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古城復原,斑駁的古城牆見證宿州滄桑的歷史!

宿州古城復原,斑駁的古城牆見證宿州滄桑的歷史!

來自專欄這裡是宿州

宿州,唐朝元和四年設州,取古宿國為名。最初的州治在虹縣(今泗縣),太和三年州廢,太和七年復置宿州於符離縣埇橋鎮。

當時的宿州城,又稱埇城,白居易見證了坐落於埇橋鎮的宿州城的建立。

《埇橋舊業》

白居易

別業埇城北,拋來二十春。

改移新徑路,變換舊村鄰。

有稅田疇薄,無官弟侄貧。

田園何用問,強半屬他人。

唐朝時期的宿州,為上州,轄符離、臨渙、蘄縣、虹縣四縣,宋朝時期,分虹縣置靈璧縣。

唐朝時期的宿州城,是壘土為城,周長六里30步,連垛高三丈三尺,厚二丈五尺。辟四門,東門曰「望淮」,取東望汴水入淮之意。西門曰「連汴」,取西接汴水之意,南門曰「阜財」,為民安物阜之意。北門曰「拱辰」,喻拱衛君王之意。城下有濠,長八里180步。

宋朝時期,宿州為保靖軍節度,全名宿州符離郡,宿州和符離縣州縣同城,因在北宋的經濟大動脈汴水之上,為北宋的通都大邑,極為繁華,而唐朝藩鎮割據時期倉促建立的宿州城,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宿州知州周佚準備擴建宿州城為周長12里和啟動靈璧撤鎮建縣,可是,蘇軾的一紙《乞罷宿州修城狀》讓宿州的外城修建成了爛尾,所以現在的宿州古城和唐朝規模無異。

唐宋宿州古城復原

唐宋時期的宿州城,汴水穿城而過,東西門皆為水門,故址位於大河南街與環城東路、環城西路交叉口,而埇橋就在城內汴水之上。

元明宿州古城復原

北宋滅亡後,宿州淪為異族之地,古汴河逐漸淤廢,到了元朝時期,汴河已淪為平地,東西城門遂為旱門。

元朝廢符離縣、臨渙縣、蘄縣,併入宿州。

明洪武十年,宿州城壘石為城。

清朝宿州古城復原圖

民國宿州古城復原

清朝末年,津浦鐵路修建,宿州的「宿」因古時讀作「xu」,區分北徐州所以當時的宿州站叫「南宿州」,為了方便旅客下車,所以在宿州東城牆又開了個門,為了區別東城門望淮門,所以叫小東門,故址位於今勝利路和環城東路交叉口。所以1910年以後的宿州古城,有五個城門。

宿州北城樓——拱辰樓

東城門望淮門

南城門阜財門

西城門連汴門

後來,為了城市發展的需要,拆除宿州古城牆修建環城路,僅保留原宿州州署北一段古城牆,宿州城內的72廟宇也隨之被拆除大半,僅保留文廟大成殿、地藏廟和城隍廟。

20年前,宿州城隍廟被拆除,成了宿州人心中的痛。

今日走在宿州古城內,古迹難尋,就連當年挖掘的大運河遺址也無法見到,走在宿州僅存的斑駁的那段古城牆下,才能感受到古城千年的滄桑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了解更多宿州歷史和發展,搜索關注微信公共號:這裡是宿州。 微信id:suzhousuguo

推薦閱讀:

安徽宿州趙飛藏石欣賞
朱元璋是那裡人?
宿州墜子戲

TAG:歷史文化 | 歷史 | 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