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師張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方有不敗之身!

| 讀史 |ID:dushi818

博聞通識,知古鑒今。有品、有趣、有態度。

文:趙東升 讀史(dushi818)專欄作家

張良,一個傳奇的名字,在幾千年來的中華大地上,他是智慧的象徵。後世那些有志於成為帝王師的人物,內心深處,無一不以張良自詡。

張良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長相清秀文弱,以至於一百多年後,司馬遷看到他的畫像時,誤認為是位美女。

可這位俊秀的美男子,卻策划了對秦始皇的斬首行動,成為秦朝政府通緝的頭號恐怖分子。

他並不謀求富貴,卻深得劉邦信任倚重,幫助他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四百年大漢王朝。

大漢建立之後,他急流勇退,不想參與到爭權奪利之中,只想一心「求仙問道」。但輕易的說了一句話,就穩固了太子劉盈的儲君地位。

他做的是入世之事,卻懷著一顆出世之心。讓人高山仰止,不可及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

張良的故事,得從他的家族說起,論起出身背景,他可是名副其實的官二代。

現在人們一提起官二代,一個欺男霸女、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形象便會在眼前浮現出來。

可歷史告訴我們,那些只是官二代這個群體中的害群之馬。讓你絕望的是,有些官二代,人家不僅有錢有勢,還有才有貌。總之,各方面都比咱們強,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張良就是這樣一位官二代,準確地說,應該是官三代。他的祖父,是三代韓王的丞相,他的父親,又當了兩代韓王的丞相。如果把韓國比做一個大型企業的話,他們家幾乎成了世襲CEO。

這樣的背景,是不是比李剛強多了。可以說張良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美好的生活已經在向他招手。

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張良也不例外,他沒有等到為國效力的那一天,韓國就叫秦王給滅了。他從貴胄子弟,變成了亡國遺民。

如果是一般人遇到這樣的事情,可能會怨恨,發幾句牢騷,發完了之後,該咋樣還咋樣,小日子還得繼續,總不能單槍匹馬去跟大秦政府對抗吧!

但張良還真這樣做了,他做了一個膽大包天的決定,那就是反秦,替母國報仇。

他變賣了所有的家產,作為反秦計劃的活動資金。他的弟弟去世了,他也沒拿出一分錢來安葬,由此可見,這個年輕人的決心有多大。

怎麼反秦呢?這個愛國青年可能是受荊軻的啟發,選擇了一條原始而有效的方式,刺殺。

為此,他不惜一切代價,尋求如荊軻一般的義士。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找到了一位願意跟著他乾的大力士,並為他打造了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椎。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做足了準備工作後,他們在博浪沙這個地方埋伏,等候巡遊的秦始皇經過,然後讓這位千古大帝一命嗚呼。

可惜,秦始皇太狡猾了,狡兔有三窟,他則有三輛一模一樣的豪車。除了少數核心人物,誰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一輛車中。

當這位公元前的超級驢友,正在興緻勃勃地進行公款旅行時,一隻威猛的大鐵椎突然從天而降,萬幸的是,砸中了只是他的副車,他僥倖逃過了一死。

雖然毫髮無損,但也被突如其來的鐵椎嚇出了後遺症,心靈更是受到了嚴重的創傷。他暴跳如雷,調查之後,將張良列為大秦頭號恐怖分子,發布一級通緝令天下搜捕。

張良刺殺失敗,只能逃走,他隱姓埋名,藏在下邳這個地方逃避秦國的通緝。

這段時間裡,張良碰到了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雖然他倆也只是見了幾面,也他姓什麼都不知道。這位神秘人物,歷史上叫他黃石公。

黃石公是什麼人呢?這得從一個小故事講起,題目就叫「圮橋三遺履」。

話說有一天,張良在橋頭散步,一位穿著樸素的老人走了過來。張良剛想微笑著問好,沒想到這位老人不按常理出牌,走到他跟前,就將鞋子脫了,扔到了橋下,而且沖張良喊道:「小子,把我的鞋取來!」

張良雖然長得柔弱,像個美女,但他連秦始皇都不怕,骨子裡還是有暴力傾向的。見到老頭這樣無禮,氣得幾乎想揍他,但看他老態龍鍾,不堪一擊的樣子,於是強忍住了。

他走到橋下,將鞋取來,然後跪到地上,將鞋給他穿上。那老頭坦然接受,看著張良恭恭敬敬的樣子,笑著說:「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後的黎明時分,你在這裡來等我!」

張良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葯,但看他舉止怪異,料想是肚子里有乾貨的人物,於是就答應了。

五天之後的早上,張良來到了橋頭,但發現老人早已到了,而且生氣地指責他和老人約會,竟然遲到,沒有誠意,要他五天後繼續。

五天後,張良克服了睡懶覺的習慣。起了個大早,到橋頭去,結果又被老人早到了,被訓了一頓。

直到第三次,他下定決心,晚上可能就沒睡覺,過了子時就到橋頭去等,終於贏得了老人的歡心。

費了這麼大的勁,老人到底想給張良什麼呢?原來是一部兵書,叫《太公兵法》。太公就是那位西周開國功臣,無所不能的姜子牙先生。他寫的兵法,那自然是當時的核心技術。就像倚天劍,屠龍刀一樣,人人都想得到。

老人告訴張良:「你學了這本書,就可以做帝王師了。

十年後,你就發達了,十三年後,我們再相見,到時候,濟北城下的黃石頭就是我。」

老人說完這莫名其妙的話,就走了。張良回去後,深入地學習了這本《太公兵法》。才發現,這本書還真是可以改天換地的秘密武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定要尊重老年人,他們可能沒有兵法,但是人生經驗還是有的。

張良在下邳這個地方,呆了一段時間,他一邊研究《太公兵法》。一邊開展自我批評,結果發現,老人讓自己給他穿鞋,是有深意的,準確地說,是在批評他。

批評他什麼呢?批評他逞匹夫之勇,去刺殺秦始皇。幸虧他命大,不然,歷史上就少了一位運籌帷幄的傳奇人物,而多了一個荊軻。

人不能逞一時之勇,道理確實不錯。但後世許多志在天下的人物,年輕的時候,依然對張良的這種個人英雄主義仰慕不已,面對權奸,選擇用刺殺的方式來了結他們,比如曹操。

話題回到張良身上,他在下邳學習充電,等待時機。在這段時間,他深自砥礪,脫胎換骨,不再是那個只有一腔熱血的愛國青年,而成長為深謀遠慮的戰略家。

時機終於來了,秦始皇雖然沒有被張良殺死,但長生不老的夢想還是沒有實現,老天爺見他太能折騰了,就把他給收了。

他的寶貝兒子胡亥,是個吃喝玩樂的主,忠實的踐行著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將帝國的權力都交給了趙高。

趙高是個奸臣,從頭奸到腳。連頭髮絲都透著一股奸詐之氣。他對中國歷史的獨特貢獻,在於用自己的貪婪和愚蠢,加速了大秦帝國的滅亡。他對中國文化的重要貢獻,在於他創造了一個成語,指鹿為馬。

在這君臣二人的通力合作下,大秦帝國幾十代人、數百年的努力所經營下的基業,在幾年之間,土崩瓦解。

什麼秦穆公、商鞅、張儀、白起……這些人傾注一生的付出,都比不過胡亥的揮霍與趙高的胡整。一切的一切,幾百年的夢想,就這樣結束了。

從大秦帝國的興衰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道理,那就是,加強子女的教育有多麼重要。因為如果你沒有一個好兒子,你和你的父輩們含辛茹苦的努力成果,終將會被不成器的兒子拱手送人。

家和國,道理者是一樣的。對於權力,許多人都看著眼紅。秦始皇活著時,雖然沒恩情,但有威嚴,別人想和他搶,但沒有機會,也沒那個膽。

可此時情況不同了,面對昏庸的胡亥,大家開始有了想法。都想著幹上一票,最先按捺不住的,是陳勝。

陳勝是位具有超前意識的英雄,他在公元前三世紀首先喊出了人人平等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的勵志青年,陳勝應該名列前茅。因為他用只有幾百農民的啟動資金,打響了反抗秦國統治的第一炮。

陳勝一起事,風起雲湧,群雄並起。原六國的舊貴族們看到有人先試水,高興的不得了,也搶抓機遇,迅速啟動了創業計劃。代表人物有楚國的項梁,齊國的田榮等等。

咱們的張良同學,那也是赫赫有名的青年才俊,自然要站在時代的潮頭,加入反秦事業的。在他個人魅力的感召下,有幾百名少年願意跟著他干。

這時候,陳勝已經死了。有一個叫景駒的,自立為楚王。張良想著去投靠他。畢竟,以他的這點人馬,是成不了事的。

世上的事情,有時候還真是巧合,正是此時,劉邦帶著他的人馬,攻下了下邳,遇到了張良。

一位豁達大度,能聽取建議的梟雄,一位因為刺殺秦皇而名滿天下的英傑。雄主奇士一相逢,註定天翻地覆。

劉邦被張良的才華所折服,而張良也被劉邦的胸懷所吸引。於是,張良暫時加入了劉邦陣營,一起去投靠楚地最大的義軍領袖,項梁。

見了項梁之後,各個山頭的老大們,為了統一思想,凝聚人心,更好地進行反秦事業,急需要一位名義上的領袖。於是,他們找到了正在放牛的楚懷王的孫子,立他為新一屆的楚王。

張良雖然暫時和劉邦在一起,但並沒有完全投靠他。張良的心,此時還屬於他的祖國。

他抓住復國良機,說服項梁,擁立公子韓成為韓王,建立了戰時臨時政府。並且向項梁這位起義盟主申請了一些兵馬,和韓王一起,去收復韓國的國土去了。

可這時候,秦國還沒有完全崩潰,實力還比較強。張良他們攻下了一些城池,又被奪了回去,於是來來回回打起了游擊戰。

眼看復國大業面臨重重艱難之時,劉邦大軍來了。此時的劉邦,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幫土包子了。而是受楚懷王之令,西進咸陽的正規人馬。

他幫韓王攻下了一些城池,作為回報,韓王答應劉邦的要求,讓張良跟劉邦一起西進。

事實證明,劉邦不愧為一代明主,他的選擇沒有錯,張良確實是他的福星。

大軍一路勢如破竹,但到了嶢關下時,受到了阻擋。劉邦此時進入咸陽的心非常急切,就要強攻這座險要關隘,可張良阻止了他。

為什麼要阻止呢?因為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他告訴劉邦,這個武關的守將,是個賣肉屠夫的兒子,商人一般都好利,可以用金銀財寶去引誘他。

於是劉邦派人帶著金銀珠寶,去遊說這個秦軍守將。這人見錢眼開,根本沒有要與秦國共存亡的意思,爽快地答應要投降劉邦。

劉邦很高興,表示要接受他的投降,可張良又一次勸阻了他。他說,這個守將要投降,但他手下的士兵卻並不心甘情願。人心不服,即使歸降了,也是一大隱患。不如乘他們現在放鬆警惕的時候,來個突然襲擊。

劉邦聽了他的話,果然取得了大勝,又乘勝追擊,一路進入了咸陽。

這件事中,張良的做法,好像有些言而無信。但歷史一再告訴我們,兵者詭道也。劉邦不是宋襄公,張良也不是皓道窮經的腐儒。他們這些人,是不會受條條框框的束縛的。

這是張良在劉邦跟前,第一次表現出了自己的價值。

到了咸陽之後,劉邦沉浸在勝利的喜悅當中,面對秦二世留下來的後宮佳麗,他無法自拔的愛上了這裡,整天呆在皇宮中不出來了。

樊噲看他倒在了糖衣炮彈下,急的不行,跑去勸劉邦,可老劉好不容易才有了今日,怎會輕易的放棄這超級享受,就是不聽他的。

沒辦法,只能是張良出面了。他告訴劉邦,你是替天下人除去暴秦的義軍首領,現在應該以節儉愛民的姿態展示世人,這樣才能贏得民心;更關鍵是的,項羽正在拍馬趕來的路上……

張良三言兩語,就把劉邦點醒了。對啊,革命還沒成功,他怎麼能率先腐化呢,於是立馬搬出了秦宮,與廣大戰士們住在了一起。

這是劉邦面臨的精神危機,在張良的提醒下,他解決了。而馬上,他就要面臨更大的生命危機了。

原來,當時楚懷王與大家約定,誰先進入咸陽,誰就是關中王。劉邦先打進來了,所以他心安理得地當起王來,並且在進入關中的險要地方都派兵把守,不讓其它諸侯進來。

他的這一舉動,惹惱了項羽,他氣勢洶洶地打進關來,向劉邦興師問罪。

這時候的劉邦,勢力不及項羽。一聽說這個有殺人狂傾向的年輕人來了,嚇的腿都麻了。

這一次,張良充當了救火隊長的角色。他施展外交手腕,介紹與自己關係很好的項伯與劉邦結為姻親,然後讓項伯在自己的侄兒項羽跟前說情,化解矛盾。

做完這些工作後,他又陪劉邦一起去鴻門,參加中國歷史上最危險的那場飯局。

在鴻門宴上,當劉邦生命危在旦夕時,他劍走偏鋒,招呼樊噲進去,責問項羽。反而令好面子的項羽一時下不了手,最後終於讓劉邦逃過了一劫。

鴻門宴之後,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為益州,就是現在的四川,張良從長遠考慮,又為他爭取到了漢中這一塊可進可退的戰略要地,為劉邦下一步東進,打下了基礎。

針對項羽和范曾對劉邦的猜忌,張良建議劉邦燒掉通住對界的棧道,向世人表示不願意再東出,做出要在四川養老的樣子,讓范曾放心,贏得緩衝之機。

幫助劉邦安定了局面之後,張良又回到了韓國,畢竟這是他的祖國,他十年前刺殺秦始皇,為的是她。如今參加反秦大軍,為的也是她。

張良不忘初心,想為復國大業效力。可他的願望又一次落空了。

秦國已經亡了,這個仇是報了。可舊仇得報,又添新仇。因為他所擁立的韓王卻被項羽殺了。

項羽為什麼要殺韓王呢?理由是張良跟劉邦走的太近。這就是他的處事邏輯,不知道籠絡人才,只知道用殺戮來解決問題。

張良苦心經營的復國大計又一次破滅了,他觀察韓國諸公子,沒有出類拔萃的人才。而且當時天下的形勢,已經不可能再回到戰國六雄時的局面了,要麼姓劉,要麼姓項,只能在這二人之間做出選擇。

張良復國的心死了,從此之後,他只想替韓王報仇,也為了施展自己的滿腹才華,不辜負黃石老人的一片期望。

而事實證明,張良的謀略水平,在中國古代謀士這個行業中,應該排在前三名。在後來劉項爭戰當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幫助劉邦轉危為安。

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打敗之時,他為劉邦制定了聯合英布,彭越的策略,建立聯盟一起對抗項羽,讓西楚霸王顧此失彼,從此,一步步地走向了失敗。

韓信自立為齊王時,劉邦破口大罵,差點壞了大事。他勸劉邦容讓忍耐,籠絡住了韓信,才有了後來對項羽的致命一擊。

打敗項羽之後,劉邦和他的追隨者們要建都洛陽。可張良卻勸劉邦聽從婁敬的建議,定都長安。

大漢建立之後,劉邦封賞不公,諸將怨言四起,人心不穩。張良勸他封賞與自己關係最差的雍齒,穩定了人心。

……

張良對於漢王朝的功績,就好比姜子牙對於周王朝的功勞,但二人又有些不一樣。

姜子牙先後輔佐周文王和同武王,興周滅商。但他與周文王,是亦臣亦師的關係。

而張良雖然幫助劉邦建立大漢,但他一直都未曾真正變為劉邦的臣子,他們之間,始終有種若即若離的分寸感。他的骨子裡,是有傲氣的。而劉邦,也從來沒把他當成如蕭何曹參一般的臣子。他們二人,類似於亦師亦友的關係。

姜子牙滅商後,得到了齊國的封地,傳國幾百年。而張良,卻深知歷史的發展規律,拒絕了劉邦萬戶侯的封賞,只是象徵性的接受了留侯的爵位。

他懂得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功成身退,大漢建立之後,深居簡出,不參與朝政,聲稱自己要從赤松子(神話人物)游。

可劉邦對他越加敬重,每有大的決定,還是要徵求他的意見。似乎沒有張良的同意,他的心裡便不踏實。

一個人,能得到君王如此的器重,也確實值了。

可樹欲靜而風不止,張良想完全退出,也不是那麼容易。大漢王朝的儲位之爭欲演欲烈,眼看著太子的位子就要保不住了,無計可施的呂雉想到了大漢朝的智囊張良。

張良不想參與這些朝堂之爭,他告訴呂后的使者,當年皇帝對他言聽計從,是因為天下未定,身處危難當中。而現在四海太平,他因為自己的喜愛而要更換太子,這就不是我能改變的了。

本想用這些話來婉拒呂后,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不為自己著想,還得為子孫著想。呂后可不是善茬,她雖然是一名女子,但殺起功臣來,比劉邦還狠,更不要說她是如何將情敵做成「人彘」的。

張良雖然超凡脫俗,但畢竟在人間生活,面對死纏爛打的呂雉,無可奈何,只能答應她,保全太子。

對於他來說,只有想不想做的問題,沒有能不能做成的問題。張良一出手,乾坤立馬扭轉了過來。

他告訴呂雉,劉邦一直想請四位叫商山四皓的高人出山,可這四位高人,因為劉邦行為粗魯,待人無禮,所以拒絕入朝。只要太子能禮賢下士,卑辭厚禮,將他們請出來,讓劉邦看見,或許就能改變他的主意。

呂后聽了他的建議,如同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於是花大功夫,請來了這四位重量級人物,在一次朝會上,鬚髮皆白,仙風道骨的他們站在太子身後,讓劉邦驚訝不已。得知四人身份之後,劉邦感嘆,太子羽翼已成,不可動搖,從此打消了換太子的想法。

這商山四皓是何許人也?能影響大漢王朝的儲位之爭,我不得而知。但透過這件事,依然能看到張良的睿智,非常人所能及。

他沒有直接去求劉邦,因為他知道那樣沒用。對於劉邦這樣的人來說,講情理是沒用的,講道理也不一定管用,能動搖他決心的,只能是講政治。

什麼是講政治?每個時代都不一樣。對於當時的大漢來說,劉邦最在乎的是什麼?什麼就是最大的政治。

那劉邦最在乎什麼呢?答案很簡單,是他出生入死,以命相搏換來的江山。

劉邦出身底層,在大秦帝國的轟然倒蹋中,他看到了人心的力量。人心所向者興,人心所背者亡。

也就是說,對劉邦來說,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而太子劉盈,讓隱居山林的高人也來投奔他,這就是人心。也就是劉邦打消更換太子的心理邏輯,在愛欲與政治之間,他畢竟是政治家,選擇了政治。

後來,劉邦死了,太子繼位,因為曾經的幫助,張良得到了呂后的厚待。又活了幾年,得以善終。

張良像是一本書,每一次讀他的傳記,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讓他名揚千古的,是他的過人謀略。讓他萬世仰慕的,是他的處世智慧。而我從中讀到的,卻是一個熱血青年的成長,家國情懷的深華。

從刺殺秦皇時不顧生死的果決剛烈,到下邳城中,給老人穿鞋時的謙卑恭敬。他學會了隱忍。從復興韓國的執著無畏,到拯救天下的志存高遠,他得到了超脫。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他沒有實現最初的復國夢想,這是他的悲哀,卻成就了更大的自己,這也是他的大幸。


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漢開國的第一侯劉邦要選他痛恨的張良
楊建平丨張良,關鍵時刻屢建奇功的蓋世英才
張良拒封「三萬戶」
詠張良
蕭何與呂后密謀殺韓信,張良為何不阻止?

TAG:張良 | 入世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