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自我認同及自我認同危機芻議

  論文關鍵詞: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危機 現代性

  論文摘要:自我認同是一個現代性問題,就是對自我身份的確認,而自我認同危機則是對自我不確定性的過度焦慮。對二者的剖析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Self—identity(自我認同)一詞原意為「相同」或「同一」,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自我認同就是對自我身份的確認,而自我認同危機(cirsisofserf—identity)則是對自我不確定性的過度焦慮。嚴格來說,自我認同問題的出現及自我認同問題研究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一、自我認同:對自我身份的確認

  自我認同就是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它蘊涵著反思性和建構性,是主體之間通過社會交往使自身的價值觀念重新定位的過程和結果。自我認同又是雙向的,既體現自我的主體性、差異性,又體現自我的社會性、歸屬性。當然,自我認同這一目標只有在個體實踐中自覺的、持續不斷的「認同」中方可達成。具體地說.這一目標的實現,在橫向上,就是要形成「我」、「我們」、「他們」的不同群體,且群體之間能夠和諧共處;在縱向上,就是意味著能夠將自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確立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念。總之.自我認同,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價值感;就其內容而言,是對某種價值主張的認同;就其過程而言,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連續。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認同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同一性」概念,認為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認同)是「一個『位於』個人的核心之中.同時又是位於他的社會文化核心之中的一個過程」。…自我同一性是個體的同一性和社會的同一性的綜合。吉登斯則認為,自我認同「是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認同並不是被給定的,而是個體通過內在參照系統在社會中形成與發展的自我與環境的相對和諧狀態,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泰勒從最簡化的角度表述了自我認同,即自我認同就是「我是誰」的問題,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意味著一種對我們來說是最為重要的東西的理解」。泰勒指明了自我認同對於個人在安身立命方面的重要性。

  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自我認同概念或自我認同問題,但他的唯物史觀,特別是關於「現實的人」的論述明顯蘊涵著科學的自我認同觀。他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於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並且,「個人——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如果說自我認同指的是「評價的我」和「行動的我」的同一,那麼.作為規範性的「評價的我」並不是先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實踐及社會關係的發展而改變。因此「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這就是說,各個不同的現實主體,正是在生產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建立起社會關係,即個人通過生產實踐活動的社會結合形式以實現自我認同。總之.馬克思的自我認同觀是指在實踐的基礎上對作為人的本質特徵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回答。進一步講,作為個體在社會中確立和認證自身的問題,自我認同在其表現形式、實現途徑及產生根源上存在著複雜性與特殊性。

  從表現形式看,自我認同是主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自我認同既是一個自我形塑的過程,又是一個自我形塑的結果,即通過「我看人看我」,就是用「主我」的眼光去審視「他者」而形成的。馬克思說:「凡是有某種關係存在的地方,這種關係都是為我而存在的。」自我認同的標準、過程和目的都體現了自我的主體性:自我認同的標準是以自我的標準為參照,自我認同的過程是對自我身份的探尋和確認,自我認同的目的是為了使自我的身份趨向中心。而人的根本屬性又在於社會性,人總是通過社會對自身進行定位。雖說自我認同體現了自我的主體性,但其最終的結果是為了實現自我、他人、社會的和諧一致。也就是說,要通過自我明確的是非觀和理性的判斷力把自我個體的內在標準與他人、社會的外在要求進行整合,從而在個體內心產生一種和諧一致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自我的存在」與「為他的存在」的有機統一構成個體完整的人性結構和完美的自我形象。

  從實現途徑看,自我認同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自我的反思是持續性的,也是元所不在的。自我認同就是相信自己能夠保持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能力.這體現了對個體性格連續性的自主追求。自我認同是個體對過去、現在和將來這一時空中自我的感覺和體驗,以及他者對此的知覺或意識,並隨著外在要求的變化而調整自我的內在尺度,最終實現自我整合的一致性和連續性。事實上,自我認同既設定了超越時空的連續性。又體現了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對於個體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變化,個體出現自我認同的階段性特徵:個人階段、個性階段和自主階段。從僅關注個體自身的初級社會化到意識到自我與他人不同的「他人導向性格」,再到對自我發展的目標有明確和自主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自我認同逐漸實現。但自我認同的階段性表明它是脆弱的,因為個體的經歷只是眾多潛在的故事中的一個,每一個故事都內在地包含了被取代的必然性。

  從產生根源看,自我認同是終極性與現代性的統一。自我認同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也只有隨著人類的消失而消亡,這就是自我認同的終極性。這種終極性主要體現在:自我認同是所有人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是對自我根源的不斷追尋。人具有豐富的社會屬性,這一生存特點決定了人必須解決自己的身份問題,它使得自我認同成為人類與生俱來的且不能迴避的問題,而人們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和困惑,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種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歸根到底都是以某種認同預設為前提的。…]同時,自我認同作為一種現象,早就存在著,但作為一個問題受到人們的關注。則是伴隨著現代性及其引發的自我認同危機而出現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領域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個體從而對自己的身份感產生了新的理解。從主觀條件看,自我認同需要自我意識的覺醒;從客觀條件看。自我認同需要差異的語境。這兩個方面在現代社會都出現了。因而,自我認同問題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

  二、自我認同危機:對自我不確定性的過度焦慮

  如上所述,自我認同涉及人的本體安全,是人的生存的內在需求。因而自我認同一經形成就會設定認識的規避原則以維護原有的自我認同。正是這一點卻為自我認同的轉型設定了困境的前源。自我認同危機通常表現為對自我身份不確定性的疑惑和焦慮,並且這種疑惑或焦慮已經影響到個體的正常生活。

  自我認同危機是一種雙向性危機。自我認同危機的發生具有雙向性:一方面,自我認同危機是針對個體的自我感而產生和起作用的,是對主體性所形成的危機。個體的價值和意義無法得到體現,卻要在現實中以屈從的態度虛假的存在,外顯與內隱處於矛盾之中。這對於個體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抑和扭曲,必然出現自我角色的混亂,形成「我一我」的矛盾。另一方面,自我認同危機是針對個體與他人、社會的關係而產生和發生作用的,是對社會性所形成的危機。個體的價值規範與他人、社會的價值規範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分裂,這必然會成為個體的一種壓迫,形成「我一他」的矛盾。也就是說,自我認同危機表現為個體的認同和社會的認同都未必能得到彼此的認可。現代社會遽變,個體的認同、社會的認同沒有規範性的價值標準,極易出現相互背離。而在彼此背離的驅動下,個體的自我身份感喪失、自我價值感衰落、自我歸屬感迷失,自我認同危機難以避免。

  自我認同危機是一種斷裂性危機。進入現代社會,是人類的一個大轉折。現代社會超越了傳統社會原有的運行機制,從社會到個人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固定界限也被打破,時空的連續性消失了,有序、層次、和諧的時空意識趨於消解,社會出現斷裂。傳統社會原有的認同模式和認同格局被打亂,價值觀、理想信念、思維方式陷於混沌,處於一種失范的狀態,人們的心理和身體都經歷著疾風暴雨般的變化,連續性感受匱乏,即是說,時間經驗斷裂化,個體碎片化,過去、現在與將來似乎互不相干。在充滿變遷的外部環境中,個體被外在衝擊的事件所吞沒、粉碎和傾覆,難免充滿對其存在的可能風險的憂鬱,出現對於自我的疑問,並最終被這種焦慮所淹沒。

  自我認同危機是一種過程性危機。這種過程性體現在自我認同危機可以向新的自我認同轉化。危機即危險與機遇,意味著命運的分水嶺,得當的危機處理將直接關係到命運的良性發展。當然,自我認同危機向自我認同的轉化需要主體積極的努力與追求。這就要求我們要理性地看待自我認同危機。面對自我認同危機,我們無須驚慌失措,但這又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聽之任之或是束手無策。正因為它可以向新的自我認同轉化,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積極的努力縮短它的過程性以減少它所帶來的對個體的傷害和對社會的損壞,抓住機遇促進其良性發展,引導其向自我認同狀態轉化。並且,正是它的過程性,為我們展示了美好的未來,使我們對其的調適充滿了信心。

  三、自我認同危機的成因:現代性的到來

  如前文所指出的,人們對自我的關注與自我所處環境的不確定性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存在著內在關聯。現代性的到來使得傳統的生活方式得以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不確定的現代生活方式,或者可以說,自我認同之所以被人們所提及就在於其自身已遭到損壞,這從語義學來看其實是一個悖論。具體來說,自我認同危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主體意識的覺醒。從哲學史來看,主體意識的覺醒、主體性原則的確立是從近代開始的。雖然早在古希臘時期,普羅泰格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和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已經標誌著人類把自我區別於外部自然界的個人來認識,但主體意識的普遍覺醒或主體性原則的真正確立則是以笛卡兒為開端的近代哲學來完成的。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通過普遍懷疑旗幟鮮明地高揚了人的主體性,把哲學從關注外部世界轉移到關注自我意識,為建立一種全新的哲學基礎掃清了障礙。覺醒了的自我意識要求理解「我是誰」,於是產生了自我認同問題。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豐富和擴展.人們對自己特性的理解也成為角度不斷拓展、視野日益擴大、內容逐漸豐富的過程,「這樣也就出現了所謂多重認同問題:不僅人與人之間在自我認同上有差異.而且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對自我也有不同的認同」。

  社會存在方式的流動性。在傳統社會,由於個體處於固定的、系統化的關係中,生活穩定而有序。而現代性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並存的客觀歷史進程,是一個不斷出現衝突的過程.現代社會不斷顛覆現有的行為方式,改變了傳統社會原有的結構和運行機制,人們原來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危險和潛在威脅的釋放達到了前所未知的程度。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係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現代社會的最大特徵就是時空感消解了,因而現實感模糊了,甚至產生「現實倒置」。社會的變遷使個體的生活充滿不確定性,統一的、完整的、和諧的自我被多重的、斷裂的、相互衝突的自我取代,無所適從的焦慮是現代社會人類狀況的一個基本特徵,自我認同危機成為現代人面對的一個突出問題。

  社會價值標準的碎片化。價值標準是存在方式的反映和內化。碎片化價值標準主要表現為瞬間性價值、個體化價值。在傳統社會裡,個體的自我成長都有固定規範的引導。而現代性過程不僅僅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轉變,更為根本的是人的發展價值和存在意義的轉變。「現代化的力量就像一把巨大的鐵鎚,元所顧及地砸向所有舊的社區機構——氏族、村莊、部落、地區……」使得原有的以血緣、姻緣和地緣為基礎的紐帶被割斷.情感化的交往也被代之以中立化的契約關係。人們原有的判斷尺度和價值內涵被打亂,不再存在決定性的權威或終極權威,價值評價標準趨於多元化、即時性,從而形成碎片化的思維方式。這樣一來,許多人產生強烈的心理不適感,與這種不適相伴隨的就是風險、懷疑的產生。人們處於一種失衡狀態,失去了信仰的根基。不能確切知道自身行為規範與價值體系。這實質上意味著自我認同危機的到來。

  可見,自我認同的確立是對自我真實身份的確認和對自我最終歸屬的定位。因此,只有從人的生存狀況和生活世界出發,我們才能夠更完整和更全面地理解自我認同問題。並且,能否建構自我認同關係到一個人的健康發展,關係到他能否良好地適應社會以及體驗自身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這是一個我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而一旦個體陷入自我認同危機,就會產生對生活的無意義感,從而對現實無所適從,對未來彷徨迷惑,無法形成清晰和穩固的同一性。這正如埃里克森所言,「沒有同一感也就沒有生存感」。[坫]但自我認同危機的過程性,又為我們展示了美好的未來,使我們對其的調適充滿了信心。但我們也要認識到,自我認同危機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斷裂,必須充分考慮到自我認同危機的複雜性,反對把自我認同危機看作一個孤立的事件。

--博才網


推薦閱讀:

烏克蘭危機之後,俄羅斯將如何面對中美歐?
關於八零後人群婚姻危機的思考與對策
美國是誰——特朗普執政的深層危機
婚姻的潛藏危機你知道嗎?
改革是危機逼出來的

TAG:自我認同 | 自我 | 危機 | 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