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竟然藏著「第二個大腦」?還和很多疾病相關
來自專欄 TechPunk
你知道嗎,我們的身體上其實存在「第二個大腦」。不是有眼睛有鼻子那個大腦,而是另一套獨立的神經系統。
正是因為這套神經系統太過複雜,所以人們戲稱它為:"第二個大腦"。它擁有大約 5 億個神經元,差不過是大鼠大腦神經元的 5 倍之多;它大約有 9 米長,從你的食道一直延伸到你的肛門。
猜出它是什麼了嗎?沒錯它就是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它嵌在腸道壁上,能控制消化運動。
腸神經系統既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跟你頭頂的那個大腦通力合作。紐約市哥倫比亞長老會醫療中心(Columbia-Presbyterian Medical Center)的邁克爾·葛森(Michael Gershon)介紹說:「腸道向大腦發送的大量信息,都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
直到 19 世紀,科學家們才發現了腸神經系統,這是因為它們遠不如大腦神經脊髓神經那麼明顯。
它們是廣泛分布在兩層腸道組織里的神經網路,屬於自主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又屬於外周神經系統,專門負責控制內髒的運作。
它也是「原始的神經系統」(original nervous system),早在距今 5 億年前的首批脊椎動物身上就已經出現。後來隨著脊椎動物不斷演化,它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甚至有可能是它促進了大腦的形成。
消化本就複雜,所以才會進化出一套專門的神經網路負責調控。腸神經系統不僅可以控制食物在胃中的機械混合、調節肌肉收縮從而讓食物在腸道中移動,而且還能維持腸道不同部位的生化環境,維持消化酶工作所需的正常酸鹼度和化學組成。
腸神經系統沒有那麼多的神經元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人們吃的東西有時候對身體有害,此時腸神經系統就會像皮膚一樣將細菌病毒等阻隔在外。
除此之外,它們還會向大腦發送信號,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吃了東西會上吐下瀉。
我們的「第二個大腦」跟「第一個大腦」有許多共同特性。比如它也是由多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組成的,而且也擁有膠質支持細胞。
它也有自己的血-腦屏障,可以讓自己的生理環境維持穩定。它也能產生種類紛繁的激素和大約40種神經遞質,與大腦中發現的神經遞質屬於同一類型。
事實上,科學家認為腸道神經元產生的多巴胺,就跟「頭頂大腦」產生的一樣多。最有意思的是,人體內大約 95% 的血清素都存在於腸神經系統之中。
大腦中的多巴胺,是一種與愉悅和獎勵系統有關的信號傳導分子。腸道中的多巴胺也同樣是一種信號傳導分子。比如它可以在神經元之間傳送消息,協調結腸肌肉收縮。
腸神經系統里的另外一種信號傳導分子是血清素,它還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感覺良好分子」,因為它可以防止抑鬱,還能調節睡眠、食慾和體溫。
但是它的影響遠不止如此而已。腸道產生的血清素可以進入血液之中,參與修復肝臟和肺部的受損細胞。
它對於心臟的正常發育也十分重要,還能通過抑制骨骼形成來調節骨骼密度(Cell, vol 135, p 825)。
「第二大腦」還能影響我們的心情,腸道會給大腦傳送信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不開心時想吃甜的或是油膩的東西。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第二個大腦」與多種大腦疾病有關比如帕金森症。
帕金森症病因在於大腦中負責生產多巴胺的細胞損失。但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海科·布拉克(Heiko Braak)發現,造成細胞損失的蛋白質團塊「萊維小體」(Lewy bodies),同樣也出現在腸道內負責生產多巴胺的神經元中。
布拉克檢查了死於帕金森氏症的患者體內萊維小體的分布狀況,認為萊維小體其實最早出現於腸道(可能是病毒等環境因素造成的),繼而經由迷走神經擴散至大腦。
與之類似,在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大腦里找到的特徵斑塊或纏結,也同樣存在於他們的腸道神經元里。
我們知道,自閉症患者也容易患上腸胃病。科學家認為,引起這類腸胃病的,正是那些影響大腦神經元的基因突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