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觀不同能在一起嗎?
01 Question
卡卡今年31歲,坐標北京,她在這裡出生和成長,現在自己創業做瑜伽工作室。工作室大概做了有兩三年,現在也有比較多的回頭客。所以卡卡開始籌備她在北京的第二家分店,事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
而卡卡作為創始人也是最大的股東,收入自然也是水漲船高。去年她收入了自己人生當中第一一個100萬。收入上漲之後當然消費也升級了,卡卡給自己換了新車,去國外旅行,也買了不少奢侈品化妝品和包包。
最近朋友給她介紹了一個同歲的設計師,在一個互聯網公司做UI設計。這個男生比較害羞,靦腆。接觸了幾次之後,卡卡就覺得這個人還是很誠實善良,比較靠譜。所以對這個人的好感增加了幾分,心裡也基本上認定了這個人。
但是與此同時,卡卡有一個很大的擔心。通過和這個男生日常的幾次接觸以後,她發現這個男生是一個很節儉的人。
衣服來回似乎就是這麼幾件T恤,出去吃飯也不會點很多的菜。除了兩個人第一次的約會,其他的時候也就控制在三個菜,兩個人吃基本上也沒什麼浪費。
但是這個男生在他的設計領域從業時間比較長,非常的資深,在他所在的互聯網公司職級也比較高,收入可能還不比她少。所以卡卡就存在著一個擔心——他們兩個會不會因為消費觀非常的不一致,導致未來的感情當中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和隱患呢?
02Analysis
消費觀是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因為兩個人在一起少不了要共同花錢。那麼,是不是消費觀不一致,兩個人未來的感情就必然會存在問題呢?而擁有不同消費觀的人,又要怎樣降低他們倆的感情風險呢?
從我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很多時候大家在說到消費觀不同這個問題上,會過於的把結果妖魔化。
其實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性本來就非常大。你怕冷,他怕熱,你喜歡吃甜,他喜歡吃辣。甚至女生內部的差別就很大,有人用SK-Ⅱ,還有人用大寶。更不要說男人和女人的差異性。
所以首先要認識到,男人和女人之間存在巨大差異性,這個差異性可能在方方面面。可能是你們吃飯的口味,可能是你們對運動的需求,可能是你們對旅遊的偏好,這其中就包括了你們消費觀的差異。
但是,差異並不一定帶來衝突,也並不是有差異的兩個人一定沒有辦法和諧相處。
比如你逛街他看球,這是一種各自修行的相處方式。而你逛街,他陪你逛街,他看球,你陪他看球又是另一種相互適應的相處方式。
所以當這個問題變為兩個人消費觀不同且可能存在巨大差異到時候,這種差異並不一定會升級為你們兩個人的衝突和未來感情的隱患。因為在面對這個差異的時候,其實可以通過一種求同存異的方式,把這個差異做一個化解。
03 Answer
所謂的求同存異,實際上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求同。
兩個人當中,能不能有一個人接受對方的差異,並且主動的將自己原來的狀態調整到一個能夠和對方共振的頻率。
就好像我們剛才舉的例子,一個男人去陪女人逛街,或者說一個女人陪老公陪男朋友看球。而在卡卡的例子里,就是現在的這個男朋友,有沒有可能逐步開放他那種比較節儉比較低碳的生活方式,進入到一個更享樂的和卡卡一樣的狀態。或者說卡卡有沒有可能適應她男朋友這樣的低調而簡單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兩個人嘗試的求同。
如果這一步做不到,那麼兩個人能不能在各自觀念不同的領域,不干涉對方的獨立態度,也不影響對方的生活方式。對於卡卡的情況,雖然這個男人比較節儉,但是他也能夠充分的理解你,當你用自己的錢去買包的時候,他不會對你橫加干涉,甚至在需要討你歡喜的時候,也會送給你你想要的比較奢華的更能顯出物質價值的禮物。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兩個人就是成功的做到了存異。
總結
不管是求同還是存異,只要能在情感關係當中做到了其中任何一種,都可以化解兩個人在某一些具體問題上的差異,把兩個人的相處狀態去衝突化,轉換成一個和諧而穩定的狀態。
很多時候我們在判斷和一個男人交往的合適度的時候,會特別受到這些差異性的影響。
求同存異這四個字帶來的兩個方向,能夠很好的指引我們去做判斷,能夠明晰這些差異給我們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
推薦閱讀:
※官員巨額公款消費為何難於遏制?
※肉鬆麵包里竟然不含「肉鬆」
※境外數十萬商家接受手機支付,中國銀行業創新力不足該反省
※黑導遊故宮周邊趴活 騙外國遊客到茶館高消費
※傻狗啊傻狗,告訴我怎麼消費這55T豆註銷賬號?
TAG: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