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解(六)
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前文云:儒學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若以佛學來解釋:「明明德」即「自覺」也就是「破無明,見佛性」;「在親民」(在新民)即「覺他」,就是使他人也獲得覺悟;「止於至善」即「覺滿」(覺行圓滿)。
由此可見:「自覺、覺他、覺滿」是「儒教」與「佛教」的共同綱領。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是彰明、弘揚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意謂「光明的」,連起來是說,人要弘揚彰明內心至善光明的德性。關於「明德」《楞嚴經》云:「本覺妙明、性覺必明」,「明德」我們比喻為「太陽」,「太陽」本來就是「光明的」,為什麼還要「明明德」呢?
如果你見過「烏雲」遮蓋「太陽」的景象,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要「明明德」了。雖然「太陽」本來就是「光明的」,但是由於有「烏雲」的遮蓋,即使是白天,你也見不到「太陽的光芒」。「明明德」即掃除遮蓋「陽光」的「烏雲」,從而使「太陽的光芒」可以普照大地。從「自利」的角度來說:「明明德」即「破無明,見自性。」從「利他」的角度來說:「明明德於天下」即是推翻「黑暗的統治」。
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最上乘論》(五祖弘忍禪師)問曰:何知自心本來清凈?答曰:《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暗。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為雲霧所覆;一切眾生清凈之心,亦復如是。只為攀緣妄念、煩惱諸見,黑雲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故知自心本來清凈。
《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達摩祖師破相論》曰:「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法寶壇經》六祖大師:「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讀者可以參考《一體三身自性佛》一文。)
五蘊山頭雲叆叇。遮藏心月無光彩。
六賊會須知悔改。除貪愛。剎那跳出娑婆界。
什麼是「明明德」?從「自利」的角度來說,「自覺」是「明明德」。《大學》一再強調「明明德」,《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白話:《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明亮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弘揚自己原有的光明的品德。
從「利他」的角度來說「平天下」即是「明明德」,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遠則「湯武革命」是「明明德於天下」。商湯滅夏、武王伐紂都是推翻「黑暗統治」的義舉,也是「大仁」的具體體現。《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先後關係是:「自利」在前,「利他」在後;「自覺」在先,「覺他」在後。達摩大師云:「自眼未明,焉治他目。」
《大學》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在哪裡?《呂氏春秋·去私》曰: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白話:蒼天有包容一切的大德,蒼天的覆蓋沒有偏私;大地有承載一切的大德,大地的承載沒有偏私;日月有普照天下的大德,日月的照耀四方沒有偏私;四季有生養萬物的大德,四季的運行沒有偏私。它們各自施行它們的恩德,所以萬物才得以生長。
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太陽」比喻「明德」,清凈法身佛「毗盧遮那」即「光明遍照」之義,謂之「遍照如來」。佛學常說:「佛光普照」,實際上我們時時刻刻都沐浴在「普照的佛光」之下。《故道白雲》:「年青人,今天你們是皈依了佛、法、僧。有它們的扶持,你們便不會漫無目的或迷失方向,而會在覺悟之道上成就真正的進步。我自己皈依三寶已有兩年了。今天你們也發願同修。讓我們一起為皈依三寶而慶祝。這三件寶石固然自無始以來已經在我們心中存藏著。讓我們現在一起修行解脫之道,以使這三件珍寶從我們內里發出光芒。」
從「利他」的角度來說「湯武革命」是「明明德於天下」。什麼是「革命」?毛澤東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為什麼要「革命」?和為什麼要「明明德於天下」?是同一個問題。因為有「黑暗的統治」,所以要革命(明明德於天下)。《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湯誓》(史記版)王曰:「格女眾庶,來,女悉聽朕言。匪台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眾,女曰:『我君不恤我眾,舍我嗇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眾力,率奪夏國。眾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無有攸赦。」
史記版白話《湯誓》(商湯討伐夏桀的檄文)商湯說:「來,你們眾人,到這兒來,都仔細聽著我的話:不是我個人敢於興兵作亂,是因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雖然也聽到你們說了一些抱怨的話,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懼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如今夏桀犯下了那麼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懲罰他的。現在你們眾人說:『我們的國君不體恤我們,拋開我們的農事不管,卻要去征伐打仗。』
你們或許還會問:『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麼樣?』夏桀君臣大徭役,耗盡了夏國的民力;又重加盤剝,掠光了夏國的資財。夏國的民眾都在怠工,不與他合作。他們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消滅,我寧願和你一起滅亡』!夏王的德行已經到這種地步,現在我一定要去討伐他!希望你們和我一起來奉行上天降下的懲罰,我會重重地獎賞你們。你們不要懷疑,我絕不會說話不算數。如果你們違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懲罰你們,概不寬赦!」
什麼是「黑暗的統治」?遠則三代夏桀,商紂,周幽王的統治是「黑暗的統治」,近則清朝末年的封建統治,與民國四大家族的統治是「黑暗的統治」。一切「反動派」黑暗的統治有兩大特點:第一對內,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第二,對外卑躬屈膝、奴顏媚骨。我們從「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句話語中,就能看到「反動派」色厲內荏、卑躬屈膝、賣國求榮、奴氣十足的醜態。
「辛亥革命」以及「新中國的建立」也是「明明德於天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螳臂當車」的人(反動派)總是「自不量力」。1916年9月,孫中山到海寧鹽官觀看錢江大潮,回上海後寫下了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六韜》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在中國近代史上出了一個人人皆知的竊國大盜袁世凱。辛亥革命後,袁世凱趁機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與孫中山達成協議,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為滿足自己的皇帝夢,不顧全國人們反對,在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人們稱他為獨夫民賊、竊國大盜)。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
蔡鍔將軍
貴州、廣西相繼響應,3月份,袁世凱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被迫宣布退位,恢復「中華民國」年號。「千夫所指,無病而死」,不久袁世凱憂憤成疾,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袁世凱九大罪狀:1、稱帝賣國,私改國體。2、無視國會,踐踏約法。3、剷除異己,不擇手段。4、任人為親,黨同伐異。5、武人干政,始自袁氏。6、自私自利,無視民生。7、擅自借款,出賣主權。8、專制獨裁,甚於滿清。9、表裡不一,難繼大統。
象駕崢嶸慢進途,誰見螳螂能拒轍?
「反動」意即「反歷史潮流而動」。什麼是「歷史潮流」?「正義、民主、善良」是「歷史潮流」,反歷史潮流而動的人謂之「反動派」。「反動派」的行為則是「邪惡、專制、殘暴」的,「反動派」的統治即是「黑暗的統治」。「反動派」最怕「民眾的覺醒」與「民眾的聯合」,因為覺醒與聯合起來的民眾,其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摧枯拉朽(無往不勝),而「覺醒與聯合起來的民眾」則是堅不可摧(牢不可破)無往不勝的。
1919年7、8月間,毛澤東在《湘江評論》連續發表《民眾的大聯合》,文章疾呼:「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補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興業、努力、猛進。破壞,建設,固然是不錯,有為這樣根本的一個方法,就是民眾的大聯合。……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干?刻不容緩的萬眾大聯合,我們應該積極進行!」
「反動派」為了維護自己的反動統治(黑暗統治),也是「窮凶極惡」的。「狼種豬」這個詞充分的表達了「一切反動派」既兇殘又愚痴的本來面目。1939年9月,鄧發告別新疆,一針見血地告誡陳潭秋說:「盛世才就其出身來說是個野心軍閥,就其思想來說是個土皇帝,就其行為來說是個狼種豬。」清朝的統治者(反動派),對內鎮壓人們起義(太平天國)則是窮凶極惡、毫不留情的。毛澤東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使光明、正義、無私的德行普照於天下,即「明明德於天下」,為了使光明、正義、無私的德行普行於天下,就必須戰勝黑暗、邪惡、自私的反動派。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的講話》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裡,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
無垢清凈光,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明明德」究竟法理即是「破無明,見法性」。《妙法蓮華經》無垢清凈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妙法蓮華經通義》此言觀智之用也。無垢清凈光,言法身三德,無垢,解脫德也。清凈,法身德也。光,般若德也。以此三德菩薩已證,以是德用普照世間,故如慧日能破諸暗也。三災,乃迷性德所變,今三德圓滿,故能伏三災遠離諸難也。以此觀智普明,常照世間,是知菩薩未嘗一念舍眾生也。
親民
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
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恆為一切、平等說法。
「親民」即「新民」,中國有個成語叫「脫胎換骨」,從「舊民」到「新民」的過程就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如果用比喻說明,則「舊民」好比「作繭自縛」的春蠶,「新民」好比「破繭而出」的蠶蛾。(讀者可以參考《「作繭自縛」與「破繭而出」》一文)。「脫胎換骨」才能「重獲新生」,因此「重獲新生」的人叫「新民」,「新民」即「覺民」,覺醒了的人民。重獲新生一詞,雖然在「世間法」與「出世法」中都是「獲得第二次生命的意思」,但是在「世間法」與「出世法」中所指的內容仍然不同。在「世間法」主要是指「肉體」獲得第二次生命,比如說一個人治癒了絕症即是「重獲新生」。在「世間法」有時也指「精神」獲得第二次生命,但是世間法的兩種「重獲新生」都不可能幫助人們達到「了脫生死」的彼岸。
「出世法」的「重獲新生」是指獲得了無生無滅的「法身慧命」,也就是已經達到「了脫生死」的涅槃彼岸。「慧命須菩提」之名,明確的告訴我們,如果想要獲得「法身慧命」,必須發「菩提心」,必須走「菩提路」。《法寶壇經》云:「大智慧到彼岸」,又云:「梵語波羅蜜,此雲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 ,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 ,即名為彼岸」。到彼岸的人謂之「新民」。
「親民」即「新民」即「覺民」。覺悟的意思首先是滅除無明。《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七章·明來暗謝》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法寶壇經》六祖大師云:「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凈法身佛。」
「新民」首先是「自新」,也就是「自我覺悟」,此是「自覺、自利」。《故道白雲》悉達多知道他已找到大道,達到了他的目的,所以他內心平和自在。……在河邊的草坪上,顏色鮮艷的小花朵在清晨的陽光里盛開著。太陽光在樹葉和水面上蹦蹦眺跳。他的苦痛全消。一切生命的奧妙都顯露無遺。每樣事物都變得出奇地新鮮。那藍天與白雲是如何的美妙啊!他覺得自己和整個宇宙都是新創的。
從「舊民」到「新民」的過程就是「自覺自度」(自我覺醒)的過程。「自我覺醒」簡要而言即是「明心見性」,《法寶壇經》云:「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釋迦牟尼佛是覺悟的人,《故道白雲》悉達多凝望著星星,油然而生的慈悲使他感嘆起來:「所有眾生都潛藏著開悟的智慧種子,可惜我們多生多世都被淹沒在生死的汪洋里!」(讀者可以參考《自覺自度》一文。)
月溪法師說:「心」可分兩種,一為「真心」,一為「妄心」。「真心」包括見聞覺知根塵識宇宙萬物,「妄心」亦包括見聞覺知根塵識宇宙萬物。但其間隔之毫釐,差以天淵。「妄心」乃無明五蘊作主,而「真心」則佛性作主。無明作主,故流轉生死,泛濫而無與歸,所謂「一假皆假」,佛性作主,故體用互攝圓滿而具足,所謂「一真皆真」,見性之後,真妄一如,不能以妄心辨別真心,不能以真心辨別妄心,妄心變為真心,真心之外,不復有心。
《大乘起信論》云:「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從「舊民」到「新民」的覺醒之路,《大學》明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詳細解說讀者可以參考前文。)
從「親民」的角度來說,則是已經完成「自我覺悟」,復起利他之行,此是「覺他、利他」。我們必須點燃自己,才能照亮他人。奧運會上火炬傳遞的實況我們都見過,一隻點燃的火炬,可以引燃無數只火炬。覺悟之道的傳播也是如此。《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章·喜施獲福》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在親民」即「覺他」,就是使他人也獲得覺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獲得覺悟之後,終其一生都在從事著「覺他」的工作。《故道白雲》佛陀說:「因為我們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們便失去了對生命美好一面的感覺。當我們破了無明,那無限平和、喜悅、解放以至涅槃的境界便會顯現。涅槃就是去除貪、瞋、痴。它是平和、喜悅和自由出現。」(讀者可以參考《愛字新說》一文。)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關於「親民」(親近人民),明理悟道者無不親民。《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親民」之行,源於覺者「一心同體」的智慧。《故道白雲》:「在那一刻,他也察視到所有其他眾生就是他自己。」在凡夫位我們認為「自己」是最親的,當我們破除了「無明」,也就消除了「身見」和「心見」,大德云:「三千世界都來是汝個自己。」(讀者可以參考《誰最親》一文。)
《故道白雲》悉達多知道他已找到大道,達到了他的目的,所以他內心平和自在。他回想起這些年來的尋覓,當中經歷過的失望與艱苦。他想起父母、姨母、耶輸陀羅、羅睺羅和他的朋友。他又想起王宮、迦毗羅衛國、他的人民與國家,以及所有在痛苦貧困中生活的人,尤其是小孩。他對自己承諾,要把他的發現與大眾分享,以使他們得從苦痛之中解脫出來。從他的徹悟中流露出來的,是對眾生的一股、深切的愛。
《妙法蓮華經》云: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花、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從「舊民」到「新民」一般分兩步走,第一步是「世間法的覺悟」,第二步是「出世法的覺悟」。「世間法的覺悟」是「權教」(方便說),「出世法的覺悟」是「實教」(真實說)。在「世間法的覺悟」中,人們應該首先建立善根,以及看透「世間幻相」的「慧眼」;在「出世法的覺悟」中,人們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樣人們才能透過「世間幻相」徹見「諸法實相」。
男兒八景
泰山喬嶽之身,海闊天空之腹,
和風甘雨之色,日照月臨之目,
旋乾轉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
臨深履薄之心,玉潔冰清之骨。
林覺民《與妻書》: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菩薩低眉」用以攝化那些心地柔和的人,「金剛怒目」用以攝服那些剛強難化的人,二者都是大智與大慈的體現。妙蓮老和尚開示:華嚴會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中,有個無厭足王,他就是以惡法來化度他國中的人民。他以抽筋剝皮、斷頭斬腰、砍手砍腳、火燒油煮等刑罰度眾生,他處罰人的地方簡直就像地獄。善財童子參到這裡,看到這殘酷情形就想:「這人這樣惡,哪裡是菩薩?還參他幹什麼!」
等到無厭足王處理完事情,便拉著善財童子的手到他的宮殿去,坐下來跟他說:「你看我的宮殿莊嚴嗎?如果我真的像你想的那種十惡不赦的暴君,我會有這些殊勝的果報嗎?我已得菩薩如幻解脫的境界,但因我這個國土的人多造殺盜等惡行,為了調伏他們,就變化了許多惡人造種種罪業,再用種種的酷刑來懲罰,讓一切作惡眾生看了惶恐,而能回心向善。我雖然這樣做,但心中沒有一點嗔心,都是以慈悲來對待。」
無厭足王以惡法教化惡人,婆須蜜多女以染法來引度人,他們是有了功德智慧,運用自如了。你沒有智慧、福德不要亂用喔!大家現在還是凡夫,是泥菩薩、木頭菩薩,眾生是可以度,但絕對不能涉水,泥菩薩碰到水會溶化掉;木頭菩薩不能碰火,碰到火也會燒掉,有道無道自己知道,千萬不要跨大步子。
日月為明,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個明朝,建立者即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朱元璋。我國歷史悠久,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原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時,懲治貪官污吏的力度是很大的,肅貪倡廉(肅清貪污腐敗,倡導公正廉潔。)這個成語即源於當時。明朝有剝皮實草之刑,即將貪官污吏的人皮扒下來,裡面塞上稻草,立於衙門兩側,用以告誡後來當官者,不可重蹈復轍。按說此法足可以告誡後人了,然而人心惟危: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險的。剝皮實草之刑,也阻擋不了貪官的貪婪之心。
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妙法蓮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成就了五種觀智即:1、真觀,2、清凈觀,3、廣大智慧觀,4、悲觀,5、慈觀。《妙法蓮華經通義》(德清述)此頌結顯觀智也。顯菩薩應物觀照有五,真觀者,謂觀眾生,本是一真法界,了無異相,故云真觀。眾生心性,本來清凈,無諸雜染,故云清凈觀。以大智慧,照破痴暗,故云智慧觀。無苦不拔,故云悲觀。無樂不與,故云慈觀。菩薩以此五觀,常照眾生,故隨感而應,是故眾生常願瞻仰也。
「新民」即「人生觀的徹底改變」。《故道白雲》「信眾們,覺悟之道的宣講,就正如獅子吼!邪說為之震驚。當無常、無我和緣起法被宣說時,一向在無明和昏惑中找尋安穩的人天眾生,都立時醒覺起來。一個人見到耀目的真理時,他會驚嘆:『長久以來,我們都抱著危險的妄見,以無常為常,又以為有個獨立的我。我們誤當苦惱為享樂,視短暫作永恆。我們又錯認假的,以為是真。現在是時候了,讓我們扯下迷惑顛倒的妄見之牆。』」
俗話說「仁者無敵」,「仁慈、悲憫」的行為,總是「智慧」的外在表現,因為如果沒有一心同體的智慧,就不會有「仁慈、悲憫」的行為。如果我們能夠看到「心王」與「心所」(心所有法)的內在關係,就會知道:實際上夏桀,商紂,周幽王等昏君奸臣,也是「貪嗔痴」(三毒心)的受害者。因此究竟的脫胎換骨、重獲新生之道則在佛法中。(讀者可以參考《降服其心》一文)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道得眾則得國 道失眾則失國
同心同德離心離德
光明、正義、無私黑暗、邪惡、自私
中華民族的人文先祖是伏羲、女媧。伏羲手中拿的是矩(矩用來畫方形),女媧手中拿的是規(規用來畫圓形),這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件繪圖工具。伏羲、女媧手持的「規矩」,含義至大、至廣、至深。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規矩」包括:1修心養性的「規矩」,2為人處世的「規矩」,3格物致知的「規矩」,4明明德的「規矩」,5親民的「規矩」,6止於至善的「規矩」,7治理天下的「規矩」……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探求這些「規矩」的道路,即是:「修其身、正其心、誠其意、致其知」的心路歷程。掌握通達這些「規矩」的方法,即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徹底明悟這些「規矩」即是「身修」:「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之後的作用即是:家齊,國治,天下平,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規矩」即「道」,《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亡國有「亡國之道」,興國有「興國之道」;迷惑有「迷惑之道」,覺悟有「覺悟之道」;生死有「生死之道」,解脫有「解脫之道」……總之「道路」與「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沿著什麼樣的道路,就可以到達什麼樣的目的。這取決於每個人的眼光和志向。《楞嚴經》云:「作大覺王清凈標指」。
作大覺王清凈標指《封神演義》中說商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紂王褻瀆了女媧娘娘。實際上這裡面隱含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法理。也就是紂王不懂得聖賢所立之「規矩」,並且破壞褻瀆了聖賢的「規矩」。如是因,如是果,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破壞規矩。如果黑暗的烏雲遮擋住了太陽的光芒,那麼只有掃除黑暗的烏雲,才能使暗無天日的大地,光明普照。人類社會的歷史也是一樣。
八正道是「新民之道」《故道白雲》佛陀平和的開始說:「兄弟們,每個人都應該避免走致兩條極端的路徑。其一是把自己沉醉於感官物慾的享受之中。其二則是以異行和苦行來把身體的需要剝削。這兩種極端行為都必然導致失敗。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帶領我們達致了悟、解脫和自在。它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這八正道而得證了悟、解脫和自在的。」
「兄弟們,你們知道為甚麼我叫它『正道』嗎?這是因為它並不需要我們對苦惱逃避或抗衡,而是令我們可以直接面對痛苦,因而得以把痛苦降伏。『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覺察中之道。而用心專註就是它的基石。修習念念專註會使我們培養出定力來。而有了定力,我們才可以達致了悟。有了『正定』,我們自然也會有正確的覺察力、思想、言語、行為、工作和勤奮。它所發揮的了悟性,更會使我們從每一點滴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而令我們生起真正的安樂。
說到「規矩」,我們就不得不提《八識規矩頌》。八識規矩即是了解自己內心的「規矩」。《八識規矩通說》(憨山大師):今以未悟一心。故須先了唯識心境。生滅心行則當下消亡。一心可入。故唯識必須先知大綱。方可安心入觀耳。此頌大綱單舉八識心王。緣境之時。境有好醜。故心所從之執取。起憎愛取捨。故作善作惡。善惡為因。故感苦樂二報。則業力牽引受苦受樂。眾生生死之法。唯此而已。
「新民」即前文所說之「身修」,或者說已經完成「身修」任務的人叫「新民」。「新民」有「新民之道」,徹見「三佛性」之法理,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新民」。【三佛性】(名數)佛性雖常住不變,然為他修證,分三義:一、自性住佛性,一切眾生本有之,為自性而常住者。三惡之眾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漸為引出者。三乘之行人具之。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滿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顯發者。即諸佛之佛性也。
「自性住佛性」即《大學》所說之「明德」;「引出佛性」即《大學》所說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至得果佛性」即《大學》所說之「身修」(包括知至、意誠、心正)。從「凡夫」至「成佛」是一段很長的路,「成佛」也有「成佛」的「規矩」,《妙法蓮華經》云:「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讀者可以參考《「凡夫」與「成佛」》一文。)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如果我們可以按照「修身的規矩」來「修身」,按照「治國之道」來「治國」,那麼同樣「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心地真誠的尋求修身、治國的規矩,雖然有時不能完全合乎中道(第一義諦),但是離中道(第一義諦)也不太遠了。小乘聖人所得「阿羅漢果」雖然不是「佛果」,如果他們能夠「回小向大」(去假歸實)自然可以成就「佛果」。
懲惡揚善、扶正去邪、激濁揚清是「儒教」與「佛教」的共通之處,不同之處在於「儒教」志在治世,所以要解救世間百姓當下的苦難,救民與水深火熱之中,因而走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路,也就是於失道者,奪其政權的道路;「佛教」雖志在出世,實際是「不二法門」,由於通達一心同體之法理,所以走的是:於失道者,示其正路的道路。
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
「佛教」雖然可以「於失道者,示其正路」(為失去正道誤入歧途者,明確指示正確的道路),然而「失道者」如果執迷不悟(不知悔改),那麼他就是在走自取滅亡的道路。我們知道:「光明」(白天)的到來,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由於地球的自傳導致的;同樣「反動派」邪惡、專制、殘暴的統治也不會自己消失,正義、民主、善良的光明德行,要靠人們的共同努力才能昭彰於天下。(明明德於天下)附錄1
伏羲女媧圖分析
伏羲女媧圖有很多版本,上圖為兩個比較常見的種類,其中所隱含的道理很深,首先,伏羲女媧呈雙螺旋結構,暗合DNA之基本構象,伏羲女媧分居左右,符合中醫男左女右常識。女媧右手執規,以測天,伏羲左手執矩以測地,故古代男子也稱為丈夫,乃測量土地之謂。伏羲女媧象上為日象,有三足烏為喻,下為月象,有月牙或桂樹玉兔為喻,周圍星點象星,則此圖日月星兼備。據古代周髀算經理論,認為圓出於方,則規出於矩,則和聖經夏娃源自亞當肋骨的說法暗合。 附錄2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經》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1]
推薦閱讀:
※大學「錄取」怎樣表達?
※社會浮躁,吾輩當沉澱
※保加利亞有什麼知名的大學?
※求職必備的五大類證書,你備全了嗎?
※優良家風與大學精神一脈相傳
TAG: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