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再努力
來自專欄戴蒙德的書房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再努力。
-1-
畢業幾年,漸漸發現曾經的同學之間的差距漸漸顯現,而且這種跡象越來越明顯。不出十年,就會變成難以逾越的鴻溝。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不同?
是因為家庭背景,個人機遇、抉擇的緣故?
但很少有人願意承認,別人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個人思維和努力之間的差別。
有人說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個人的努力在命運的車輪面前,不過是螳臂當車。
與其死命努力,卻落個失敗的結局,不如做個歲月靜好的「佛系青年」。
也有人說人定勝天,「弱者信命,強者抗命」。
只要堅持不放棄,肯定可以擺脫厄運。所以他們總是充滿信心,在哪兒跌倒,就在哪兒爬起來繼續前進。
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巨大,大家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努力結果,在現實面前的杯水車薪。
第二種人不服輸的精神,就顯得更為珍貴。
-2-
大家發現,個人的努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似乎不起多大作用了。所以,在人群中逐漸有「那麼努力有什麼用?最後不還是失敗了」的論調。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選擇正確的方向可以放大你的努力效果。很多人就會認為,沒有選擇到正確的方向,是不是就沒必要再努力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終身成長》一書中,找到了答案:
決定你成長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
作者是卡羅爾·德韋克,她在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是公認的傑出學者。
在對成功的數十年研究之後她發現,我們獲得的成功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正如電影《1942》里張國立飾演的地主說「只要活著到陝西,給我十年,我還是地主」。
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不是他現在所擁有的外在物質,而是他內在的思維方式。
只有堅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會堅持到最後,才會取得成功。
儘管是第一次看到本書,但是其中提到的觀點就像是利箭一樣正中紅心。一邊看,一邊驚呼:原來是這麼回事,怎麼沒有早點兒讀到這本書!因為這些問題實在太常見了。
書中介紹了兩種造成截然不同的人,所展現出的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和成長型。
(1)固定型:相信自己的才能使一成不變的。
我們從小就被訓練成了這種思維模式,學生時代就只有一個目標:考高分,證明自己的優秀。紮根頭腦中的思想,步入社會之後就變成了成功至上。
對於自己遭受的失敗,進而否定整個人生。
(2)成長型:我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提高的。
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距,但更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的。
即使是事情發展不順利時也能擁有這種想要提升自己,並堅持不懈的激情,這就是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身上的標誌。
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在每一次節點會顯示出巨大的推力,而且還讓人覺得理所當然的就該那麼去做。
遇到挫折時,固定型思維者心裡想的是:
「這個世界跟我過不去。
果然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
他們常常會把發生的事當作一個衡量自己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準。可能只是一次小測試沒考好,都會產生徹底的失敗感和無力感。
而成長型思維者想的都是:
「我會更加努力的做好事情。
這次失敗也是一次學習的機會,下次做的更好。」
誰都會遇到糟心的事兒,但只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會把錯誤都歸咎到自己身上,給自己貼標籤,失去信心。
即使多次失敗,他們還是會積極地行動。
-3-
這裡讓我想到了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有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隻跳蚤放進一個玻璃杯,跳蚤很輕易就能從玻璃杯中跳出來。經過測試,他發現跳蚤跳的高度竟達到了它身體的400倍左右。
接著,他再次把這隻跳蚤放進玻璃杯里。不過,這次在杯子上加了一個蓋子。
跳蚤直接撞上蓋子後跌落下去,在多次碰壁之後,跳蚤開始變得聰明起來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跳的高度。
又過了幾天,心理學家發現這隻跳蚤再也沒有撞到過蓋子,而只是在蓋子下面自由地跳動。
於是,他把蓋子輕輕拿掉了,可是跳蚤還是在原來的那個高度繼續蹦跳。之後的觀察中發現,這隻跳蚤還是在那個高度不停地跳著。
它已經無法跳出這個玻璃杯了。
心理學家認為,不是跳蚤的彈跳能力出問題了,而是它的心裏面已經默認了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便不敢再嘗試。
-4-
這個現象在我們生活中十分的普遍,可能是一次面試失敗、感情不順,都會讓人感到沮喪。
認為自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事實證明自己確實不行,那就沒必要再去努力了。
為什麼你不再相信努力?
不相信努力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在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眼中,天才是不需要努力的。
一味強調努力的因素,會削弱自己的能力分量。
其二,努力讓人沒辦法再找借口了。
如果沒有努力,人們大可以說「我本來可以成功的,只是我不想罷了」。而一旦你努力過了,就不能再搬出這一套了。
所以,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在每次的重要機會面前,通常把它看作是巨大的威脅,覺得這可能會暴露自己的不足,要是自己失敗了就會被群嘲。
他們只願意做一些簡單的,容易出成績的事情,這樣有利於保持自己聰明的形象。
常常聽到一些說這樣的話,
「你家孩子聰明倒是聰明,就是玩心太重啦,要是認真學成績肯定會提升一大截。」
「是啊,老師。有人監督的話,他寫作業一會兒就寫完了。」
年齡小可能是自覺性的問題,不過到了高年級就不再是簡單的歸結於貪玩兒了。
因為從小外界給他灌輸的思想就是「我挺聰明的,只要好好學,成績馬上就提起來了。」
在這種自我麻痹下,人會越來越傾向於做那些上手快、馬上見效的事情。
而對於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會多次失敗才會有結果的事情,徹底失去信心,甚至碰都不敢碰一下。
固定型思維模式會限制人的成就,讓人不屑於努力,還會看不起身邊那些努力人。抱著看笑話的心態,等著別人努力失敗後說「早就說過了,努力也不會成功的」。
我們都應該學會改變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把「我做不到」變成「我要做到!」
太在意結果的人,也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卻忽視了更加重要的是,自己要相信自己。
就像《士兵突擊》里,高成談到許三多時說道:
「他每做一件小事兒的時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著。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傢夥!他抱著的是已經讓我仰望的參天大樹了。」
要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抓住每一次的機會,不管它有多小。
只要有一線希望,我也應該盡去全力去爭取,不是為了別人的讚許,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拚命努力的自己。
=======
感謝閱讀,我是戴蒙德,重度讀書愛好者,多平台簽約作者。
參與制作的線上讀書專欄,一經推出銷售額破700萬。公眾號 戴蒙徳 ,daimengde22。
歡迎加我,進讀者群。
推薦閱讀:
※在職場上,哪些話不能隨便說
※面試季2:如何才能讓自己在嚮往的互聯網公司面試脫穎而出呢?
※「職場」是個技術活?你還是太幼稚了……
※神一樣的尬聊!當親戚問「你是幹什麼的」
※這不叫努力,這只是重複勞動_職場修鍊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