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空心病」文章前後始末的一點看法

關於「空心病」文章前後始末的一點看法

今天早上,看到新浪新聞的頭條「學生得了空心病,30%北大學生厭學」,第一感覺:現在的主流媒體怎麼如此之low? 難道小編小時學語文沒有學過「總結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嗎?也需要用危言聳聽來博人眼球,博取點擊量了?

想起龍應台的一篇文章,她把當年的台灣比做「生了梅毒的母親」,她是在侮辱自己的母親---世界上最愛的人嗎?不是。「梅毒」固然可惡,但自己的「母親」生了病,治療才是當務之急!「兒女」之愛,何其深厚!如果您細細讀徐老師的演講稿,應該也能感受到這種深沉的愛。

可惜了,現在人們喜歡吃快餐,「慢生活」成了一種奢侈。看書也只看「關鍵詞」。徐老師的演講是在2016年11月5日在新東方教育論壇上發表,題為《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這才是他起的名字好不啦?網上那些五花八門的文章題目從哪兒來?你懂得) 網上文字版由現場記者整理而成。最初由中國網教育頻道首發。編者該題為「為什麼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立可廣為轉發。當然很多人質疑文不對題,但其中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與功利性教育之禍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我作為一個六年級孩子的母親,看到父母們常常一擲萬金,孩子們在各種「思」、「坑班」之間疲於奔命,一個「小升初」都會讓父母們為之瘋狂,深感焦慮。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這是孩子們想要的同學嗎?這樣焦慮的氛圍下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會擁有幸福的人生嗎?徐老師的文章給父母們了一記警鐘。我的朋友圈中有很多對「空心病之為什麼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轉發。一個天天逼自己一年級兒子做兩百道算術題,並天天在圈裡晒成果的媽媽轉發了這篇文章,並希望大家「對號入座」,(因為自己對了號,入了座);我本人作為一名教師,我同事八十歲的母親看了這篇文章,發表了感慨,「如果全社會真的都重視這個問題,我們的孩子們就有希望了,國家就有希望了!」

但事情發展駛向了另一個方向。自「中國社會學」等公眾號肆意篡改標題和內容,如」

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甚至已放棄自己!」等聳人聽聞的新聞。大家注意的焦點開始在「北大」、「四成」、「厭學」、「無意義」上。質疑文章有知乎女神@ 羋十四在專欄上發表的

《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的北大新生之一》,zhuanlan.zhihu.com/p/23,結合自己所學的哲學知識闡述自己對於無意義人生的看法,並對大學生心理測評進行了諷刺和嘲弄;還有北大沈艷教授所撰寫的文章:《真有那麼多大學生「空心」了嗎?》,對「40%」這一數據提出了質疑,沈老師對數據來源的嚴謹令人學習。但根據沈老師文章中所提及,「首先究竟什麼是「空心病」?這並不是一個規範的病名,大抵是徐教授用以描述學生厭惡學習、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的一種狀態。但是,在一次問卷中表達自己不那麼熱愛學習、沒覺得人生有意義,是否就得了「空心病」呢?」 我只能說,關於原文中徐老師關於空心病的定義、邏輯關係,沈老師並沒有仔細研究,而是被網上的言論牽著鼻子走了。原文並沒有說40%對生活感到「無意義」就是「空心病」吧?!在網路時代,作為嚴謹的學者,能夠在各種魚龍混雜的信息中有自己的批判,不人云亦云,才更顯難能可貴。

網上相對客觀的文章也有很多,很多是心理學愛好者及曾經經歷過或目睹過心理疾病痛苦的人,看來「感同身受」此言不虛!

昨天,「學生得了空心病」上熱搜了,今早,看到新浪新聞「30%北大學生厭學,只因得了空心病」。看來新浪小編也只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啊。消遣北大你有意思嗎?!!!你小學畢業了嗎??

盲人摸象,不同人等說大象象個柱子、牆、管子、扇子。誰都沒有錯,只可惜,少了一雙明亮的眼睛。讓我們回到空心病的主題來------"功利化應試教育之禍」、「如何尋找人生積極地力量」。也許,這才是推動我們個人和時代前進的力量。


推薦閱讀:

[譯] Mind Control思想控制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會有人相信星座?他們得到了什麼?
「鍛煉止於買跑鞋」|為什麼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總想先買裝備?
為什麼你總是猶豫不決和沒有主見?
恐怖谷與人工智慧

TAG: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