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保德新青年

陳秉榮【保德民俗】之六十一 生育保育習俗習俗

2017-03-21 保德新青年

編者語:《保德民俗》一書是縣政協文史資料,陳秉榮先生著,從現在開始不定期編髮保德民俗。

第三節出生

出生是人生的開端,表示傳宗接代的鏈條上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環節。家人歡欣鼓舞之時,也對這個嬌小的生命寄予無限希望,為了祝福這個孩子順利成長,於是產生了一系列民俗事象。

一、接生

過去孕婦生孩子都在自家炕上分娩,都要請有經驗的老婦助產,這個助產者被稱為「老娘婆」或「接生婆」,事後要送這個助產者一件衣料作為酬謝。

小孩生出,助產者要乾淨利索地辦好三件事。第一斷臍帶。有的用牙咬斷,或許這個小孩的名字就叫「咬臍子」。有的用剪刀剪斷,把連在小兒身上的一小截,結成圪瘩止血,待其自然乾落。

第二包裹。用祖父或父母親穿過的質地軟綿的衣褲拆成大片,洗乾淨,將嬰兒包裹嚴實,創造一個類似衣胞的生活環境,使新生兒逐漸適應新的環境。

在包裹前,如果是女嬰,還要給擠捏一下小奶頭,意在疏通乳腺,防止「瞎奶」。

第三卧枕。新生兒包裹好後,隨即將其安卧在預先鋪襯好的鋪墊上,但不能枕枕頭,只能枕母親的一隻布鞋,「枕鞋」與「鎮害」同音,意思是頭枕一隻鞋,就可以鎮住一切災害。

這時有幾種民俗事產生:

(1)稱兒。有的人家用秤稱一下孩子,稱出的重量也就是自帶的名字。如:「八斤子」、「七斤子」、「六斤」、「五斤半」、「稱不動」等。

稱兒的取意為讓老天保佑。舊制秤,十六兩為一斤,十六星是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祿、壽三星。用秤一稱,就是將小兒託付給了這些星宿,讓其在這些星宿的護佑下順利成長。

(2)圍兒。有的人家要選擇米、面、酒、水或爐灰等物在嬰兒外圍圍一圈圈,使嬰兒不受任何侵害。這種舉動也便成為小兒的名字。如:「米圍」、「面圍」、「水圍」、「灰圍住」等。

(3)換兒。有的人家要選擇米、面或小動物送給鄰居,認作義父母,取寄保之意。於是便給小孩取名「米換」、「面換」、「雞換」、「狗換」、「貓奴」等。

(4)其它。有的人家要選擇鍋、篩子、笸籃等物件將小兒扣一下,意思是再也跑不掉了(指早夭)。於是便給這些小孩取名「篩扣子」、「笸籃扣」等。

還有的人家希望下一胎改變性別,便用鋤象徵性地勾一下這個嬰兒,取名「鋤刨子」、「鋤勾子」等。

此時產婦已十分疲憊,家人要給喝一碗米湯,安定情緒,解除疲勞。俗稱「定省米湯」。

現在,大部分孕婦在醫院接產,上述一些舊俗隨之消失。

二、處理胎盤

胎盤俗稱「衣胞」或「胎衣」。俗信認為,「胎衣」是孩子的衣食,它與孩子的生死壽夭、福祿富貴休戚相關,所以不能隨便將「胎衣」扔掉,更不能叫野獸吃掉,所以處理「胎衣」是一件很慎重的事。一般的做法是選擇廁所旁邊或大樹旁挖一深坑埋掉,取茁壯成長之意。

三、禁門

禁門就是在坐月子的「月房」門上設置標誌,告知人們這裡是產婦坐月子的所在,生人不要擅自闖入,以保障產婦休養生息,保障小兒順利成長。

禁門之俗,古已有之。在古時候,如果生了男孩,即在產房的門左掛一弧,「弧」就是弓,象徵男性之陽剛;如若生了女孩,即在產房的門右掛一帨,「帨」就是佩在身上的帕子,今稱汗巾,表示女性的陰柔。後來演化成各種不同的標誌。

在保德地區則是在產房門上貼剪紙圖案。

如果生男,則貼紅紙剪的葫蘆;如若生女則貼紅紙剪的梅花。這葫蘆和梅花既是表明性別的變形圖案,又含有深刻寓意。葫蘆表示千秋萬代,子孫綿長;梅花表示如花似玉,國色天香。

這些剪紙圖案有繁簡兩種形式,一種簡練、明快,僅是兩個拉手葫蘆或並蒂梅花。另一種複雜好看,取紅紙一方,中間剪葫蘆一對或梅花一雙,四周剪若干小葫蘆或若干小梅花,然後用黃紙墊背,形成一種大型作品。也有在葫蘆或梅花主圖案四周圍以若干小蜘蛛的。因為蜘蛛俗稱喜蛛。這裡突出一個「喜」字。生男叫「大喜」,生女叫「小喜」。

四、報喜

報喜也稱「叫外母」或「搬外母」,是嬰兒的父親去岳母家告知岳母孩子已經順利誕生,並請岳母去伺候女兒坐月子。女婿到了岳母家,岳母會問:「大喜呀小喜?」女婿有的直言答對,有的則答「滿街跑(男)」或「鍋頭坐(女)」。

岳母要以麵條款待女婿,麵條寓意為長壽。岳母上路,要帶上斗米斗面,還要給小外孫帶上衣物、鋪蓋。

五、洗三

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三天,要舉行一種禮儀,並請人吃面片,古稱「湯餅會」,又稱「三朝」禮。「湯餅」就是面片。保德地區,洗三多不請人。儀式多由助產者、小孩的祖母、外祖母共同主持。主要程式是:

(1)洗浴。將艾葉一束投入水中,燒沸後,晾溫待用。然後將小兒襁褓解開,用新棉花或紗布蘸著香湯,擦洗孩子全身,將孩子身上的「膠屎」及其它臟物全部清除乾淨。

(2)穿衣。洗浴完畢,馬上要給嬰兒穿衣,只穿上衣,不穿下衣。上衣包括內衣和外衣。內衣用綿軟的紅布縫製,不緝底邊,名曰「圪筒子」,就是布背心。外衣大有講究,一般只穿黑色小衫,名曰「鐵布衫」,取鐵打鋼鑄之意。有的人家給小兒穿紅布衫,認為一紅壓百邪。至此,小孩全身穿紅,一直要穿12年,謂之「十二紅」。還有的人家向鄰居乞得各色布頭,縫成衲衣,給小孩穿上,乞求長壽。

(3)開奶。穿好衣服後,主持者要用棉球蘸著紅糖水在小孩嘴唇上抹一抹,然後乳母開始餵奶。餵奶前要將奶頭擠一下,擠掉一些奶水,防止「乍奶子」傷小孩脾胃。

「洗三」當日要吃面,俗稱「下奶面」。

「洗三」以後,嬰兒便改枕枕頭了。枕頭內裝綠豆或蠶砂。綠豆和蠶砂性涼、解毒、防止小兒「上火」引發感冒。綠豆和蠶砂質地硬,可使嬰兒後腦勺長得扁平,保德人以後腦勺扁平為美。

六、坐月子

產婦在生小孩以後的一個月內足不出戶,在家靜養,慢慢恢復身體稱「坐月子」。

(1)產婦飲食起居。產婦生產後,身體極度虛弱,很容易引發各種疾病,稱為「月子病」。「月子病」一般比較難治,很容易留下後遺症。所以,「坐月子」期間,生活起居,小心翼翼,生怕引發「月子病」。

飲食方面,多喝稀飯,少吃乾飯,少吃多餐,便於消化。過去,保德產婦多喝小米稀飯,現在更注重營養搭配。

「坐月子」期間,有許多禁忌,也是為了避免疾病。

忌干體力活兒,防止引發腰酸腿困的疾病。

忌讀書看報,忌做針線活,防止引發眼疾。

忌洗浴,以防感冒。

忌噪音,以防心慌心悸。產婦要在耳朵里塞兩個棉球,也為防止風吹入耳。

忌夫妻做愛,以防引發婦科病。

在「坐月子」期間,親戚中的女性要探視產婦,攜帶的禮品多為紅糖、奶粉、雞蛋、挂面之類。保德民間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誰探視過產婦,在「過滿月」時一定要邀請這位探視者,作為對探視者的感謝。

(2)嬰兒避忌。初生嬰兒,身體嬌嫩,弱不禁風,為保護嬰兒,故產生了一些避忌風俗,俗言:「小心總比大意強。」

忌生。就是防止生人擅自闖入「月房」,以防沖怪小兒,實際是怕小兒受驚嚇。所以生人進門之前,總要問一聲:「忌人呀不?」有的雖說不忌,也要用鋪蓋將孩子擋在牆腳。

忌黑。時間晚了,外出的人,包括孩子的父親也不能進入嬰兒卧室,也是怕沖怪了小孩。

忌冷風。長途行路人,不能直接進入小兒卧室,必須到其它屋內小息方可進入小兒卧室,如果是冬天,進入小兒室內,也必須在灶台上坐一會兒,烤烤身子,再烤烤手,才可以上炕。這樣作,是怕怪風傷著嬰兒。

七、滿月

嬰兒出生滿一個月時,家家都要為嬰兒舉行月禮,也叫彌月禮,俗稱「過滿月」。生男提前一日舉行,生女則推後一日舉行。

生子滿月,值得慶賀;產婦出月也該紀念。這樣一來滿月禮也頗為鄭重熱鬧,特別是第一胎,尤其隆重。

「過滿月」有「大過」與「小過」之分,「大過」則邀請賓朋,宴請酒席,「小過」則是自家吃一頓油糕粉湯而已。一般頭胎則「大過」,二胎則「小過」;生男則「大過」,生女則「小過」。但也有例外。

過滿月邀請的親朋多為女眷,諸如小孩的妗妗、姑姑、姨姨,以及「坐月子」期間探視過的親朋。妗妗是最尊貴的客人。一般外婆是不參加滿月禮的,俗言「老娘不坐外孫的席」。參加滿月禮的人都要備禮,禮物多為布料與小孩的衣服、鞋帽,有獅頭帽、虎頭鞋、老虎衣、老虎枕、娃娃枕等,還有送銀器飾物的,如:手鐲、項圈、銀寶鎖、麒麟送子等飾件。俗言:「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鋪蓋拿將來。」現在多改為禮金。饋贈禮金,淵於古代的「添盆」儀式。即於滿月之日,燒香湯一盆,饋贈者將錢投入盆中,謂之「添盆」,是一種特殊饋贈方式。這種習俗在清代宮廷和民間都存在的。無論是「大過」,還是「小過」,民俗事象是一致的。

(1)離窩。將孩子從產房抱出,抱到爺爺奶奶屋裡走一走,謂之「離窩」。這時,爺爺才能看到孫子的模樣。

(2)剃胎髮。胎髮又稱「血發」,受之於父母,胎裡帶來,所以對胎髮十分重視。剃胎髮時,不能全部剃光,要保留一部分,以示對父母的尊敬和孝道。額頂留一塊叫「聰明發」,俗稱「小馬鬃」。如果留三塊稱「三拐毛」,暗喻福祿壽齊全。腦後留一小撮稱「拽命毛」。這撮毛與性命有關,所以要保留到12歲。有的只剃一小圈,保留大部分,俗稱「孝頭子」。以備將來梳小辮。剃下的胎髮,用紅布包成一個小球,綴在小兒袖口上,起避邪作用。

(3)穿「趕吃鞋」。過滿月時,小兒要試穿一下「趕吃鞋」,俗信穿過這種鞋後,將來經常能吃好東西。

「趕吃鞋」是母親在懷孕期間便給嬰兒準備好的小花鞋,黑色鞋幫,黃色鞋底,暗喻小孩將來創立的家業銅底鐵幫,基業永固。

鞋上的繡花圖案也有一定的講究,圖案為「九石榴一佛手」。「佛手」諧音「福壽」,取福壽雙全之意。石榴多籽,取多子多福之意。

陳秉榮【保德民俗】之十六 歲時習俗

作者簡介:

陳秉榮先生1941年生於保德縣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書記,後歷任縣文化局長、檔案局長等職。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致力於地方文化研究,在方誌、民俗、民間文藝等方面頗多建樹。他是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山西分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西分會會員、中國地方志學會會員、忻州走西口研究會理事。他學識廣博,研究領域寬泛,堪稱是保德傳統文化的半部活詞典。幾十年來,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農,不計寒暑,不避風雨,默默地耕耘於大山深處。除主編完成《保德縣誌》以外,他還校點重印了《保德州志》,創辦了《保德文化》雜誌,出版了民歌集《大河採風》、散文集《定羌雜識》,手中還存有《保德農業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書稿。他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遺產,傳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執筆寫下了這部三十萬字的《保德民俗》,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料。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推薦閱讀:

COVtab向前走,但不必急著與過去揮手告別
青年得志事業有成的面相
對於《哈佛女孩與她的愛國敘事》這篇文章,大家有什麼看法?
我們能選擇「佛系」嗎?
自己是不是在最應該努力的年華里選擇了舒適與安逸而不知奮鬥?

TAG: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