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外在形式求索

教育的外在形式求索

這篇文章是我寫的最久的,刪改次數最多的,然則並不能讓我滿意,

看這篇文章的人,或許也不會有什麼收穫。

因為到現在,我也沒能形成自己的理念,只能說比一般教育管理從業者多認識一點。

一直以來,我都陷入一個問題的思考——教育行為如何作用於學生的思想?

例1,目標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獨立思考能力、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那麼落實到教育行為上,哪些教育行為能培養這些能力?眾多教育行為哪個最有效?

例2,目標為: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那麼落實到德育行為上,哪些德育行動可能有利於促成學生某類價值觀的形成?

例3,目標為: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那麼落實到教學行為上,課堂中哪些語言、環節、課堂形式可以培養學生哪些學科核心素養?

也就是,我們如何用「實」的行動去培養「虛」的目標?

有同事和我聊人工智慧,說教師會不會被機器給取代?

我說不會,因為人需要溫度,學生需要溫暖,需要肯定,機器只能讓教育變得更加精準高效。

我對於教育最大的困惑都來源於教育的難以量化

人工智慧讓提升學生的卷面成績變得越來越有目的性,但依舊難有標準衡量學生的無形能力。

或者說是否存在一個衡量標準,可以準確的去衡量一個學生的創新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呢?

以前有幸和杭二中的葉翠微校長請教——

「您認為哪些教育行為促成了杭二中的學生上清北」

他的回答是,「其實學生能否上清北,高一就已經能看出端倪了,首先肯定是要有天賦,但每年杭二都有十多個有天賦的學生本來能上清北,但是最後沒考上。」然後他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屆學生,老師為幾個學生惋惜沒上清北。我就覺得這不是運氣問題,以前去過他們寢室, 我看寢室衛生就對學生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學生學習需要自律及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果一個寢室連衛生都搞不好,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你要上清北很難。」

和不少人想的不同,知乎總是強調,三流學校管紀律。

然而在基礎教育領域,中學學校實際運行的過程中,

學生體育運動情況,寢室衛生情況、食堂就餐情況都能對學習狀態產生影響。

有的研究比較多,如體育運動,建其體魄,養其精神,調節激素,利於學生的學習。

有的研究則比較少,如寢室衛生隊學生學習的影響。

往小處說:一定存在一個平衡點,體育運動時間與學生學習時間達到收益最高值。

往中處說:一定存在一個平衡點,學校各項管理消耗的學生精力與學生收益達到最佳值。

往大處說:一定存在一個平衡點,學生長期發展的收益與學生高考浪費時間達到最佳值。

也就是,一個學生花一部分時間在持續發展能力培養上,比刷題高考+10分,更有意義。

而這些平衡點,都是難以量化的,以至於學校不如原樣不動,個別學校會有微調。

無論學校要培養的是何種學生,它都依存於客觀形式。以下單純針對學生管理:

1、班級。包括不同的班型和師資配備等。如快班、慢班、分層走班教學等。

2、課程。包括競賽、閱讀、體育、綜合實踐、課後服務等。

3、課堂。包括翻轉課堂、雲課堂、電化教學、實驗、探究式學習等。

4、活動。包括每周校園活動、學校節日、書香校園、升旗、辯論賽、社團等各式活動。

5、生活。包括紀律、衛生、作息時間、後勤等。

最終培養目標以以上五種形式落實到學生身上。

而學校管理又以教師隊伍,尤其是班主任為主進行學生管理的落實。

管理教師隊伍則主要是考核與工資獎金為導向。

所以運行邏輯是,學校有一個總目標,將之分解為若干目標。

然後需要具現化到學生過著什麼樣的校園生活,能達成這些目標。

將學生的校園生活按此五種類型進行拆解,進一步確定,教師的哪些行為可以達成目標。

最終以考核與工資獎金為途徑促使教師積極落實這些行為。

整個過程中,最難的部分就在於,如何進行目標具現化——

學生應過著什麼樣的校園生活,為何說這樣的校園生活可以達成學校目標。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曾寫過一篇很長的學校德育工作文章,以後有機會再發吧。

去優秀學校考察,然後照搬形式往往是諸多普通學校的做法,我是較為贊同的。

但一個學校不可能完全照搬另一所學校的模式,因為存在管理上的諸多難題。

若不清楚形式背後的運行邏輯與價值,或許會出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情況。


推薦閱讀:

教育小程序 有哪些可能?
中國基礎教育問題之我見
Doctor Diaspora
初識楊堅校長
讀李鎮西和魏書生,探尋名師之路

TAG:教育 | 基礎教育 | 學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