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明朝仁宣時期的全面戰略收縮?

提到仁宣大多是說仁宣盛世,既然是盛世為何會出現大規模的戰略收縮?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頻繁征伐蒙古,外加鄭和六下西洋,耗空了國家積蓄,明成祖晚期已經出現民生凋敝的現象了,如果再不實行戰略收縮,借用《明朝那些事兒》里的話,明朝這筆買賣可能很快就要歇了。

歷史上也有先例,漢武帝在位時,盡全國之力打擊匈奴,最終匈奴沒有受到毀滅性打擊,西漢卻走向衰落的邊緣,漢武帝晚年不得不下罪己詔。經漢宣帝的休養生息,西漢才緩過勁來。有意思的是,西漢是漢宣帝,明朝是明宣宗,都有個宣字。聖善周聞曰宣,宣是一種美譽。


明朝前期戰亂頻繁,靖難之役後永樂帝發動的一系列戰役以及鄭和下西洋已經大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到了仁宣時期國力疲軟現象更加明顯,如果不修養生息繼續窮兵黷武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可以說正是全面收縮的戰略促成了仁宣之治的盛世。而且永樂帝的進攻型戰略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蒙古各部沒有因為永樂的征討而心懷畏懼表示臣服,反而對明朝充滿怨恨,明朝二百年整體上以宋朝為教訓對蒙古部採取強硬的態度,不同於漢唐的恩威並施,仁宣之後,瓦剌也先部崛起時在土木堡狠狠教訓了永樂帝的曾孫,險些使明朝亡國。對越南也是同樣,永樂時期宣布越南歸中國,但越南人民的獨立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已經形成,組成義軍不斷騷擾襲擊明朝駐軍,明朝損失大量人力物力只為佔領一片濕障之地得不償失,實在是虧本買賣。鄭和下西洋也是,為只為宣揚明朝國威,消耗大量財力,既沒有開拓海外殖民地,也沒有開拓海外貿易市場,實際的負擔都壓在了明朝的百姓身上,得到的只是國際影響力。所以宣宗撤回了越南駐軍和廢止了下西洋的活動,從根本上來講,就當時的國力而言,全面收縮戰略是符合國家利益的。


今人可以有更開闊的視角來看待歷史問題。

以下回答:

因為左派當家太久了,當家三年狗也嫌,所以右派就上台了。

右派的千年綱領就是減稅砍公共支出,沒啥好解釋的。

完。

以下回答補充:

在有理論和主義之前,朝堂上就有了左派和右派。

左派就是加稅加公共支出,但是宣傳口徑一定是加公共福利,用當時的話叫做事功。

右派就是減稅砍公共預算,但是宣傳口徑一定是減稅,用當時的話講叫做休養生息,鎮之以靜。


盛世跟收縮一定有矛盾?漢武也好,朱棣也好,不斷征伐,民間苦不堪言,這種全面出擊就一定是盛世嗎


洪武,永樂的軍事化治國方針難以為繼。國家需要改弦更張,務實發展。適當放棄一些地區,收縮國防線,實現財務平衡是當務之急。明內部的經濟問題更嚴重。


上面該說的已經說了, 我就評論一下 ,其實漢武帝 隋煬帝 明成祖是一類君王。

見仁見智隋煬帝從個人才華,開拓精神上在這三個里可能是最強的,但他是三個皇帝里唯一把國家玩沒了,腦袋玩掉了的那個。

遷都營建北京城,征伐漠北,下西洋等等。同時開工這些國家級工程。國庫,朝廷,百姓。包括藩屬國都受不了。大臣幹不了提意見還被誅殺,辭職都不行,自殺都要戮屍。潘屬國沒撒好招,就在史書里編排朱棣不得好死過過癮。百姓了,再玩下去就是大規模民變了。


樹長不到天上去,仁宣不主動進行戰略收縮就等著崩盤吧。


頭兩個皇帝都是馬上得天下,親近都是武將,所以外出征戰符合既得利益集團的需要。後邊的長於深宮,和武將不熟,但是文臣都是他們的太傅老師什麼的,為了他們的利益最大化,就要削武將,戰略上當然就是收縮了


朱棣連年征戰漠北,鄭和下西洋。

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一分一毫都是民脂民膏。

如果他兒子不改,就會走秦,隋的後路。


推薦閱讀:

古代真的沒有一種在保證中央控制的前提下軍隊戰鬥力不下降的軍事制度嗎?
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明代皇帝居然這麼能吃
明朝內閣有駁回皇帝旨意的權力嗎?
《西遊記》的作者是誰的可能性大?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