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燒山火、透天涼真的很難嗎?針灸名家張縉告訴你秘訣

張縉教授是我國著名針灸學大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曾任中國針灸學會資深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研究會主任委員、東北針灸經絡研究會會長。從醫50餘年來,潛心研究針灸學巨著《針灸大成》,並歷時20年對這部書做了校釋,寫成90餘萬字的《針灸大成校釋》一書,受到國內外針灸學臨床和科研工作者的熱烈歡迎,引起極大反響。

從20世紀50年代起,張縉教授便開始對「針感」「針刺手法」等經絡現象進行研究,在針刺「循經感傳」的控制和「氣至病所」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他還在古人針刺行針手法的基礎上,整理出二十四式單式手法,為我國針刺手法的規範化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筆者師從張縉教授多年,為探求針刺手法之精髓,常登門拜訪,並在臨床實踐中反覆體會和研究,倍感張縉教授針法之神妙。現就張縉教授複式補瀉之」燒山火「、「透天涼」手法作簡要介紹。

閱讀張縉及有關燒山火、透天涼的相關文章,點擊下方鏈接:

張縉教授針刺單式手法精要(字字珠璣,不得不看)

針刺手法名家張縉(名家的成才之路)

「燒山火」針法探微

14位知名針灸專家的燒山火與透天涼操作手法(純乾貨)

1燒山火

1)燒山火手法概述

燒山火手法屬於常用複式補瀉手法之一,是熱補法的代表性手法。最早在《素問·針解》篇中記載:「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在《靈樞·終始》篇中也記載:「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可見當時已有虛實補瀉和針刺取熱的概念。其後,金代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有「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的論述,成為後世熱補手法的要點。燒山火手法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

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凡用針之時,須捻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對燒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範圍作了較為細緻的描述。其後的歷代醫家雖根據各自的臨床體會和經驗手法各有側重,但皆以《金針賦》、《針灸大成》中所載針刺手法為準繩。

當前,以國家規劃教材為準的經典燒山火術式操作方法是將穴位的可刺深度分為淺、中、深三層(天、人、地三部),先淺後深,每層各做緊按慢提九數,然後退回至淺層,稱為一度。如此反覆操作數度,再將針插至深層留針。在操作過程中,可配合呼吸補瀉中的補法,出針時按壓針孔。該術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參考《金針賦》「燒山火」手法而定,但語言過於簡練,對具體操作中的細節問題沒有詳細闡述,實際操作過程中仍使人存在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燒山火」手法的術式操作過程是必要的。

2)張縉教授燒山火手法簡介

張縉教授在針刺補瀉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補瀉應針對總的機體機能狀態而選擇,虛者宜補、實者宜瀉,但這都需要通過調氣解決。醫生需要用針激發經氣或使氣至病所,經氣的調節機制便自己啟動。具體可以使用徐疾補瀉、提插補瀉、捻轉補瀉、呼吸補瀉和九六補瀉等方法。

張縉教授認為燒山火手法是徐疾補瀉、提插補瀉、九六補瀉等幾種單式手法的組合,術式全過程簡單而言,即速刺進針、行針得氣、分層操作,配合口呼鼻吸,取熱,留針。並提出關鍵注意事項,施術患者如為寒證,選擇肌肉豐厚的穴位,用力要重,向內用力為主,針刺時首先要有酸脹的得氣感為宜。指出要運用好燒山火手法的操作,首先要掌握好單式手法的操作要點。

徐疾補瀉操作要點

補法操作,針刺得氣後,用重力慢(徐入)插針;瀉法操作,針刺得氣後,用輕力慢(徐出)提針。

提插補瀉操作要點

補法操作,針刺得氣後,用力重插;瀉法操作,針刺得氣後,用力輕提。

捻轉補瀉操作要點

補法操作,針刺得氣後,拇指向前(順時針)用力重捻;瀉法操作,針刺得氣後,拇指向後用力(逆時針)輕捻。

九六補瀉操作要點

九六補瀉中的九六不是指具體的數字,而是用九六來區分刺激量的輕重大小,補者以九為基數多用於補法,意指提插捻轉次數多、用力大,反之瀉者以六為基數,行針次數少、用力小。九六補瀉可誘導針下寒熱,從而取得補瀉不同的效應。

掌握好上述常用補瀉手法是「燒山火」手法操作的基礎。

3)燒山火手法操作技術的關鍵環節探討

當前針灸學界對燒山火操作手法和對《金針賦》的解讀百家爭鳴,現就燒山火手法操作的關鍵環節結合跟師的體會作以簡要分析。

先淺後深、三進三退

多數學者認為是指得氣後,先提針至皮下,將穴位針刺深度分為三層,逐層進針,每層做九次緊按慢提手法。筆者參考國內針灸名家刺法,結合與張縉教授隨診體會,認為要想把握好複式補瀉手法「燒山火」術式的操作,首先要對原文中提到的單式手法明確含義。參考「二十四式單式手法討論如下。

進法:是將針由外入內、由淺入深、漸次而進,使針下得氣、補氣的一種手法。《針經指南》雲:「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該手法具有催氣、助氣、補氣和消積的作用。主治久患癱瘓,頑麻冷痹及遍身走痛等一切冷證。

退法:是將針由內出外,由深入淺,出針泄氣的一種手法。《針灸大成》雲:「欲退之際,一部一部以針緩緩而退也。」該手法具有清氣、泄氣、消脹的作用。主治風痰壅盛、中風、喉風、癲狂等一切熱證。

有學者認為,進退亦可理解為捻轉之水平方向手法,《金針賦》中雲:「原夫補瀉之法,妙在乎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所以,三進三退可以理解為是指拇食二指的左右旋轉動作手法。但筆者認為,原文中有先淺後深之說,淺深屬於垂直方向,而進、退之單式手法也是垂直方向操作的,所以燒山火原文中之三進三退應理解為垂直方向之進法似乎更為貼切。

另外,三進三退中的「三」,筆者認為是虛數詞,「三」在古漢語中是多數、反覆的意思,如再三,這裡不是進退三次的意思,三進三退是指多次反覆地進退。

慢提緊按、緊閉插針

這裡提到了三個單式手法:提法、按法和插法。

提法:是將針上提豆許,以抽氣、引氣的一種手法。《難經》雲:「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將針上提,向上向外,即為伸的瀉法。

按法:有兩種理解。一是《金針賦》中提到「重沉豆許日按,輕浮豆許日提」。另一個是針刺得氣後,用手指按壓針前或針後,以控制針感的一種手法。《金針賦》雲:「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

插法:針刺時將針向下按豆許,以助氣、補氣的一種手法,與提法相對應。結合原文慢提緊按應該是指重插輕提的意思,或許並無異議。但筆者認為,結合緊閉插針,或許還有一層深意,即重插輕提而重按。在重插輕提的基礎上,雙手同時操作,刺手採用輕提重插手法同時,押手重按穴旁,其義是在採用提插手法的同時守氣、助氣、閉氣,不使經氣外泄。

細細搓之

搓法是將針如搓線狀單向轉動,以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向單一方向傳導的一種手法。《針經指南》雲:「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卧針,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張縉教授認為,搓法是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單式手法,是涼熱手法的根基。搓針方向多為順時針,但勿轉太緊,令人肌肉纏針,但臨床實際情況是針連續向一個方向搓2一3圈,極容易導致肌肉纏針。

為解決此問題,張縉教授提出「實搓」和「虛搓」的概念,實搓是搓針360度,虛搓是指搓摩針柄而針體不轉,使一種環形力量沿針體傳入到腧穴中。在燒山火手法中要重視搓法的運用,有利於加強針感,促進熱感的產生和維持。

綜上可見,燒山火手法是由呼吸補瀉、提插補瀉、九六補瀉、開闔補瀉等單式手法綜合運用的複式補瀉手法,張縉教授在該手法的運用方面,強調緊按和搓法是技術的關鍵,在臨床操作上亦不要拘泥於次數,在得氣的基礎上,把握操作的關鍵多可產生熱感,達到明顯的取熱效果和臨床療效。針刺手法是針刺療法獲效的關鍵,精準地應用針刺補瀉手法,可以更好地激發腧穴的調氣治病作用,同時也將大大提高臨床療效。

2透天涼

1)「透天涼」手法沿革概述

「透天涼」手法屬於傳統複式補瀉手法之一,是涼瀉法的代表性手法。該手法源於《黃帝內經》,原書未提出「透天涼」的概念,但寓含了針刺補瀉的思想,如《素問·針解》記載:「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初步闡述了涼瀉法的應用與效應。

「透天涼」手法的名稱首見於泉石心的《金針賦》:「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街楊氏補瀉》中曰:「『透天涼』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凡用針時,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其五分者,即先深後淺也。若得氣,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熱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一身混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對「透天涼」手法的操作和主治範圍進行了較為細緻的描述。其後的歷代醫家雖然各有發揮,但皆以《金針賦》《針灸大成》中所載「透天涼」手法為根基。

此外,《奇效良方》記載:「『透天涼』屬性,夫用針時,先進入分寸之內,行六陰之數。若得氣便進伸,漸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三緊出,其針自緊,徐徐舉之,得冷氣漸至,其熱自愈,不效再施。」該書所載「透天涼」手法一改《金針賦》分三層操作的方法,簡化為兩層操作,為後世「透天涼」手法的演化提供了依據。

2)張縉教授「透天涼」手法精髓解析

張縉教授在針刺補瀉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補瀉應因人而異,針對患者自身的機能狀態而選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但這都需要通過行針調氣解決。醫生需要採用適宜的手法激發經氣甚至使氣至病所,才能達到啟動經氣自身調節的效應。張縉教授將《針灸學》教材上的7種單式補瀉手法作了系統闡釋,並將徐疾補瀉、提插補瀉、捻轉補瀉、九六補瀉與「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相聯繫,使之各得其所。

張縉教授在研究《針灸大成》並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的基礎上,認為「透天涼」手法是徐疾、提插、捻轉、九六補瀉等幾種單式手法的複合應用,操作術式簡單而言,即根據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針刺入後直插深層,先深後淺,依次在深、中和淺層行緊提慢按法六陰數,合之稱為一度,如此反覆施術1 - 3度,直至產生涼感。

張縉教授也提出了關鍵注意事項,施術主要針對熱證患者,選擇肌肉豐厚的陽經腧穴為宜,當得氣感應強時,手法也不宜太重,重複次數不要太多,操作時按、提用力輕重一定要分明,切實做到緊提(用力上提)、慢按(輕輕下按),重在緊提以瀉氣,促使內邪外出,達到瀉熱生涼之效應。他指出要運用好「透天涼」手法的操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操作要點。

得氣與搓法的運用

補瀉手法操作的前提是得氣,在得氣基礎上的操作更容易取熱或取涼。張縉教授在針刺取氣手法上,獨推「搓法」。搓法是「二十四式單式手法」之一,主要在針柄上操作,將針如搓線狀單向轉動,以加強針感,促使針感向單一方向傳導的一種手法。張縉教授認為,搓法是一個最重要、最關鍵的單式手法,是涼熱手法的根基。搓針方向決定了補瀉的不同效應,瀉法多由示指端向示指末節橫紋搓,常易於產生涼感。

《針灸大成·三街楊氏補瀉》還指出:「凡轉針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隨其氣而用之。若轉太緊,下入肉纏針,則有大痛之患。」指明搓法操作時勿轉太緊,容易肌肉纏針而導致疼痛,但臨床實際情況是針連續向一個方向搓2-3圈,大多致肌肉纏針。基於此,張縉教授又提出「實搓」與「虛搓」的概念,實搓

是搓針1圈,虛搓是以摩代搓、針體不轉,使一種環形力量沿針體傳入到腧穴中。張縉教授在搓針手法方面的另一個貢獻是總結出搓針成功的標誌:捻之不轉,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氣滿自搖。當針出現氣滿自搖、穴位內有麻感時,非常有利於涼感的出現,此時再施以飛法多使透天涼手法成功。

基礎針感

張縉教授認為,「透天涼」手法以「緊提」為主要操作,故都是在保持針下得氣(沉緊)狀態下完成的。所以,研究「透天涼」手法取涼基礎針感,不能脫離「得氣」。張縉教授行針過程中尤其注意得氣效應中的麻感—一种放射性麻竄的感覺,他行針過程中麻感多見於脊柱和四肢關節附近的穴位,並常有呈循經傳導的特徵。待針後出現麻感時,再施以適當的手法則易於涼感的產生。

分層次操作

「透天涼」手法的機制可概括為「引陽(陽邪)出陰」,主治邪氣入里化熱或內熱里實之證,採用針刺療法引邪氣和內熱外出,則陰氣自復,從而產生涼感。故在操作時多分為三層,從內而外,從陰引陽,分地、人、天三部操作。也有醫家簡化「透天涼」操作,分為深淺兩層操作,即將針刺入應針深度,行針得氣,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緊提慢按的提插手法。更有不分進退層次者,如李傳岐提出針刺得氣後施以捻轉,隨即緊握針柄向上適度提退,就會逐漸產生涼感的透天涼手法。臨床當以獲得針刺效應為核心,可不拘泥於操作層次。

3)小結

「透天涼」手法是由呼吸、提插、九六和開闔補瀉等單式手法綜合運用的複式補瀉手法,張縉教授在該手法的運用方面,闡明了操作程序、說明了操作要領、明確了關鍵技術,強調得氣、緊提和搓法是技術的關鍵,而且要求做到操作熟練、一氣呵成,才可能達到針刺效應。但較之「燒山火」手法而言,「透天涼」手法的取涼效不易出現,這就更要求我們把握好手法操作的關鍵技術環節,這將是針刺療法獲效的關鍵。精準地應用針刺補瀉手法,可以更好地激發腧穴的調氣治病作用。


推薦閱讀:

五臟生克論與針灸(發揮)
臨床上點穴結合麥肯基療法(Mckenzie)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段氏臟腑針灸歌訣
董氏針灸臨床薈萃
針灸是怎麼補陽虛的?

TAG:名家 | 針灸 | 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