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生育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生育了?

知乎上有類似的題目「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連一胎都不想生了」,多數回答以自身經歷去控訴現代社會壓力如何大,自己都活不好,就不生孩子繼續繳人頭稅之類,看多了頗讓人感覺絕望。

回到家裡,無論是不久要結婚的弟弟、弟妹,還是剛生完二胎的姐姐、姐夫,生孩子一直都是永恆的熱話題(當然還包括我媽對我的期望)。正好有空,不妨就有理一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生育了」。

按照知乎傳統,提問之前先確認是不是,再解釋為什麼;很顯然,無論是個體的主管感受,還是近兩年的整體客觀數據,出生率越來越低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原因都有些什麼呢?

嘗試思考現在的年輕人不想生育之前,可以先想一想,為什麼老一輩人願意生孩子呢?

老一輩的人大致包含咱們的父輩,以及父輩之前沒有計劃生育的全部祖輩。先看沒有計劃生育的時候,從封建時代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主要還是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就如毛老人家所說,人多力量大。你的後代個數尤其是男丁的個數直接影響整個家族的繁榮和利益。

有個回答從這個角度分析得很好,其核心觀點是「生育帶來的收益遠遠大於付出」。那個時候不需要買房,更沒有學區房,大部分人們沒有資格也沒有想到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長時間的優質教育,甚至婦女因為生育而停止幹活的時間,也遠比現在的產假短;孩子出生之後喂母乳,稍微大一點可以讓大一些的哥哥姐姐帶,父母該幹活幹活;穿的就是穿哥哥姐姐過去的衣服,吃飯無非就是多舔一雙碗筷,直至長大成人,耗費的物質資源很少。

而等著小孩長成勞動力之後,帶來的連續產出可是好幾十年的,並且作為其父母,子女在年輕力壯時積累的正收益,很大部分也被父母拿去;既然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大家自然樂於接受。

但這種模型是基於過去的時代背景的,很顯然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沒有多少參考價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咱們的父輩為什麼樂意生孩子。

父母一輩的情況是,自己想生多個,但由於計劃生育的存在,大部分都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小孩,自身的生育願望被強烈抑制,和現在年輕人低迷的生育慾望剛好相反。

以我父母為例,當年生我的時候(我是老二)歷經奔波,好不容易在懷孕期躲過了檢查,生了我之後依然要繳納不菲的罰款;但哪怕代價高昂,很多父母依然會選擇生第二個小孩。

那麼是什麼力量驅使著他們執著於生育呢?主要還是傳統的價值觀,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後代最好有男丁為自己家族傳遞香火,是人生最大的意義。這一點是現在很多不願生育的年輕人所無法理解的,大多數老一輩人的終極理想就是:兒孫滿堂,闔家幸福。這一理想給予人們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有質量地繁衍後代。

如果理解了這一點,就能更好地體會咱們的父母為什麼願意把自己的養老本、棺材本拿出來給子女買房;為什麼他們退休了不享受自己的二人世界,而非常樂意給子女們帶孩子。他們的中心就是自己的子女,當自己的子女茁壯成長不依賴他們的時候,他們的重心又延續到子女的子女。

這是無私的一代人,由於子女個數的急劇減少,計劃生育下的孩子們,享受了前人從未有過的待遇,父母的愛意集中在自己身上,一切為後代繁衍準備的資源也統統傾斜於己,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急劇上升,可謂最幸福的一代。

而當社會發展到當下,現在的年輕人和父輩們在養育子女上又有哪些差異呢?

首先是傳統觀念對自己的影響逐步變得薄弱。雖然父母還是希望自己能早點生小孩,能為人父母;但整個社會環境已經變得包容起來,尤其是大城市,選擇丁克並不會有街坊鄰居和親朋好友指指點點,社會壓力小了不少。

然後是自我意識的覺醒。現代的年輕人,尤其是接受長時間、多元教育的年輕人,對自我、對世界的探索慾望越來越強烈。人生的意義不僅僅局限於「兒孫滿堂,闔家幸福」,人人有著自己的追求,願意去追逐夢想,尋找自認為真正的人生意義。而在年輕時候生兒育女無疑會因為佔用資源而降低自己夢想實現的可能性。

最後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我覺得是自我意識提升而帶來的「自私」。可以說相比咱們的父輩,我們算是很「自私」的一代人。這種「自私」一方面體現在不願意因為生育而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體現在不願意為了國家整體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具體來闡述一下,由於多媒體和互聯網的發展,整個社會可以說是越來越透明了。在過去,底層的老百姓其實是不知道上層的富豪權貴是如何生活的,所以才有農民幻想皇帝用金鋤頭挖地的笑話。但現在,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微博抖音,明星們的一舉一動,富豪二代們的日常生活,突然一下子湧進自己的世界。

自己還是矮矬窮的自己,但你看到的世界已經不再是那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世界,而是一個消費主義至上,物慾橫流的世界。

羨慕、嫉妒、不滿、焦慮、憤恨。類似的情形接踵而至,淹沒了原來的自足自得,取而代之的則是四個大字「我也想要」

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浮躁而透明的社會總是驅使年輕人幻想擁有超越自己階層的生活」。在知乎上這一點感觸尤為明顯,最典型的就是農村出身的清北985在一線城市由於錯過了最佳上車機會而無法買房立足,怨天尤人,痛罵時代。

一線城市的優質資源,在中國這個十幾億的市場下,永遠都是上層階級才享受得起的,不僅現在如此,唐宋明清也是如此。從時間跨度來說,這才是常態,而十幾二十年前,依靠奮鬥而不是出生就能大獲成功,跨越階級,那只是動蕩十年帶來的「紅利」而已,而非常態的紅利就像風口一樣,稍縱即逝。

但大部分年輕人認識不了這一點,他們只抬頭看到了超越自己階層的生活,卻沒有低頭看自己雙腳紮根在何處;所以慾望和現實的巨大衝突讓自己痛苦不已。

自己的慾望尚未得到滿足,又怎麼會安心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勤勤懇懇地為下一代付出呢?

更何況和過去相比,新生代父母們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不願意自己的小孩在起跑線落後於人,不願意自己的小孩未來生活質量比自己還差,所謂見識過陽光之後就難再忍受黑暗。於是乎要麼不生,要生就得生一個世俗意義上牛逼的孩子(望子成龍),並在教育階段的投資越來越龐大,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越來越多。

所以說,生育小孩是一件「高級奢侈品」,它會給你帶來精神上其他物質無法取代的快樂,但相應的付出也是龐大的。

物質條件的門檻已經如此之高,那還有其他因素比如:自己一直不喜歡小孩的、覺得自己還是個寶寶為什麼還要生寶寶的、自己沒有信心當好父母乾脆不當的、對象都找不到和誰生孩子、現代人生育能力下降、LGBT群體等等。

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生育太正常不過了。

我很好奇未來國家能有什麼法子來改變出生率,立法?減稅?獎勵?宣傳洗腦?

願你我在以後選擇時,能更輕鬆一點。

不過,我還是想當兩個孩子的爹。

:)

(圖文首發於同名公眾號:陳才源)


推薦閱讀:

如何回應身邊那些奇怪的現象?(個人胡說版)
人類社會面對的真正矛盾是什麼?
莫名其妙的漸行漸遠
社會、現實、黑暗、道德、利益、愚昧
梁歡批馬東犬儒:我們該以怎樣的姿態,活在這個犬儒主義盛行的時代?

TAG:生育 | 社會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