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 美國在海外到底駐了多少兵?
當地時間11月27日,美國國防部下屬的人力數據中心公布最新季報,顯示截至9月30日,駐阿富汗美軍人數達15300人,駐伊拉克人數為8900人,駐敘利亞人數為1720人。
這一駐軍規模遠超五角大樓此前公開發布的數字(分別是14000人、5262人和503人)。
對於駐軍人數為何存在如此大的出入,五角大樓發言人曼寧的回應有些含糊其辭,只是稱,目前暫不方便公布更新數字,「在不向敵人暴露意圖和展現能力的情況下,將儘可能地公開透明」。
這樣的回答顯然不能令外界滿意。
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後貼出「收縮」標籤、聲稱盟國不給保護費就撤軍的聲勢下,現在的美國給外界的感覺,似乎是不願再當「世界警察」管閑事了。那麼,美國的海外駐軍規模卻為何逆勢上揚了呢?
其實,細究起來,也並不令人意外。如果看清美國目前所面臨的處境,就能了解箇中奧秘。
先看阿富汗。作為亞歐大陸的「心臟」,阿富汗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被美國視為其亞歐戰略的棋眼所在。「9·11」事件後,美國在阿富汗的駐軍一度超過10萬人。2014年底,在奧巴馬主政期間,美國主導的北約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結束在阿作戰任務,駐阿美軍人數減少至8400人。但此後,阿富汗的局勢逐漸脫離阿政府的控制,塔利班勢力不斷坐大,這讓美國感到如果任其發展,花了十多年在阿富汗投下的資源可能會打了水漂。
不過,阿富汗還有個稱號叫「帝國墳場」,意思是歷史上多個大國都因為想控制阿富汗而吃了大虧。所以,奧巴馬時期,對派遣駐阿部隊慎之又慎,把駐軍人數的決定權牢牢抓在白宮手裡,主張通過空襲、扶植當地武裝力量和派遣規模有限的特種部隊來達到目的,以最大限度減少美軍的傷亡與投入。
特朗普上台之後,對奧巴馬時期從阿撤軍持批評態度,認為此舉給阿富汗戰場留下真空,使得「伊斯蘭國」和「基地」等恐怖組織乘虛而入。今年8月,特朗普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邁爾堡軍事基地發表演講時闡述了阿富汗新戰略,稱自己是「問題解決者」,「我們會戰鬥到勝利」。
這番演講,被視作特朗普將派兵的決定權下放給五角大樓,從而為美國的增兵計劃開了綠燈。這也表明:美國不會放棄阿富汗的地緣戰略價值,正通過有效控制這一核心地帶,來控制整個歐亞大陸,從而為未來在該地區可能展開的大國戰略提前布局。
再看伊拉克與敘利亞。目前,在伊敘兩國軍隊夾擊下,針對「伊斯蘭國」的反恐行動已漸近尾聲。隨著俄羅斯、土耳其、伊朗近日發表聯合聲明稱「伊斯蘭國」等其他極端組織幾乎被徹底消滅,中東地區也進入了「分果果」的戰後安排階段。
眾所周知,在中東各方力量博奕的背後,實際是美國與俄羅斯這兩位「棋手」的對攻。從實際效果來看,俄羅斯在面臨西方圍堵制裁之際,毅然決定把棋子落在中東的這一步走得非常精準。
俄以「反恐」之名出兵敘利亞,既讓美國找不到理由來反對,反而不得不尋求反恐合作,同時還讓中東國家看到了俄羅斯的決心與實力,有效鞏固了俄在中東的戰略利益,擴大了俄的國際影響力。從去年底至今,土耳其、埃及、約旦、以色列等多位中東國家領導人前往莫斯科拜訪,就連美國在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盟友、與俄羅斯有宿怨的沙烏地阿拉伯,最近也與俄簽下了購買俄制S-400防空導彈系統等軍火裝備協議。俄美在中東對弈的天平,似乎正向俄羅斯一方傾斜。
這樣的局面當然是美國不願看見的。特朗普今年去中東訪問,其意義不止於帶回千億美元軍火訂單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宣示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無人能撼動。
事實上,從最近幾個月美國在中東的動向來看,特朗普政府正在努力逐步消除奧巴馬時期對中東減少戰略投入的影響,從三個方面來鞏固和提升美國在中東的主導權與影響力:一是繼續打擊「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同時向伊拉克、敘利亞增派地面部隊,為兩國的戰後安排做準備;二是修復與沙特等阿拉伯盟友的關係,同時遏制伊朗的勢頭;三是與巴以雙方接觸,以推動巴以實現和平。
由此可見,特朗普雖然以政治局外人的形象、打著反建制的旗號上台,但一旦坐上美國總統這個位置,其政策必然要向中間、理性回歸。
所謂的「收縮」只是表象,是特朗普基於當前美國經濟考慮而做出的戰術調整,而非真正的戰略回撤。特朗普上台後採取的包括增兵在內的舉措,看起來與前任奧巴馬有諸多不同,實際上都是為了加強美國在中亞、中東乃至全球的的政治和軍事存在,鞏固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只不過方法不同、手段有異。
「一收一放」,最終是殊途同歸。
推薦閱讀:
※移民的時代已經到臨。讓地球變成村。成立國家移民管理局是大勢所趨時代所需
※科普歐盟護照的優勢!!
※【邦海外】奧蘭多買房資金明細
※海外版望海樓:人大釋法,亮出一面照妖鏡
※全球華僑華人大聯歡海外嘉賓團韶山拜祭毛主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