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凈土篇(5)-----來自學佛網

問: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三昧功成,定中見佛,又見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隨在彌陀之側。然而生西眾生,應彌陀願力,蓮花化生,形貌無差別,因何能識別其生前人相乎?(江印水)

  答:所見之相,系由心中舊影變現,所來之相,亦為對方心念應化,如往朝普陀,所見觀音,原無一定之相也。

  問:娑婆世界,有國境及十法界,極樂亦如此否?(呂正涼)

  答:極樂平等自由,世界大同。只有彌陀宣教,並無分疆立政。法界只有四聖並無六凡。雖有人天之名,為順余方故。

  問:蕅益大師云:得生西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觀圓瑛法師之勸修念佛法門內記載八哥念佛臨終生西,飛禽雖能言念佛恐不能發願,若無願力,亦得往生西方嗎?(林夢丁)

  答:此鳥定已發願,按此事曾謂八哥學僧念佛,主人甚喜,送與僧寺。後僧常對開示有念及無念二種念佛之法,鳥似領悟。據此當可推斷,僧既常對開示無念最高法門,豈有不教通常發願之法。鳥似領悟,又喜念佛,必其眼見佛僧,耳聽唄韻,有羨慕三寶之心,羨慕即是願也。

  問:一般愚夫愚婦,但能念佛,並無願力,此等之人,臨終得生西否?(林夢丁)

  答:並無求生西方之心,只恐僅得福報耳。

  問:凈土法門,以一句佛名便可往生。但不懂佛法,不研經典,只知念佛不管他人。大家都這樣,豈不變成"各掃自己門前雪』,而將來勢必無人繼續弘揚佛法了,不是連凈土法門也無人知道了嗎?(維寶)

  答:無量壽經(不限魏譯)謂:往生正因,發菩提心(即四宏誓願),持諸禁戒,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作十善業,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等。觀經主張,慈心不殺,具足眾戒,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等。彌陀經提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以上三經,乃凈宗根本典籍,並未教人不研經典,各掃自雪。本宗更有一重要意義,即求生蓮邦,原為速證菩提,回入娑婆,普度有情。實非自求享受。不過眾生根器互異,有不能研經度生之輩,也能持名得到自了。凈宗三根普被。居士所疑,只是其中一類而已。

  問:我們凡夫三毒深重,念佛能得生西,這樣容易,佛陀何須說以外許多法門呢?(智榮)

  答:飲食口味,各有不同。酸甜苦辣鹹淡,必須具備。因一味不能合眾口,自知度生只用一法,亦不能普契眾機也。

  問: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當是願力第一,但世自在王佛乃彌陀授記之佛,為什麼願力比彌陀反小?(李鋡榮)

  答:彌陀第一,亦不僅限願力一種,至於願力大小,更不能受師生之限制,青出於藍,冰生於水,弟子勝師,本是常事。

  問:禪宗不念佛求生,亦多有證果位者,他到何處去呢?(李鋡榮)

  答:證極果者,無所來去,但未到此位,則隨其所證,而有其處。或七反人天,或一來不還。證無生者,則十方世界,任運而往。

  問:他種法門,功夫不成,不能證果,亦能帶業往生否?(李鋡榮)

  答:帶業往生,乃凈土宗之帶有惑業,而仗佛力往生極樂之獨具名辭,他宗只取斷惑證真,不能襲用。倘問能生極樂與否,則毫無是因,安有是果。

  問:我們對念佛往生,都深信不疑,為什麼經上偏說此是難信之法?(智海)

  答:多人心理,對於深奧奇妙的事,往往解而後信,凈土一法,乃佛果境界,地前菩薩尚不解所以,故說難信。諸位聽經多日,已明粗相,故能起信。

  問:平時念佛,已得三昧,臨終忽遇十種惡緣,不能念佛的,當作不能往生論;但此人仍在六道,其果報又怎樣?(智海)

  答:果得三昧,雖遇惡緣,不及念佛,但其心識終不顛倒,未必不能往生,縱然不得往生亦當生人天,福報深厚。

  問: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都是等覺,十方世界,本來可以任運往生。為什麼都願往生極樂?(賴棟樑)

  答:為體世尊法演凈土徹底悲心,特示楷范,藉勸贊故。

  問:彌勒菩薩,亦是彌陀法會中世尊的親教弟子,為什麼不往極樂,而居兜率呢?(賴棟樑)

  答:受世尊之囑,繼在娑婆成佛,以度五濁穢土眾生故。

  問:十方菩薩,不求生西者,未知能完成佛果嗎?(賴棟樑)

  答:倘能自力斷盡諸惑,亦可漸圓佛果。

  問:念佛須萬緣放下,未知心中之願,可以放下不?(賴棟樑)

  答:念佛萬緣放下,是摒除一切,專註一境,念佛如法者,聲聲皆是信願行之結晶,猶如火暖光三者而不可分。茲欲將願放下,等諸取火而不欲有光。若果單提念佛,不取信願,便同禪家照顧話頭,已非凈家通法矣。

  問:平素念佛雖然有恆,至臨終自身朦朧,且亦未得助念,能往生否?(智海)

  答:朦朧即是昏沉,臨終得生要在正念分明。預防昏沉!仍是助念穩當,而家庭佛化,亦是助念之先決條件。

  問:揚聲念佛與默念,其所得之善根,有沒有差別?(智海)

  答:揚聲除昏沉,且能使他聞到佛名。默念易入定,於環境不便,可作密行。各有其利,相機擇用,不必拘泥。

  問:經云:稱念地藏菩薩聖號的功德,勝過其他菩薩名號萬倍。如是我們朝夕功德,亦需要稱念否?(廖一辛)

  答:素知居士本修凈土,今如發願稱念地藏菩薩聖號,宜在課外別誦。緣修持一種法門,皆須依法而行,不當任意夾雜也。

  問:無量壽經內法藏比丘,聞世自在王佛宣說二百一十億佛剎,說是法時經千億歲。當時法藏比丘,雖行菩薩道,但尚是比丘之身,何以如此長壽?(廖一辛)

  答:一念能橫徹八方,豎窮三際。上句易解,下句難明。經云:"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基此經文,說法雖雲千億歲,只不過念頃耳。法藏比丘當時承佛定力所攝,亦能念頃住千億歲。茲舉一喻,以明其理,如枕中記,黃梁尚未煮熟,而盧生一夢,竟完成富貴功名子子孫孫,數十年之事業;再如演電影,亦能將數個月之事,在兩個鐘頭以內演完,均可類推。

  問:無量壽經,法藏比丘聽法千億歲,成就莊嚴佛土。滿足五劫,自與凡夫之比丘不同,因何尚稱比丘?(江印水)

  答:此經前段多述彌陀過去因地,故經文曰比丘。後段述到果地,則不如是稱矣,乃行文之法使然。

  問: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句,若無善根福德,自不能感佛接引,盡人而知。何須有此贅言,內中含有他義否?(江印水)

  答:此處"少』字,不作無字解。乃作多少之"少』字解。義云:往生因緣,固賴於善根福德,但不可以少許善福,藉圖徼幸也。

  問: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人物,是幻相或者是真有色身?地獄道同此否?(簡國垣)

  答:吾輩現在色身,即是幻相,以相雖有而體實空故。相乃眾緣和合而起,然即有相矣,自起作用,故依眾緣而有三受,極樂證分四土,而實報莊嚴之人物,亦可雲體空相有。地獄同此。

  問:誦經念佛行善,確信有無量功德,可能消災解厄,可是大阿羅漢目犍連,何以不能避其不測之災?(簡國垣)

  答:災厄是苦報,先必有其業因;消解略分滅盡轉輕制伏三種。偈云:"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是謂業盡情空,覓心尚不可得,何有於罪,此屬第一種。金剛雲"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此屬第二種。誦經念佛行善,心力俱猛,能使識田種子不起現行;如法華經普門品之稱聖號臨時免難,觀經之十念往生,均屬第三種。目連尊者被害之後,曾至舍利弗尊者處,自稱夙業甚重。觀此知尊者所遭,是屬於第二種之轉輕,惟尊者果已圓滿,徹知宿命,甘心受之,藉此了一段公案耳。

  問:念佛可以往生,若心還常起三毒者,亦可往生否?(張慶祝)

  答:三毒即是惑業,凈土法門,原能帶業往生,以惑雖未斷,時得念佛之力抑制,使之不起現行(不可引以石壓草語誤會),而令念佛之種子成熟,即得往生。但未斷之惑,不可加增上緣助起現行,若起現行,便為往生障礙。

  問:有人說:假使我們統統往生西方,這娑婆世界,豈不是要沒有人了嗎?(一讀者)

  答:無量世界眾生的神識,由業力牽引,互相來往,此去彼來,何能無人,縱使無人,亦無甚可惜之處。譬如監獄裡囚人,全部被赦,而被赦之囚人,能不能躊躇不去,反自憂曰:我輩若全赦出,豈不空了監獄?

  問:有一位大學生,他說如果你先證實確有極樂世界在西方,那麼我才信佛。請教應怎麼答覆他?(廖先生)

  答:證實問題,有種種不同,以因明三量之法為最邏輯。一、是"現量』,如眼見色,耳聞聲,此是現前之證實;有時走不通,即須用第二法"比量』,譬喻隔牆起煙,證知下邊有火;此法有時也走不通,只得採用第三法"聖教量』,此是根據聖人之言作證,因聖言均是體驗事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決不騙人。極樂世界,有修持人方能得到現量之證。其次見人終時種種瑞相,即為比量之證。佛戒制人妄語,自己豈肯欺人,極樂世界多經所載,自是聖教量之證。再舉一例: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繞日一周為一年,此是科學家所共認。但是用現量之法,即證不出來。我曾坐在飛機上向下看,並不見地轉動,此種地轉之說,不過科學家之比量證知而已,至餘人相信,亦只是崇拜科學,相信科學量(亦可謂科學家之聖教量)。再說既然相信無量星球是無量世界,其中說有一個極樂世界,似亦無有什麼可怪處。

  問:有人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們的佛教,但貴刊偏偏要弘揚念佛。這使我們初信的人,要發生懷疑了。請問念佛法門究竟是不是迷信?究竟可以得到些什麼實益?(王介一)

  答:說念佛法門是老太婆的佛教,乃意存毀謗。但此法門,為釋迦與六萬恆沙諸佛所共宣,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大菩薩所弘揚,慧遠、善導、蓮池、印光諸祖所傳承,晉之劉遺民、雷次宗,唐之白樂天,宋之文彥博,明之袁宏道,清之彭尺木等諸大名儒所遵修,若說這些人是老太婆,但不知什麼人是大通家?本刊弘揚念佛,也就是代表這些人說話。若這些人不足掛齒,本刊就不必說了。念佛若是迷信,甚至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八相成道等更是迷信。念佛究竟有什麼益處,豈能片言道盡。

  問:一、有情是可以說法,但不知無情可能說法否?二、若無情能說法不知有情可能聽否?三、若無情不能說法,因何極樂世界,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出妙音使聞之如念佛法僧等?(金仁孚)

  答:說法不限於口,極樂六塵演法是也(無情說法),解法不限於聽,緣覺見飛花落葉,而能證道是也。

  問:永明壽禪師,以有禪有凈喻如戴角之虎,近人方倫居士亦主禪凈雙修,譬為寄保險信,至穩至妥,但亦有人認為禪與凈雖可雙修,而不可齊備,蓋恐一手畫圓,一手畫方,兩俱不成,究竟禪凈雙修之程式應如何?(鍾鈞梁)

  答:古德說法,各有其機。永明四偈,專為弘凈,實不在禪,不過借禪作一映襯,特顯凈之穩當而已!一偈是說禪而有凈,則千妥百當;二偈是說能自力獨成者,甚少其人;此分明烘托之筆,以加強第三偈之主張,而堅其修凈信心也。若將一偈看作修凈者,必須兼禪為佳,二偈或看作抑禪,是皆錯會!茲設一喻;有甲乙二人趕路,甲深知山川地理,而且健步,不妨勸其兼乘舟車少減勞苦。乙不識途徑,行步蹣跚,然已乘舟車矣,即無須再勸其步行,使多費力。方大居士所云禪凈雙修,是一偈及甲喻之意也。

  問:順境中隨喜持素念佛已有三年,不幸處境轉逆,在逆境中開葷,息持佛號,自知罪過,未知有何法補救否?(頻兆文)

  答:學佛乃大丈夫之事,已經發心(世謂立志),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何可為逆境退轉?為今之計,惟有在佛前至誠懺悔,從即日起,恢復持素念佛,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問:何以西方凈土住的菩薩都是男身,如果說都因從蓮花降生而不須女身,則男身亦用不著,而菩薩無所謂男女了。(劉定熾)

  答:信如所云,男女乃相對名詞,無女名即無男名矣,至於經中所說,西方現化,皆是男身,乃隨順此方人相,作方便言耳。

  問:法門皆佛所說,宗派亦是祖師大德所立。為何輕視凈土"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如何解?(林夢丁)

  答:此是禪家祖師,防範參禪人雜修及逗機啟悟之語,並非為輕凈土宗,蓋向上一著,一法不立,若存一佛字,仍是有法,各宗有各宗之辦法,如永明四料簡,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之語,豈非亦是輕禪乎?其意實不如是也。

  問:生西後,乘願再來,重入娑婆,廣度眾生,其中生老病死之苦,與一般眾生,有以異乎?(周邦道)

  答:萬法唯心,遊戲人間,劇場上之悲歡離合,雖出出做得逼真,終與人寰中所感受者不同。

  問:往生極樂世界之目的,可否歸納為兩大要點:一、厭娑婆之穢,欣求極樂之凈;二、在極樂世界中,受阿彌陀佛無上功德之感召,培養善種,增強能力,以為乘願重來,度化眾生之準備。倘可如此解說,竊以為當此末法時期,對一般善男女講演,似應將第二點特別指示,庶足引人入勝,而堅定其信心,鼓舞其勇氣,因僅言第一點,恐聽者不察,誤以為過於寥廓,或近於渺茫也。(周邦道)

  答:凈宗大義,本屬如此,經論不皆云乎:發菩提心,為凈業正因,菩提心者上求下化是。而凈宗之三重因果,解說亦極分明。念佛是因,見佛是果;見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生是果。不過後世大乘根器甚少,而說法者為契機起見,對於第一點成分,演說較多耳。因其自己尚不肯度,遑論再度他人。

  問:修四諦得證阿羅漢果,念阿彌陀佛可生極樂。釋尊均分別言之。經中有無比較指示之語,若有則涅槃同,而修持異。其及門弟子,何不悉去難就易?(周邦道)

  答:經中處處指歸,豈非比較,修持之道,有解有行,念佛屬於行門,亦不能因念佛而盡廢余法。且念佛雖易成就,卻不易信。一切眾生根性各殊,又豈可以一法強之使行,而違契機之義乎?

  問:我從十年前即已篤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行住坐卧或煩惱時即默念名號,從無間斷,故雖危難或夢中驚恐,仍能持念如常,履險如夷,夢魘魘醒,萬試萬驗。於一九四九年來普陀,即立出家之志,然遭"盤陀庵』一僧人婉拒,同時長官又不許可,故未如願。持念觀音菩薩聖號已久,須改彌陀洪名,是否有礙?依愚意仍持觀音菩薩名號如何?(丘高秀)

  答:觀音與彌陀乃是一家,所辦之事,更是同一。惟修持一端,要在依教奉行,經中凡有苦難逼迫,教念觀音;後來求得歸宿,教念彌陀。

  問:(摘錄)楞嚴文殊菩薩"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是說念佛之念性是生滅的,不能獲不生不滅的圓通果,余以為弘凈,該兼大勢至入三摩地,得無生法忍,側重生前成真才對,死後往生,與某教禱告生天,不近似嗎?又應含阿字法門,修持六度。(牛慶譽)

  答:眾生多病。醫王多法,開此遮彼,有權有實,一法有一法之修法,一法有一法之妙用,實則法法皆通,並不逕庭,此必將凈土各經融會以後,始知其然。居士謂側重生前成真,此"成真』指證無生法忍乎?若果作到,固是大佳,但不知千萬人中幾個能證得?且凈土法門,其主旨即是往生,居士欲專重生前,是與根本教義不符,細讀有關凈土之經自知。至凈土三經之往生,實則千頭萬緒,粗說持名須得一心不亂,萬行亦須六度齊修,觀想更須依境觀成。某教真能生天與否,姑且不論,有類如是等之功行乎?胡得例為近似?至雲阿字法門,未言取觀取念,未敢率答。

  問:阿彌陀經義蘊第二九頁,言功一心不亂,於三摩地等之訓釋,請設喻或舉例開示:甲、三摩地:1如何平等維持?2何謂境轉?3如何是定位?如何是散位?乙、三摩缽底:1如何能令身心安和?2如何能令至此平等地位?丙、三摩口羅哆:能引何種功德?其引功德是否另有方法或注意之點?(大寬)

  答:甲1不起分別,持其專註一境。2即境界轉變之謂。3定是心住一境,散是心起攀緣。乙1、2須依"小止觀』所示之法修持方能得到,此豈片語能道。丙得定斷惑,其他境界不一而足;皆從正定而得,不另取法。(按)彌陀義蘊引上諸事,本謂繁細難到,不如持名簡而易行,七日可得一心。居士如修須取小止觀,求深解此法之大德授之,方不出錯。

  問:一、"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見行由第一)此偈不明何理?祈答之。二、"迷人念佛求生於彼,(西方)悟人自凈其心,我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僣……』由此可知,生西方與不生西方,無甚大關係,專求心凈,即可得佛之凈土。然而有一班愚痴眾生,一定要往生西方,而不知娑婆即是極樂,所差別者,在心凈不凈耳。此中究理,定有另因,祈詳答之。三、"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達到』。故知能生西方與不能生西方,只在"悟』之一字而已,而往往念佛者,專執往生,不求契悟者,畢竟為何?(王一清)

  答:(前面三問)佛法歸元雖同,入手方便則異,故云有八萬四千法門也。一把鑰匙,開一種鎖,一個法門,有一種修法。學人必有師承,必須知法權說實說,方不致盲修瞎練,走入歧途。壇經是弘禪之書,決非破凈之書,間有破凈之語,乃系祖師為啟悟禪家學人,不得已之苦心。豈但此耶?禪家尚有殺佛,佛來給我洗腳,打殺與狗子吃等語。初機學人不識祖意,若也任口云云,同有因果在。居士雖雲學佛有年,細玩來問,於禪尚無門徑,此甚危險!於凈更多誤會,竟雲"一班愚痴眾生,一定要生西方,不知娑婆,即是極樂』。又雲"往生只在悟之一字』。更斥念佛求生者為執著等,可謂謗法極矣!凈土各經,皆是釋尊所說,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諸大菩薩,馬鳴龍樹諸大祖師,無不勸人念佛生西,莫非皆系愚痴眾生乎?六祖壇經,固須尊重,釋尊經典,便可呵斥耶?居士如求參悟,必須先訪明師,若一味閉門造車,恐未必出門盡合轍也。茲特忠告,問題暫不答覆。

  問:阿彌陀佛之"阿』字,我國四眾,都念口惡彌陀佛,現在有少數人主張念啊彌陀佛;到是口惡音對?啊音對?請示何音為準!(獅山一讀者)

  答:此在紙面上不易答覆,雖列舉"口惡啊』二字,但此二字之發音,亦有南北之不同,茲不得已,試舉"峨』音為準,鬚髮音於喉間,讀作平聲,能與"鵝蛾俄訛』等同聲,即不相差,不可讀作上聲,變成"愕哈切』,緣此字系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為一切梵字之元,法教之本。含義至廣,以求正確為是。

  問:讀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其中自設五問,學人修凈土功淺,未解其義請開示!五問如下:甲、所修凈業,是有是無?在何處所?無則枉費精神,試垂定當。乙、雖雲莊嚴凈土,未審如何莊嚴?請示其相!丙、臨終往生,為識神潛邁,為佛來攝持?二俱有過。丁、往生之人是何形狀,為有為無?二俱有過。戊、此土陰壞,彼土陰生,生彼之陰,復與中陰何別?(獅山一讀者)

  答:此亦應分解如下:甲、永明大師四料簡中雲"有禪有凈土』,據此,當說是有。問在何處?今以反問作答:心有處所乎?罪有處所乎?知心與罪之所在,即知凈業之所在。偈云:"罪若起時將心懺』,又雲"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心能造罪,罪即是心。心造凈業,凈業即心。若必求凈業所在,請先覓心。乙、心凈土凈。以清凈作莊嚴。一切功德是佛法身。以萬德作莊嚴,此無相之相。若求有相者,極樂總析為二十九種莊嚴,任擇其一,皆無不可。丙、諸佛法身,遍入眾生界;念佛心遍入諸佛心,識神潛邁,佛來攝持,二俱無過。若引"去則實不去』四句為難,夢東大師早有解釋可以祛惑。丁、或體空相有,或體相俱寂,原無執著,如必執有執無,方為有過。戊、中陰身形藐小,壽命短促,迷亂顛倒,牽於有漏業力,六道投胎。何能與三二金相,光壽無量,神通自在,一生補處之眾上善人相擬乎?(按:凈土三經所訓,皆極直捷,是結晶語。若必斗鋒呈巧,說妙談玄,似屬經外多尋麻煩。古德云:身在含元殿,何必問長安。經語者,含元殿是。鋒巧玄妙者,長安城外某山某水是。這種法門與禪家參究求悟,原不相同;兜了半天圈子,還是經語一句為準。便知經語決不相賺。如以眼觀色,只說可以見到某色,即不錯誤,若必曰非是,再詳講眼色之間九緣,什麼"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凈、根本、種子』等。這些話說完了,還是一句以眼取色。不過一層是說因緣,一層專說結果而已。是知經語,不賺人也)

  問:釋迦牟尼佛亦經三大阿僧祇劫,然後成佛,但未成佛前,得燃燈佛與他授記時,何不教其修凈土法門而生成就,竟願使其歷盡長時諸苦呢?(智雄)

  答:經中記多劫以前,彌陀為國王,釋迦為宰輔,國王發願後來成佛,成就凈土,安樂眾生。宰輔發願,示跡穢土,成佛度眾。各有其願,燃燈佛豈能改違釋尊之本願乎。更當曉了,證道以後,則無劫波,亦無苦樂,亦無穢凈。釋尊雖長劫歷此,然極樂早經生。彌陀雖居極樂,此土卻常來(智者、豐干、永明皆其身),一切有相,皆是示跡,佛之境界,非可以文字泥求也。

  問:釋尊在世諸弟子中,亦有劣根下智者,經典上未有記載,釋尊命其專修凈土,而且未證明哪些弟子已往生極樂世界?(智雄)

  答:凈土法門三根普被,若謂專為劣根下智者說則錯矣。凈土三經各序分中,所載與會各等弟子其數甚多,在三經流通分內,俱列上首弟子之名,及其他到會之眾,曰歡喜信受,曰皆大歡喜,曰信受奉行。何得雲釋尊不命修習凈土?至雲專修,則又當別論,蓋凈土乃佛法之一法耳,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具八萬四千法,為普應群機起見,豈能盡廢余法?至雲諸弟子往生,未有證明,是又不然,查彌陀經中"已發願、若已生,今發願、若今生』,今之一字,即是世尊之時,經文只取簡賅,非若往生傳必須遍舉其名。且吾人求往生者,無證為生,世尊之諸大弟子,在世已得大阿羅漢,是已證得無生。若此者,十方世界,任運來往,豈獨極樂。又各知名弟子,除舍利弗目犍連外,其涅槃多在世尊滅度以後,經為佛說,安能於其生前載記後事?然知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皆居極樂。即一在家弟子韋提希並能往生,而謂諸弟子未曾往生,事理豈雲圓乎?有此四說,當悟無字句處,大有其事耳。(附)以上四端,尚是著相之言,試看彌陀經中,世尊問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一段,此際舍利弗等早已生過極樂矣。普通講解,但云舍利弗不測佛境,故無以對。實則不然,彼縱不知,亦當對以不知,何可於師所問,傲不一答,然此處正如維摩經之無有文字言語,是真入不二法門義等。以下二段,皆世尊與舍利弗印心之言,明自性唯心者,此處瞞他不過。

  問:記得看到一本凈土宗書籍有一首某祖師的凈土詩中有句:"念到心空佛也無』,照此說法,念佛要念到心中無佛,此豈非與"憶佛念佛』,"念念從心』,以及"心憶佛,口念佛,耳聽佛。』之意義相違了嗎?且照學人自己的經驗,如真的實行"念到心空佛也無』,那麼魔就要乘虛而入,無法抵抗,所以某祖師所說"念到心空佛也無』學人無法接受。未知某祖師所說"念到心空佛也無』,其真義何在?根據凈土宗哪一部經典?敬請長者詳為開示!(堯澤)

  答:念佛之法有四:"持名』僅是其一。即以此而論之,先由凈念遣妄念,功夫熟時,凈念之相亦無,所謂無念而念,無念即常寂,而念即常照,此之謂"實相念佛』。乃次第漸進之功,非一蹴而成之事也。至"憶佛念佛』"念念從心』"心憶口念耳聽』等,皆說因地;"念到心空佛亦無』,是說果地,並不矛盾。此句"到』字"心』字,大須著眼。心作念頭講,到是得到,若一念俱無,尚何有佛?此"佛』字指念頭所念之"佛名』,念頭既無,真心真佛斯顯矣。小本理一心不亂,即此境界。倘仍懷疑,再舉一喻:"有念有佛無礙土,無念無佛常寂光』。

  問:凈土法門,既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最合此方眾生之機;云何楞嚴經中,文殊菩薩撰圓通時,不撰勢至菩薩之根大圓通,而撰觀音菩薩之耳根圓通,其義云何?(陳凈願)

  答:此章原於"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之問,雲十八界而七大亦合其中,共為二十五類。"誰』字即單指此二十五類而言。又須知此章本從前章"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通』,一段滾結而來。此一段中,世尊已隱示耳根最為圓通。答必依問,不能亂越範疇。故諸大士俱是擇此二十五類舉一對答。勢至菩薩所答雖有念佛云云,要重在"都攝六根』一句,是其所對。觀音菩薩所答,雖雲上合慈力,下合悲仰,其要亦只在舉耳以對。著眼之處,在限問二十五類何最圓通,選擇者亦當依此範疇而定其主體。觀音之對,密契佛意,故為文殊選焉。未選根大者,勿誤為輕忽念佛法門也,應知根大為一事,念佛又為一事,不能混同。

  【附答】大德之中,對此問題,亦有抽象研究,即不以二十五類作主體,而以兩大士之所對作比較,茲錄略義如下"若對此方之機,娑婆眾生,耳根利故,所以觀音當選。若對十方通論,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橫超三界,直截生死,速證菩提,無有何門可及,故稱第一。』此數語極為透僻,實則觀音勢至俱為彌陀脅輔,應知勢至既主念佛,而觀音豈反例外,若謂觀音不主念佛,非是真解圓義者,此又區區之見也。

  請念:南無阿彌陀佛

  問:同經續雲"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二……三……具此功德一日及至七日即得往生』此句是言,三種眾生各具一種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或是一人具三種功德?(曾進雄)

  答:觀經以"觀』為正修,正必有所助,如鳥有雙翼也。助修者即諸福功德,此三者是。能三具者,謂之深功厚福,具一二者,亦是得助,可得往生。

  問:又按小彌陀經之意,往生西方須待命終心不顛倒,然觀經之一日乃至七日往生之法如何,祈示。(曾進雄)

  答:小本之臨終心不顛倒,自在平素持名,一日乃至七日之一心不亂,觀經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指觀想及上文之三種心,並慈心不殺之事等,作到圓滿而言。果諸助行,作到圓滿,臨終自不顛倒。兩經理通,文小異耳。

  問:觀經上品上生者發三種心,所謂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愿聞其詳。(曾進雄)

  答:"至誠心』誠謂真誠不偽,至謂專一徹底,合之謂徹底真誠,即惟精惟一之信心。"深心』深不淺浮,謂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也。"迴向發願心』即將所解所行,專求生西,並與一切有情,同獲此益也。

  問:記得前次已經有所說明,前生以前,所造諸惡業,即使今生有造大善也不能抵消。不過我們凈念相繼六字洪名之中,決不使邪惡的種子生長,是不是時候久了這種子會壞掉么?還是也會報應?(趙錟銓)

  答:種瓜種豆,各自生長,瓜不消豆,豆不消瓜,其生與不生,端在於"緣』。果能凈念相繼,是無惡緣,只有凈緣,念到一心,凈業已成,決定生西。生到西方,悟得無生,罪惡種子,亦無自性,心亡罪亡,兩俱空矣。

  問:請問早晚功課思想是做一個習慣,使八識常落種子。假使臨命終時有障礙,不得即時往生西方者,在四十九天中陰身時,有此念佛習慣,就可以知要往西方為想,但是時阿彌陀佛能來接引中陰身否?(慧觀)

  答:生西在臨終舍識之剎那間,不生則渺茫矣。中陰身轉生,並非皆待四十九日,不過至遲如是耳。凡誠心念佛者,八識田中,皆落種子,永不喪失,但何時起現行,則有待功夫之生熟,此正行也,自必改惡向善,以作助行,則臨終可滅障礙。中陰身念佛,亦須遇緣引起,至念力強弱,則不可知,故感佛來接,極無把握矣。但密宗有度中陰往生之法,惟緣亦難遇耳。

  問:往生與否專在信願之有無,若然八哥鸚鵡能學人念佛,但它是畜生不能發願,何以能往生?其理何在請指示。(許克咸)

  答:大凡畜生能作人言者,性較靈敏,人既教會念佛,定久伺人舉動,有所模仿,若見朝夕供佛拜佛,諒能引彼起對佛像依託之心,此心即是願也。能願能行,信在其中,資糧具足,即得往生。況經雲"彼佛(指彌陀)所放光明,遍照恆沙佛剎』,又雲"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所言眾生,未言鳥在例外,此法為二力之門,三要不缺,有理有事,無可疑也。然此亦是偶爾,非每一鸚鵡,皆能如是也。

  問:觀無量壽經言:下品下生者"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臆者以為殆亦如娑婆之冬蟲蟄居歟,不然其將是何情狀?因為"十二大劫』畢竟不是個小數位啊!幸乞指教。(孫自強)

  答:蟲蟄之喻中非。何不方之以禪定,緣蟄境昏昧,而定境寂照也,然實不如是,花雖不開,內有七寶宮殿,游嬉自在,惟不見佛聞法耳。劫數假名,取某事而記之則有劫,不記則無劫,大本云:"並無劫數之名』,華嚴雲"娑婆一劫,為極樂世界一晝夜』,各有其契機之意也。今懼十二劫之數,不但受拘於有無,且更過泥於長短,經雲,菩薩度眾,應其所欲,尚能演七日為一劫,促一劫為七日,豈彌陀度眾,而能限於劫乎?實則眾生有利鈍,悟有遲早,悟則花開,未悟則為花苞,是心能轉變時間,而時間則不能控制於心也。

  問:依照彌陀行願惟修凈土法門,無論上中下根,誠心念佛一心不亂,臨終即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國。請問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宜修他宗則(禪宗,律宗,天台宗等等)臨終同得往西方否?佛法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如像百川歸海尚有何解說?(林相路)

  答:"歸元無二路』,元指本源,即真如本性也,歸謂除蓋去惑,而窮徹真性也。"八萬四千法門』即"方便有多門』也,西方凈土有四,寂光為實,即是真性,除三土為權,可曰方便。禪律等法,如證佛果為實,聲緣菩薩,皆稱為權,寂光即是佛果,此歸元無二也,凈宗前三土,他宗聲緣菩薩,皆是方便多門也。修凈有凈之方便,修他有他之方便,修他者迴向西方,可生極樂,不迴向者,是無此願,則不生極樂,明乎歸元方便,知說無矛盾也。

  問:佛七中的開示應講些什麼話,可否講經或幾則公案?以提起參加者的興趣否?(釋永興)

  答:佛七在使修眾,證取一心不亂,講經說教,但非所宜,恐使其聞思起分別也。公案擬增興趣,亦須擇凈家之事,短而切要者,插入偶說。實則此等開示,最為困難,要以一段言語,使修眾心能歸一,方為機理雙契,此則並無定式,只在主七師善巧方便也。區區學淺,未足知此。

  問:一味念阿彌陀佛,別的什麼也不作。連往生極樂的迴向也不作,可否往生?(釋永興)

  答:六字洪名,本有不迴向法門之稱,不過理論如是,信願行為修凈之主要,迴向者,即是發願也,無願何能往生,故迴向不可廢也。至雲"別的什麼也不作』,未始不可,所謂專心致一,不事雜修,功必精純。但須二六時中,不離這個,順逆苦樂,不為搖動,方好雲此,蓋道既須臾不離,則戒定共之,福德共之矣。倘悠悠忽忽,懈怠放逸,僅以幾句佛號塞責,往生安有其分。

  問:念佛以出聲念及默念兩者的功德以何為最?(施木修)

  答:默念惟自修,出聲能兩度,兩相比較,自是出聲圓滿。然亦應顧及環境允許與否,根性相契與否,環境不許出聲,則取默念,根性不喜默念,則取出聲。

  問:見畜生被殺時持念往生咒未知對方能得受益否?(施木修)

  答:心誠有感,則彼受益。縱心散亂,見殺起悲,亦是菩提種子,落於識田矣。

  問:敝人每日課誦時必念彌陀聖號數百次,往生咒廿一次,持之有恆多年來很少間斷,惟持念時總是雜念頓生,意識散開,無法專一,諒是業障所阻,如此仍繼續修持下去,信願行資糧何時能具足,茫無所期,臨終時能否往生?如不能往生,此事將是徒勞無益,請慈悲開示,修學往生之易行道!(善隆)

  答:凈土三資糧,信至深時,願至切時,持名至一心時,便稱具足。前二憑發心,後一在功夫,發心乃真為生死,必極欣極厭,自能深切。功夫又須行之如法,背法或勞而無益,倘能心念口誦耳聽,三處分明,久則易得一心矣。凈土四法,惟持名易行,除此再求易者,區區寡聞,無所知矣。

  問:助念時,每次要用幾人?(庄慶賢)

  答:為人助念,少則二人,多則四人,再多則聲雜,反而亂矣。

  問:其時要用法器否?(庄慶賢)

  答:用引磬木魚不但聲調整齊,且是法器,有凈心之用。惟有大德主張,魚音重濁,磬音清越,故有專取擊引磬者。亦有謂視病者好惡,如喜聽魚磬,亦不妨磬魚並用。

  問:助念要分幾次,始終要多少時間適宜?(庄慶賢)

  答:每次念一小時,即宜換班,蓋助念不同自修,必須出聲,使病者聽到,如時間過久,恐聲嘶懈怠,音乖調和,則燥攪矣。

  問:助念時,是在生命危篤,或是往生後實行?(往生後最少幾小時以內有應?)(庄慶賢)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也。自宜生前行之。但氣絕以後,神識未必即去,故主張繼續助念能至二十四小時佛聲不斷,方策萬全。

  問:助念場所大部分在屋內,但是屋外(途中受災禍)可以在現場實行否?(庄慶賢)

  答:途中突遇意外,而在現場念佛,按理自得其益。所慮者,不問市中郊外,各有障礙,恐環境所不許耳。

  問:對無信宗教或是非佛教徒(外教)的死者,可以助念否?(庄慶賢)

  答:此法既名助念,循名可解其實。彼方倘不相信,且存侮慢,助念自無其功。死後殊途,感應更微矣。縱為之念,不得曰助,只是仰承佛力,如法超度耳。

  問:彌陀經中"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分明是有願必成,但是修他法門,就不如此乎?何以此經單單這樣說,是否別有含義?(顧鳳英)

  答:有願必成,是修因原則,但有難易之別,時機之分。永明祖師雲"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正根據此三對句而發。已願已生與今願今生,有佛在世,並不為難,最不易者,當願當生,是於無佛之世,而得成就。當來並無定數,直到世尊法運滅時為止,惟有凈業尚可成就,而戒與禪,於正像以後,眾生根器漸鈍,不易深造矣。

  問:無量壽經中第十八大願末二句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假若在未學佛以前有做了以上的事情,學佛後重新懺悔改過,可得往生彼國否?(江寬玉)

  答:眾生未學佛,知見偏邪,昧於理事,謗法五逆,多劫以來,自所難免。如覺悟皈依,名曰反邪三皈,進而求戒,先經懺悔,前罪本屬無知,果能皈懺至誠,眾罪如霜露,真心如慧日,罪消障除,焉得不生。調達五逆,佛與授記,蓮池靈岩少時,皆以韓歐自任,後俱證果,是其前例。倘皈戒以後,再蹈前轍,是明知故犯,怙惡不悛,自障往生矣。

  問:念佛求一心不亂,但是已有定數,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算數珠,據弟子的自感想,念佛則要得一心時,忽然又想撥小記珠的念頭,如此算數,欲求一心,比較困難,可用定時間為數否?(江寬玉)

  答:各個人之根器心理,多不相同,修持取捨,亦不一定。有數珠心定者,有數珠心不定者,居士既以數珠攪擾,則不必用,或以焚香記,或以時鐘,皆無不可也。

  問:繫念與憶念,心念與默念,如何分別?(潔園)

  答:此四者,皆從心念,事惟是一,若在字面求之,亦可強分其界,繫念者,此法縈系在心而不去,憶念者,思想一佛長久不忘,心念者,出聲與否皆須從心起佛,默念者,心存佛而不必出聲也。

  問:凈土津要中引坐禪三昧經,"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句。此種念佛,是禪是凈?(潔園)

  答:從名相論,禪者靜心中之慮,凈者凈心中之妄,似一非二也。然禪凈並舉時,凈只言凈法,凈法者何,即求生西方是,禪亦只言禪門,禪門者何,證無生者是,法之及閘,是言其因地,生與無生,是言其希果也,有禪凈雙修者,是行乎禪而歸乎凈也,明乎此,則凈法禪門易判矣。

  問:紫柏老人謂:"須夢睡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否則雖盡形壽念到臨時,卻又無用。』請問到了一心之人,是否在夢睡中都能念佛?(潔園)

  答:此極言其功夫之純也,醒如是,夢亦如是,非教人必作夢也。到一心者,醒時是能作得主,睡而無夢固佳,倘有夢而緣欲塵,是夢中作不得主,而是功夫不熟之證,夢時不能作主,死時自更不作主矣。

  問:念佛念得一心不亂的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根據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恐魔來擾亂道心,以念佛行者臨終寧保非魔攬。(周慧德)

  答:金剛經言性空之理,彌陀經言成佛之法,魔者障礙也,因與果違為障。修禪斷惑見性,忽現有相,即是相違,故曰魔障。修凈感佛,報化來現,是因是果,並不相違,安得稱障,故不是魔。然亦有實相念佛,頓超寂光。九品四土,是又不能執一而論凈也。

  問:勸修念佛法門中一句"卧時念佛莫聞聲,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前二句小有明白,後二句甚不清楚。請老師解釋。(顧鳳英)

  答:詩與偈頌,意多含蓄,讀者所解,各隨其機,見仁見智,皆能得益。一枕清風之句,乃謂世俗凡眾,皆迷顛倒,煩惱熾盛,如卧燔柴。念佛之人,心地清涼,高枕安穩,如吹清風,心身爽快,比喻炎暑已退,高秋遠來。半床明月之句,亦言無修俗眾,無明昏沉,如處長夜,而念佛者,心地寂照,雖在五濁黑暗,昏昏擾擾,等於夜出皓月,宇宙光明。

  問:每日早晚二課除念佛迴向外,閑時全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生西方極樂否?(邱合順)

  答:往生凈土,法載三經,皆以彌陀為主,以彌陀為極樂導師故。經為聖言量,故必依教奉行,方為依法,方為如法,持佛觀佛,為本師釋尊之教也。但觀音為彌陀脅佐,弘願接引,亦重極樂,念之尚不背馳。但觀音普門普願,世出世法,隨緣兼施,不似彌陀之專也。若念觀音,迴向極樂,是因是果,亦往生也。

  問:念佛有數種念法,但默、心二念拙分不清楚,默念是否口啟唇舌,自己能聞他人不聞,心念是否從心思念佛號謂之心念?望老師分別明示。(邱合順)

  答:默念者,啟口動唇,微有其聲,或無有聲不論其聲聞與不聞,總以生起聞相,易得攝心,此聞亦為下手功夫之一。心念者,但用想而默轉,亦用心去默聽,所謂心念心聽也。

  問:吾有聽說是否眾生業障消滅後才能夠往生西方?但是凈土宗有帶業往生又是如何?(張進添)

  答:凈土宗三根普度,有業盡情空而往生者,亦可帶業往生。必看凈土經典方知,聽人傳說,毫釐千里,不可不慎!

  問:發心者即觀此自性清凈心,既發心即是觀心,其要在見性故。然念佛能得一心不亂是否便得見性?(王居士)

  答:發心是發起某種願心,欲推動某種事業之謂,甚為寬泛。觀心是依經教所示,返觀自性,法亦不一。念佛得到一心不亂,可雲是定,但一心分理事,得定分深淺,不能一語言之。見性是得果,定慧為修因,修圓幾分因,便得幾分果。如天上之月,初二三見光明,初七八再展光明,十四五圓滿光明,光明雖一,分寸則不等耳,見性之問,亦猶是也。

  問:念佛者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亂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問:研究凈宗經典,欲求深入如何下手?(潔園)

  答:凈宗主經,為彌陀、觀經、無量壽經,三經為凈基本,然必先與修讀。是經皆有精注,亦須參考,以經文看之似淺,而蘊義實深也。凈宗各論,祖師語錄,俱能助人開慧,尤應多看,三經之義既明,有力再廣研他法,蓋萬法一如,皆有助於入凈之功。

  問:佛法有解有行,學人虛度光陰,空過了大半生以上,今很痛惜來日無多,不敢空過,念佛一法必是下定決心視同穿衣食飯不敢缺少,無論如何困難必須加以克服,更不敢畏難而退,但是十二年中,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恐怕忽然臨命終時,自己沒有把握往生,空無所得,如何是好?(周慧德)

  答:徹悟祖師嘗曰:"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更賴持名之多少』。居士既雲,"下定決心,不敢畏難而退』,是有信願,且甚深切。已經十二年,未嘗間斷,亦是有行。信願行三,資糧具足,按照經訓,無不往生。所謂道業未成,或雲未得一心,但一心之事,有長暫之別,長者或未能,暫者諒已得。此後要注意正助雙修,使三業少受雜染,古雲"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如斯障礙不生,平素即得相似一心,臨終可以心不顛倒,往生即有把握矣。

  問:愛不重不生娑婆,娑婆有一愛便是往生之障礙,若不與愛絕緣者,恐怕不能往生。若斷絕情愛,世俗人說你們學佛的人,太不近人情,要怎樣對待大家?(周慧德)

  答:愛情生於"神識』,是妄是私;慈悲發乎"本性』,是真是公。"神識』是流轉之緣,故生死不斷;"本性』是還滅之宗,故隨緣不變。我學者為理智,彼責者乃感情,此即道與俗之分界,道須覺證,俗因迷成。方便言之,慈悲乃圓真愛心,愛情乃偏假慈悲,以是告彼可耳。

  問:身在娑婆,意在極樂,很想能在定中到極樂世界去游游多麼爽快!(周慧德)

  答:念佛本有持名實相四種,一心亦有長暫深淺不同。念佛即是凈土,一心亦是定中,念佛果到一心,即是定游極樂,有相是實報土,無相是寂光土。觀來問似是欣游實報,但在持名法中,不可再起此念,起此念是二念,非一心矣。

  問:但是功夫不能如願,聽說往生凈土到臨終時候,神識必由頂門而出,先開頂門,常常學習,到臨終之時有熟路可循,我們一無所知,請老師慈悲指示。(周慧德)

  答:先開頂門,密宗凈門有此一法,應知雖則開頂,久而不修,頂門再閉。修法時三密齊資,倘有事擾,必將法身收起,觀想持咒,俱有次第,極不簡單,未若持名單刀直入耳。學佛要從圓解,諸法自能融通,不必起軒輊心,不可起徼幸心,否則法法皆妙,焉能全修。倘能念至臨終佛接,何愁頂門不開,既能見佛隨佛矣,豈須再問我從何門而出耶?

  問:了脫生死,當生成就,是否只有念佛這一條路?(張慶祝)

  答:禪密皆能當生成就,惟行之甚難,其中條件,有一不備,則難出離,凈有九品往生,是高低均得成就,且有佛引之力,更不憂走歧錯,故古德曰,"萬修萬人去』也。

  問:念的清清楚楚,聞的清清楚楚,是否即此為一心不亂?(張慶祝)

  答:念與聞,俱各清楚,是修凈之一法,乃求一之正途,屬於因緣。"一心不亂』,是修得之果,須另體驗。聖號與念心,如兩針鋒相接,接則為一,少有他動,則不能接,即非一矣。要知功之淺者,雖念聞兩俱清楚,亦不能保不起他念,故云兩俱清楚,是凈一之因緣也。

  問:真心念佛,與緣慮心念佛,是如何分別?(張慶祝)

  答:真心二寂,講法不一,須先說明:一、至誠無偽曰真心,此心念佛,自不免尚是緣慮。二、真如實相 ,亦曰真心,凈宗修此,名實相念佛,是種則無緣慮。但緣慮亦有善惡凈穢之不同,初機學人,不使緣慮,則無琢磨處,修時無法入手,在果地尚有權實四土之分,在因地何能免種種之方便。真與緣慮,固有高低之別,然求學程式,自應由淺入深。

  問:欣凈厭穢之心,是否為緣慮心?(張慶祝)

  答:既有欣羨,便是攀緣,義在前條,業已說明。緣慮凈土,自合"以心作佛』之法,功夫純時,能到無念而念,契於實相,乃為"是心是佛』矣。

  問:攝心念佛,與止觀念佛,同乎,異乎?(張慶祝)

  答:攝心是止,念佛是觀,攝止則同,觀念卻有異耳。

  問:尚未皈依三寶而念佛其效果如何?(麥樹)

  答:既肯念佛矣,是心已皈依三寶,自有功德,倘有機會,尚是在儀式上皈依為佳。

  問:念佛前應作如何準備?(麥樹)

  答:並無如何準備,但求至誠清潔,隨力隨分焚香供花便妥。

  問: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何包盡八萬四千法門。

  答:修行之具,不外經文,咒語,佛號。經是名言貫串之義,即貫字為句,貫句為篇章也。止以阿字論,此字為一切字之種字,為一切教法之根本,如無此字,則無一切經矣。咒是秘密真言,六字洪名,皆依梵音,未翻一字,只一阿字,即具息災、增益、降伏、攝召,四用,合六字義更多矣,是至簡至真之咒。佛號雖多,偈曰,"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古德雲,持此一號,即是持一切佛號,此修具之勝義也。修行之法,止觀可統攝之,念佛憶佛,即止即觀,善念者,不求離外境,而境自離,善憶者,不求內止亂,而亂自止。不必作各種觀,不必修各種定,寂照自然雙融,此修法之勝義也。所修之事,無非心性解脫,得證三昧,可以斷惑顯真,不得所轉,亦可帶業往生,脫離輪迴,所謂"不用三祇修福慧,只憑六字出乾坤』,此解脫之勝義也。略言如是,詳言難盡,人云包盡八萬四千法門,可為知言。然亦僅作讚歎此法之殊,不可誤為破他法門也。

  問:南無阿彌陀佛之梵字可得聞歟?(吳明安)

  答:彌陀為梵音,音如紇字,乃四音合成。

  問:念南無阿彌陀有結手印的方法嗎?(吳明安)

  答:兩手皆以大指與食指捏作圈形,掌平仰,右掌加與左掌之上,使兩圈相靠。式如定印,不過大食指捏作圈而已。

  問:念佛屬凈,咒屬行密,因何常聞凈宗行者,亦必持咒,若如是凈密雙修,不更妙嗎?(吳明安)

  答:密宗法門甚多,若再雜修,有礙於心。惟彌陀之法,雖雲是凈,亦禪亦密,但許依教奉行,不宜私意更張。

  問:又凈宗行者,自屬六字洪名為專功,若再持咒,不致破凈否?(吳明安)

  答:咒類甚多,各有專用。如修凈者,持往生咒,乃凈宗古德所定,自無不可,若夾雜他法,則受影響。

  問:楞嚴經中"持咒臨命終時,十方國土,可得隨意往生,更不墮落』,若如是念佛往生與持咒往生有何差別?(吳明安)

  答:教相不明之初學,所修何法,即先看何宗經典,待了達後,再研他宗之書。若尚不通,他更難達,居士既欲修凈,自應先將三經貫通,而妄緣心,疑惑心,自然而少矣。今日惟應依教而修,否則歧中多歧,恐迂遠其果也。

  問:修凈土行者只供奉釋加世尊像可否?抑或須供彌陀佛像?(廖清華)

  答:兩宜俱供,釋迦世尊為教中本師,彌陀為凈宗本尊故。倘地狹不便,只能供一尊時,即供彌陀。蓋供彌陀,乃凈宗本尊,亦釋尊所教示,遵其教即是供其心,等於供二尊也。

  問:西方極樂世界"無有晝夜』是光明而無黑暗的,為何經上云:"晝夜六時』,其夜間是以何為目標?(江寬玉)

  答:此洲晝夜,亦是假定名辭,因地球之自轉,向日一面而明,呼之曰晝,背日一面而暗,呼之曰夜,呼晝夜者,偏見之事實也。極樂不借日而光明,自無暗時,呼晝夜者,乃此方之語,隨順此方易知而說。以彼土之蓮有開有合,合時假曰夜,開時假曰晝耳。

  問:佛說凈土念佛法門,是在說哪一部經之後接下說的。(江寬玉)

  答:凈土一法,在佛經中有專說散說之別,專說者,三經是也。散說者,各大乘經中皆寓此義也。以散者論,五時皆有,不分前後,以專說者論,在阿含提胃後說也。

  問:有人慾臨命終時,請助念團為其助念,有時人數少。在休息之時,可以用答錄機暫代念佛號,使病人得聞佛號不間斷。如此其利益有差否?(江寬玉)

  答:此法未嘗不可,以不令病者知為妙,知而引起分別,則害事矣。

  問:曾聞師云:"修凈土的人如不好好用功,及度人,將來往生是不能花開見佛,藏在蓮花中,經過好幾千萬年尚不得見佛』。未知在蓮花中的生活如何?(江寬玉)

  答:蓮花之中,不見依正莊嚴,不能聞法,如墮涅槃黑坑耳。

  問:家父與同道在台北縣郊建一精舍供奉西方三聖及釋迦世尊,並設一居士念佛道場,早晚課誦均念阿彌陀經一種,早課並無誦其他經典,未知可否?(傅惇箕)

  答:居士念佛道場,自不比叢林及寺廟嚴格,既屬自修,朝暮功課可以自定。如系專修凈業,只誦彌陀經便好。惟開誦及結束,種種儀式,如迴向禮拜等,必須如法,否則欠莊嚴恭敬也。

  問:平素完全知信願念佛的人,到了臨終,遇著善友開導,此人聽到以後,心生歡喜,信受,發願,念佛求生西方,眷屬人等皆無悲哀哭泣種種的妨礙,加以幫助念佛,此人命終,也就能往生西方,怎麼有這樣容易的事情呢?(洪環)

  答:平素不知念佛,臨終忽遇善友,百不一見之事,一難也。一生為惑,臨終四大分離,更起煩惱,而能聽人說死,心生歡喜,不起恐怖,二難也。平生不聞佛法,臨終短時,能猛開悟,發願生西,常理所無,三難也。家人者,多人也,勸一人信,當感不易,一言而得多人信,竟能忍情不哭,幫助念佛,又難之難也。我只見其難,居士何以見其易?果有其事,定是宿生修行凈土之人,今始有此種種善緣,千鈞一髮,絕無僅有,決非容易,還是平素行解俱加精進穩妥!

  問:常聽蓮社講經,並勸人念佛,要作到一心不亂,可是有首偈子這樣說:"彌陀一句法中王,難念紛紛亦無妨,萬里浮雲遮赤日,人間處處有餘光』。這是說不一心也可以,究竟聽誰的話對呢?(林美)

  答:一心不亂,是佛語,為聖言量,凈土之原則,安可不遵。雜念無妨,是祖師語,為方便說,別有苦心,不可以辭害義。其意乃普勸念佛,恐人畏一心之難而退轉,故說此肯念就好之言,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心念佛者,當生成就之道也,亂心念佛者,多種善根,機熟時至,久久薰習而成一心也。能一心者,大佳大佳,不能一心者,念佛總比不念好,有此金剛種子,遲早可起現行也。

  問:西方及三界二十八層天是否有無?事與理怎樣講?(黃丁壽)

  答:此事言之,歷歷分明,如今居之地球,六大洲,五大洋,何可言無。以理言之,三界唯心,居士了解心學以後,是有是無,方可與言。初學者自應先從事上明白,而後再言理也。

 
推薦閱讀:

風水入門自學(四)
8提升自我能力的學習網站,全是精品高質量!
最全圖解陽宅風水化煞,一定要看的風水自學圖
玄空六法自學筆記之一:挨星解義(一、九星配卦
教你免費獲取Coursera上優質學習資源&證書,輕鬆入門機器學習

TAG:自學 | 佛學 | 學問 | 學佛 | 凈土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