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靈魂

太極拳的靈魂

武術諺語道:「能練筋長一寸,不練肉厚三分。」筋長者,勁大,勁巧。可是,有人做不到,為什麼?主要是不明理。中醫講:肝主筋,肝經通暢,肝才健康;肝健康,筋才能拉長,才能節節貫穿。  

鬆柔是太極拳的靈魂。當然,放鬆不是懈,是骨節拉長。在練拳中,懈是一種拳病。除了高度的鬆柔外,還應該穩、慢、圓、勻。通過思想的意識作用,來逐漸達到最大限度的鬆柔,所以練家都要求「全身舉動俱要輕靈」。  

怎樣肝經通暢、練功鬆柔呢?現在將我多年的實踐經驗獻給大家,供大家參考。  

春分,是肝經走向最旺盛的時節。在交季時一小時前,面向東方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即湧泉穴對肩井穴。放鬆,人靜。意想自己站在湖邊,周圍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一片溫馨祥和。首先練三田合一法,意想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成一條直線。上丹田為泥丸宮,中丹田為肚臍里三分處,下丹田為會陰穴(圖1)。  

作用:無論你身體多麼疲勞,只要「三田合一法」守十分鐘後,就會立刻感到心情愉悅、疲勞解除。  

練法:先想會陰穴,再想中丹田,再想泥丸宮。會陰穴走腎經,腎主水。放鬆人靜,毛孔擴大,全身會感到生機勃勃,有內氣騰然之感,再默念三遍唐人李道子《授秘歌》四言八句: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水河靜。翻江倒海,盡性立命。

註:

1.無形無象,指的是氣。

2,全身透空,是指練功時全身的毛孔都要張開。

3.應物自然,是指功到自然成,練拳時,要天人合一。

4.西山懸磬,是指人的前胸雙肺,肺葉全張開,胸是空的才舒暢。

5,虎吼猿鳴,是指喉頭呼吸法。虎吼,就是呼氣;猿鳴就是吸氣。

6.泉水河靜,是指湧泉穴的「水」升上來,也叫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練拳要把濁氣排出,把拙勁去掉。

7.翻江攪海,是指大小周天自轉。

8.盡性立命,就是達到性命雙修。  

以上八句默念三遍後,會感覺身體中正安舒,全身松透。再兩臂松垂,把上肢想成是春天吐綠的柳樹枝,鬆柔垂下,隨微風擺動。再想兩肩松沉、指尖麻脹,心暢體舒。靜站十分鐘,意想微風吹動,身體隨風飄蕩,引起身體內動。如果向右轉就用自己的夾脊穴去找右腳的湧泉穴。夾脊穴是肝經,屬木;湧泉穴是腎經,屬水;水生木,身體會感覺舒服,這時濁氣自然下降,清氣自然上升。舌抵上齶,津液自然生出,也叫瓊漿玉液。分三次咽下,自會延年益壽。  肝經的走向(圖2),起於足大RjL後叢毛處,下至大趾外側端(大敦),向上沿足背內踝前緣,至內踝上八寸處交出太陰脾經之後,上行過膝,沿股內側中線,繞陰器至小腹,向外上方行至十一肋端,人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隔,分布於脅肋,沿喉嚨,進入鼻之內竅,上行連日系,出於額,上行與督脈會於頭頸部;分支:從目系分出下行於頰部之里,環繞口唇;分支:從肝分出,上貫膈注入肺中,交於手太陰肺經。  

意想肝經的走向三遍,會加快經絡的通暢。在穩、慢、勻、圓的條件下,左腳向前邁出一小步,足跟著地,抱七星(圖3)左手的大拇指(少商穴)對準自己的左鼻孔,右手的中指(中沖穴)去合左臂的尺澤穴。百會穴對住右腳的湧泉穴,靜站一會兒;向前打擠,夾脊穴找左腳的湧泉穴,就會產生巨大的擠勁。慢慢地練一小時,肝經自然流暢,再練拳時拳味十足,功力大增,太極拳愛好者不妨一試。

陰陽中和之道是太極拳的靈魂

陰陽中和之道,含義有二:一日修陰陽中和之氣,二日把「中和」立為尚德精武之大道,名出有二,實則為一。它的本質內涵,構成了太極拳的靈魂,表明了太極拳取名「太極」之本意。

陰陽中和之道,是太極拳的靈魂,這一表述,過去本門長期未曾公開闡述,直到師兄錢惕明先生在《太極內功心法全書》中才開始介紹,為了弘揚太極,我們特再予披露。

一氣與二氣

諸家太極拳都注重鍊氣,但鍊氣的內容及心法,卻各有千秋。本門的練功總訣說:「修陰陽中和之氣,煉天地至柔之術」,表明本門太極拳煉的是陰陽中和之氣。

所謂修陰陽中和之氣,就是通過練拳練功,把體內的陰陽二氣進行中和,融合為一,返歸太極一氣,還要與自然界的精靈之氣,內外交感,中和為一,並且循環往複,生生日新,不斷優化,以常葆青春登壽域。太極拳的內勁及技法,也要通過分陰分陽,陰陽平衡,陰陽中和,合為太極一氣的鍊氣過程,才能培植聚集內勁,練成「階及神明」的技法。所以,煉陰陽中和之氣,是太極拳體用兼備的必由之路,是武當丹派武功的根基。

這裡說的太極一氣與陰陽二氣,源於中國古代的太極學說。太極拳是依循太極哲學原理創造出來的拳術,人稱「哲拳」。弄清有關哲學的基本概念,對於分析一氣與二氣,乃至練好太極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太極」一詞,原本是古代哲學家在探索宇宙生成過程中使用的哲學概念。但真正成為哲學理論,始於《周易》,而集其大成並發展完善者,則是北宋的理學祖師周敦頤。先哲們認為,宇宙生成的第一個序列,是無形無相的「無極」狀態,學者們稱之為太極一氣,混元一氣,又稱先天之氣。

經過漫長時間的動靜變化,「太極」內部孕育著陰陽的萌芽,但他們仍然處在太極一氣的統一體中,尚未分別出來,其性質依然是太極一氣,目前流行的陰陽魚圖形太極圖,是這一狀態的一種表象。

後來,陰與陽成熟了,就分陰分陽,分別而出。這時,它們的性質變成了陰陽二氣,已不是原來的太極一氣了。陰陽分,天地判,陰陽成了宇宙生成的第二個序列。

這就是太極一氣與陰陽二氣的由來。正如王宗岳《太極拳譜》所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二氣中和

既然分出了陰陽,為何還要中和為一呢?因為宇宙生成過程並非到陰陽二氣為止,再要經過多少個序列的演變,才能生成天地萬物。《周易》描述宇宙生成的過程是「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周敦頤在著名的《太極圖》及《太極圖說》中,描述宇宙生成有六個序列,即無極一太極一陰陽一五行一乾男坤女一生化萬物。周子還特別指明在宇宙生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氣交感,化生萬物」。這讓我們清楚地看見,無極的真諦,加上陰陽二氣及五行的精髓,非常奇妙的凝合為一,才化生出天地萬物。

假如太極一氣歸一氣,陰陽二氣歸二氣,各不相干,互不交感(中和),也不妙合(為一),怎能生成宇宙萬物呢!所以先哲們把陰陽中和之道,作為天地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之道,是天地人萬物新陳代謝的總規律。如《周易》所言:「天地(陰陽)交而萬物通也」,「保合太和,乃利貞」。

因此,自古以來,儒、道、釋、醫、武諸家,都把陰陽中和之道,作為天地大道,尤其是儒家,把「中和」提高到「天道」的高度,認為「致中和」,就是循天之道,奉此大道就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業。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漢朝的董仲舒說得更透徹:「中者,天地之所始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理天下,其德大成。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周易》塑造的陰陽(乾坤)中和精神,是中華文化之魂。

道家同樣把「中和」作為天地大道,三豐始祖說,「夭地大道,含合抱中」。元初的李道純著《中和集》一書,他說:「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應變之樞機也。」「至此,無極之真復矣,天地萬理皆悉備於我矣」。武當山上的太子坡,至今還在《姥姆亭》內懸掛著「保合太和」的匾額。傳說玄武大帝當年修鍊遇阻時,天地化作姥姆予啟示,才能保合太和得道飛天。雖然是傳說,卻反映了道家十分看重中和、太和、保合之道。有位武當名家說得好:「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間不可一日無祥氣,中和之道,祥和之氣,是驅魔成道的至寶。」

返歸一氣

煉陰陽中和之氣,並非一加一等於二,而是中和為一,返璞歸真為新一輪的太極一氣,並且不斷螺旋升華。

從人體的生成來說,人體也是通過二氣交合,中和為一而生成的。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論及人之生成時說:「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在天地萬物的生成中,人得到上天的靈氣而最靈,才能形神兼備,成為有生命的人。三豐始祖在《大道論》中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這問題:「父母始生之時,一片靈氣,投入胎中,此太極時也」,「嗣後而父精藏於腎,母血藏於心,心腎脈連,隨母呼吸,十月形成,脫離母腹。斯其時也,性渾與無識,有以無極優其神,命資於有生,復以太極育其氣」。可見人的生成,乃是陰陽中和以後,復歸太極一氣而成的。

從培元固本來說,人之初生,元氣充盈,陰陽和合,生命旺盛。由於後天失調,陰陽失和,元氣日損,疾病纏身。為了健康長壽,儒、道、釋、醫、武諸家無一不重視恢復太極元氣,採取多種方法培元固本。武當丹派通過行功走架及靜功修鍊,讓先天元氣與後天水谷之氣中和,使體內的陰陽二氣中和,並與大自然的精靈之氣中和,這三個「中和」,合成一團太極元氣,用以祛病延年益壽。

從鍊氣的層次來說,太極拳的練功層次,由低到高,從分清陰陽,到陰陽平衡,進而陰陽中和,中和為一。其中,陰陽平衡與陰陽中和,是兩個不同層次的過程,不可混淆。練太極拳當然要分陰分陽,陰陽平衡,但是還不夠,不能到此為止,應當更進一步,邁向中和之美景。因為陰陽並非凝固不變的,而是變動不居的。即使陰陽動態平衡的概念,仍不能充分反映陰陽變動不居的本質關係。事實上,陰陽的動態變化,也就是新一輪的太極一氣,並且循環往複,不斷螺旋升華。道家經典《太平經》,乾脆把陰、陽、和三者,作為三種氣質來看待,三氣中和為一,它指出:「陰、陽、和三者為合,上應天理,下合人倫。」

從太極拳的懂勁來說,也要中和為一。王宗岳在拳譜中描述了練功懂勁的全過程:「由著熟而漸悟懂勁,有懂勁而階及神明」。怎能懂勁呢?他進一步說:「須知陰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陰陽相濟如何理解?濟者,渡 也、和也,相濟,即相互濟渡到對方去。所以王氏所說的陰陽相濟是指陰陽二氣相互濟渡到對方裡面去,和合為太極一氣,並不是說五陰五陽的平列。若是一半陽,一半陰,各自平立,互不相關,怎能達到懂勁練成妙手呢?王氏提出的懂勁要分六部走,一是著熟,二是知陰陽,三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四是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第四步是最關鍵的一步,這一步練成了,才能進入「懂勁後越練越精,默識揣摩,漸至隨心所欲」的第五步,最後的第六步,才是「階級神明」的階段。

鍊氣之法

太極拳之鍊氣之道,與鬆柔之道相輔相成。松則能通,通則易順,順而能致和,所以要「煉陰陽中和之氣,練天地至柔之術」。鬆柔要訣,將另文介紹,這裡主要談鍊氣之法。

武當丹派,以道家內丹功為根基,練拳與煉丹結合,練拳過程,就是煉丹過程,初聽起來,似乎複雜玄奧,其實下手功夫並不難。三豐始祖在《道言淺近說》中指出:「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於臍下日凝神,氣歸於臍下日調息」。宋唯一在《武當劍譜》中概括為「揉轉玉環,鶴息歸臍」的心法。李景林總結出易知、易練、效果好的獨門修鍊法一臍轉胎息法。

臍輪,俗稱肚臍眼,穴名神闕。它是人處母胎時,賴以呼吸的臍帶,出胎後臍帶雖短,元陽一點(元氣)尚存,輸氣血,通百脈的功能猶在,是人的「性根」、「命蒂」,是內丹練功的主要穴位,煉中和之氣的入門要道。胎息,是練功到高深階段的一種呼吸法,如胎兒在母胎中的內呼吸,故名胎息。它是培育元氣,修鍊精、氣、神的有效呼吸法。法有四個層次:   一、守臍。

守臍內深處約寸深,常守此穴,能激發臟腑經脈充血的生成與運行,促進陰陽平衡乃至中和。先賢說:「常守肚臍,壽與天齊。」   二、斂臍。

吸氣時意念肚臍內斂,吸至背後命門穴,使命門鼓撐飽滿,呼氣時將氣從命門穴注入下丹田。命門又後升田,是陰陽二氣生髮之源。命門屬火,腎精屬水,命門飽滿,則水火相濟,真氣生髮。   三、臍息(胎息)。

初時,只是意念上的臍息,練之日久,慢慢忘卻鼻息(實際鼻息尚在),由臍窩呼吸,讓臍輪成為呼吸出入之門戶,若有若無,進入胎息。三豐始祖指出:「人能從此處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時,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四、陰躪之息。

陰躪即會陰穴。三豐始祖說:「調息者,調度陰躪之息,與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中也。」倘能知此,則天門常開,地福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上朝,中和為一。   這四層功夫,並不難練,只要掌握好「守臍」這把鑰匙,就能開好這把鎖,從無極式直到收勢,行拳練劍的全過程都要貫徹始終,再輔以靜功修鍊,就能功到自然成。

推薦閱讀:

文字,是靈魂的獨白
關於「雙生靈魂」,你真的知道嗎?
為什麼現在男生不追求女生了,或許有些女生已經"喪失"愛的能力了
放下與靈魂伴侶之間的關係

TAG:靈魂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