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基因決定身材還是習慣決定身材?
我一直很好奇通過後天努力改變的身材,會不會在不努力維持的情況下,將來也會變回去呢?
我的身材是那種很圓潤的,可是我很羨慕那些女團身材,又瘦,腿又直
可是我運動努力減了10斤也在2年內慢慢反彈回來了
感覺一直有股神秘的力量讓我恢復天然的身材
而我閨蜜卻瘦得需要努力去吃才能有肉一點,但儘管她最胖的時候還是瘦的
我閨蜜的媽媽腿很細,她的腿也很細
我媽的腿很粗,那種青蛙腿,我也是有一點!就是大腿肌肉發達,小腿也粗的那種
運動腰就細了,可是腿一直不細。。。
雙方面的,誇大基因或者誇大習慣的作用都不正確。
姚明之所以是姚明,維密之所以是維密,先是他們的基因給了他們獨特的身高骨架。但姚明去NBA之前和之後的身材變化,靠的是他的苦練和飲食,維密能保持那麼苗條完美的體型也是如此。再以勒布朗詹姆斯為例,固然他天賦異稟,但很多選秀的時候號稱天賦媲美詹姆斯的球員,最後都沒能達到詹姆斯的境界,想想坎普,一個休賽期就吃成胖子,還有當年的拜亞斯那種例子,直接吸毒致死。
我們改變不了與生俱來的基因,所以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習慣。
基因決定胸,習慣決定肚子
如果你一直保持減肥期間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也不會反彈了。基因可能會決定身體對食物的吸收程度,但是習慣可以控制食物的攝取量和運動的消耗量,基因沒法改變的話,習慣確實可以改變的。腿型不好,可以多做做腿部肌肉的鍛煉和拉伸,修飾腿型。
其實是基因決定習慣,習慣決定身材。
觀察身邊的人,往往自稱吃不胖的人。
他們所謂的一天到晚都在吃垃圾食品,其實是一包薯片打開了從早上吃到晚上還沒吃完。
你所謂的吃一口都胖,那是10分鐘來一口。一天到晚沒完的吃,不然就是對高熱量食品有依賴,不知不覺就吃了超量的食物。
我記得我看過兩個紀錄片,都是關於肥胖的。
第一個紀錄片講的是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的行為模式就有所區別。有的孩子傾向於選擇不停的吃東西保持能量的攝入,另一些孩子更願意將注意力花在遊戲、社交上。說明孩子天生會對不同的東西表現出不同的興趣度。而這樣的興趣度決定了後天他的體型,但他們其中也有人後天會刻意控制,那肯定會比天生對事物需求度低的人控制起來痛苦度更高。
第二個紀錄片,就是記錄那些所謂吃不胖的人,當他們被規定食用超過他們每日熱量的食物時,體重也會上升,但是極限會比「易胖」人群更低,當他們超過基因中的極限體重後,再攝入過多食物時候會感覺噁心和不適,從而減少熱量攝入,當實驗結束他們的體重又恢復到自己平時的重量。
我是比較認同這兩部紀錄片的。我身邊很多人覺得我吃不胖,其實我是在攝入高熱量食物的總次數是比較少的(偶爾為之),但一次性攝入量比較大(突然連續吃了幾頓12寸的披薩、2天內吃掉整個黃油蛋糕)。
就我個人觀察而言,身邊聲稱吃不胖的人,一種和我一樣一次性吃過癮,然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再吃。另一種雖然吃的東西不少,但三餐中攝入蔬菜比例高於肉類,對於油大的飲食比較不喜歡,偏好湯湯水水的食物,綜合熱量其實也是偏低。
我當然相信個體代謝的差異是存在的,但我也相信大部分人是相似的,天生的飲食偏好才是主因。綜合來說,肥胖人群整體還是熱量攝入過多,肌肉少代謝率低。
基因只是決定你的飲食偏好,但是不妨礙你增加自己的肌肉提高代謝率。增加肌肉+吃的更健康才是目前肥胖人群減肥的唯一道路啊。
感謝 @楊小雨 找到了紀錄片
加入其中一部的紀錄片連接。
BBC:為什麼瘦子吃不胖?—在線播放—《BBC:為什麼瘦子吃不胖?》—紀實—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BBC:為什麼瘦子吃不胖?—在線播放—《BBC:為什麼瘦子吃不胖?》—紀實—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並不想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因為我知道:
題主就是羨慕別人,但自己又懶,所以想把原因歸結到先天的基因上。
自律的人從不抱怨先天的差異,因為他們相信天道酬勤
所以胖不是你的錯,是應該的。
原諒我不用寵你的方式回答,因為我不喜歡懶人
推薦閱讀:
※八大清腸能手,還你一個健康的腸道
※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
※5月24日的生辰花,海豚花
※新奇:母愛可改寫寶寶大腦基因組?| 前沿
※系統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 ——寫給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