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度之持戒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持戒波羅蜜多,主要是講戒律。戒律有好多種,這裡主要講斷惡行戒,行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三種。斷惡行戒、行善法戒,就是斷惡行善。持戒波羅蜜多,就是修持戒律,要斷除一切惡,要行持一切善。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善惡的標準只有佛才能說明白,只有佛法里才有。善惡因果的很多細節,也是只有佛才能說明白,除了佛誰也說不清楚,說也只是講一些粗大的,大概的,不是詳細的、究竟的。佛講善惡的標準,也有好多種。世間、出世間,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都不同。一般的斷十種惡,行十種善,屬於是世間的戒律。昨天講的,如果你能斷十種惡,行十種善,就可以投生為人,或者轉生天人,可以享受人天的福報。斷十種惡、行十種善也有屬於出世間的,出世間的戒律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智慧的攝持。沒有這些就不是出世間的,就不能解脫,不能成就,更不能成佛。小乘里主要講出離心,如果你對世間法有貪戀,為了世間的利益,所做一切都是惡。不貪戀世間的利益,不為世間的利益,為了解脫,為了寂滅,所做一切都是善。只要是有出離心的攝持,都是善,沒有出離心的攝持,都是惡。大乘里主要講利他心,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惡;為眾生、為他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善。以利他心為主。自私自利都是惡,饒益、利益眾生都是善。這是善惡的標準。如果我們不懂得佛法、佛理,以及這些善惡的標準,我們無法能夠衡量、分辨、取捨善惡。你所認為的善不一定是善,你所認為的惡也不一定是惡。我們現在經常以自己的一些想法、概念,說:「我很善良,我做了很多善事,我怎麼還不好呢?怎麼還沒有好報呢?他如何的不好,造了如何的惡業,為什麼還那麼得意,還那麼一帆風順呢?」善惡很難分辨,尤其是好人、壞人很難分辨。佛在經中講過,有四種情況,內熟外不熟,外熟內不熟,外熟內也熟,外不熟內也不熟。心裡清凈,表面上也清凈,這叫內熟外也熟。心裡不清凈,表面上也不清凈,這叫外不熟內也不熟。這兩種人很容易分辨、判斷。但是另外兩個,一個是外熟內不熟的,外表上很清凈,很善良,但是內心不清凈,不善良。還有一個是內熟外不熟,表面上不清凈,不善良,但是內心是清凈的,善良的。這兩種人很難分辨,也很難判斷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是善人還是惡人。所以不能輕易判斷別人,不能輕易判斷善惡因果。剛才講了,善惡因果關係,佛能徹底說明白,徹底說清楚。除了佛之外別人很難分辨,很難說清楚。所以不能輕易說。有種人就是在懷疑因果,不相信因果。佛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不管是造善業了,還是造惡業了,過了千劫也不會浪費,到時候一定會成熟的。什麼時候報誰也說不清楚,我們的言行舉止,包括每個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我們也說不清楚。懂得佛法,懂得佛理,有一定正知正見的人,才能分辨,才能取捨。所以還得學、還得修。首先就得明白佛理。這個很重要。你不明白佛講的這些道理,怎麼分辨善惡?不會分辨善惡,怎麼能取捨善惡?明理還是很重要的。我經常跟大家講,聞思修是有次第的。先聞思,有了足夠的聞思然後再去修,才能成就。否則怎麼修啊?沒有足夠的聞思,沒有足夠的明理,不知道佛講的善惡的標準,我們怎麼分辨,怎麼取捨善惡呢?在不同層次里,善惡有不同的標準。首先你要知道這些,然後看自己的相續,看自己的修行在哪個位置,在哪個層次上。如果你在世間的層次,你就以世間的善惡標準來衡量。如果你在出世間的層次,還要看是在小乘的層次還是在大乘的層次,在顯宗的層次還是在密宗的層次。以這些標準來衡量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在行善還是在造業。你判斷別人、衡量別人的時候,你首先要知道他的境界在哪裡,最起碼要有他心通吧!你知道他的境界在世間的層次里,你就可以以世間的善惡標準來衡量他,是在行善,還是在造業。你知道他的境界在出世間,在小乘,你就拿那個善惡的標準來衡量他。如果他在大乘里,而且在密宗的境界,那你就拿那個善惡的標準來衡量他。若是你沒有這個能力,就不應該判斷、評價、說別人的是非。這是在造業!你沒有這個資格!第一個你不知道世間出世間的,小乘大乘的,顯宗密宗的不同境界,不同的善惡標準。第二個你也不知道他的境界在哪,他處在哪個層次。如果你有這個能力,你知道他的境界在哪,也可以。要衡量、要知道他人的境界,你自己的境界必須比他還要高。高境界可以觀察低境界,低境界無法觀察高境界。還說什麼這個法師講得好,那個法師講得不好,這個法師如法,那個法師不如法。真的,是在造業啊!佛為什麼要求我們既不讚歎,也不誹謗陌生師?因為這樣容易造業啊!你造業了就要承受果報,這個果報非常嚴重。若是你誹謗了一個具德的、有成就的聖者,這個罪過比殺害三界所有眾生的罪過還大。你為什麼要造這麼大的業?你將來怎麼承受這個果報呢?所以沒有必要。不贊不謗,不要輕易去接觸,去親近,去跟他學,也不要在根本不了解的情況下說他的是非,也沒有必要捨棄他。他起碼也是眾生,你捨棄眾生也是一種罪過。做為菩薩,捨棄眾生就是捨棄菩提心,你把菩提心舍掉了,你怎麼能成就呢?我在這裡給大家講的這些善惡標準,是大概的,粗大的,還有很多細微的沒有講。先要明白、掌握善惡的標準,以及不同層次不同善惡的標準,然後再去衡量、分辨、取捨。佛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你們認為學佛有那麼簡單,有那麼容易嗎?要是有這麼簡單,有這麼容易的話,就都成佛了。雖然認為:「我在學佛,我在修行!」實際上連善惡的標準都沒有掌握,還不知道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小乘里怎麼講的不知道,大乘里怎麼講的也不知道;顯宗里怎麼講的不知道,密宗里怎麼講的也不知道。都混到一起去了,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在小乘里拿一點,再從大乘里抓一點;從顯宗里抓一點,再從密宗里抓一點,都弄混了。然後說「他造惡業了,將來要下地獄;我在做善根,做善事,肯定會得到好多好多好報。」期待著,一個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還沒有什麼變化,就開始懷疑了:「我做了那麼多善事,怎麼還不得好報呢?怎麼不發財呢?怎麼過得還這麼不好呢?」「他那麼惡,造業那麼狠,怎麼還沒有報應呢?還那麼一帆風順呢?」又開始懷疑了。佛講的因果絲毫不爽,不會有假的。剛才說的善惡也很難分辨,因果也很難掌握。有現世現報的,有來世再報的,還有很多生生世世以後再報的。不管是善還是惡,都不會有浪費,一定會報的。所以不要懷疑因果,不要誹謗佛。就是自己的問題,自己沒有學好,沒有修好,是自己迷,不知道什麼叫善惡。也許你做的不一定是善,也許他做的也不一定是惡。就像剛才說的,有內熟外不熟的,在表面上很兇惡,很暴躁,行為都很不正當,但是他的內心你能看得出來嗎?以前很多大德高僧,在表面上都是下等種姓的人,有的是屠夫,有的是漁夫,有的是獵人,有的是妓女。佛菩薩為了救度眾生,所化現的形象有各種各樣的,狗、貓、豬、牛當中,都有佛菩薩的化身。我們經常講,每十個修行人當中肯定有一個成就者,你能看得出來嗎?以前有個人說過:「佛說了,十個修行人當中肯定有一位成就者,不對啊?我也不是,你也不是,他也不是,那個也不是,你看,沒有么!」我們現在也和他一樣,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是,我也不是,找不到。在外表上看不出來,尤其是自己的境界還沒有到那個層次。你自己的境界低,往上看不出來,只能往下看,比你低的裡面肯定沒有了,比你高的有的是,但是你卻看不出來。就在那裡瞎評論,以為沒有,於是懷疑。我們現在也在懷疑。表面上你看不出來。我們今天舉辦的這個觀音法會,參加的人這麼多,這裡面肯定有好多——最起碼也有十幾個大成就者,你能看得出來嗎?你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看這個也不好,看那個也不好。他也有煩惱,他也有痛苦,他也有習氣,他也有個性。就這樣評論,在你眼裡都不好。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的心不清凈啊。心清凈的時候一切都是清凈的,心不清凈的時候一切都是不清凈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自己的智慧不夠,你沒有看透的這個能力啊。妙觀察智你沒有,那是佛的智慧,一般的修行人有相似的妙觀察智。但是你沒有,你一點修行,一點成就都沒有,你沒有妙觀察智,連相似的妙觀察智都沒有,所以你就看不出來。自己有習氣,有個性,有痛苦,有煩惱,就覺得別人都有,都和自己一樣。現在很多人都這麼說的。他和我一樣么,也沒有好到哪兒去啊?你能知道他的內心嗎?你有他心通嗎?他心通不是什麼高境界,但是你要評價別人,你得有他心通。沒有他心通,你怎麼能評價別人呢?這都是錯誤的。在《自我教言》里有: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自親友,不贊不謗一切眾。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不要去誹謗,也不要去讚歎。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習氣都非常重,我的父母如何如何地好,我的兒女如何如何地好,我的先生或者太太如何如何地好,就是讚歎么。你可以讚歎,但是你不能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惡意地去讚歎,這也是一種造業。在特殊的情況下,你可以讚歎,可以表揚,這是方便語,也是善巧方便。這個智慧你要有。剛才說的是在一般的情況下,不贊不謗。有意義的情況下可以。這是另外一回事。有必要的情況下,你也可以讚歎,可以表揚,這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度他,或者是為了自己能夠更精進地修行。修行為了什麼?為了眾生,為了解脫,為了成佛。解脫成佛是為了眾生,處於這樣的發心下可以。我們現在,不管是讚歎,還是誹謗,都是惡意的,不是善意的,這是一種貪念,一種貪著。說我的兒子好,說我的女兒好,覺得別人的都不如我的。我的意思是不要輕易評價別人,不要輕易說別人的是非,這樣很容易造業,而且會造很大、很嚴重的業。真的!不知不覺地導致自己出苦無期的下場。信佛就要信因果,就要取捨因果。這個斷惡行善就是戒律。戒律很重要啊!沒有戒律哪有修行?戒律就像大地一樣,若是沒有大地我們怎麼蓋樓,怎麼行走?同樣,沒有戒律我們無法修行。佛講戒定慧,首先是戒,然後才能有定,最後才能產生慧,我們不說特殊情況,一般的就是這個程序,這個次第。戒律是根!不受持戒律,可能成就嗎?不可能!學佛人、修行人應該受持戒律。現在很多人都不受持戒律,都不願意受持戒律,為什麼呢?有的怕犯戒不敢受戒;有的不懂,不明白受持戒律的必要性。你想成佛,必須要受持戒律,這是解脫、成佛的必經之路。戒律有好多種,有世間的戒律,有出世間的戒律,還有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密乘的十八條根本戒等等,很多。這些戒律也不是都要受,是根據自己的根基、意樂、因緣來受。一下子都受,而且想守住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守住了所有的戒,戒律圓滿了,就是佛了。那個時候不受而受,受不受都一樣。受就是不受,不受就是受,那時候沒有什麼可受的了,都是清凈的,都是圓滿的,都是美好的,哪有什麼戒和律啊?哪有什麼戒和律的分別啊?哪有什麼戒和律的取捨啊?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就佛果,所以要受持戒律。受持戒律也是,要根據自己的意樂。你處於世間階段,你就受世間的戒;你處於小乘階段,你就受小乘的戒;你修大乘佛法,就受大乘的戒;你修密宗,就受持密宗的戒。真正的受戒,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輕鬆自在。你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修行,到時候自然就受戒了。其實受戒是一種快樂,不是一種痛苦。若是內心不清凈,身心不輕鬆,那就不是受戒,是給自己壓力、折磨。但是都不懂,都是勉強、刻意、控制。這都不是真正的受戒。不明理的時候就是這樣,明白了以後,就不會這樣了。受戒也是,不是剛開始什麼戒都受,而且全要守住。你修到不同的層次,受不同層次的戒律。你的相續、境界在哪個層次里,你就受哪個層次的戒律。都是自然的,到時候瓜熟蒂落。所以我現在不勉強大家,就是盡量做。你受戒了以後,不可能不犯戒。但是盡量別犯戒,萬一犯戒了,也可以懺悔。佛非常慈悲,佛講的法也非常圓融,非常圓滿。佛講戒律的時候,大概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如何受戒。受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儀軌。第二個階段講戒條,允許的、不允許的戒條。沒有絕對的不允許,也沒有絕對的允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允許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必須的,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是必須的,講的很細緻。也不是任何時候都不允許,世間法、這些緣法都一樣,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戒律有性罪,有定罪。什麼是性罪呢?它的本性是一種罪,叫性罪。什麼叫定罪呢?就是佛制定的。性罪,不學佛的人也一樣有。定罪,學佛的人才有。比如殺生、偷盜,這都是性罪。不管是你學佛不學佛,不管是人、非人都一樣,做了就有罪。定罪是佛制定的,這個是可以變的,隨著年代、隨著地區可以變。以前佛在世的時候,很多是不允許的,現在都可以允許。比如說在印度,佛在世的時候,結夏安居是夏天三個月。後來佛法,尤其是戒律傳到藏地的時候,就變了,結夏安居是一個半月。以前若是沒有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就是犯戒,這是佛定的。為什麼要結夏安居?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出家人經常到城裡、到其它地方化緣,有其它教派誹謗,說釋迦族的這些出家人,也不學也不修,整天在外面化緣。為了避免這種誹謗,佛制定,夏天三個月不許出門,要定居靜靜修行。為什麼要定在夏天呢?夏天外面蟲子這樣的眾生多,若是經常出去的話,容易殺害這些眾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佛制定夏天三個月必須要定居,要靜修。但是到藏地就不一樣了,夏天沒有那麼長,就改成了一個半月,這是可以變的。還有以前在印度,佛在世的時候,出家人不許穿帶袖的衣服,都是露著胳膊的,上面也不穿上衣,下面也不穿褲子,就是穿袈裟。這也是佛制定的,為什麼呢?就是和外道,和一般在家人區分開來,在服飾上也能看出來他是釋迦族,是佛教界的,而且是個出家人。到藏地又變了,藏地和印度不一樣,印度氣溫高,暖和;藏地氣溫低,寒冷,然後就開許了,可以穿帶袖的衣服。我們再回到戒律上來。定罪根據情況是可以改變的。性罪是不能改變的,任何時候,不管是學佛還是不學佛的人,不管是人還是非人,不管是在印度,還是在藏地,還是在漢地,都一樣。但是大乘佛法里,是以利他心為主。為了眾生,為了眾生的利益,身口的這些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我們說過大悲商主殺掉短矛黑人的公案。大悲商主是個修行者,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他殺了短矛黑人,為什麼呢?這是殺生啊!表面上是殺生,但是他沒有罪過,反而圓滿了六十劫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不是六十年,是六十劫啊!為什麼呢?因為發心!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眾生。那五百個商人都是有修證的,都是不退轉的聖者。短矛黑人若是殺害了他們,一定會墮落地獄的。為了避免他墮落地獄,大悲商主殺了他。這對短矛黑人來說也是一種傷害,但是這個傷害對短矛黑人來說很小,他只是失去了一條命,只感受到了幾分鐘的折磨與痛苦,如果下地獄了就是出苦無期,要感受地獄的痛苦啊。對大悲商主來說,他傷害了短矛黑人,使短矛黑人沒有傷害到那五百個商人,避免了短矛黑人將來下地獄的果報,這是第一。第二,殺了一個人,卻保護了五百個商人的生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跟大家講過,第一個,完全是為了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第二個,就是對眾生利大害小的情況下,這些身三種惡業、口四種惡業都有允許的時候。但是一般在大乘里,尤其是在顯宗里,意三種惡業是沒有允許的時候。它可以說是性罪。但是也不一定。在密乘里,煩惱也可以轉為菩提。煩惱當下就是清凈的,不用特意斷除,有轉變的方法。這麼一說,都是以方便為主。不是講過么,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若是為了眾生,怎麼都可以。如果你有智慧,有方便的話,受戒也不難。受持戒律不是一種苦,是一種樂;不是一種約束,是一種解脫。受戒、不犯戒是最好的了,犯戒也沒事。佛講戒律的時候,第一個就是如何受戒,第二個就是戒條,第三個就是萬一犯戒了怎麼辦,還有沒有餘地?不同層次里也講不同懺悔的方法。比如說犯別解脫戒了,有它彌補、懺悔的方法。比如說犯了菩薩戒了,也有它彌補、懺悔的方法。若是犯密乘戒了,有它懺悔的方法。通過懺悔,都能彌補;通過懺悔,都能返回;通過懺悔,都能清凈。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受戒。很多人認為受戒是一種壓力,是一種約束,是一種束縛。這還是不懂戒律,還是不會受持戒律。若是懂得了戒律,會受持戒律的話,不難。剛才說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戒律,不同戒律有不同的受持方法,不同戒律有不同的懺悔方法。它不是死的,是活的。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戒律是死的,必須要受,絕對不能犯,都是定死的。所以,受戒也是一種痛苦。雖然受戒了,但也是一種壓力。這是什麼原因?就是不懂戒律,不會受持戒律。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戒律,主要是你自己在哪裡,不知道;自己處在哪個境界里,也不知道。佛講很多乘,三乘、四乘、八乘。現在我們是九乘次第,紅教寧瑪派所有的佛法都歸納到九乘佛法里。你所修的法是哪個乘,你的根器在哪裡,不知道。現在很多人都不懂佛法,還講佛法。他講的只是一部分,不全面。世間、出世間,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都不同。九乘佛法都是出世間的。它從聲聞、緣覺開始,還有其他那個大幻化網裡,還有其他很多續里講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四個乘。現在九乘次第里沒有講人天乘,沒有提下士道的修法,講的都是出世間的。小乘兩個,聲聞乘和緣覺乘,然後是大乘顯宗、密宗。顯宗一個,就是波羅蜜乘,也可以說波羅蜜乘就是顯宗。然後其他六個都是密宗里的。密宗,外密、內密。外密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內密馬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一共六乘,再加那三乘,共九乘。你的根基在哪裡,是聲聞乘還是緣覺乘,還是波羅蜜乘——顯宗,還是密宗,外密或者是內密。不同層次的九乘次第都有戒律,有共同的,也有不共同的戒律。你的根基在哪裡,你就去受和自己的根基相應的戒律,這樣的話,受戒不會為難你。佛沒有為難你,是你自己不會受。東抓西抓,東跑西顛。真的,現在學佛修行都是什麼啊?不死不活的,說修也沒有修,說沒有修也修了;說學也沒有學到什麼,說沒有學也學了一些,這是什麼狀態啊?自己再仔細考慮一下,你到底在幹些什麼,忙活些什麼?你到底在學什麼,修什麼呢?你修世間還是修出世間?你是修小乘還是修大乘?你是修顯宗還是密宗?你說我是修密宗的,密宗有六個乘,你在學哪個?不犯戒很難做到。佛講我們造業、犯戒的四種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不明理,不明白、不知道這是在犯戒,是在造業,在迷茫的狀態下犯戒;還有一個就是在半信半疑的狀態下,也知道這是在犯戒、在造業,但是不太相信,然後又造業了、犯戒了;第三種原因是,也明白,也相信,但是煩惱重,嗔恨心、貪心一上來,沒有控制住,又犯戒了。煩惱是不好對付的,沒有一定的正知正見,沒有一定的定解,無法能夠降伏它。它一上來,我們就得跟著它跑,讓你罵人你就罵人,讓你打人你就打人,讓你幹壞事你就幹壞事,這是第三種原因。第四種原因是習氣,就是串習,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地犯戒了,不知不覺地造業了,這四種原因。現在很多人這四種原因都存在,都占著呢,還能不犯戒嗎?但是我說過,不要緊,你好好懺悔。但是,如果你認為懺悔就可以了,然後就隨便了:「沒事,我受戒了也可以犯戒,因為我可以懺悔。」有這樣的心態就不行了,以這樣的心態犯戒是罪過。剛才是沒有辦法,有的不知道,有的不相信,沒有生起那種深信,有的有煩惱,而且非常強烈,在它面前你是弱者,沒有辦法。習氣也很不好對付,習氣難改啊。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犯戒了,還有餘地,你可以通過懺悔,一步步清凈。也許你還會犯,但主要是你這個犯戒、受戒的意識,慢慢進步了,有變化了就行。以前犯的時候多,現在犯的時候少了。以前犯戒的時候一點都不在乎,現在在乎了。修么、練么,慢慢就不犯戒了,就徹底清凈了,那時候你就成佛了。這也是有過程的,你因為怕犯戒,然後不受戒是錯誤的。應該受戒,犯戒了再懺悔。盡量別犯,實在犯了,就懺悔。好好斷惡行善,下面還有饒益有情戒。這是菩薩的戒律。作為菩薩,作為大乘修行者,就要利他,要饒益眾生。佛講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們現在也是,都發菩提心了,受菩薩戒了。如果你這些都是真的,那你就是大乘修行者,你要負這個責任,你要受持這個戒律!不僅不惱害眾生,在一般的情況下,還要利益眾生!在家裡、在單位、在外邊布施,無私地、沒有要求、不求回報地付出!在家裡多幹家務,多做事情,無怨無悔!在單位,多做事情,替同事幹活,多干幾樣。讓你安排事情,你就心甘情願地去做;給你安排工作,你就心甘情願地去做!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你就幫助他們,幫別人做,無怨無悔!因為什麼呢?饒益眾生戒么,你不是要受這個戒,布施、付出嘛!他需要什麼,他喜歡什麼,你一般的情況下就順著他、隨著他。在家裡,在單位,在外邊都是這樣。愛語,不要老跟他們吵,不要老說這些是非,別老評價別人。我單位領導如何如何不好,我的同事如何如何沒有能力,反倒陞官了,心裡老不平衡。他陞官是他的事,是他自己的福報。他陞官是他的命,你不陞官是你的命。你一直認為自己比他強,但是卻沒有升。是自己福報不夠,因緣不具足。如果福報夠了,因緣具足了,你也會上去,你上去以後他們也會這樣想。人都是這樣,自我心特彆強,都覺得自己好,他人都不如自己,就是這種狀態。凡夫的個性就是這種,就看自己好,就看自己好的方面,看別人就看不好的方面。人人都有優點,也肯定有缺點,但是我們就有這樣的習慣!看自己的時候就是看好的方面,光看優點!看別人的時候,光看缺點,看不好的方面。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沒有感覺出來。既然他陞官了,肯定是比你好,比你強,你就得承認。但是還不承認,心裡還不平衡,煩惱的不得了。他人、眾生,得到快樂,得到安樂,得到好處了,我們應該隨喜才對。作為大乘修行者,不應該嫉妒人家,不應該說他人的是非。我們經常說,我要為眾生,我要給予眾生安樂!現在不用你給予,他自己得到了,你心裡為什麼不舒服啊?你那些都是假的么!若是你真心這麼想的,沒有通過你,他自己陞官了;沒有通過你,他自己發財了;沒有通過你,他自己生活好了,你應該隨喜,應該發自內心的高興才對啊。我們現在隨喜高興,也是在表面上的。都會說「隨喜、隨喜」,你心裡真的隨喜了嗎?心裡真的替他高興了,為他高興了嗎?他做功德了,修福報、積善根了,你心裡真高興嗎?說的都很好。你要好好問問自己的心,問問自己的良心!你是不是表裡如一啊?隨喜說容易,做難啊!他有功德了,積善根了,得到好處了,有進步了,有成就了,發自心裡的那種喜歡、快樂,那叫隨喜。隨著他歡喜叫隨喜!歡喜是一種心,一種歡喜之心!不是一種行為,不是一句話!他歡喜你也歡喜,這叫隨喜!然後迴向。他隨喜,我迴向。怎麼迴向?這也是一種心。我有功德了,有善根了,有福德了,我所擁有的這一切都給他,讓他也有同樣的功德、福德、善根、成就,心裡這樣想,這叫迴向。迴向也不是一種行為,也不是一種言語,是一種心。你心裡有沒有真心的想這個?如果有那才是迴向!隨喜迴向是好,是他隨喜你,你應該迴向他!但這都是發自內心的,這樣才有功德、才有力量!發自內心地,這個功德不得了啊,你若是不貪著、不執著,真能施捨給眾生、施捨給他人,那是了不得的。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貪著於自己的功德,貪著於自己的善根、福德,那才是真正的寶,才是如意寶啊,將來會得到很多很多的利益。愛語,就是悅耳語,就是說好聽的。在家裡也是,不要跟他吵,不要跟他講。跟他吵什麼,講什麼,爭什麼呀?愛語嘛!現在很多人都說:我也想把他也度進來,我也想把那些同事都度進來,但是為什麼不行呢?因為你沒有用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布施你沒有做到,沒有為他們付出,沒有好好表法。愛語你也沒有做到,沒有和他們說那些悅耳的語言。然後利行,就是做利益他人的行為,做對他人有利益的事情,幫助他,替他做事、辦事,讓他高興。同事,就是和他做同樣的事情。比如在家裡,跟他一起生活;在平時跟他做同樣的事情。實在不行,你跟他走幾步,然後再領他回來,也可以!有沒有這些方便?大乘行者、真正的菩薩,才有四種攝受眾生的方便,才有這個能力!有這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你才能把他領入佛門,才能幫助、救度他。記住,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在家裡、在單位、在外邊,和那些眾生,你能不能做到這四種攝受他們的善巧方便?如果能那你就沒有問題了,一定能把他拽回來,一定能領他入佛門,學佛修行,都沒有問題。家庭、父母、兒女都是一樣。父母也沒有和你學,家人也沒有和你學,兒女也沒有和你學,親戚朋友也沒有和你學,因為什麼?因為你沒有表好法。表好這些法,這也是一種傳法。這叫什麼?這叫現身說法!這個力量不可思議啊,讓他們親身感受到,讓他們親身體會到,讓他們親眼所見你的變化、你的進步。你學佛修行以後,所得到的這些好處和利益,使他們不得不學。誰不追求這些?誰不渴望這樣?誰不希望這樣?是你沒有展現,是你沒有好好表法,所以沒有跟你學。這都很重要!最後功德、善根迴向: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悉成就。——達真堪布
推薦閱讀:

斷煩惱必須持戒修苦
大方廣十輪經持戒相品第十一
惟賢法師: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

TAG:持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