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老機制凸顯危機 倒逼制度糾偏
【僑報記者廖梵北京報道】當93歲的廣東省連州市老人呂家秀為了月領752元養老金而補交15年社保金4萬元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公司職員小顧卻放棄了繳納社會保險的機會,而他大學時的同學小劉,卻無需為是否繳納個人養老金髮愁,在某部委工作的小劉享受到只有機關事業編製才享有的福利——平時的公費醫療和退休時領取的退休金無需個人繳費。在公司工作的小顧沒有那麼幸運,需要自己和公司按比例共同為他的社會保障福利繳納資金。
促成小顧放棄繳納社保的契機,是6月5日人社部的表態——將適時提出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的政策建議。雖然此後由於輿論強烈反彈,人社部隨即表示現行退休年齡不會立即調整,但也並未否認此前提出的「相應推遲退休年齡已是一種必然趨勢」的說法。
「所有五險一金大約佔工資收入的40%,這個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小顧分析道,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73歲,如果延遲退休,意味著他在退休後只有努力多活幾年才能拿回自己多交的社保。而這部分前並不在他的個人社保賬戶上,事實上,小顧的社保個人賬戶餘額為零。
呂家秀老人、小顧、小劉三人在養老金問題上的不同態度,折射出的正是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的縮影——退休金體系雙軌制及其背後的複雜社會生態。
不患寡而患不公
毋庸置疑,退休金雙軌制是當今中國社會最大的不公平、不合理政策。所謂「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主要指機關事業單位公務員和企業職工)採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近年來,養老金雙軌制已經成為民意沸騰的漩渦,以至於在人保部提出有意延遲退休金領取年齡的表態後,立刻遭致民意萬炮齊轟。其根源不僅在於延遲工齡本身,而在於造成一切不合理因素的根源——退休金雙軌制上。
很多人將中國養老金缺口歸結於現收現付制,在業內人士看來,其實這並不是造成社保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現收現付制是指以同一個時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繳費來支付已經退休的一代人的養老金的保險財務模式。現收現付制建立在一個假設基礎之上——養老金收入要永遠大於支出,一旦出現支付大於收入,這個制度的存在基礎遭到動搖,勢必影響養老金運營安全。
這種模式本身並不是問題,在人口年齡結構年輕、保障範圍較窄、支付標準較低的情況下,尚可正常運行,但當經濟不景氣、人口出現老齡化、支付範圍和標準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繳費比例過高,當代負擔沉重,資金籌集困難等問題。
換言之,現收現付製造成了原始欠賬,本來可以通過經濟發展和政府財政補貼加以解決,事實上,日本在80年以前就是如此。但老齡化將原始欠賬越滾越大,最終會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在知名媒體人鄧聿文看來,養老金的原初缺口能夠通過國家的財政補貼等方式給以解決,但問題是,中國的養老金缺口一直在不斷擴大,有限的財政補貼無法跟上其擴張速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中國現在之所以並沒有發生現實的支付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老齡化還不是很嚴重,人口紅利還能夠支撐一段時間。
安徽省著名律師王良其在其微博上指出:此番有關部門延長退休的言論,再次凸顯了中國退休雙軌制的荒唐。一部分人不交養老費,卻可以享受高退休金,一部分人卻需要多交幾年,來緩解養老金的空缺。這是什麼制度?
讓人無法理喻的是,普通職工繳納養老金的費用占工資的28%,而公務員無須繳納。但退休後,公務員退休金卻是普通職工的3倍,實際上他們的高退休金是由普通職工等納稅人埋單。中國社保繳費乃全球最高,這對於工資低於公務員的普通人來說是「劫貧濟富」!人保部還準備延長領取養老金年齡,民眾養老還得靠自已。
一網名叫「伯樂觀馬」的網友在一個名為「E政論壇」的BBS上提出,「歸還歷史欠賬,大幅提高企業職工的退休金水平,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金應該同一標準。」提議立刻得到為數眾多網民的支持。
他認為,目前退休金差距實在過於懸殊。按目前的標準:機關6000元、事業單位4000元,而企業才1500元,農民更可憐只有55元,何論公平?
更有甚者,在「雙軌制」養老模式下,工作性質相近、年限相同的職工,從企業退休和從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養老金相差數倍。四個同年同專業同學校畢業的73歲正高工(均為航空行業高工)的退休金最多有近6000元的差距,其中,部隊退休7700多元,機關退休5900多元,事業單位退休4800多元,企業退休1800多元。
民眾普遍認為,退休金雙軌制從制度上將中國社會劃分了兩個割裂的社會階層,為機關事業單位編製職工規定了達到正常待遇三到五倍的超國民待遇,貶低了企業職工及其他從業者的社會地位與尊嚴,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社會矛盾,並為青少年樹立良好的職業理想產生了負面影響。因為機關事業單位不繳納或很少繳納社會保險,直接從國家財政支出退休金,所以從本質上來講,退休金雙軌制是一種歧視性的剝削政策,是以剝削所有納稅人為基礎的。
正如網友們留言所說:在職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單位職工待遇上有所差別,尚能理解;但是,退休後大家都是「社會人」,如果待遇差別過大,就違背了公平正義的社會保障原則,也不利於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進程。
破除雙軌制——左手砍右手的遊戲?
相關資料顯示,自1992年開始,退休金雙軌制導致的養老金差距越拉越大。2009年1月28日,《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發,人社部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個試點省市進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如今,方案下發已三年有餘,但事實上,五個試點省市幾無進展。
2012年3月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也承認,退休待遇差別的產生是現行退休制度不同造成的。人保部已經連續八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近幾年每年的調整幅度都達到10%。
保證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逐年增長固然是好事,但關鍵還要是在破除「養老雙軌制」上有時間表,不能再拖延下去。因而社會公眾對尹蔚民的回答並不滿意,質疑人社部以企業退休人員退休金八連漲為緩兵之計,繼續拖延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進度,對於八連漲的總幅度卻不如事業單位漲一次的幅度卻隻字不提,對於五省市改革幾無進展的情況,也隻字不提。
峰迴路轉,5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了未來幾年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五大任務。其中提出要繼續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很顯然,中國決心破除養老保險雙軌制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公務員事業單位聯動改革已粉墨登場。
在分析人士看來,改革養老保障制度是一項事關每個人切身利益的系統工程。當前破除「養老雙軌制」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為重要的不是政府差錢,而是缺少破除「養老雙軌制」的動力。
正如中國所有的改革一樣,破除退休金雙軌制的改革,也一樣是「左手砍右手」的遊戲。分析認為,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既是養老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受益者,他們不會主動拿自身利益開刀,而從長遠發展角度考慮,破除「養老雙軌制」又宜早不宜遲。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已明確提出,2011年要積極推進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可見,最高層的認識已經到位,最大的阻力還在下面。僅從事業單位養老改革在5省市試點,4年仍未全面實施這一點來看,幾乎可以肯定,公務員事業單位聯動改革所面臨的阻力會更大。
事實上,縮小待遇差距就是利益格局重組,既然動了眾多既得利益者的乳酪,改革遇阻也是在意料之中。實施養老全統籌是大勢所趨,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最大的政治。最高層決心的大小也將最終決定推進速度的快與慢。
心態老齡化危害更甚
「太累了,真想早點退休。」在採訪中,不止一個企業職員發出這樣的感嘆。」業內人士認為,其實,在所有人談論養老話題時,這個社會心態就已經開始變老。
根據英國保柏(BUPA)健康小組早前發布的國際健康醫療研究報告顯示,中國45至54歲人群中約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更有超過9成的人認為政府需提高對老年人的關懷。
對該統計在網上留言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報告真實反映了當前現狀,「心態老齡化」和對「老無所依」的擔憂正成為困擾中國整整一代人的心理問題。
中國人口老齡化事實上已經達成社會各界普遍共識。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會長李寶庫近日在昆明表示,中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目前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有約1.69億。預計205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佔三成,達31%。
按照這個預測比例,按照中國現有人口來算,到2050年中國的60歲以上老年人將有4億之多,到時絕對數量可能還會更多。
而人口老齡化使得中國社會結構發生變異。李寶庫表示,「421」(即一對夫婦贍養四位老人、生育一個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現,使贍養老人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達30%以上,個別大中城市甚至已超過50%。這對於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提出了嚴峻挑戰。而且,需要關注的是,「421」的家庭模式在即將步入60歲以上的「50後」一代人身上將體現得更加明顯。
另根據中國醫師協會等機構發布的《中國城市人群健康白皮書》所提供的數據,對於壓力來源的調查結果顯示,買房、父母健康、婚姻和孩子教育成為白領四大壓力源。買房成為第一壓力的受調查者達46%,成為頭號壓力源。父母健康問題則成為白領第二大壓力來源,達38%,留守老家的「空巢父母」無人照顧的問題,成為「城市移民白領」心裡的痛。
由於全球很多國家都存在老齡化加速和養老金缺口大的問題,延遲退休年齡被政府認為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在捲入債務危機的歐洲高福利國家中,面對財政問題,選擇延遲居民退休年齡以削減福利似乎是一種共同的做法。此外,隨著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不斷增長,以及人口老齡化現象的日益加重,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已成為世界流行的大趨勢。
但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律師邱旭瑜卻並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在他看來,這不適合中國。因為,中國正面臨大量的就業問題,硬性推遲退休年齡只會增加社會矛盾。而且有十三億人口,根本不需要人人都來就業。養老制度的設計理念應傳承中國的孝文化,讓年輕人集體來為老年人提供起碼的和最後的生活保障。
「養兒防老」PK「養國家防老」
針對當下社保基金缺口,社會各界拿出了各種政策建議,諸如「對壟斷性國企徵收暴利稅補充社保基金」、「加大社保基金參與股市力度」、「加大彩票公益金進社保比例」等。但外界認為這些建議都非治本之道,且容易形成路徑依賴。
此外,也有人建議從第三世界國家引進大量年輕勞動力,以減輕沿海用工荒壓力,但不久前公安部清理整頓「三非外國人」的行動說明此路不通。
「養老的問題,其實就是人口問題。故而,養老問題本質上可以還原為勞動問題。」鄧聿文認為,任何形式的養老都是建立在「養兒防老」基礎上的,是「養兒防老」的升級版或者現代形式。
在當下中國,中國「養兒防老」的基礎已經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而動搖。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即所謂人口紅利減少的主要因素,是因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而在一代人的時間裡造成社會生育率的大幅下降。有專家估計,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已下降到破紀錄的1.2水平,大大低於維持人口正常增長的2.1的世代更替水平。所以,從解決養老金的巨大缺口角度考慮,需要提高全社會的生育率水平。
這也是世界多數國家為緩解養老壓力而採取的治本之策。鄧聿文指出:「假如我們不改變目前的計生政策,作為次優選擇,就只有延遲退休年齡。養老制度的雙軌制是導致養老金缺口的一個因素,從這一點說,需要儘快使制度並軌,但從長遠看,只有人口年輕化,才能拯救養老制度,從根本上解決養老資金的缺口問題。」
而在知名時評人楊恆均看來,「養兒防老」不如「養國家防老」。「養兒防老」不但靠不住,還給自己的子女帶上沉重的枷鎖,把感情、親情與愛烙上了工具與投資的印記。地球上絕大多數家庭道德與倫理悲劇都發生在中國,恰恰都是不合理與不合時宜的「孝道」造成的。西方分開上下兩輩人,你是你的,我是我的,財產歸財產,感情歸感情,鮮有糾紛,更少悲劇。
那麼,什麼是「養國家防老」呢?楊恆均將其定義為「健全國家的福利保障制度,以高於政黨與政府的法律規定,保障國民的養老與福利制度,並以社會力量取代政府力量,介入養老與福利事業,大力發展金融與保險業,發展健康的證券與股票市場」。
楊恆均指出,民眾不是為國家而活著,國家是為人民而建立的。人類建立國家,平時能工作時,交稅給他,供養一批政府工作人員為大眾服務,國家是為民眾而存在的。「養兒防老」不如「養國家防老」。
兩種以上的觀點在交鋒,這就是轉型中中國社會現狀的真實寫照。——摸著石頭過河,但離岸邊還很遙遠。中國社會在中國式養老危機的各種觀點激蕩中,必將倒逼制度糾偏。
不改革,中國將被老齡化大潮淹沒
中銀與復旦大學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養老金缺口將達18.3萬億元,養老金統籌賬戶將給財政造成巨大負擔,建議延遲退休年齡。該份研究報告出台於人保部相似言論出台的前幾天,其中立性因而受到嚴重質疑。然而不容置疑的是,老齡化浪潮在中國正撲面而來。
專家預計,中國人將不得不面對以下幾個挑戰:出生率嚴重下降——上海出生率已經降至日本的一半不到;作為經濟支柱的製造業工人銳減,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加速來臨,老齡人口越來越多;醫療以及養老成本逐年增加,人們的生活負擔越來越大。
陝西安康懷孕7個月的母親馮建梅被「強制引產」,和延遲退休年齡以補充社保基金缺口這兩個看似相差萬里的新聞,其實卻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因為它們都與人口政策有關。前者是計劃生育政策的一種折射,而後者則是人口結構失調的產物。
中國的老齡基數本已較大,近年來增速非常快。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字顯示,截至2011年末,中國大陸有1.23億65歲及以上老人,約佔總人口的9.1%,規模超過歐洲老年人口總和。到2050年,中國80歲以上高齡老人將佔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三成,勞動力人口與老年人口比將由2000年的10∶1下降到2.8∶1,老齡化的速度超出想像。這也意味著,當老齡化高峰真正襲來,養老基金的巨大缺口將令政府財政難堪重負。
安邦諮詢公司是中國內地一家著名的獨立智庫機構,專註於財經與公共政策研究。雖然,目前中國的學者們在研究老齡化,官員們也在談老齡化,似乎都在為應對老齡化衝擊做準備,但是來自中國著名的民間智庫安邦諮詢的答案是否定的。在老齡化浪潮衝擊下,中國目前並沒有做好必要的準備。
僑報記者:中銀報告提到的在2013年中國養老金缺口為18.3萬億的數字是否有誇大的成分?安邦諮詢:這個數字是否有誇大成分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老齡化問題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事實上,近年來養老金的運轉一直靠財政補貼維繫。社科院編撰的《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1》顯示,從1997年各級財政開始對養老保險轉移支付算起,補貼規模迅速擴大。2000年各級財政補貼金額為338億元,而到2011年新增補貼高達2272億元,財政累計補貼金額達1.2526萬億元。
僑報記者:如果從養老金運行著眼,延遲退休與領取養老金年齡的確可以緩解養老金所承貸的壓力。為何民眾的反應會如此強烈呢?
安邦諮詢:在安邦研究團隊看來,從社會公眾的角度看,這也意味著中國式養老的麻煩不小,政府可能要被迫拖延賴賬,長此以往甚至會破產。對於正飛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而言,這絕對是嚴重的警告!
延長退休年齡,會使老年人積累更多心理和生理的問題,並在退休後需要更多的社會保障,結果可能使養老金問題的一部分轉化為醫療保障的問題,最後連醫療保障系統都崩潰了。總之,要真正解決養老金的問題還是要靠市場的公平和開放。
僑報記者:養老問題好像突然一下子就擺在中國人面前,傳統的家庭式養老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還適用嗎?
安邦諮詢:首先,中國在養老服務方面的準備極為欠缺。勞動人口結構變遷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結構和經濟基本面的系統性改變,從目前來看,在養老公共服務方面,中國依然步履維艱。不僅是北京,在中國各大城市的養老機構都是一床難求。截至2009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機構有38060個,床位只有266.2萬張。而根據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給出的數據,到2010年年底,養老機構的總床位數是266萬張,平均每100位老人佔有1.5張的床位。這個比例是相當低的。問題是,中國的養老離不開社會化這條路。背負住房、教育、醫療等重擔的「421家庭」,面對2個人照顧4位老人的無奈,已經感到力不從心。一項調查顯示,59.7%的人感覺自己贍養老人的經濟壓力大。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式微。
僑報記者:可是農村「421」家庭模式並不嚴重啊,農村的養老情況值得樂觀嗎?安邦諮詢:中國有龐大的農村老齡人口。社科院此前發布的《2011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指出,失地農民作為農民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數量迅速擴大。目前,中國失地農民的總量已經達到4000萬-5000萬人左右,而且仍以每年約300萬人的速度遞增,預估到2030年時將增至1.1億人左右。據抽樣調查,有60%失地農民生活困難。有81%的失地農民對未來生活擔憂,其中擔憂養老佔72.8%、經濟來源佔63%、醫療佔52.6%。農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時,卻在城市中屢屢遭遇戶籍瓶頸。「候鳥化」、「空巢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村中的青壯年在未來必須做出艱難選擇:是留守在家中贍養老人,還是外出打工掙錢?任何一個選擇都是必要的,但同時也是矛盾的。
僑報記者:面對老齡化大潮,中國準備好了嗎?
安邦諮詢:中國的養老產業和政策幾乎跟不上形勢。以住宅為例,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劉東衛指出,「在日本,目前不管是政府投資開發建設的普通建築還是私營開發商建造的住宅,全部進行適老化設計,但我國無數開發商,還在跑馬圈地炒概念,在萬科、綠城等大開發商早就拋棄錯層設計的時候,還有不少開發商在做錯層設計,炫耀建築物外殼的時候,沒有人關注建築裡面的瓤如何。」
中國關於養老的相關政策也與實際脫離。此前出台的《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指導性收費標準》規定,護理自理老人的全職保姆月薪在1600元-1800元,護理失能老人的全職保姆月薪在1800元-2500元之間。但這種規定能實現嗎?有某保姆中介公司人士表示,「就目前的形勢,5年之後北京市民可能就雇不到養老保姆了。」他介紹說,2000年該公司註冊保姆3萬人,10年後的2010年,公司的註冊保姆為6000人,一年後則只剩下3000人。需要養老的人越來越多,但勞動力供給越來越少,如此行政規定不客氣的說,是紙上談兵。同時,也彰顯出有關部門並未充分理解老齡化社會的真正含義在哪裡。這才是最值得擔憂的。
現在看來,中國對社保基金缺口、社會保障措施、養老產業、養老公共服務、社會資源動員、配套的政策等等,基本上沒有做好準備。一旦老齡化大潮襲來,中國的情況將會非常嚴重!
推薦閱讀:
※劉夢穎:婚姻制度必將退出歷史舞台
※對近代中國而言,「現代化」約等於「西化」嗎?
※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流派淵源關係及其發展趨勢
※我們為什麼能容忍領導的優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