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詞的意象美
淺談詩詞的意象美?段志東?所謂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詩詞的意象是詩人用以負載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是詩詞作品構成的基本元素,負載著最典型的審美信息,凝聚了審美信息的一切特質。可以說,詩詞意象是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雙向審美變形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詩詞的意象美其實是指創作主體在客體事物形象的基礎上,以具體的客觀物象來反映豐富的主觀情感,即寄意於象,以象盡意,經過主體情思的作用,並進行藝術加工改造、提煉升華成為具有相對獨立表達抒情功能的綜合審美效應。
在詩詞作品中意象是給情思一個載體,其作用在於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做為情思的裝飾和詩詞審美信息的特質來展現的。這樣看來,詩詞作品中的情思、意象和語言是構成詩詞審美的三大要素。從這個層面上看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分析和歸納出詩詞意象的作用。
一、寄情於物,使抽象事物形象化
意象手法在詩詞中運用的作用之一,是將抽象的主觀情思寄託於具體的客觀物象,使之成為可感、可觸的的藝術形象,使情思得到鮮明生動的表達。比如,欲表達高尚人格這一抽象事物,宋代著名詞人陸遊在《卜運算元.詠梅》中寫道:「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倍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還有元人王冕的《墨梅》:「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言淺而意深。可以看出,詩人正是通過把主觀情感對高尚人格的崇敬與追求的情思投射在客觀事物梅花之上,並進行一系列的藝術加工與升華,使之成為可以感知的藝術形象,這樣就可以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得到一個充滿愉悅的藝術享受。因此,在詩詞的藝術創作中,意象的運用可使抽象事物得以很好的形象化、藝術化,從而增加作品的審美情趣。
二、意同象異,把形象的事物典型化
意象手法運用在詩詞作品中有時是藉助意象各自的獨創性,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獨特的藝術表現。比如離別的情思,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都是以折柳表來表達惜別的傷感。同樣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別之所。例如: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而長亭恰恰卻是陸上的送別之所。譬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長亭早已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作品中陸上的送別之所。另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以芳草來比喻離恨也是常見的。如《楚辭·招隱土》:「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可見,楊柳、南浦、長亭、芳草等不同的客觀事物運用在詩詞作品中可以把抽象的離別情思形象地表現出來,使之更典型,更生動,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三、意隱象喻,把典型的事物朦朧化
意象手法運用在詩詞創作中常常是「言不盡意,立象盡之」,使難抒之情、難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產生邏輯語言所無法達成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古人所謂「詩無達詁」,主要就是指這一類詩。這時,由於詩的主題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就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和回味餘地。譬如李商隱的詩中,意象幽微細美,將情思表達得千迴百轉,一重情思套一重情思,細膩而曲折。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這種纏綿悱惻的情思通過多元化的意象表達使詩意變得朦朧而又令人難解,是一種強烈愛戀受著一種壓抑時而產生的失望與凄傷,還是於凄傷之中蘊含著強烈的對愛情的摯真追求,更含有讓人感到憂鬱、惆悵、寂寥的情愫,有一種打動人心的純美與執著,構成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幽邃神奇的藝術世界。這就是意隱象喻手法造成的意象多元化,即典型事物通過意象多元化的藝術處理而達到的朦朧的藝術效果。
四、寓意於象,把具體事物含蓄化
《毛詩正義》云:「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這裡「取比類」就是取意象。中國古代是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封建專制時代,詩人想要傾訴對社會陰暗面的一腔義憤,又不致於以言獲罪,只有一種選擇的可能,就是藉助意象,藏匿鋒芒,作委婉的表達。因此這就使得中國傳統詩詞藝術產生了崇尚含蓄的審美趨向。比如宋代林升所作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牆壁上的詩。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佔。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並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岳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它藉以「暖風」這一意象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遊人」不能理解為一般遊客,而是詩人所取的意象,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苟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詩中「熏」「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苟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這種含蓄的筆法確實是諷喻詩中的傑作。這就是意象可以使詩詞作品達到寓意於象即把具體事物含蓄化的藝術作用。
推薦閱讀:
※中國歷代詩詞中意象與意境
※為什麼貓在中國文學中的形象不多見,而在外國文學裡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比如愛麗絲漫遊仙境愛倫坡等等。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是否戀童?
※從意象入手讀懂古詩
※SAK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