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學習模型:成為專家的秘密|思維模型No.47
來自專欄多元思維模型101
多年前,一個小夥子,從原公司辭職後,坐動車到了北京中關村。在北京,他舉目無親,口袋裡不到3000塊,他的專業是建築工程管理,沒有一天互聯網行業的從業經驗,但是卻想在喧鬧的中關村找一份互聯網行業的職位。
一個月後,他的錢快花完了,但幸運的是,他在一家初創的互聯網企業獲得了一份產品經理的職位,負責公司電商及社交產品的設計開發,這個小夥子,就是大輝。
為什麼當時我敢這麼毅然辭職,想進入互聯網行業呢,一是因為自己非常喜歡折騰軟體,也嗅到了互聯網未來的前景,另一個原因是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比較自信,雖然沒有互聯網行業經驗,但也下了一些功夫,不是零基礎,堅信假以時日,自己一定能學會互聯網的基本技能,找不到工作自己創業也是一個選擇。
以前有句非常流行的口號: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是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即 Learn how to learn,是學好任何一門專業的前提,有了這個元技能後,走到哪裡都不怕,你能快速學習,適應新的環境。
學習是通過與外界交互,進而提升自己能力的過程。具有很高能力水平的學習者,有一個專業的稱謂,叫做專家型學習者,他們的使用的方法叫做專家型學習(expert-like learning)。
這裡說的學習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我們處理任何事物的過程其實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吃飯也是學習,需要首先知道外界提供那些食物,再思考自己想吃點啥。
長痘了好像不能吃辣,隔壁樓那個送外賣的小哥哥長的挺帥,要不就定他家的套餐吧,你看,吃飯這個並不複雜的事需要不斷的調整才決定下來。這些心理活動並不總是有意識的,但卻是我們的一項基本的,最主要的思想和行為特徵。
今天的這個模型非常重要,內容很長,它是至今我寫過的最長的一個模型,請保持旺盛的精力,進入一段燒腦的認知和思維升級之旅。
由於文章較長,我將目錄先列出來。順便吐槽一下,很多論文好像都沒有目錄,這對一個幾十上百頁的PDF來說,閱讀和查找很不容易。
什麼是專家型學習
專家型學習模型策略使用:運用和豐富元認知知識
自我調節:用元認知監控獲得進步
計劃
檢查
評價
反思:智慧的運輸工具
快速成為高手的途徑:有意義的學習
1.反思式學習
2.建構式學習:思維建模
3.基於問題的學習
新手到專家的三個階段
1.外部支持階段
2.轉化階段
3.自我調節階段
小結:
什麼是專家型學習
什麼是專家型學習呢,表面來看,就是像專家一樣應對新問題,處理新任務。專家型學習的執行者,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新手,只要他們使用了一定的學習策略方法,就可以稱做專家型學習。顧秀林綜合了一些文獻,將專家型學習定義為:
學習者具有較高的學習信念和意志,掌握並運用一定的學習知識,且能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和選擇學習策略,從而進行學習的學習方式。
簡要總結一下,專家型學習的特徵就是有動機,有能力,有策略,會規劃,能調節,能反思。
說起專家,我們就覺得某個領域的專家肯定有很多該領域的知識,那麼專家型學習者就意味著他有很多學習方面的知識。但光知道該領域的很多經驗和知識,並一定是專家,一些所謂的專家只有「司機知識」。
關於「司機知識」這個說法,來自一個有趣的故事。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馬克斯·普朗克獲獎後,被邀請在德國做巡迴演講,每次演講他都會將發明成果即量子力學演講一番。演講時司機在後面聽,所以對他的演講內容爛熟於心。
有次,他對普朗克說:「普朗克教授,老作同樣的報告,你一定覺得很無聊。我有一個提議,在慕尼黑由我代你作報告,你坐最前排,戴上我的司機帽,讓咱倆換換花樣。」
普朗克興緻盎然,欣然同意。於是司機就為一群專家級聽眾作了一番量子力學的長篇報告。之後,一位物理學教授舉手提問。司機回答說:「我壓根兒沒想到,在慕尼黑這樣先進的城市裡還會有人提出這麼簡單的問題,請我的司機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儘管專家有更多的專業知識,有系統性的知識和經驗,但一個真正的能解決新問題的專家,並不只是因為他知道各種事實和程序,而且他還知道什麼是重要的(陳述性知識),也知道如何去做(程序性知識),還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以及為什麼去運用適當的知識和能力(條件性知識)。
這種在新情境對新問題自如應對的專家,又叫適應性專家。適應性專家以「在領域內靈活的、創新的和創造性能力為特徵,而不是以解決熟悉問題的速度、準確性和自動化為特徵」,一個適應性專家:
知道這些程序為什麼以及如何起作用的;
在需要時,能靈活的修改這些程序;沒有已知有效程序時,可以發明新的程序。
我們想要成為這類適應性專家,成為學習的高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先來介紹一個模型。這個模型比較抽象,有些概念大家可能第一次接觸,一些熟悉的概念在模型中會有不同的解讀,大家不要以為字眼相同,就認為他們的含義是一樣的。
這也正是會學習的人和不會學習的人的一個巨大差異,會學習的人看到一些術語會想,這些術語在這個學科,這個領域可能有其他含義,而不會學習的人看到熟悉的字眼,就想當然的用自己原來的理解去套用,殊不知,兩個情境下,它們有完全不同的含義。
我研究了很多學習模型,但這個模型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將學習過程解釋清楚了,下面分享一下我對這個模型的理解:
專家型學習模型
盛群力等人翻譯的《專家型學習者:策略、自我調整和反思》一文中,認為專家型學習者是有策略,會調節,能反思的學習者,專家型學習模型有兩部分構成,分別為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監控。在圖中二者是分開畫的,但並不是以線性的方式工作,而是以循環的互動方式發生作用。模型如下圖:
模型分為兩大部分,左邊的元認知知識框和右邊的元認知監控框(元認知監控可理解為自我調節),反思將二者聯結起來成為一個相互促進協調的系統。在闡釋模型前,我先解釋幾個術語:
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這裡我們分為兩類,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監控,元認知知識就是學習活動本身的知識,可以被看做是人們根據任務,自我及策略變數逐漸積累起來的「靜態的」知識,而元認知監控(自我調節)就是對學習活動本身的調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反思:反思是一種特別的思維方式,是對經驗進行重構或重組,讓經驗更有意義並指導後續經驗方向的能力。人們從對經驗的反思中學到的東西比從實際經驗中學到的東西多的多。反思是「理智行為的標誌」,能促進有效的問題解決及改進學習的效果。
一個人玩手機時撞到了電線杆,如果他不從撞電線杆這個經驗中反思和總結,他以後可能還會撞電線杆,這既沒解決問題,也不是一種理智的行為。
下面我們分別來學習模型的三個要素: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監控和反思,首先看元認知知識,它是一種對策略的使用。
策略使用:運用和豐富元認知知識
從普朗克司機的故事中我們得到,當面對一個新問題,新情境時,認知技能與學習策略比擁有的專業知識重要的多,只有司機知識是不能解決新問題的。Weinstein 等人指出,專家型學習者可以機智靈活的使用以下四類知識促進學習成功:
1.關於學習者自身的知識。
比如,我什麼時候狀態最好,習慣晚上還是早起學習,我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方式。以前曾有學習風格一說,認為人的學習風格具有先天性,有的人是視覺型的,有的人是聽覺型的,有的人是觸覺型的,但最近研究發現,學習風格只是一種偏好,並不是天賦,所以也不應再在學習風格上花時間計較。
但毋庸置疑,作為一個成年學習者,每個人有不同的學習偏好,有的喜歡讀書,有的喜歡聽書,我們應認識到自身偏好,最大程度發揮優勢。
2.關於學習任務的知識。
比如,如何評價這項學習任務的結果?怎樣才算完成了任務?通過考試,還是要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關於多種策略的知識。
比如,在什麼環境中學習?這個知識點怎樣才能被更好的記憶?為了讓自己精力充沛,需要做什麼,準備一罐紅牛?
4.關於學習內容的知識。
比如,這個領域我了解多少,基本概念掌握了嗎,都有那些前沿專家?
另外,專家型學習者還具備學習的技能,意願和系統方法。
模型中左框展示了任務要求的知識和個人知識間的互動。其中左半部分是任務要求知識(下圖編號為①),也可以理解為外部需求能力和資源,包括:
- 要完成的學習類型(是記住,還是要找到規則,解決問題等),
- 高效完成這個學習任務需要的資源和策略。包括認知性的,動機性的和環境性的。用我們熟悉的行為模型來理解就是,執行這個學習行為,既要求能力(認知),也要一定的動機水平,具體學習環境也很重要,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和動機。
左框右半部分(上圖編號為②)第二類元認知知識是學習者個人已經具備的知識技能。左半部分是任務要求的元認知知識,而右半部分則是學習者個人掌握的,二者可能有差距,不一定匹配。如前所述,個人資源也包括:
- 原有知識和經驗,比如學習行為設計,知道Fogg行為模型的學習者和對此沒有認知的可能會採取不一樣的學習策略。
- 可採用的學習策略,和前面一樣,這個策略和資源可以是認知性的,也可以是動機性和環境有關的。
我們可以理解為元認知知識貯存在一個信息倉庫中,它們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或者處理問題的工具,是我們從先前經驗中學習而得的。在什麼情境下用什麼工具,以及如何用這些工具的方法規則都貯存在這個倉庫中。
專家型學習者和新手學習者最大的不同就體現在,這個元認知倉庫的大小和內部工具的豐富性上。學習思維模型的目的也是擴大這個倉庫,並向這個倉庫中增加一些實用工具。因此,學思維模型,是豐富我們元認知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
自我調節:用元認知監控獲得進步
我們向元認知倉庫增加了一些工具,但問題也接著來了,什麼情境下用這些工具?這些工具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呢?這就需要學習者通過元認知監控進行自我調節。Zimmerman 總結前人的經驗,認為自我調節學習者的特徵是:
- 學習者有選擇的運用學習策略;
- 根據學習效果對學習行為作出反饋;
- 積極主動的尋找各種學習機會。
同時,Zimmerman 還指出「元認知策略包括建立目標、組織過程和資源、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價」,這也是一種基本的問題解決策略,比如你想周末整理一下屋子,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1)建立目標:將屋子打掃乾淨,各種雜物歸集到一起
2)組織:具體的行動,找到掃把,將地掃乾淨,將東西分類,放到整理箱中
3)檢查:掃乾淨了嗎,東西放的合適不,經常要用的是否放在容易找到的位置?
4)評價:屋子收拾的如何,過程中有沒有可以改進的部分。
有效的學習者通常有一個計劃(計劃可以在頭腦中形成或用書面方式表達),這一計劃詳細擬定了他們期望如何去達成目標。然後在實際執行這一任務時,他們不斷的對計劃作出反思,評估其實際效果,必要時加以修訂。在不斷反思之後,專家型學習者可持續的做出實時判斷,排除多餘的步驟,使用替代備擇策略及在必要時採取計劃外的行動。
自我調節運用計劃,檢查、評價來實現,三者通過反思不斷的循環互動。這種實現自我調節的元監控通過事前計劃,事中檢查,事後評價來實現,逐個來分析:
計劃
計劃就是學習者對模型左框中的①②兩部分預先分析和比對,以找到更合適的方案,必須考慮這三件事:
- 任務要求,如學習材料的類型與效果;
- 個人資源,如元知識倉庫中的各種工具;
- 任務要求與個人資源如何匹配。比如任務要求寫一篇讀書筆記,假定學習者認為做思維導圖或者通過卡片法對完成讀書筆記都是有效策略(任務要求),但學習者自己更擅長將要點整理成讀書卡片,再組合成筆記的方法(個人資源),因此,最有效的匹配就是做讀書卡片。
為什麼要做計劃呢?根據 Beyer 的說法,事先制定計劃可以起到三個作用:
一、便於任務的執行;
二、增加完成任務的可能性;
三、有利於產生某一結果。
計劃的各項活動要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
第一、建立一個清晰的目標;
第二、選擇一組達成目標的策略與程序並作出排序;第三、確定不利於達成目標的潛在因素。
舉個例子,我在看的《創新的擴散》這本書,可以這樣來做:
1)建立清晰的目標:每天半小時用10天時間精讀《創新的擴散》,並將其中要點整理成讀書卡片;
2)選擇達成目標的策略與程序並排序:將書放到書桌最顯眼的位置,準備好做筆記的卡片,保證每天半小時的閱讀時間。
3)可能不利於達成目標的因素。刷手機,其他更有趣的圖書或主題擠占閱讀時間。
檢查
對學習行為的檢查是個複雜的綜合的過程,檢查也是一個獲得反饋的主要環節,它涉及到:
意識到正在做什麼;
現在做的事與計劃安排的步驟是否吻合;對接下來做什麼進行預見和安排。
檢查的焦點是,我們從元知識倉庫中選擇和使用的策略(認知策略,動機策略,環境策略)效果如何,並根據獲得的反饋信息進行調整和修正。如果碰到干擾因素,就需調整計劃,不僅想法排除干擾,還要盡量避免以後遇到相同的挫折。
在學校時,檢查這一步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自主的成年學習者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檢查能力,如有必要,可請其他人協助完成。
評價
學習任務完成後,對學習進行評價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評價不僅要對結果做評價,還應該對過程進行評價。評價有以下幾項指標:
1)目標達成效果如何;
2)在完成目標時,整個過程和具體步驟的效果怎樣;3)干擾因素是否被提前預測,並得到了避免或處置;4)總體計劃的效果如何,是否可用於相似任務,或者做調整後可使用於未來的任務。
我們通過評價這個環節,將使用的策略方法固定下來,然後加入我們的元知識庫。這也是對我們的元知識更新替換的一個過程,我們將那些無效的策略方法丟棄,將有效的策略方法持續驗證並不斷完善。這樣我們就越來越聰明,面對各種複雜問題時能夠使用有效的方法來處理。
反思:智慧的運輸工具
在模型中,反思起到了一種為元認知知識和自我調節之間架起橋樑的作用,反思也連接著自我調節的每個階段(計劃、檢查、評價)作用。
根據反思的時態,分為過去時態的反思即「對行動的反思」,和現在時態的當下的反思即「行動中的反思」。我們前面對反思的定義引用自杜威,他指的是前一種反思,即對過去行動的反思以增強指導後續經驗方向的能力。
而行動中的反思體現在自我調節過程中的計劃,檢查、評價中,這種反思實時管理著學習的進展,不斷調整和改變學習活動。
我們可以形象的將反思理解成是學習者和知識倉庫間的運輸工具。當學習者開始一項新的學習任務時,反思將倉庫中的知識運輸到需要這些知識的現場,這些知識在現場被使用,它也可能被丟棄或再加工,當知識完成相應工作後,反思又將知識(原有知識或新知識)運回到知識倉庫中。
反思並非只是信息的貯存(回憶)和獲得,而是依據以往的經驗為未來創設可能的行動計劃的判斷能力(即反省力)
同時,反思也是將行動中的知識和對行動的知識,轉換成行動適用知識的關鍵。反思是運用原有知識來獲得新的知識。如果沒有反思,我們就不會進步。反思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於中心地位。
古人早就知道反思的重要性,所以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說法。《原則》的作者達利歐說進步 = 痛苦 + 反思,我們也可以主動培養這種反思的品質,增加自己的反省力。
但是反思這種元認知技能提升又特別難,刻意練習當然是有效的,有多少人能主動的、深刻的反思?
或許只有有意義的學習才能訓練我們的反思能力,從反思中取得進步,從依賴外界提供的反饋到主動的反思,將反思這種元技能內化,當我們無意識的,熟練的運用這些元技能時,我們就成了一個專家型學習者。
快速成為高手的途徑:有意義的學習
通俗地講,有意義的學習就是學習者真正將新知識納入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而原有認知結構經過吸收新的知識,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組織(顧小清)。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倡導者喬納森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包括主動的、建構的、反思的、真實的、協作的這五個相互聯繫的特性,如下圖所示:
這裡我列舉三種有意義的學習方式:
1.反思式學習
前面所述的專家型學習模型就是反思式學習。很多人有寫日記的習慣,但大部分人的日記可能只是起到記錄的作用,很少去深刻的反思當日的所思所做。
我認為一個能促進學習和進步日記至少包含兩個要點:
1)當日成功
這個成功可以是階段性的大事件,更應該包括每天的有意義的小贏(small win),這些小贏可以保持我們的高動機,這些給大腦的獎賞刺激大腦活躍,保持高效的運轉。
2)當日反思
反思是需要刻意訓練的,這種刻意反思,對我們當日做的事情總結加工,提取經驗,存入元認知庫。如果不反思,我們遇到以前沒有處理好的問題,可能還是老方一貼,仍然做不好,這也是有些人工作了很多年,進步緩慢的原因。反思是理智行為的標誌,智慧除了汲取別人的,還有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從自我的反思中總結。
2.建構式學習:思維建模
建構式學習就是學習者並不是簡單的將知識經驗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
建構式學習的一種實現方式就是用思維建模工具建構模型,以支持有意義的學習。喬納森認為,當學習者使用不同的思維工具來建構思維模型時,有助於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顯化與協調。他還創造性地提出了思維建模工具這一概念,並將其明確定義為可用來建立思維模型的思維工具。
思維建模工具能夠幫助學習者將自己內部認知的概念模型具體化,並修改內部認知的概念模型結構,同時提供認知的多種呈現形式以擴展內部認知的概念模型的意義。思維建模工具讓學習者超越了他們以記憶為主的思維局限和解決問題的局限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有意義學習的實現。
可以對多種現象進行建模:比如為領域類知識建模,為系統建模,為問題建模,為經驗內容建模,為思想(認知模擬)建模。
大家不要被建模這個詞給嚇住,其實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建過模。比如給畫一份思維導圖其實就是構建了一個模型,前提是你自己讀通書後,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製作思維導圖,而不是照抄條目做記錄,摘錄和搬運不是建構式學習。
根據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認知框架繪製一份思維導圖,這份導圖就是書的模型,你畫導圖的過程就是思維建模的過程。想要透徹理解一本書,記得合上書後,根據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畫一份思維導圖,這就是一次有意義的學習。
3.基於問題的學習
基於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又叫項目式學習,是在項目中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的動態學習法。這種方法能夠發揮有意義學習的主動的,建構的,反思的,協作的,真實的5個特徵。
比如想學營銷知識,光看書畫思維導圖肯定是不夠的。你可以註冊一個公眾號,這是一個不需要花很多成本就可以啟動的項目,也是一個真實的學習環境。
要做好一個公眾號,你就要主動的去寫文章,去引流,文章發出後收到的點贊和閱讀量都是即時有效的反饋,根據這些外部反饋你可以反思那些地方做的好,那些地方沒做好,並不斷改進你的這些策略,使這些策略會進入你的元知識庫,內化為你的營銷技能。
因此,基於問題,基於項目的學習可以調動我們所有的潛能,讓學習者全身心地投入身體的、心理的、認知的、情感的邏輯的、直覺的……諸多要素都和諧統一起來,既是認知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它是一種發展人的學習。(顧小清)
最後,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新手到專家的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環境支持和學習策略,評估自己所處階段,採取適當的策略:
新手到專家的三個階段
1.外部支持階段
在初期,學習者更多依賴外部環境的支持,例如教師的指導,教練的反饋,父母的幫助。運用大量的實例,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將問題解決,通過類比,推理解釋,總結歸納等,獲得該領域的知識結構。
策略:有外界支持的大量重複練習,總結歸納獲得框架和模型
2.轉化階段
在中期,外界環境的支持會逐漸減少,但通過更有強度的刻意練習,獲得對高水平行為標準的進一步認知,並對原有知識結構做出微調,精緻和磨鍊,增強自我的元認知知識。
策略:保持在學習區精緻的刻意練習,調用元認知監控,以分組分塊的形式進行更小顆粒度的練習,微調模型和框架
3.自我調節階段
在後期,學習者能夠自己設置學習環境中的人與事,從中獲得微妙反饋,進一步改進自己的專長,學習者完全可以掌控整個學習過程,成為一個高水平的自主學習者。
策略:自我覺知的高強度高精度練習,使反思自動化,輸入輸出平穩而迅速
關於如何從新手成為專家,點擊鏈接
如何擺脫中等技能困境有更詳細解釋。
總的來說,新手到專家的過程是一個由外部調節到內部調節的轉變過程。
小結:
我們首先指出專家型學習者的特徵是有動機,有能力,有策略,會規劃,善調節,能反思,我們的目的是要成為一個能靈活處理各種學習任務的適應性專家。
為成為一個適應性專家,我們給出了一個專家型學習模型,模型詳細的闡述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監控兩部分,並用反思這種特別的思維方式來相互促進和協調二者,反思不但可以豐富我們的元認知庫,還可以提升自主調節能力。在自我調節中的計劃,檢查,評估是非常重要的元認知技能。反思這個提升元認知的技能獲得和其他技能一樣,只要通過大量操練,並獲得外界反饋,才能實現「平穩、迅速及自動化加工」的要求。
而有意義的學習可以促進反思能力,提升元認知水平,即通過反思式,建構式,基於問題的學習,獲得有效反饋並引導怎樣去探索,讓學習者能自我判斷理解程度,在需要更多信息時該如何做,成為一個高水平學習者和問題解決者。
如果能讀到這裡,恭喜你,你的元認知庫增添了一個很厲害的工具!
小福利:新朋友關注微信公眾號:行為設計學(actiondesign)回復 「電子書」可免費領取三本思維模型必讀秘典。
參考文獻:
盛群力等譯.專家型學習者策略自我調節和反思
胡誼.專家型學習的特徵及其培養
顧秀林.專家型學習:一個亟待關注的研究領域
顧小清.用思維建模工具支持有意義的學習
肖寧.成為專家型學習者的路徑研究:有意義的學習視角
推薦閱讀:
※聰明人去裝傻,是機制不滿足激勵相容 | 來自96年諾獎得主
※作戰模擬基本情況介紹
※模擬食品模型是怎麼做出來的?
※想學習做微縮模型(食物和場景類),該從何下手?或者有沒有相關書籍介紹?
※幾個決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