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愛與自律

《少有人走的路》:愛與自律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關於心智成長的書,在這裡小編將本書的精華與自己Gap Year的經歷結合在一起,濃縮為一篇3000餘字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願這短短几分鐘的閱讀,能為大家帶來不啻原作數十萬字的收穫。

一、自律

人生之路到底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

佛說:諸漏皆苦。如果你假設人生應該幸福快樂,你會時常感受到現實與心理的落差,反之如果你假設人生是痛苦的,並去認識這種痛苦,其實也並沒有那麼難以忍受。事實上,人生永遠問題多多,苦難重重,歡聚的背後只剩下落寞,滿足之後留下來的是空虛。生活永遠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問題,逃避終究只會加深痛苦。出於自我保護,人們學會了自欺欺人,自我麻痹,畫地為牢以求安全感。自欺能力使人假裝不明白這樣做無異於作繭自縛。

人生苦難重重。這一最偉大的真理,一旦想通,就能實現人生的超越。

無數先賢告訴我們,認清苦難即減輕痛苦的良藥。苦難是有價值的,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斷付出努力,心智愈發成熟,越接近真實的自由。簡而言之,問題是人生成敗的分水嶺;而解決問題的終極辦法就是自律。

那什麼是自律?

簡單地說,所謂自律,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自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自律的作用是什麼呢?

人們總是會選擇最容易走的那條路,卻也往往是繞了彎路,而自律的作用,就是把這條路給拉直了。

推遲滿足感

吃便當時最喜歡的菜,是先吃完還是留到最後再吃?上學布置的作業,是先寫完再玩還是玩完了再半夜狂補?工作上麻煩的事,是先解決還是留到最後再做?

問題出現時,你會怎麼做?大多數人的做法可以歸為以下三類:無限期擱置,期待問題自行消失,或者假裝不存在。不願直面問題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問題就像疾病,它不會自動痊癒,推延得越久病情越嚴重,治療的代價越大。往往無藥可救之時後悔,當初哪怕花5分鐘去解決,也就不至於此。

面對選擇時秉持先苦後甜的原則,很多原本難以解決的問題將不復存在。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異曲同工之妙

承擔責任

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所有問題的責任人只有自己。推卸責任是極其愚蠢的。為什麼人總想要其他人負責?因為我們害怕犯錯,害怕自己在別人眼中顯得很蠢,我們總希望能表現得很聰明,很有智慧。而假裝智慧其實是真正的愚蠢。這個世上的南轅北轍太多了。

希臘神話中,俄瑞斯忒斯為父報仇而弒母遭諸神懲罰,吃盡苦頭,到最後審判的那一天,太陽神阿波羅為他開脫,俄瑞斯忒斯卻幡然醒悟,認為所有責任都應該由自己承擔,最終反而獲得諸神的赦免。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尊重事實

再正確的觀念也會「過時」,會有錯得離譜的時候(這往往是因為對這個觀念理解不夠深入),為了得心應手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我們需要尊重並利用事實對觀念補充更新。

智慧的心不滿足於詮釋和定論,而永遠在覺察,永遠在更新 。

尊重事實,意味著我們絕不能自欺欺人,要做一個真誠的人。

首先,永遠不要說假話,避免黑色謊言。

其次,要牢牢記住:一般說來,隱瞞基本等於說謊;對真相若有保留,一定情非得已,且是出於重大道德因素的考慮。

第三,不可因令人自私自利的慾望,例如滿足權力欲、刻意爭取上司的歡心、逃避修訂心靈地圖的挑戰等等,將部分真相隱瞞下來。

第四,只有在對對方確有好處的情況下,才可有選擇地隱瞞部分真相。

第五,儘可能忠實地評估對方的需要。這是一種極為複雜的規則,只有以愛為出.少有人走的路發點,才能做出恰當的評判和選擇。

第六,評估他人對事實的需要,在於對方能否藉助我們提供的事實,使心靈獲得成長。

還要記住,在評估別人運用事實使心靈獲得成長的能力上,我們通常都是低估而非高估了這種能力。

保持平衡

騎行時,我們不可能享受高速飛馳而同時得到安全保障。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這需要我們不斷地放棄,甚至放棄「自我」,這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同時帶來成長。這樣的過程無法避免,我們需要在取捨中保持平衡。

這種平衡是自我和外界的平衡。隨著心智的成長,取捨的平衡會漸漸從自我向外界傾斜,這是一種自然規律。嬰兒初生時認為自己就是世界,而隨年歲漸長,慢慢了解自己和外界並非一體,轉以自我為中心,直至經過青春期叛逆期長大成人,在長輩教誨與現實世界給予的各色反饋下,經歷去中心化的洗禮,漸漸學會發自內心地關心他人。到後來結婚生子,子女贏得了他越來越多的關愛,他愈發覺得自己不重要——為了子女,他願犧牲自己的一切。子女長大成人,年華老去,死亡一步步逼近,對自我的執著一點點減少,心也越來越坦然,直到最後離開人世,與土地融為一體,自我和外界的界限又被被抹去了。

反觀人類文明也可以看到相同的經歷,從地心說、日心說到後來發現地球不過是宇宙的一粒塵埃,人類也從當年的唯我獨尊到現在謙虛謹慎。在人類誕生之前,人類和地球、和宇宙沒有界限,我們不妨大膽假設,最終人類也將會以某種形式回歸宇宙,和宇宙融為一體。

佛說:諸法無我。

誠以為然。

自律背後的動力是愛,缺乏關愛的子女往往難以保持自律。真正的愛是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這樣的父母嘴上經常說他/她有多麼愛孩子,可實際上不願為孩子投入時間和精力。他們不知道,孩子其實可以輕易看穿父母的虛偽。父母本身不自律,孩子就以此為「榜樣」。父母的愛是子女培養自尊自愛心的關鍵,而自尊自愛是自律的基礎,只有認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才會有動力讓自己趨向自律。

二、愛

陷入情網不是愛。陷入情網是人類內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所產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應,意義在於增加人類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繁衍和生存。這不是出於主觀意願,不是有計劃、有意識的選擇,也不是以心智成熟為目的。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在於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思想和行動一致就是智慧,愛和智慧本質上是一體的。墜入情網唯一的好處在於消除寂寞感。如果在激情漸漸退去之前,雙方不能夠意識到彼此的心靈都不完善,需要更多滋養,那就很可能面臨勞燕分飛的結局。

依賴不是愛,依賴是一種病,病人只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甚至沒有精力去愛別人,如同食不果腹的人無法拿出食物幫助別人。愛需要我們付出愛的努力,僅僅索取無法讓彼此心智成熟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他人。

「為你好」不是愛,「為你好」更像是一種以「關愛」換取對方控制權的交易。這樣的情況往往可以在嬰兒和母親、寵物狗和主人中看得到。愛要求人們成為獨立的人,也要求人重視他人的獨立和自由。

「忠言逆耳」不是愛,當我們以尖銳的言語去批評、指責他人的時候,常以為自己是為了對方的進步著想。而事實上,大多數批評只是出於一時衝動、不滿憤怒或者為了表現自己高人一等,只不過自省得不夠而沒有意識到罷了。富有愛心的人,常處於兩難境地——既要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又渴望給予對方正確的指導。這要求我們建言前反思,「我的動機真的是為對方著想嗎?」「他有沒有可能是對的,只不過我不夠了解他的處境罷了?」「我真的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嗎?」

世人多好為人師,卻不知為人師之艱難。

愛是使人自律、讓自己以及所愛的人的心智快速成長的一種力量。我們推動他人心智的成熟,自己的心智也不會停滯不前。我們終歸會意識到,愛自己與愛他人,其實是並行不悖的兩條軌道,二者之間越來越近,乃至合二歸一。

而與愛相背,阻礙人心智成長的,是懶惰。懶惰不被大多數人所了解,很多人以為自己努力加班、熬夜學習就與懶惰沒關係了。而事實上,真正的懶惰是人的認知停止更新,這意味著他失去了對自己的覺察。很多人每天疲於奔命,只不過是為了用自己肉體的勞累欺騙自己,掩蓋自己內心的懶惰,他們不願面對自己已停止進步,停止成長的事實。越成熟的心智越能察覺到自身的懶惰,越自我反省越能找到懶惰的痕迹。懶惰背後往往站著恐懼——人們怕麻煩,怕不被人理解,怕溝通,怕一切未來的不確定性。恐懼,就像一個無形的牢籠,禁錮了人所有的可能。

我們彷彿漂流在茫茫大海中,不知何去何從。這時,虛無主義者可能會說:還是順其自然為好,哪怕什麼也不做。他們的潛台詞是:我們應該繼續漂流,得過且過。他們的理由是:人生的海洋浩瀚無際,前途難測,依照我們有限的能力,絕不可能繪製出準確的海圖,並借著海圖走出迷霧,找到方向。但是事實上.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可以通過自我反省,最終擺脫迷路的狀態,這才是應該提倡的做法。找到人生的方向,通常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僅僅依靠投機取巧或頭腦中的靈光閃現,很難達到目標。真正的自知自覺,總是緩慢而漸進的過程。我們踏出任何一步。都須有足夠的耐心,進行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自省。我們更應該態度謙虛,腳踏實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學習和進步的過程。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01 攀比,源自於自卑
如何看待村上春樹所說的:『』得到之時便是失去之日,追求尋覓的過程亦即失去的過程。『』?
路口的三個死囚籠 馬丁·麥克多納 鐵籠的告示牌寫的什麼 ?
思考不夠深入經常被打擾?那是你不會慢思考。
重新思考肥胖 我們對肥胖的認識也許存在根本誤區

TAG:讀書的意義 | 思考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