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琴】心——李祥霆

【古琴】心——李祥霆

專輯介紹: 千年古琴與絕世大師的曠世音緣, 一千年的夙願,一千年的祈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國寶級千年唐琴,至德丙申九霄環佩。

李祥霆 滿族,吉林遼源人,祖籍遼寧岫岩,1957年起師從查阜西學古琴,從溥雪齋、潘素學國畫,195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從吳景略學古琴。1963年畢業留校任教,1989年到英國劍橋大學作古琴即興演奏研究並在倫敦大學亞非音樂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員,教授古琴和洞簫。1994年10月到中央音樂學院繼續任教。現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英國東方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台北和真琴社顧問、日本吟詠道八洲庄鷹洲會名譽顧問及北美琴社顧問。

  1988年李祥霆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年展,1989年在倫敦大學中國美術館舉行個人畫展。1991年在紐紐西蘭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作《國畫與古琴音樂的點線之美》演講,傳略載入《中國藝術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香港《世界名人錄》(中國卷)等及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選為《二十世紀傑出人物》。1990年所演奏的古琴專集<落霞流水>在台北獲<金鼎獎>。1994年11月獲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所頒《民族優秀書畫藝術工作者》獎。1999年還以山水畫《高山流水入夢頻》獲《世界華人藝術大獎》之《國際榮譽金獎》。

  1963年以來李祥霆教授古琴學生四百多人,分布在中外許多地方。除在國內演出,還曾多次到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荷蘭、芬蘭、奧地利、義大利、新加坡、紐西蘭等國及香港台灣地區演出,其中有四十多場獨奏音樂會,並在一些大學作學術演講。1982年在英國達拉姆東方音樂節舉行的獨奏會是古琴史上第一次獨奏會。1992年在巴黎拉維拉劇院千人座位的獨奏會獲滿座,是空前的最大古琴獨奏音樂會。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英國、法國國家電台多次廣播其古琴專題音樂節目、曾為《知音》、《諸葛亮》、《秦頌》等多部影片、電視劇配古琴獨奏。在國內外出版有<李祥霆古琴藝術>,<幽居>等唱片,錄音帶,錄影帶十多種,編寫拍攝有藝術教育片《琴》、電視劇《鳳求凰》,電視專題片<琴曲與琴歌>、<中國名曲欣賞>等。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撰寫《琴》條目。發表論文主要有《略談古琴音樂藝術》、《吳景略先生古琴演奏藝術》、《查阜西先生古琴藝術》,《古琴即興演奏藝術研究大綱》,《彈琴錄要》等及新舊體詩《自嘲》等及古琴曲《二峽船歌》、《風雪築路》。著有《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一書在台北出版。

唐代古琴「九霄環佩」背後的故事

2010-6-26 10:56  來源:深圳商報

說起唐代古琴「九霄環佩」,繞不過的一個人是古琴大師、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李祥霆。李祥霆被譽為「中國古琴即興演奏第一人」,坊間流傳著眾多名家中唯有他才能彈響九霄環佩的故事。事實上,此張九霄環佩自2003年在北京嘉德拍賣會上被香港何作如先生競得之後,每每出現在公眾眼前的確都與李祥霆形影不離,有良琴知音之感,難免為人演繹出「千年古琴與大師的曠世音緣」之說。

  當本報記者電話求證之時,李祥霆教授首先說起關於九霄環佩的歷史掌故。這張古琴製作於唐至德元年,距今1254年,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肅宗即皇帝位時的皇家慶典製品,有明確的年款,造型高古典雅,工藝精美絕倫。

存世唐代古琴中最佳

  「這是現存唐琴中最好的。現在世界上可以確信為唐代的古琴不超過20張,我彈過其中的11張」。李教授以7個詞作評此古琴的音韻:松透、恬靜、圓潤、雄偉、沉厚、悠遠、神奇。而奇就奇在其高八度比低八度還要寬和厚。目前名為「九霄環佩」的唐代古琴四張,另三張一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一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一在遼寧省博物館。四者雖尺寸各有不同但形制則完全一致。

  李祥霆第一次見到這張九霄環佩是在2003年夏拍賣預展之際。當時蒙展方特允,從展櫃中取出按彈一二。甫一落指,李祥霆便欲罷不能,興奮不已,直說太好了。不多日,聽說此琴被何作如先生以345萬元競得。而何作如當時在回答記者之問時說,「太便宜了」,可見此人的氣度和見地,是深知古琴價值和意義之人。眾所周知,古琴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3000多年的歷史,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作為皇家典禮之用的唐代古琴「九霄環佩」,被視為「鼎鼎唐物」,聲音盡善盡美,實乃最為珍貴的藝術品,相比宋代、明代的瓷器這些生活用品動輒千萬的拍賣價格,此琴的價格自然顯得遠遠與價值不符。

  果然當年11月嘉德又推出唐代同時期同為皇家之制的「大聖遺音」,雖然底板上部有顯著的較長裂痕,卻終以890萬元拍出,刷新九霄環佩幾月前創下的最古之琴最高價。

眾名家未能奏響古琴

  2004年夏,學生張君告訴李祥霆,何先生攜琴至上海邀請各地古琴名家相聚賞琴,當時恰逢李祥霆在倫敦和南京有兩場演出,只能抱憾與寶琴失之交臂。可是不久卻傳來名家們對此琴「聲音一般」、「徒有其名」、「令人失望」等評價,令李先生大為不解也令琴主鬱悶之極。

  是年9月,忽聞「九霄環佩」已至北京,張君相告,如果老師有興趣,可以送來家中欣賞。第二天張君攜琴前來,褪下琴囊,置於琴桌,李祥霆有舊友重逢之感,略一按彈,其一二三弦宏松、潤透、雄偉、深厚異常,音量強勁遠高於所見過古代良琴,五六七弦則如常見之古代中等音質琴之音量,顯得一般,彈至三小時後所有弦聲都出來了。六七弦已成松透、深厚、潤朗之境。李祥霆唯恐自個錯覺,忙問張君感覺如何,張君答,有同感,並非錯覺。兩人皆興奮不已。張君轉達琴主之意,此琴可放家裡再彈一晚,明日何先生宴請時再歸還便可。李祥霆轉謝,但這琴極端寶貴,擔待不起,放在家裡責任太大,還請先奉還。

  說到眾名家為何不能奏響古琴之音,李祥霆認為可結合四點原因來綜合判斷,首先是琴好不好;其二,彈琴的方法;其三,功夫;其四,個人修養。

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之音

  次日赴琴主何先生之約到一個茶藝館雅間。那是個約20平方米的空間,石地面,硬質牆壁及頂棚,毫不吸音,在硬木桌上放好「九霄環佩」,略一按彈,奇音頓起,比在家裡的感覺又好了很多。

  其後,在深圳設有工廠的何先生先後安排了深圳、廣州文人之聚,李祥霆到場奉琴展示古代經典之曲及即興之奏,舉座歡欣。古琴首次公開面對社會公眾是在2004年11月的「金庸泉州文化之旅」的演出活動中。李祥霆彈奏了《流水》、《廣陵散》等經典古曲,琴之音色音質再次得到檢驗。從此,無論是文人雅聚、佛家大典、文化盛事,乃至國家外事活動,只要是李祥霆應邀出席的重要演出,必有國寶「九霄環佩」出現。

  李祥霆感嘆,有此曠古未有之幸。他彈過的11張唐代古琴中,以此張「九霄環佩」音韻最佳,其它5張音韻極佳者,兩張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兩張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已不許再為人所觸碰,另一張為私人珍藏,如此國寶級文物按常理在任何藏家之手都是不可輕易示人的,更何況再三再四地予琴人在公開演出中呈現於世,為世人展示中華文明之高之重,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活的組成部分。李祥霆常想琴主何先生何來此奇心奇舉——終有所悟:唯有有思想、有文化、有財富,方可如此,三者缺一不可。(劉瑜)
推薦閱讀:

與琴友蘇軾的一次對談
【塵封的記憶】1935年1月張友鶴蠟轉唱片:《平沙落雁》
古琴都有哪些常識?
古琴
古琴專欄 | 淺談左手技法之推出

TAG: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