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歌劇《江姐》外的故事(三)羊鳴金砂姜春陽

歌劇《江姐》外的故事系列(三)作曲家羊鳴、金砂、姜春陽

2007-07-23

  作曲家羊鳴、金砂、姜春陽與《江姐》

羊鳴,著名軍旅作曲家,中共黨員, 68歲,山東長島人,1947年11月入伍,東北音專(瀋陽音樂學院前身)畢業,現任空政歌舞團創作員,文職將軍,國家一級作曲,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團成員,中國輕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全軍藝術系列高級專業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歷任安東軍區文工團團員,遼東軍區宣傳大隊隊員,東北軍區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創作員,瀋陽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團員,空政文工團團員、創作員、空政歌劇團編導組副組長,空政文工團藝術指導,空政歌舞團藝術指導等職。三次榮立三等功。亨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代表作品有大型歌劇《江姐》、《憶娘》、《雪域風雲》及《愛與火的四重奏》(均為合作)等,歌曲《我愛祖國的藍天》、《山歌向著青天唱》、《我幸福,我生在中國》、《兵哥哥》、《為人民服務》、《好收成》、《唐古拉》、《報答》以及《中國空軍進行曲》(合作)等。歌劇《江姐》獲第六屆文藝匯演特別獎、個人一等獎,歌曲《阿里,阿里》及〈好收成》、《唐古拉》均榮獲中宣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讓軍旗告訴國旗》、《兵哥哥》和《請把我的歌聲留下》均獲「軍神杯」MTV音樂電視大賽金獎。《香港也是媽媽的孩子》獲國務院文化部舉辦的「97香港回歸音樂作品徵集」大賽聲樂部分銀獎第一名(金獎空缺)。歌曲《報答》獲1999年第七屆全軍文藝匯演一等獎,首屆音樂金鐘獎銅獎。

歌劇《江姐》的劇本初稿上報到空軍,空政的領導看過劇本後非常重視,

隨即召開創作會議。決定把歌劇《江姐》作為重點曲目去抓,在本子得到初

步認可後,作曲的任務便落到了空政年輕的作曲家羊鳴、姜春陽和金沙身上。

大家的共識是,故事非常適合寫歌劇。江姐是一個不平凡的女性,一個

知識分子的女性,一個在黨白區工作的女性。接受任務,到華瑩山搞武裝斗

爭。滿懷了激情去見自己的親人,老太婆,甚至見到自己的丈夫,當時的政

委,但是路上第一面就是丈夫的人頭,你看這不是歌劇嗎?原本的江姐,那

是典型的四川的小娃娃臉,她是最美的,她是最有魅力的女人,最賦於理想

的女人,最執著的女人,最動情的女人。她既是一個非常好的母親,又是非

常好的妻子,像這樣的女性,當時幾個作曲在一塊研究,必須把最美的音樂

寫給她,當時理解歌劇的劇情,都是大喜大悲的情。

根據周恩來總理提出的文藝創作中堅持革命化、群眾化、民族化的三化

方針,創作組對江姐的定位是走民族化的道路,從戲曲中吸取營養。由於劇

中的事件發生在四川重慶,三位年輕的作曲便一頭扎到了四川去收集素材,

尋找音樂靈感。最初的創作分工是:羊鳴音樂的總設計,並負責寫江姐和沈養

齋的唱腔;姜春陽負責寫牽頭,甫志高和第二場戲;因為金砂本身就是四川人,

於是就把劇中有關四川的人物和場次中的音樂和部分唱腔擔當了起來。

第一次下四川的時候,他們學習了川劇,高腔,還有一種四川揚琴,四

川揚琴是一種說唱音,都是瞎子拉著二胡,打著揚琴唱故事。大家抱著滿腔

熱情,幾乎是披星戴月、夜以繼日地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火熱的創作中。

幾乎把四川的相關戲曲和曲藝形式融匯在彙集到了作品中,但事與願違,最

初的創作並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

經過將近一年的創作,作曲家們滿懷信心地回來了。

《江姐》的第一稿劇本,是在燈市口文工團的會議室審查的,由當時的

政委陸友主持,有文工團的主要領導和主創人員參加。審查開始,由閻肅念

劇本,羊鳴和姜春陽、金砂在一邊附和,哪一段是誰寫的,誰就自己唱。

這裡還一個小奇事。閻肅第一稿的劇本寫德很長,單說第二場江姐哭丈

夫彭松濤唱,就寫了100多句,全世界的歌劇唱段中都難找到這麼長的啊?結

果最後定稿的才用了20多句。

總的說劇本的初稿還是具有相當水平的,有人物、有情節、有高潮、有

層次。三個作曲也很自得,唱得搖頭晃腦...。

唱的也唱了,念的也念了,完了(LIAO)團里參加審查的同志們卻提出:

劇本結構和唱腔安排比較散,特別是江姐的音樂,形象不鮮明,不突出,流

於一般化,沒有擺脫框框,音樂語言不親切,不樸實。說是川劇吧,又不全

像,說是民歌吧,還有戲味,生般硬套的成分太多。

的確是川劇的元素太多了。由於接觸到了民歌、金錢板、清音、揚琴、

川劇等音樂元素,但是囫圇吞棗,就用原來的框子,這個故事發生在四川,

就直接用了四川,就按照這個思路開始寫了。滿腹信心的回來了,結果一聽

反映完全相反,沒感動大家,領導也不滿意,聽完了以後一個音符都不要,

全部都給槍斃了。

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後,羊鳴他們開始反省自己的創作,發現自己對江

姐只作了簡單化的處理。由於片面照搬了川劇的元素,使江姐的塑造,剛性

有餘而柔性不足。光把四川的音調拿來,套上我們的普通話是很難聽的。江

姐有她柔美的一面,除了剛勁還有她柔美的那一面。重頭再來,大家沒有泄

氣,而是放開思路,提起行裝,又一次投入到緊張的採風、創作中,走向火

熱的生活中汲取素材、營養和創作靈感。接下來的六個多月,他們從長江上

游的四川到下游的蘇滬杭,從燕趙大地到江南水鄉,眾多豐富的劇種給他們

巨大的創作靈動,他們還從一個叫婺劇的劇種中找到了塑造人物的特性的感

悟。婺劇中有一的打擊樂器,叫蜂鼓,是一個扁的鼓用腳踩在鼓皮上,按在

那兒打出點,聽起來很有氣勢,表現很豐富。這種打擊樂用來表達激烈情感

的處理很奏效,比如沈仰齋和江姐的對話,中間有一段打擊樂,採用了這個

樂器,真是打得叫人坐都坐不住。

  在江南戲曲中的柔美和抒情,使羊鳴找到了江姐的主旋律,而四川戲曲

中的一些元素,讓這種旋律變得豐富和大氣。創作組感覺川劇的幫腔是很妙

的,也別具一格,這個幫腔可以跟觀眾講話。「叫聲江姐好戰友,敵人就在

大門口,江姐你快走」,我們用伴唱唱,比如江姐第一次出場,看長江,

後台看長江,她上台了,看長江,伴唱,看長江戰歌掀起千重浪,望山城,

互相呼應。

  又經過將近一年的修改,在系統學習了川劇、婺劇、越劇、杭劇、滬劇、

四川揚琴、清音、杭州灘簧等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後,再結合江姐臨危不懼、

視死如歸的精神和從容不迫、外柔內剛的個性特點。創作者們終於找到了塑

造江姐的音樂之魂,那絲弦的美,撥彈的那種帶有金鼓,家鄉四川的音調,

一下就把我們的思維、語言豐富起來。在音樂造型上,由於吸取了諸多劇種

的精華,江姐的唱腔採取了戲曲板腔體的結構,豐富細膩地刻畫了人物複雜

的情感和心理。並賦予了江姐最美的抒情性的唱腔。把江南優美的調,越劇

的各種有那四川兩方面結合,來回折騰改,改到最後,我們院里的大師傅和

面聽著都感動,院子里小孩跳皮筋都能聽到眼淚汪汪,我們就考慮,可以出

成品了,歌劇《江姐》的整部劇雛形就這樣出爐了!


推薦閱讀:

蔡文姬的故事:名揚千古的「文二代」,一代才女名揚千古
蛾摩拉
你經歷過哪些可以寫成小說的故事?
睡前故事·雄雞
『幻想』十月的完美世界

TAG:故事 | 歌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