼多壞事,是不是大家要推翻清政府了?呵呵,還早著呢。當時的普遍看法是:國家搞得這麼差主要是慈禧的原因,如果她早允許光緒皇帝親政,推行改革尤其是君主立憲,國家怎麼可能到這一步?可惜口碑還算不錯的光緒皇帝已經死了,繼位的宣統還是個小孩,如果攝政王載灃能承虛大業,有多爾袞或者早期慈禧的能力,順應天下大事立憲,也不是沒有可能。
因此,雖然此時清廷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已經大為降低,但人心仍然總體向著朝廷。
這裡順便插一段談談光緒。實際上,光緒的能力很有限,百日維新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各種弱點。但由於他長期被慈禧軟禁乃至毒死,所以人們對他更為同情,導致他在各種人眼裡都是一個「好皇帝」。但是假如他真的能自由行使權力,未必會允許君主立憲,或者一旦發現權力受損,可能會變本加厲地收回。誰知道呢,反正歷史已經發生了,他就是個可憐蟲的角色。
回到載灃。在慈禧晚年,清朝就已經開始立憲活動了。但慈禧抓著手裡權力不放,始終拖拖拉拉。由於她的威勢,誰也不敢造次。但慈禧一死,攝政王載灃掌管國家,大家的聲音就大了,喊著要君主立憲。但是載灃設置的內閣極度排斥漢族,而且選拔的都是無能之輩,讓人極度失望。這樣的事搞了幾年,大家已經完全看出他完全是個窩囊廢了。
載灃的問題在哪裡呢?他犯了以下幾個嚴重錯誤。
1、排斥有能力的漢族大臣尤其是袁世凱。袁世凱是什麼人?當時清朝有戰鬥力的部隊只有北洋軍了,而北洋軍是袁世凱一手締造的。載灃一度想殺掉袁,被張之洞等大臣勸止。
1909年(宣統元年)正月,清廷以袁世凱患「足疾」為名,讓他回河南養病。六月,張之洞病重。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始終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撫民眾。但是載灃揚揚得意地說:「不怕,有兵在。」看到攝政王頭腦如此簡單,張之洞再也不說了。8月份張之洞去世時,一直在嘆息「國運盡矣」。他一生為國,家產甚少,深得後世敬仰。
對於張之洞和袁世凱,慈禧是什麼態度呢?像慈禧這種權術高手,看人一般都很准。晚年的慈禧知道張之洞既忠心又有能力,只是年紀大了,所以雖然把他提到很高的地位,但主要是為了扶助清廷。而對於袁世凱,慈禧始終不放心,並通過手段把他的六鎮北洋軍分掉兩鎮。但袁世凱年富力強,也相當善於鑽營,所以慈禧雖然防著他,但也不得不重用。
對於滿清勛貴,慈禧也在找接班人。無奈一幫人實在太差,最後選了溥儀及其父親載灃,實在是矮子裡面拔高子,在親貴中找不到人了。載灃的做法也證明他完全不能理解慈禧的苦心,也遠遠達不到慈禧看人的深度。
2、始終不能掌控北洋軍。老袁一退休,載灃以為派人就可以掌控北洋軍了。可惜北洋軍盤根錯節,還是聽袁世凱的,載灃派去的人根本沒用。
3、任人唯親,有能力的滿族大臣也得不到重用。在滿族大臣中,當時最有能力的是端方,他也支持洋務,思想新潮,而且忠於朝廷。但在慈禧的葬禮上端方拿相機拍照,被認為是大不敬,又被貶到地方了。武昌起義前夕他率兵到四川鎮壓保路運動,武昌起義爆發後,11月27日士兵嘩變,端方被殺。端方的口碑一直不錯,但嘩變的士兵為了向武昌新政府表忠心,還是把他給殺了。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都應該知道端方這個名字。他支持戊戌變法,也是中國新式教育的創始人之一。端方是清末少數實幹家之一,在任兩江總督期間,在南京鼓樓創辦了暨南學堂;在任湖北、湖南巡撫期間,命令各道、府開辦師範學院。在任江蘇巡撫期間,決心革除陋習,下令各州縣照例奉送的紅包全數退回,用作選派兩名當地學生出國留學。應該說,他是清朝末期為數不多的滿族能吏,而且既擁護改革,又忠心耿耿。只因在慈禧葬禮上照相便被貶出京城,並且幾年不調回重用,是其被殺的主要原因。在這一點上,我們再次可以看出載灃遠遠不如慈禧。
4、政出多門。當時的朝堂之上雖然都是親貴,但載洵、毓朗為一黨;載濤、良弼為一黨;肅親王善耆據民政部,領天下警政為一黨;道光帝的長曾孫溥倫勾結一些議員為一黨;隆裕太后寵任太監張德為一黨;載澤是隆裕的妹夫,把持財政大權為一黨;載灃的福晉頗通賄賂,聯絡母族為一黨。所以載灃原想集中軍政大權,加強皇室地位,但到這時反而成了勛貴共管朝政、政出多門、各自撈取利益的態勢,更說明載灃的無能。
5、立憲鬧劇。載灃最重要的「政績」是立憲,這方面也完全不合格。1911年,在立憲派一再要求下,載灃裁撤軍機處,設立責任內閣,但在13個內閣成員中,皇族佔了7人。消息一出,立刻掀起軒然大波,因為大家都感到這就是一場騙局。立憲喊了十幾年,看來皇族、滿族還是要把持政權啊。所以就連一直為清廷鼓吹立憲的立憲派們,都覺得無法再替政府說話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清廷已經失去了多少支持?我們可以盤點一下:
1、老百姓已經看清楚了政府的虛弱、軟弱和腐敗,肯定不支持。
2、有能力的漢族大臣得不到重用,不支持。
3、有能力的滿族大臣本來就很少,還不到重用,想支持也沒辦法。
4、在野人士,無論是立憲派還是孫中山們,也不支持。
這時候還有誰支持朝廷?恐怕只剩下滿族、一些遺老,以及坐在權力最高峰的幾個庸人了吧。載灃幾年折騰,幾乎得罪了所有人。所以,這時候就差有人出來振臂一呼了。
保路運動
1911年還有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四川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這件事情其實根本不像大家說的那樣,好像清朝又要侵吞老百姓財產了。
事情的經過我可以簡單給大家說一下:修川漢鐵路需要很多錢,幾個四川、上海亦官亦商的傢伙,成立了民營鐵路公司,說要修路,號召大家入股。由於領頭的幾個有政府背景,雖然是民營,但很多四川老百姓包括士紳都入了股。但是修路了嗎?沒有,這幫人拿著巨額資金到上海炒股去了,然後就是賠錢。加上貪污,更沒錢修路了。所以一直以各種理由拖著。他們的賬本根本不敢讓別人查,拖一天是一天,一直拖了七八年。
但這麼拖下去也不是辦法啊。朝廷急了,盛宣懷說你們幹得太慢,乾脆由朝廷和外資入股吧。但入股的前提是先查賬,查查過去那麼多錢你們花在哪兒了?這一下幾個官商急了,他們鼓動老百姓,說朝廷和外資要搶奪我們的股權,我們能答應嗎?八國聯軍之後,老百姓對朝廷和外國人的印象已經越來越差,一聽這個當然不答應,於是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這場運動也讓朝廷疲於奔命,不得不從武漢調兵進川鎮壓,端方領頭。一調兵,武漢空虛,於是武昌起義就發生了。
亦官亦商、有著深厚背景的職業經理人拿著股東的錢為自己謀利,然後看到大股東要進來,過去的賬目捂不住了,為了抵抗,開始拿情懷說事,說要照顧小股東利益,想鼓動大家起來鬧事,那個時候的人已經玩得很熟練了,呵呵。所以,當時的民營企業的道德水平不見得比官營企業高,大家都想撈錢,這就是末世景象。
牆倒眾人推
區區3000多人搞成了武昌起義,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他們的兵力實在太弱。但是正如我的小標題所說,慈禧在時還好說,但現在載灃當了三年攝政王,他的水平大家都看到了,早已缺乏了敬畏之心。就差一個挑頭的,現在挑頭的已經出來了,於是就牆倒眾人推。
此時,全國的實力派只有一個人:袁世凱。他雖然退休在河南養病,但是北洋軍的幾個大頭領仍然聽他的。這時候的通信設施也已今非昔比,袁世凱在家裡弄了台電報機,可以快速了解全國各地的情況。他知道載灃已經派北洋軍前去鎮壓武昌起義了,但是北洋軍不聽他的,所以最終他只能把袁世凱請了出來。老袁一出來就開始大耍權謀,兩個月就讓溥儀退位了。
袁世凱確實有手段,但如果慈禧還在,他敢這麼幹嗎?
如果慈禧還在,或者載灃也有類似於慈禧的手腕,別說袁世凱,其他各路人馬也都會有敬畏之心。那樣,就算武昌起義發生,恐怕也會很快被鎮壓下去。而清朝,或許還能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因為在本文開頭就說了,從民生方面來看,清末比過去的朝代要好得多,根本沒到滅亡的程度。
不知道大家下過棋沒有?不管什麼棋,一般人多少都下過一些,所以我拿下棋打個比方大家就明白了。如果對方是個高手,哪怕隨便一手棋,我也得好好想想。也許這手棋確實很高,但也許很臭,但無論怎麼樣,我都要好好想想,認真對待,因為對方是個高手。但如果對方是個低手,他下什麼我都不會太在意,就算暫時走了一手好棋,或許也是碰運氣,我會認為他沒有看到這步棋的精妙之處,所以不必認真對待。
當然,這是建立在過去看他下過很多棋的基礎上,知道他大體是個什麼水平,否則肯定不靈,呵呵。對於慈禧,大家都知道她是高手,而對於載灃,現在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什麼水平了。沒別的原因,看他們多次出手就知道了。
所以一旦袁世凱重新出山,掌握大權,面對低手載灃,他基本上是無所顧忌的。既然此時的清朝已經是牆倒眾人推的態勢,他老袁為什麼不推一把呢?
在1911年,有多少人想到清朝會這麼快崩潰?
1909年的張之洞想到了,可惜他當時已經72歲,馬上就要去世了。
甲午戰爭之後,曾經那麼高大上的清朝,經過了十七年,在武昌起義之後沒死多少人的情況下,由於事先已經失去了幾乎所有階層和派別的支持,就這麼滅亡了。
文章來源:老鄧de財經茶館。
推薦閱讀:
※河豚、春帆樓與刺殺者
※甲午戰爭慘敗帶來的幾點啟示
※清日甲午戰爭淺談(一)戰前局勢
※甲午戰爭前夕,中國和日本的琉球之爭!
※中日甲午戰爭之遼東戰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