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真正理解苦難的往往是沒經歷過苦難的人?為什麼思想家哲學家往往出生在上層社會富裕階層?
典型例子如馬克思恩格斯,還有佛祖。而底層勞苦大眾反而出不了馬恩這樣深刻理解人間疾苦的大思想家?這是不是對逆境更有利於人的成長的有力反駁?
王小波的外甥想搞搖滾,下面是王小波勸他外甥的話。
因此我說:不錯,痛苦是藝術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科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萬;瑪瑞·凱瑞也沒在南方的種植園裡收過棉花;唱黃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寶氣;演秋菊的卸了妝一點都不悲慘,她有的是錢……聽說她還想嫁個大款。這種種事實說明了一個真理:別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舉幾個比較顯著的反例——
奧古斯丁:「由於家庭經濟拮据,奧古斯丁在16歲那年,本該到迦太基上雄辯術學校卻一直輟學在家……在奧古斯丁不到17歲時,父親病逝,家庭經濟更加困難」(《西方哲學史(第三卷)·中世紀哲學》,江蘇人民出版社,第88-89頁)
康德:「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一個貧苦的皮匠家庭」(《西方哲學史(第六卷)·德國古典哲學》,江蘇人民出版社,第121頁);費希特:「其父是一個手工業者,一共有九個子女……家境貧寒,再加上人口多,為了維持生計,費希特從小就為家裡養鵝」(同上,第261頁);海德格爾:「(他的)父親弗里德里希·海德格爾是梅鎮的聖馬丁天主教堂的司事。這是一種管理教堂雜物的低級神職工作,負責敲鐘、看守教堂、挖掘墓地、輔助神父做彌撒等。除此之外,他還要做箍桶木工,以維持生計」(《西方哲學史(第七卷)·現代歐洲大陸哲學(上)》,江蘇人民出版社,第494頁)
弗洛伊德:「貧寒的家境使他從小就養成了簡樸而單純的生活習慣……1873年,弗洛伊德在慈善機構的資助下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西方哲學史(第七卷)·現代歐洲大陸哲學(下)》,江蘇人民出版社,第762頁)
下層人士生活非常辛苦的,成天面對大量的重體力活,而且不止累,收入還低,一分錢都要斤斤計較。你把馬克思扔進當時的血汗工廠,也只是每天幹活十幾個小時,完了只能啃黑麵包,買件衣服都要扣扣索索精打細算,每天天累的跟狗似的,回家倒頭就睡。思考?不存在的。窮人的人生不允許思考。
更別提古代窮人都是文盲,考慮不了深刻的問題,就算考慮了你也無從知曉。
在差不多200年以前,思考這種事情純粹是富人的餘興,窮人幾乎不可能接觸。因為思想家哲學家,要形成一套成體系的思想,需要大量空閑時間進行思辨,進行閱讀,進行實踐,進行討論,進行學習等等。
而這些都意味著必須要有一定的資源,不然哪來的供你閱讀的書籍,供你討論的高層次對象,供你實踐的資源,供你學習的東西呢?
同時,也必須有大量空餘時間,這也意味著不能被太多為謀生而付出的勞動佔據人生的時間。
為謀生付出的時間越多,哪有時間哪有精力去思考形而上的東西。
窮人不是不理解苦難,只是沒辦法用成體系的思想來解釋苦難的起源、怎樣擺脫苦難等等。
因為窮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筋疲力盡了,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資源來進行思考的。
對於大部分底層人來說,現實的引力太過沉重,任何超脫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
我和一個口味平淡的同學去吃重慶火鍋,我一點也不覺得辣,而我那個同學卻覺得辣的要死。
沒經過苦難的人看到困難會更加敏感。比如原始社會,大家都苦,誰都體會不出什麼。但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和中產看到工人的苦難是清晰的。斯密寫完國富論又寫了道德情操論,第一章就是講同情心。
資本家和中產的位置可以更好的看到社會運行的弊端,比如馬恩就認為窮人的困難經過革命發展是可以克服的,這種苦難是不合理的,是將要並應該被揚棄的。馬恩和後來的革命者大多出自很好的家庭,他們不為自己私利選擇為他人奮鬥,在奮鬥途中可以說經歷了各種苦難。
另一可能原因是上層社會富裕階層收到的教育較好,在以前能受教育的人並不多。
推薦閱讀:
※高級佛學教本: 第4-6課 華嚴宗(一)(二)(三)
※吳鐵夫:佛學經典中的開悟見性之言
※華嚴經筆記一夕看完華嚴經,所得如下
※何為八風吹不動?
※連體雙胞胎這種降生形體屬異類的人是前世犯了業障得的果報嗎?佛學是怎樣講解其因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