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明軍敗於分兵,古戰爭分進合擊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薩爾滸之戰明軍敗於分兵,古戰爭分進合擊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關於古代戰爭的分進合擊戰術,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明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戰。後金軍以劣勢兵力,殲滅明軍四路大軍中的三路。坊間流傳的那句努爾哈赤的名言:「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似乎給分進合進這種戰術判了死刑。那麼,分進合擊真的不是什麼好的戰術選擇嗎?

其實,戰術就像弓刀槍錘等冷兵器一樣,有的適合遠攻,有的適合近戰,必須區分具體情況,才能判斷這種戰略戰術是優是劣。筆者對採取分進合擊戰略戰術的著名戰爭,作過一個簡略的統計,以下兩個表格,分別是勝敗的兩種統計結果。

表一:

表二:

從這個數據來看,採用分進合擊的戰略戰術,對戰爭結果的影響基本是五五開的。分進合擊戰術的優勢在於:一是能夠有效牽制敵方兵力,使對手應接不暇,這是分進合進戰術的核心和靈魂。二是能夠迷惑敵軍注意力,拉大敵方防守正面寬度,迫使敵方攤薄防守兵力,進而創造進攻機會。三是能夠增強己方兵力機動性,提高後勤保障的可靠性。四是各軍能夠互相兼顧,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危險。古代戰爭指揮通信手段有限,長距離後勤補給效率低,單位地理區域的補給輸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組織大規模進攻時,古人往往習慣把大軍分開,以分擔指揮、後勤的壓力。但這種戰術也存在劣勢,一是指揮協同不方便,容易散而致亂,薩爾滸之戰明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諸路幾乎沒有協同。二是兵力分散,給對方提供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要想使這種戰略戰術發揮最大效能,就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原則,才能最大可能地爭取勝利:

一是兵力配比要恰當合理。分進合擊不代表平均分配兵力,而是有主有從。以東西魏小關之戰為例作一分析。537年東魏丞相高歡率14萬大軍進攻西魏關中,大軍分為三路,北路主力10萬人左右,威脅關中東北的蒲津渡;中路前鋒軍1萬人,進攻關中的門戶潼關;南路偏師3萬人,從山路進攻關中的東南。東魏的戰略考慮是,主力軍和偏師南北兩面吸引西魏的主力,迫使其兩面分兵,而以戰鬥力最強的前鋒軍直搗長安,長安一破,南北兩路再進行決戰。這個分進合擊的安排基本合理,唯一的失誤是前鋒軍太少,只有1萬人。西魏兵雖少,但也有數萬之眾。主帥宇文泰抓住東魏這個失誤,棄南北兩線於不顧,抽調6000精銳騎兵,晝夜兼程殺奔潼關,以突襲的方式擊潰東魏的前鋒於小關。東魏前鋒一敗,南北兩路沒有戰機,遂敗退。

二是主次轉換要靈活機動。分進合擊的要旨是分散敵軍兵力,故而雖然己方諸路部隊任務不同,但在一定條件下,偏師和主力也要靈活地轉換,力求藉助」分進」這個槓桿,發揮出每一路兵力的最大優勢。以劉裕滅後秦之戰為例。晉軍兵分六路進攻,其中有三路打到關中外圍,兩路是王鎮惡和檀道濟的主力,第三路是沈田子所部萬餘人馬。後秦大軍集中力量對付王、檀二部主力,雙方一時僵持不下。作為牽制的沈田子遂反客為主,向長安方向發起猛烈攻勢,迫使後秦軍主力不得不調頭來救。這個漂亮的主次轉換,使得晉軍主力壓力大減,得以迅速殺進長安,完美地達到合擊的效果。

三是諸路配合要緊湊密切。分散兵力,並不是任性地亂分。諸路部隊,要麼構成戰略上的配合,要麼構成戰役戰術上的協同,否則分散兵力就成了各自為戰。晉滅吳、隋滅陳和淝水之戰的戰略安排都是分進合擊,而且進攻方向也都大致相同,蜀地一路順流而下,中游荊襄一路配合進攻,淮南方向作為主攻。結果,同樣的戰略戰術,只有前秦敗了。

這並非秦軍戰鬥力不行,而是前秦所謂的分進合擊戰略出了問題。東晉的國防兵力比較獨特,受制於門閥共治的政治條件,荊州的兵力不受中央指揮,長期和揚州的中央軍各自獨立。前秦大軍三路分進,和東晉本就各自為戰的荊州兵、揚州兵作戰,戰略上並沒有達到分化對方兵力的目的,反而徒然減少了己方主攻方向的兵力,這就失去了分進的意義。

前秦的主力東路軍在壽陽,中路軍在隕陽一帶,相隔十分遙遠,基本不具備互相支援的可能。壽陽兵力僵硬地粘成一塊,戰術安排極為呆板,幾乎成了孤軍作戰。這使得東晉北府軍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用有限的兵力攥緊拳頭,以孤注一擲的方式取得了勝利。而定勝負於一役,歷來不該是兵力戰優一方的選擇。

四是攻防轉換要快速堅決。分進合擊的諸路部隊,有時要根據戰爭形勢的轉換,合理的調整作戰任務,必要時候,甚至要從進攻狀態就地轉入防守狀態。例如西魏滅梁的江陵之戰,魏軍分兩路一前一後進攻江陵,前軍掃清江陵外圍後,發現長江南岸的梁軍有接應江陵部隊南逃的企圖。魏軍前軍兵力精而少,不足以同時應付江陵城和長江南岸的梁軍,便就地轉為守勢,收渡口之船,封鎖江面渡口,進行嚴防死守,有效地形成關門打狗態勢,實為分進合擊的成功範例。

北宋雍熙北伐則完全違背了這個原則。宋軍分四路進攻,東路軍曹彬作為主力,原本戰略任務是以重兵牽制幽州遼軍主力,好讓潘美與田重進兩路得以進攻幽州側翼,最後達成合攻幽州的戰役目的。

但曹彬部先是因為糧草不繼,從涿州退回雄州就糧。然後聽聞潘、田二部累獲進展,諸將恥於手握重兵而坐地不前,便裹挾著曹彬再次進攻涿州。來來回迴轉換攻守之勢,不僅令宋軍疲備不堪,也給遼軍進行重點突擊製造了機會。可以說,雍熙北伐失敗的關鍵,就是擔當主力的曹彬所部隨意改變戰略部署,導致分進合擊亂了步調。

總之,分進合擊這一戰術,是受限於古代指揮與後勤條件下的正常選擇。但是由於古代缺乏有效的計時、通信工具以及地形識別手段,所以分進合擊戰術的勝敗,往往決定於雙方統帥與前線指揮員的個人指揮和集體配合能力。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分進合擊戰術變得越來越有效。比如拿破崙時代的萊比錫會戰,反法聯軍藉助近代化的鐘錶計時、地圖測繪和遠程通訊技術,打出了一場漂亮的分進合擊,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普通人困死天才」的絕佳戰例。說到底,分進合擊的關鍵要素在於,兵力分進,火力(殺傷手段)合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紀念抗日戰爭平型關會戰80周年:為什麼要打這一仗
《五國海軍條約》的噸位比究竟是怎麼來的?
吹一波毛主席的偉大(再補充)
【馬肯森攻勢.1915.1-1915.3】暗幕前的烏雲
現在1小時打遍全球的美國,曾是忘恩負義的「豬隊友」

TAG:戰爭 | 戰爭史 | 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