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林則徐向道光皇帝謊報軍情?

林則徐節錄《畫禪室隨筆》行草冊頁

林則徐畫像

林則徐晚年家居福州文藻山的寓宅(現通湖路楊橋路口的文北路)。該宅院是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於1826年分給林則徐的產業。

林則徐虎門銷煙

林則徐(1785-1850),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的第一人臣。林則徐不僅是個卓識遠見的政治風雲人物,也是一位書法家。其書法功底很深,加之清勁秀博之風,使其書法絕無矯揉造作,柔中含剛,寬博疏朗,一如人品。書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聖教序》為基本路數,屬於傳統派系。其楷書,從歐、顏入手,但又不拘泥於某家框架,自成一格。在林氏傳世的眾多尺牘對聯墨跡中,筆墨輕重隨意,或錯落有致,或倚側生姿。在對親朋好友吐露胸懷時,更無疑慮矜持,筆隨情發,一瀉自然。有時家書語句,更現樸訥真情,讀令人肅然起敬。「虎門銷煙」後,林則徐名震四海,遠近求書者接踵而至,戌伊犂後,始得肆意於書法,「求題詠者雖踵接,不暇應也」,「遠近爭寶之」,「伊犁為塞外大都會,不數月縑楮一空,公手跡遍冰天雪海中矣。」(《國朝書人輯錄》卷八)一時傳為佳話。林則徐於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東街(今福州市鼓樓區中山路)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入無法維持生活,於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後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於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嘉慶九年(1804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諄諄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此後由於家庭日難,外出當塾師。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這裡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後的「入仕」準備了些必要條件。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期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編修。此後歷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辦事、江西鄉試副考官、雲南鄉試正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在京官時期,他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於是,他「文學而潛修」。為了通於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於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搜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於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認為只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林則徐曾在京參加過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壺」的文藝團體「宣南詩社」,結識了龔自珍、魏源等人,在詩社裡進行詩文酬唱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種阻力難以應付,曾發泄「支左還絀右」「三嘆作吏難」這樣的苦悶。終於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辭職回籍。林則徐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但由於性情過於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復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雲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並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江蘇這一年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饑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林則徐反對調兵鎮壓,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採取一系列救災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年底入覲歸來,署江寧布政使,讓林則徐負責全省災賑事務。但道光四年秋,林則徐先後遭父母喪,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任陝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調任江寧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間,陝南略陽一帶發生水災,遂留陝暫理原職,赴略陽察看災情,安置受災百姓,同時還參與了縣城移建事宜。往返陝南時,曾赴紫柏山張良廟、定軍山諸葛亮墓、武侯祠憑弔。他在《定軍山謁武侯墓》詩中寫道:「大星雖隕大名留,一線皇綱詡漢劉。抱膝之人知管樂,鞠躬終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淚,月黑祁山故壘秋。歸首定軍軍莫定,墓門深鎖陣雲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喪完畢。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調任河南布政使,擢東河河道總督。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歲之中,周曆三省、所至貪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傾心下之。」他為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面對關係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繪畫張掛,便於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蘇大水災,林則徐不顧報災限期和朝廷斥責,詳盡陳述災情,呼籲緩徵漕賦,提出「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請求,這對發展生產,蘇息民困在客觀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時,他分析水災原因是由於吳淞江、黃浦江、婁河及與之相表裡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於是決定興修白茆河、婁河,還修建海塘,這些在我國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這一時期,林則徐對清王朝的財經政策、貿易政策提出異議,反對一概禁用洋錢,並第一次婉轉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鑄銀幣,建立本國銀本位制度的主張。這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這也是適應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保護本國工商業者,保護民族經濟獨立發展,抵制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先進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廣總督。面對湖北境內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濫成災,林則徐採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裡堤,亦無一處漫口,」對保障江漢沿岸州縣的生命財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林則徐整飭吏治,嚴懲貪贓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於言教」,林則徐十分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則,處處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時,入湖北發出《傳牌》,禁止沿途阿諛奉迎,借端勒索。在總督任內,仍保持「一切秉公辦理」的作風。林則徐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受群眾愛戴的好官。

林則徐臨《皇甫君碑》

延伸閱讀(一)雲水風度 松柏襟懷——林則徐書法小議

鴉片戰爭失敗後,對外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於1842年8月29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完全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瘴雨蠻煙,香港淪落外國侵略者之手。百餘年後,"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終於使得祖國金甌重整,洗雪百年國恥,喜迎香港回歸。然而,在此舉國歡慶的日子,人民難以忘卻過去的歷史,難以忘卻那些在民族危難的關頭挺身而起的英雄們。林則徐,就是其中的一位。林則徐曾與龔自珍、黃爵滋、魏源等提倡經世之學。1838年,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極力倡導嚴禁鴉片,嘗上言曰"鴉片之害,甚於洪水猛獸""鴉片流毒已甚,非難於革癮,而難於革心。欲革玩法之心,安得不立怵心之法""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旋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輸入,與總督鄧廷楨協力,強令英美煙犯繳出鴉片20283箱,當眾銷毀於廣州虎門海灘。林則徐還積極籌備海防,與水師提督關天培並肩禦敵,在穿鼻洋等地屢敗英軍武裝挑釁。不久,他遭投降派讒害打擊,被革職,並遣戍新疆伊犁,於此間他興自知水利,墾闢屯田。後起用陝西巡撫,擢雲貴總督,因病辭歸。1950年受命欽差大臣,往廣西平定農民起義,沿途勞頓,舊疾複發,溘逝於廣東潮州。描述林則徐的一生,可歌可泣的政績無疑是主要的。《注代七百名人傳》把林氏列於"國事·邊務"條中,而對其政事之餘的其他才能則沒作涉及。其實,林則徐除了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和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同時他在朝野之間亦以雅善書法而聞名。"弟日來頗添酬應,委書之掛屏、綾福,再容旬日奉繳""擬為寫數章於屬書掛屏之上,而日來紙幀、便面堆積几案,腕下尚未能稍稍清厘,日內容當為之也"(道光22年致劉聞石書札),可以想見,當時向林氏索書者著實不少。郭松蒼《竹間十日話》說,林氏由西安赴戎,隨身之物除常閱書籍外,還有"公卿求書綾絹宣紙",途中,無日不為人書字。大量的書法實踐使得林氏書法日臻成熟。林則徐書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聖教序》為基本路數,屬於傳統派系,通篇秀勁乃其可貴之處。同時,從林氏楷書作品亦足可見其臨池之功力。林氏在1827年(道光七年)《跋沈毅齋墨跡》中說:"初學臨摹輒舍唐人矩范而躐等於鍾張羲獻,是猶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雲左山房文鈔》卷四)可見,林氏有自己的學書心得,從唐人入手是他的主張。實際上,林氏並沒有忽視"取法乎上"的傳統共識,其楷書,不拘泥於某家框架,也並不純然是唐人的規矩,還在點劃使轉之間偶爾透露出晉人的風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這不能否認是林氏的聰明。在數千件林氏傳世的尺牘墨跡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書法藝術珍品:不光是指其史料價值。他的手札,相對大件書法作品,往往筆墨更加輕重隨意--或下筆邊綿,或錯落有致,或倚側生姿。尤其是在對親朋好友吐露胸懷時,更無疑慮矜持,筆隨情發,一瀉自然而已。有時家書語句,更現樸訥真情,讀令人肅然起敬。如《諭兒書》:"爾若堪棄文學稼,是余所最欣喜者。蓋農居四民之首,為世間第一等最高貴之人"。林氏的書法取勢,端重安詳,絕無矯揉造作的氣息,雖不屬於雄強一路,但他在鴉片戰爭中力主禁煙積極抵禦英軍入侵的舉止卻是驚天動地的,這也不難理解,因為,他所擁有的,是一股中華民族固有的浩然正氣、凜然大義。(自默)

林則徐書作(一)

延伸閱讀(二)林則徐向道光皇帝謊報軍情?

談論晚清的歷史,則繞不過林則徐,因為打開大清王朝毀滅大門的人,就是當年道光皇帝的欽差大臣林則徐。曾有好事者把「林則徐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歷史罪人?」拿出來討論,很多觀點過於偏激。但「人無完人」,林則徐概莫能外,他的幾個鮮為人知的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道光皇帝可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倒霉蛋,他1820年繼承皇位,即位的頭20年里,幾乎沒有一年不遭遇困厄——水災、旱災、饑荒、暴動、叛變。而在1839年前後,新湧現的困厄則集中在一種鬼魅之花的果實上,那就是鴉片吸食的泛濫。在晚清時代,世界上其餘國家也有服食鴉片的吸毒者,但只有中國人使用吸食的法子。鴉片吸食大約是明末荷蘭人傳到台灣,再經由海峽傳到大陸。雍正、嘉慶等朝曾幾度查禁鴉片,但吸食之風卻始終未曾根絕。到1837年,中國的鴉片進口已從1796年的幾百箱增加到4萬箱,每年流失白銀達數千萬兩,民間也是煙館遍布,烏煙瘴氣,甚至綠營士兵也多吸食鴉片,軍隊戰鬥力之孱弱可想而知。這時候,禁煙的呼聲終於佔據了主流,道光皇帝也下了禁煙的決心。於是,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進入了朝廷的視野,多年來,他一直以精明廉潔、雷厲風行的形象出現,並且也是長期支持禁煙的重臣之一。詔書下達,林則徐遂作為欽差大臣趕赴廣東禁煙,從此走上「英雄之路」。林則徐禁煙的事略已為多種書籍記載,本文不再贅述,概言之,他1839年3月10日作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至5月21日共收繳2萬零291箱鴉片,並於6月中逐日全部銷毀。這次禁毒的成績與效率,在今天看來,仍是相當了不起的。關於林則徐,我們長期將其作為一個「高大全」的歷史英雄來看待,因此,他在「高大全」意外的一些側面,也有意無意地被人們忽略了。在這裡,我想談談在林則徐在廣州禁煙及隨後的外交、軍事行動中的一些不為人熟知的事情,以勾勒出他的側面輪廓。如我將在文末闡述的,林公的這些側面輪廓,也許不很好看,但只會使他的形象更加全面、真實、生動。一、林則徐的偏見「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則徐曾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也確實擔得起這個稱呼。在廣州期間,他組織人手翻譯外文新聞紙,節譯政治、軍事等書籍,甚至首次選譯了當時通行的《國際法》。林則徐並且相信西醫,1839年,他曾向廣州教會醫療協會求助,看有沒有根治鴉片癮的藥物。但是這所協會也許不是最好的求助地方,因為其第二大董事查頓,就是當時英人在中國最大的鴉片販子。後來,林則徐提議,對在18月內無法戒除鴉片癮的中國人,處以死刑。林則徐自己還使用西醫療法。也是1839年,他因小腸疝氣而拜訪了一位叫彼德·帕克的傳教士的診所。這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醫師給林則徐安了疝帶,緩解了他的痛苦,而且送給他5條疝帶——這是彼德的全部存貨。但任何人都難免有時代局限,相對開明的林則徐也不例外。比如,他認為洋人士兵因為腳上有綁腿而無法彎曲膝蓋。1839年9月,他給皇上的奏摺中說:「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這實際也是當時通行的一種荒謬見解,洋人腿不能彎曲,故只長於海戰,一登岸就無可作為。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定海淪陷後,林則徐鼓勵軍民奮勇殺敵,仍然認為英國人膝蓋不能彎,「一仆不能復起」,可任大家宰割。對洋人的堅船利炮,林則徐也有著奇怪的幻想:「英國要攻中國,無非乘船而來,它要是敢入內河,一則潮退水淺,船膠膨裂,再則伙食不足,三則軍火不繼,猶如魚躺在干河上,白來送死」。基於這些偏見,林則徐相當小看英軍的陸戰能力,他在官涌主持修建的兩座炮台,也根本沒有防禦敵方從側後發起地面攻擊的措施。結果,戰事一起,英軍很快就在港口戰艦和登陸部隊的夾擊下,陷落炮台。事後,英軍一位官員還很納悶地在一封信里告訴友人:「真奇怪,這些炮台完全沒有防禦地面攻擊的設施,就像是歡迎我們回家的擺設」。更奇特的是,林則徐認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無從我國進口的大黃、茶葉以輔食,將會消化不良而死。在與道光的一份奏稿中他寫道:「況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而在一份擬交英女王的文書中,他又再次強調:「大黃、茶葉、湖絲等類,皆中國寶貴之產。外國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這些偏見,難免會使林則徐自信心「爆棚」,加上對國際外交慣例的不熟悉,從而做出一些莽撞的事兒來。二、林則徐的莽撞有個中國船夫僅僅因為身邊帶著一封歐洲文字的信件,就被處死。在林則徐廣州禁毒的行動中,部分海外史家對其兩個做法略有微詞,認為實在莽撞了。一是他在禁煙初期,對廣州外國商館進行封鎖,嚴密隔離一切外僑。這種做法實在是一竿子打倒一船人,被隔絕的人中,不少並未染指鴉片貿易。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林則徐此種做法,實際上已釀成了一個不小的外交事故。這就好比如今廣州有一些外人從事販毒,政府卻直接把各國大使館封查,並軟禁所有人員。當然,在林則徐那個時代,中國連專門的外交部門都沒有,更別談外交準則了,林則徐做出如此強項的舉動,出於禁毒心切,也可以理解。當時的廣州外國商館可謂瀰漫著「林氏恐怖」,有個中國船夫僅僅因為身邊帶著一封歐洲文字的信件,就被處死。同時,食品,甚至於一桶水,都不能被帶進商館。封鎖中途,交涉到矛盾激化時,林則徐還找工人去商館周圍砌牆,徹底將商館變成監獄。直到英方商業代表義律妥協,才解除封鎖。林則徐禁煙主要只針對英方商人,而不太注意撲殺中國方面的鴉片走私勢力,對吸食鴉片者也只有懲戒而無引導之術,結果雖然繳獲了大量鴉片,但並未使鴉片走私絕跡。1839年6月的《澳門月報》記載,就在同年9月,鴉片貿易又再度活躍,且有上萬箱鴉片已經運到中國海面。禁毒是一個系統工程,而林則徐的禁毒手法則顯得相對單調、粗暴,沒能取得哪怕暫時的成功,也在情理之中。林則徐另一個莽撞的做法在查繳鴉片後,要外商寫保證書,以後永不夾帶鴉片,違者處死。起先,外商願意個人寫保證書,但是林則徐要求,保證書不但對簽署者有效,對其船上所有人都有效。換言之,船主若簽署這個保證書,等於是替將來所有在他船上的人都簽署了「生死狀」。結果對方拒絕,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現在看來,林則徐的想法比較樸素,他在一個奏摺中稱,外人重信用,所以要求他們簽署「具結」,也就是保證書,可以一勞永逸。他那個時代,當然考慮不到立法的問題,只能做出如此要求。但其時,外交溝通畢竟不如安琪兒的皮膚般潤滑,一邊是固執到如石頭的地步,一邊是倔強到如牛頭的地步,且各按自己國家的法律條規,風俗習慣等來思考、處理問題,結局自然只有一拍兩散。順便說一下,筆者在這裡使用的「莽撞」形容詞,絲毫沒有貶義,只是一種客觀形容。事實上,林則徐當年的莽撞,也是出於一腔愛國熱忱,以及對鴉片的痛恨。正如早年對林則徐頗有微詞,但晚年已經有了諒解的歷史學家蔣廷黻所言:「……英國雖不反對禁煙,但反對中國再用林則徐用過的方法。這樣一來,禁等於不禁,因為以中國的國力及國情,用文忠的方法尚有一線之望,不用則全無禁煙的希望」。三、林則徐的遮掩1842年,在流放伊犁的途中,他給友人寫信中也說:「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但遺憾的是,他並不想更多的人知道這個現實,這封信他也請朋友不能給人看。中國舊大臣在上奏軍情時往往有種積習,那就是粉飾撒謊,明明是一邊倒的大敗,也要說成「我軍傷亡頗多,然敵方死傷更眾」,以騙取龍顏不怒。很遺憾,林則徐也不能免俗。1839年穿鼻戰役後,關天培報告林則徐,中方大勝,擊沉幾艘英國船,並造成英軍50多人死傷。然而,其實英軍此役無任何人員損傷。參與此役的一個英方軍官事後在書信中更刻薄地嘲笑說:「中國炮台上似乎是在放煙花」。按常理,林則徐應該調查真實戰況(當然,也有可能被蒙蔽),卻全盤按照軍方的報告,上奏彙報大捷。這種做法,當然大大激發了道光皇帝的戰鬥熱情,他在接到林則徐關於九龍山炮戰的報告後,就意氣風發地批示:「朕不慮卿等孟浪,但戒卿等不可畏葸。」意思大約是:好好乾,殺得洋毛子全滾蛋!林則徐等也很配合,不斷奏報大捷,更敞開了說大話,比如「接仗六次,俱系全勝」云云,把道光皇帝的胃口吊得很高。1839年9月,已經清楚雙方軍事實力,明白「扛不住」了的林則徐又上奏說:「英國商人苟知悔悟,盡許回頭」。結果道光皇帝批示道:「不應如此,恐失體制」,弄得林則徐進退維谷。實際上,1840年時,清朝無論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將領腐化,裝備落後,完全無法抵擋任一個西方強國的軍隊。如《劍橋世界近代史》所說:「軍隊中貪污盛行,士氣不振,有的部隊花名冊上只有極少一部分實有其人;武器只有老式的火槍、梭鏢和弓箭等;而且中國人一貫尊崇讀書人出身的文官,輕視武夫。因此,中國軍隊毫無準備,在清帝國一旦不得不面對沉重壓力時,無法擔當起國防的重任」。對此,林則徐逐漸有了深刻的認識,尤其是雙方軍備的差距,特別是西洋大炮的威力。1842年,在流放伊犁的途中,他給友人寫信中也說:「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但遺憾的是,他並不想更多的人知道這個現實,這封信他也請朋友不能給人看。此後,林則徐東山再起,又作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卻不曾倡導改革,也未曾公開宣傳過中外強弱懸殊。在後一方面,林則徐遮遮掩掩,還不如撫夷派的琦善、耆英——他們至少給了懷有天朝大國美夢的士大夫們一瓢冷水——而林則徐卻終身對此緘口。四、小疵不掩傑士本色任雲貴總督平息雲貴漢回糾紛時,林則徐堅持:「只分良莠,不分漢回」,這又是極難可貴的民族平等胸襟!蔣廷黻曾說:「林文忠公(則徐)無疑是中國舊文化最好的產品」,我對此很同意。按孟子「知人論世」的說法,就林則徐的一生來看,即使有種種時代局限,他仍不失為慷慨磊落、高風亮節的一代傑士。畢竟,一個不完美的英雄仍是英雄,而一隻完美的蒼蠅仍不過是蒼蠅。俯瞰其一生,不論禁煙,治水,平亂,還是查勘開礦、建設邊疆,林則徐都做出了卓越貢獻。而其私人的節操,則為海內外公推。當時跟他打交道的一個外國對手都承認,林則徐與同時代的清朝官吏很不一樣,「他似乎完全沒有徇私舞弊的積習」。林則徐先後主持過河工和鹽政,二者都是所謂「肥缺」,他卻從未鬧出過與金錢的緋聞。而在禁毒期間,有人懷疑他要偷著轉賣收繳的部分鴉片,但就連極恨他的英國人最後也承認:林則徐並未舞弊。任雲貴總督平息雲貴漢回糾紛時,林則徐堅持:「只分良莠,不分漢回」,這又是極難可貴的民族平等胸襟!在東河治理水利時,他極精明幹練,調查者認為「向來河臣查驗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而在伊犁充軍路上,他還被臨時抽去督辦治河,功成後繼續去伊犁充軍。在路上,他寫出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千古名句,這也是他一生的濃縮寫照。(佚名)

林則徐書作(二)

延伸閱讀(三)

林則徐名詩與名句  1.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2.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3.林則徐 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有容乃大千秋幾?無欲則剛百世師.比武守疆驅虎豹,論文說理寓詩詞.為官首要心身正,蓋世功勛有

口碑    4.《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5.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話。

林則徐書作(三)

延伸閱讀(四)

林則徐「十無益」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為了國家和民族大義,不計較個人境遇的形象令人難忘。他的另一幅對聯也傳至今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顯示了他的胸懷。林則徐是一個家教很嚴的人,他小時候受到父親良好的家教。成年後,林則徐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很重視家教。他曾經寫過一幅對聯:上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下聯: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則增其過。表達了他對財富的態度。

林則徐50多歲的時候,還寫了一個「十無益」。他將一些常被人們看作有益的東西,分別

做了界定,也就是說,如果不滿足某種條件,一些看來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沒有益處。我們通過林則徐的界定就會發現,世上沒有絕對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條件的。這「十無益」既是林則徐自己的修行標準,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則。  一、存心不善,風水無益點評:儒家把「人」等同於「仁」,認為人之為人,在於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氣,人心仁善,這是亘古不變的宇宙運行、萬物生長的「萬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無疑是自取滅亡。「風水無益」,即謂如若為人不善,多行不義,其不僅上愧祖宗,更是下損子孫。所謂心存不善,無好後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聲譽,殃及子孫,豈不是罪加一等,十惡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無益點評:人生於世有三種最偉大的「愛」。一為「親人之愛」,一為「愛人之愛」,一為「朋友之愛」,或者簡言之,親情、愛情、友情。親情溫馨,愛情纏綿,友情z真摯,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間哪一種最為無私,莫過於親人之愛——父母之愛!父母對於我們的愛,比山高比海還深,父母對於我們的恩,我們三生也報答不了!百行孝當先。一個人無論你取得多麼偉大的成就,頭上戴了多少光環,但是如果對父母不孝,所有的榮譽都將黯然失色。「奉神無益」,如果對父母不孝,無論你對神是多麼虔誠,多麼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父母之聖,神明猶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捨近求遠!  三、兄弟不和,交友無益點評:兄弟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內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與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許多人(包括我)有這樣的經歷,就是於外交友彬彬有禮,坦誠相待;於內與兄弟姐妹卻難以傾心相交,甚至惡言相向,實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優生優育,許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豈可不好好珍惜?  四、行止不端,讀書無益點評:孔聖人說,古之學者讀書為己,今之學者讀書為人。意思說古代的讀書人讀書是為了自己,今天的讀書人讀書是為了別人。為人若何?為父母、為市場、為金錢名利、為工作職業,讀書成為一種工具,讀書淪為達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種手段。現在我們要認識到讀書不是為了別人而讀,讀書是為自己而讀!為己若何?修學儲能,內修仁德,外修禮儀。用現代人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實現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簡單說,讀書是為了修身正行!如若讀了滿腹聖賢之書,但依然「行止不端」,學識上是大學生,品行上卻是小學生,可謂讀書無益,枉讀詩書了。  五、作事乖張,聰明無益點評:「作事乖張」乃謂為人處事不講情理,偏執、不馴服,處處與眾迥異。有句話說,人不怕你聰明絕頂,就怕你不講道理。如果為人不善,居心不良,「聰明」就會為虎作倀,成為作惡的工具。雄獅百萬能伏,國賊一個可畏。難怪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敬,謹慎而親仁,泛愛眾,學友餘力,則志於文」,學做人在求智慧之先,聖人一片苦心,可見一斑。  六、心高氣傲,博學無益點評:博學為何?通古至今,縱橫捭闔,只為修己身。若以讀書為裝點門面,以博學作誇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為莫己若者,縱然讀盡天下古今之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七、時運不濟,妄求無益點評:這裡不是宣揚宿命論,不是奉勸人知足而止、不思進取。有句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謂時勢造英雄,人要成事,不僅僅要知己之所能為,更要知彼之所能為否。時運不濟,就是客觀條件還不足以成為滿足實現主觀要求的條件,妄然求取,非但無益,而且有害。毛澤東不是說過,要實事求是嗎?要讓主觀的願望同客觀現實統一,要把「求」同「時運」結合起來,學會等待時機,切莫大膽妄為。  八、妄取人財,布施無益點評:青年毛澤東再《講堂錄》寫到:貨色兩關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貨者,財也。錢財是身外物。仗義疏財,是豪傑的行為;愛財如命,難成大器。毛澤東一生不愛錢、不拿錢,不碰錢,前輩之風,後人真是難以企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無功不受祿,妄取人財,與謀財害命差之不遠。妄取人財,拿來布施,無異於先飽私囊後,借花獻佛博取善名,典型的偽君子!然而君不見現實社會中多少所謂企業家、實業家,借造假造劣來賺取巨大利潤,後又拿出「九牛一毛」來做慈善,名利兩得,不亦卑鄙乎!  九、不惜元氣,醫藥無益點評: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當惜愛之。外軀內氣,養身莫過於養氣。孟子說,「吾善養我浩然之氣。」毛澤東又說,不為浮譽所惑,則所以以養其力者厚,不為流俗相惑,則所以制其氣者重。如何養氣?唯有制欲。色慾、食慾、財欲,人生於世,天下無處不有欲。若縱慾而行,傷身十分,更是有傷元氣,雖靈芝妙藥,服之無益。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以養浩然之氣,誠哉斯言!  十、淫惡肆欲,陰騭無益點評:此句言如若生活放縱奢侈,荒淫無度,雖然屢屢行善多積陰德,也是枉然無益。陰鷙,即積陰德之意。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若有驕奢淫惡之惡行而雖有善行亦無益於己,無濟於事。達人先自達,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從艱苦樸素開始。

林則徐書作(四)
推薦閱讀:

宋朝歷代傳統是否「得國不正」?
這幾個地方長痣的人,不是人中龍鳳就是皇帝命!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3
誰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逃跑皇帝」?一輩子都在跑!
中國歷史上最長命的皇帝,活過九個朝代,登基稱帝,死時103歲

TAG:皇帝 | 林則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