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元璋的「獨門絕技」

老六月雪

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傳奇皇帝之一。他之所以成為人們永久的話題,不僅因為他是出身最卑微的草根皇帝,一生之中充滿了傳奇,還因為他有許多「獨門絕技」,給世人留下許多值得咀嚼的東西。

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飢餓,孤苦無依,入皇覺寺為僧,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入寺不到兩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後統率郭部,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朱元璋命率軍25萬,北進中原。明洪武元年(1368),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朱元璋出生於赤貧的農家,身居中國社會的最底層,飽受元朝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他的父母及長兄都死於殘酷剝削和瘟疫,自己被逼迫從小出家當和尚。因此,在他參加起義隊伍後就發誓:一旦自己當上皇帝,要殺盡天下貪官,解救天下窮人。

朱元璋親筆信

特殊的經歷,形成了特殊的思維。朱元璋治理天下,施展了自己的「獨門絕技」:

首先是打擊貪官出狠招。

朱元璋登上皇位不久,就在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他的辦法很特別:

一是昭告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並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二是大開殺戒。朱元璋敢於從自己身邊「高幹」開刀。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留用的元朝舊官吏和造反起家的功臣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一視同仁,皆不姑息。

洪武十五年,戶部官員與地方官府勾結,採取預先空白報表蓋印後私自填充虛假支出數額營私肥己貪污財物。朱元璋發現後,立即將各地衙門管印的長官全部處死。

三是警戒後人。朱元璋發明「剝皮實草」的殘酷刑法處置貪官。採取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他還創造了「剝皮實草」刑法,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的「皮場廟」剝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這種觸目驚心的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四是發動群眾。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後自律,讓百姓學後對付貪官。在《大誥》中,他號召老百姓造官吏們的反。他知道這一制度一定會遭到官員們的反彈,他們一定會想盡辦法阻止百姓們去京城。所以他規定:凡是進京上訪的人,一律放行,如果有人敢於阻擋,治以死罪!任何人都可以衝進衙門,把他們認為不稱職、不滿意的官吏抓起來。朱元璋說:如果官吏們斷案徇私舞弊,被冤枉的人可以糾集四鄰,直接把這些官吏們抓起來扭送到京城。百姓們捉拿吏員,官員如果敢阻止,誅其全家。鼓勵百姓造反,在中國歷代皇帝當中,朱元璋不是唯一的一個,但絕對是第一個。

錦衣衛隨駕出行

其次是救濟窮人出奇招。

《明太祖實錄》第92卷寫道,洪武七年農曆八月,朱元璋給南京的官員下了一道聖旨,讓他們找一塊空閑土地,蓋260間瓦房,供沒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一個月後,他又給上海(當時叫華亭縣)的官員下了一道聖旨,讓他們對宋朝留下來的居養院進行翻修,修好後讓沒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

這兩道旨意下發之後,南京和上海的地方官很快地執行了。朱元璋很高興,認為試點成功,在當年年底,又給中央的官員下了一道旨意:「令天下郡縣訪窮民,無告者,月給以衣食,無依者,給以屋舍。」(《明太祖實錄》卷93) 朱元璋要把善政在全國推廣。大臣們認為有難度,朱元璋說:「爾等為輔相,當體朕懷,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獲也。」(《明太祖實錄》卷95)

第三是懲治賭徒出絕招。

明代對賭博罪的處罰分為三等:官吏參與賭博者罪加一等。「賭后犯」,即未被抓現行,事後被供出者,亦與現行犯同罪,對「賭頭」重治,不但籍沒家產,其成年的子孫要被罰作苦役或發配充軍。

朱元璋的戒賭法奇趣有效。明朝建都南京後朱元璋曾下旨在今淮清橋北建造一座「逍遙樓」。樓中富麗堂皇,配有多種賭具,他下令一旦發現屢教不改的賭徒,就把他們關入此樓任他們縱情去賭,但嚴令不許送茶供飯。賭棍們餓極之下無心戀賭,只得痛下決心戒賭。同時,朱元璋下令嚴懲賭頭,使得京城內外賭風日衰,廣受朝野稱道。

第四是考察教育有真招。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採取了一系列強制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他考察教育成效的標準是「學以致用」。

洪武九年(1376)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朱元璋批示: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陞反而被「黜降」了。(《明太祖實錄》卷106)

朱元璋認為,教育不僅是以文辭為務、記誦為能,從事教育的人要關心時事,關注國計民生。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全國各地到了任職年限的學正、教諭、訓導進京考績,等待升遷。朱元璋藉機向他們詢問老百姓的生活情況,其中嵐州學正吳從權、山陰教諭張恆都說不知道,聲稱這不是他們的職責,他們的任務只是教書。朱元璋聽罷十分生氣,說聖賢之道是用來濟世安民的,你們連民情都不知道,天天教的都是些什麼東西呢?結果這兩個人被流放到邊疆去了。(《明史紀事本末》卷14)

從朱元璋的「獨門絕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懲治腐敗的決心是堅定的,扶助窮人的措施是有力的,但實際效果並不如願。朱元璋為政31年,直至他逝世,貪官依然遍地,教育依然與實踐脫節,窮人依然無處安身。僅以「發動群眾造官吏的反」為例,看似置貪官於無處藏身之地,但卻有很大的負面作用。《大誥三編》載:安吉縣佃戶金方租種了本縣地主潘俊二的一畝二分地,連續兩年沒有交田租。潘俊二到金方家裡去索討,結果卻被金方當作禍害百姓的豪強綁了起來,還被勒索了黃牛一頭、肥豬一口。在逼著潘俊二寫完已經收取田租、不曾被勒索等三張文書之後,金方繼續誣陷潘俊二是禍害百姓的豪強,大搖大擺地將其綁到京城。「善政」被「刁民」惡意利用。他要為天下窮人蓋房的「理想主義」也成了皇帝的口惠。何以致此呢?

中國古代把治理天下、管理民眾叫「牧民」。牧民者,官也,牧官者,皇帝也。朱元璋對貪官的打擊不可謂不狠,對百姓的感情不可謂不真,但最終還是輸在了「人治」上。荀子的「性惡論」與美國反腐制度的核心「防止利益衝突」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主張預防犯罪。而預防犯罪是人治力所不能及的,必須依靠明確的法律,有效地監查和有法必依的制度管理。

附錄:從朱元璋留下的畫像,足見文化人對他的態度。

(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朱元璋為什麼一直對馬皇后敬愛有加?
回回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嚴禁宦官干政鐵律被誰打破 明朝宦官擅權亂政從誰開始
朱元璋和陳友諒兩人死後墓地情況對比看:再一次感受何謂成王敗寇

TAG: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