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國外城市排水系統如何抵禦暴雨

本帖最後由 揮霍昦、青春 於 2013-11-30 13:38 編輯 德國:80%路面可透水  在德國,很少見到路面積水。究其原因,這與德國城市80%路面能夠透水有關。

德國停車場的透水路面設計  在德國,不同的區域會鋪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道路等受壓不大的地方採用透水性地磚,這種磚本身可透水,磚與磚之間採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自行車存放地和停車場的地面,選擇有孔的混凝土磚,並在磚孔中用土填充,這樣有利於雜草生長,從而使地面的40%具有綠化功能。考慮到居民區、公園和街頭廣場更需要綠化和美化,因此這些地方選用實心磚鋪路,但磚與磚之間會留出空隙;居民區、校園和公園等步行道路由於路面使用率高,用細碎石或細鵝卵石鋪路會更合適。此外,還在道路邊修建了引流暴雨的排溝壑,直接連通市政排水管道。  統計數據顯示,德國全境共有51.5萬公里長的排水管道,可環繞地球13圈,每年可處理94億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  在柏林,無論是私人房屋還是工廠企業,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須按房屋的不滲水面積交納每平方米1.84歐元的費用,採取雨水處理措施的用戶可獲得減免優惠。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廣場,19棟高層辦公樓的屋頂雨水都被收集起來,儲存在5個地下水庫里,每年的儲水量可達2.3萬立方米。  為增強城市排澇能力,近年來,德國開始推廣新型雨水處理系統——「窪地一滲渠系統」。該系統由各個就地設置的窪地、滲渠等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連接,形成一個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通過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的短期儲存和在滲渠中的長期儲存,保證儘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義大利:古羅馬下水道2500年後仍在使用  說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須從古羅馬說起。古羅馬下水道建成2500年後,現代羅馬仍在使用。

古羅馬下水道  美國電影《羅馬假日》中有這麼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窮記者喬·布萊德里把手伸進石頭人的嘴巴中,悄悄地把胳膊抽出衣袖,再拔出袖子,裝作手已被「吃掉」。他用這個小小的伎倆,打動了安妮公主(奧黛麗·赫本飾演)的芳心。這個石頭大嘴叫「真言之口」,人們習慣叫它「測謊石」,傳說是一位羅馬君主為了檢驗大臣是否忠誠而造的。其實,這個所謂的「測謊石」,正是古羅馬時代下水道的一個出水口。  公元前6世紀左右,伊達拉里亞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統,將暴雨造成的洪流從羅馬城排出。渠道系統中最大的一條截面為3.3米×4米,從古羅馬城廣場通往台伯河。羅馬下水道的部分設施,經歷了2500多年的雨水和污水沖刷,曾經為許多民族和王朝服務。在很少得到修繕的情況下,至今仍在使用。  公元33年,羅馬的營造官清潔下水道時,曾乘坐一葉扁舟在地下水道中遊歷了一遍,足見其下水道是多麼寬敞。 日本:排水系統宛如地下宮殿  日本是海洋性氣候國家,經常會遭遇暴雨天氣,但卻很少出現內澇,主要得益於其為避免受到颱風和雨水災害的侵襲而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統。

東京地下排水系統的空間非常寬敞  1992年,日本在埼玉縣修建了一座宛如地下宮殿的暴雨排水系統。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耗時14年,於2006年竣工,標準是「5年~10年一遇」,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組成,每個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約22層樓)、32米寬,在地下50米深處,由6.3公里長的隧道串接而成。除此之外,還有一座巨型調壓水槽,高25.4米、長177米、寬78米,內有59支混凝土支柱,總貯水量為6.7萬立方米。  其實,日本建設像宮殿一般的排水系統是無奈之舉。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進程開始加快,但那時很多的建設也是「先地上後地下」,到上世紀90年代,僅通過增強排水能力和雨水蓄滯已經難以解決問題,才不得不建設地下排水管。  在城市中,廣泛利用公共場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間調蓄雨洪,防止城市內澇災害。具體措施包括:降低操場、綠地、公園、花壇、樓間空地的地面高程,一般使其較地面低1.5米~1米,在遭遇較大降雨時可蓄滯雨洪;在停車場、廣場鋪設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並建設滲水井,加速雨水滲流;在運動場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庫,並利用高層建築的地下室作為水庫調蓄雨洪;在東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設地下河,直徑10餘米,長度達數十公里,將低洼地區雨水導入地下河,排入海中;為防止上游雨洪湧入市區,在城市上游修建分洪水路,將水直接導入下游,在城市河道狹窄處修築旁通水道,在低洼處建設大型泵站排水。 美國:芝加哥300億美元建設深隧工程  美國早已有強制性防止城市內澇的法律,其多個州均立法規定,城市新開發區域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並採取了詳盡的城市內澇防範、治理措施以及問責手段。如科羅拉多州、佛羅里達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分別制定了《雨水利用條例》,規定新開發區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過開發前的水平,所有新開發區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  同時,美國鼓勵興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統,以解決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問題。芝加哥地區城市合流制改造和內澇災害控制工程是世界上最早、最成功的採用地下深隧技術的範例。

美國芝加哥蓄洪隧道和地下水庫工程  為了有效地保護環境,芝加哥市將原來流向密西根湖的排水管網改變排水方向,建設由東向西排向河流的人工水道,建設合流制污水處理廠解決河流的水體污染問題。  芝加哥花了幾十年時間、投資300億美元建設的深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水和污水處理工程。該工程項目是分期建設實施的,第一期項目從1975年開始投入建設,2006年底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綿延109.4英里的深層、大直徑的岩石隧道,可以提供23億加侖(8700萬立方米)的容積;第二期項目主要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同時兼顧面源污染,主要項目是建設3個地面大水庫。  芝加哥的成功經驗在美國大部分城市得到推廣應用。其他很多城市還建立了屋頂蓄水和由入滲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組成的地表回灌系統。
推薦閱讀:

TAG:城市 | 暴雨 | 國外 | 排水系統 | 系統 | 水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