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結界解決隱私問題

數據結界解決隱私問題

是時候沉澱一段時間了,由於對新技術的一知半解,總是會自己創造一些概念出來,實際上可能早就是別人玩剩下的,比如本文所說的數據結界這麼有魔法感覺的名詞。

什麼是數據結界

個人的數據包,包括個人隱私信息、創作的內容、使用應用/網路時生成的數據等集合到只屬於個人的封閉空間,接受來自外部的有代價的獲取。這個封閉空間即數據結界。相關政府部門是唯一可以超越個人授權查看個人數據的機構。

其它平台如何獲取用戶數據

和用戶簽訂授權協議即可獲取部分或全部用戶數據。以前是用戶在使用平台或應用之前強制同意平台的協議才可以使用,在這個方案中,數據使用權掌握在用戶手中,用戶可以選擇只使用「數據結界」方案的平台,平台要使用用戶的數據,如用戶創作的內容,需要用戶的授權,個別情況需要支付版權費用。當然,這會提高平台的運營成本,人工智慧發展也會受到約束,但濫用引發的監管問題也許更嚴重,比如因為業務的需要平台在不通知用戶的情況下,向指定的用戶類別展示用戶的部分隱私數據,導致公共安全事故。

合理規範的使用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人工智慧與人之間的信任屏障也在於此。

數據結界方案降低人工智慧覺醒的風險

現在普遍的想法,應用或平台與數據是一體,很多免費的應用的終極目標可能就是獲取用戶的數據。如果強行將用戶產生的、創造的數據與應用剝離開來,也許就沒人會開發應用了,就別說擁抱人工智慧了。

個人覺得這是不重視隱私、先入為主的想法。一款應用可以獲取谷歌網盤裡的內容,也會有應用獲取私有雲里的數據。用戶在一個加密的私有雲里存儲屬於自己的所有數據,並對數據進行結構化處理,針對不同的授權級別推送不同的數據,將使用應用產生的數據、創作的內容保存到自己的私有雲上,平台上能使用的數據由用戶授權。對於人工智慧研究用的大數據,根據人工智慧研究的不同階段,國家、個人、平台制定一套通用的合約,並保證數據的安全性,企業無法將數據用於人工智慧訓練之外的使用,個人在任何時候有權中止與一個平台的合約,個人只將數據提供給信任的平台。這點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數據壟斷的問題。自由開放是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的,平台強權是否應該改變一下呢。

比起隱私,更重要的問題,我覺得是人工智慧的覺醒,人類還沒有建立起與人工智慧合理有效的互信協作機制之後,控制數據數據的開放形式,同時又不影響數據的使用,可以減緩甚至降低人工智慧覺醒的風險(關於人類與人工智慧互信協作機制的建立,可以看我博客上的另外一篇文章《擬人工智慧,智能個體間認同解決方案》)。

現在訓練人工智慧的數據是特定應用範圍的經過篩選的數據,一旦人工智慧將整個互聯網當作他的資料庫,就有可能會帶來不友好的智能覺醒。但是考慮一下,假設人工智慧接入互聯網,採用的是數據結界的用戶授權機制,風險或許會降低很多,人工智慧無法在沒有得到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得到海量的數據。請想像一種極端的場景,仿生人用電子紙看書,首先是識別授權碼,視覺才能接收屏幕上的內容,否則書上的區域就是空白。防生人行走在在街上,對於沒有用戶授權的區域,信息屏蔽的技術同樣也在產生作用。

對於AI的採集採用平台授僅不可以嗎。平台產生的大量數據,本身就是經過一定歸類處理的、中心化的數據,AI收集起來相對比較容易。

如何設計數據結界

這一塊我只能說個大概,大概就是私有雲結合區域鏈,在私有雲上構建區塊鏈。具體的細節就不多說了,之後有了更多的材料,我會再嘗試論述一下。

對於以上的觀點有何看法,歡迎大家留言。也可以直接在個人博客聯繫我。

個人博客原文:數據結界解決隱私問題 - N分之一的未來印象

推薦閱讀:

中科院阿里雲聯合開放10比特以上量子計算雲服務,成全球第二家!
為了解決你的痛,華為雲空間做了這些事
[谷創字幕組] Google 開發者周刊 098 期
「雲計算」很複雜?其實,一個小故事你就能看懂...
如何在Rancher 2.0 TP2 Kubernetes集群中添加自定義節點

TAG:人工智慧 | 個人隱私 | 雲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