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英國使節馬戈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大英帝國使節馬戈爾尼率隊來到中華帝都北京覲見乾隆皇帝,英國使團不遠萬里泛海東來的目的是為乾隆帝祝壽。這一年,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爺年滿83歲,英使奉維多利亞女王之命攜禮前來賀壽,這是世界上東西方兩大帝國第一次親密接觸。英國使節一行風塵僕僕來到中國,可不僅僅是給中國皇帝慶生這麼簡單,在這一冠冕堂皇主動示好的背後,更有一層讓那位以睿智有為著稱的乾隆皇帝以及大清官員們難以察覺的深意。英國代表團冒險遠涉重洋訪華的真正目的——藉機窺視這傳說中古老、強大、富庶的中華帝國的虛實,以及找到如何打破大清長期閉關鎖國政策之方法,最終拓展大英帝國對華商業貿易的最大利益。說白了英使以祝壽為幌子,其實是來考察中國的真實國情,以及尋求如何推開中國森嚴壁壘的緊閉鐵門,實現與中國自由貿易的長久渴望。從英國使團的使節以及隨團訪華的記者們的記錄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外夷」對煌煌「康乾盛世」的最直觀描述:「所經每個省的農民大都一貧如洗。就是那些受僱到船上來伺候大使及其扈從的人,情形也強不了多少。我們把吃不完的殘羹剩飯以及不要的舊衣物送與他們時,每次他們都如獲至寶,然後跪地磕頭,千恩萬謝,甚至感激涕零。北京城內屋宇老舊,街道狹窄、骯髒,平時灰塵撲面,一下雨便滿地泥濘,沿街到處是行乞討飯的乞丐,人們衣衫襤褸,面容枯槁,城內居然有大片大片的荒地,不是長滿蒿草就是房屋坍塌已成廢墟。」讀到以上文字,忽然想起馬寅初先生的一句名言:「一國之民多無人格,則其國必無國格。」古聖先賢曰:「民富易教,」而民不富、不智則談何國強?這些來自遙遠西方的客人顯然觀察到一些被國人忽視的問題,透過具體現象窺見了事物的本質。他們通過這些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態讀出了一個國家的狀態,看到了隱藏在大清浮華盛世背後的危機。很顯然,在這些來自遙遠英帝國的使節與隨行記者們的瞳孔里,這是一個廣袤、破舊、貧困、愚昧的老邁的東方古國,和統治她的那位已過耄耋之年的老皇帝一樣欠缺勃勃生機。 眾所周知,「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獲得極高讚譽的一個非凡時期,人們常將這個時期和西漢「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相提並論。史料記載,順治十八年時,全國總人口只有1913萬。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時,人口已經過億。而到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總數已突破兩億。康乾之際,天下承平日久,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人口激增帶來了城市擴容,全國特別是江南一帶一片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隨著生產力的進步,手工業的發展,商業規模擴大,耕地增多,能夠養活更多人,直接刺激了「康乾盛世」的枝葉繁茂。 「康乾盛世」堪稱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這樣的盛局為何在英使的眼裡卻如此不堪?他們獨特的觀察角度和思維方式,確實耐人尋味。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23年(1816年)後,英國再次派遣使團訪華,英使一行人輾轉從廣東沿海來到帝都北京。在陛見嘉慶皇帝時,英使因拒絕向中國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而遭驅逐。 東西方兩大帝國的第二次交往以這樣戲劇性的方式畫上了一個並不圓滿的句號。又過了24年,公元1840年,英國人又來了,不過這次他們並不是以和平使者的身份來拜謁這片土地的主人的。就這一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早已完成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了鎖閉已久的中國國門。曾經自認中央之國、不可一世的大清被迫還擊,卻不堪一擊,一敗再敗,旋即被列強瓜分,這古老的東方泱泱大國成了列強們傾銷商品和鴉片煙土的「大賣場」。 中國已不再是昔日那個享受萬國來朝的中央之國,「康乾盛世」的繁華已是過眼雲煙,繁華落盡,只剩滿地狼藉。 此時世界之格局早已發生巨變,英國已經脫胎換骨成了工業化強國,其軍隊東征西討,成為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勢力範圍橫跨歐、亞、非的強大「日不落」帝國,一躍站在了那個時代的巔峰,傲視全球。而表面花團錦簇,內里衰朽凋敝的大清帝國,依舊活在昨日虛幻中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其敗因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被英國使臣馬戈爾尼們所洞察。
推薦閱讀:

英國入境這些事情你需要知道!
超半數選民選擇脫離歐盟 英國正式脫歐
安達易2017英國購物必敗清單
英國學生:在中式課堂上很難學到東西

TAG:英國 | 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