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太平洋戰爭(三十)新幾內亞打仗難(三)
來自專欄水雷屋雜談
-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轉載必究
- 這次是日軍南海支隊的撤退與麥克阿瑟的北伐
上回說到日軍進攻米爾恩灣失敗後撤退,這是1942年8月的事情。就在同一個月,鄰近的索羅門群島上也爆發了戰事,8月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索羅門群島上最大的島嶼-瓜達爾卡納爾島,與日軍展開了長達近六個月的陸海空鏖戰。同一時間的新幾內亞島東部、盟軍也漸漸掌握了戰爭主動權開始反攻。
上上回講的那些日本工兵在進佔科科達村後繼續向南推進。8月18日起,正牌南海支隊主力帶著大約半個月的口糧在東新幾內亞北部的登陸場上岸,不知道為什麼這次日軍沒有盲目自信,還給支隊長堀井富太郎少將手裡多加了一個原屬第五師團的步兵第41聯隊,南海支隊成了一支8000多人的部隊。
穿越歐文斯坦利山脈的道路非常糟糕,前三分之一可以坐汽車,中間三分之一只能用馱馬,最後三分之一只能步行,據說最狹窄的地方只能容納一人通過。南海支隊就在這樣的路上一路向南。
南海支隊除了作戰就是修橋補路,終於在9月5日從海拔兩千米以上的歐文斯坦利山脈缺口沖了出去在9月10日開始攻擊,南邊的第21澳大利亞旅總共就三個營九個連,怎麼架的住日軍幾千人禍禍。好不容易從第25澳大利亞旅召喚來兩個營的援軍,且戰且退算是穩住了陣地。
9月16日,日軍推進到伊奧利伯(ioribaiwa),距離莫爾茲比港僅有大約50公里,誰都沒想到的是,這裡是新幾內亞島上日軍進攻的終點。
戰鬥的情報源源不斷發到麥克阿瑟的辦公室,基本上全是日軍勝盟軍敗,這麼下去別說return了,搞不好過兩天還得out一次。沒有辦法,老麥只能從澳大利亞運兵,陸續把第16澳大利亞旅,和美國第三十二步兵師的126、128兩個團運上新幾內亞島。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麥克阿瑟的運氣時好時壞,這次算中了頭彩。
我們把目光稍稍移開,轉向索羅門群島最大的海島-瓜達爾卡納爾島。南海支隊在新幾內亞修路的時候,瓜島上來了美國海軍陸戰隊把日本機場給搶了。百武司令官把一木支隊運上島去進攻,沒成功。太平洋戰爭開始到現在,日本陸軍指哪打哪兒,只有打著費勁的,沒有打不下來的,怎麼到了瓜島就不行了呢?
第十七集團軍本身兵就少,同時在新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兩線作戰十分吃力,高層開會一合計,派遣之前在荷屬東印度作戰的川口支隊再攻瓜島,又把第二師團轉隸到第十七集團軍的作戰序列中,看看新幾內亞和所羅門哪邊吃緊就往哪邊送。沒成想,川口支隊的進攻也失敗了,瓜島就像上市後天天跌停的垃圾股,已經砸了兩個支隊上去,說什麼也不能隨便放棄,給日本陸軍套了一個牢。
南海支隊成功佔領伊奧利伯的第二天,日本陸軍又從荷屬東印度調遣第二師團河第三十八師團來幫忙。這回百武的方向相當明確:第一是用第二師團奪回瓜島,第二是把第三十八師團當作機動部隊和預備隊,等瓜島作戰成功在打莫爾茲比港的主意。
新幾內亞島上的南海支隊怎麼安排?不好意思,現在瓜島吃緊,你們先往後稍一稍。
不光是其他戰場的影響,就在新幾內亞東部,喬治肯尼少將領銜的陸軍第五航空軍一點沒閑著,戰鬥機和轟炸機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起飛,不斷騷擾日軍後方。多說一句,第五航空軍騷擾日本人的傳統延續至今,現在日本的沖繩人沒事老反對嘉手納空軍基地的美軍擾民,這個基地里就有第五航空軍下屬的部隊。從莫爾茲比港開著p-40戰鬥機截擊日本轟炸機的第35戰鬥機大隊,今天也鳥槍換炮換上了f-16駐紮在日本青森縣,真是神奇的循環哇。
言歸正傳,撤退對南海支隊來說也並不是壞事兒。9月初的南海支隊每人每天只有三兩多米可以吃,再加上熱帶叢林傷病帶來的非戰鬥減員讓這個支隊實力大減,對面盟軍的持續增兵讓莫爾茲比港及其周邊成了一座大軍營,如果繼續進攻,堀井的結果很可能跟瓜島上的一木、川口兩支隊相同。
9月26日,南海支隊主力奉命沿著科科達小徑撤退,在更早些的時候第41步兵聯隊就已經奉命後撤了,這也是日本陸軍在東新幾內亞戰役(美方稱巴布亞戰役,兩邊對於戰役名稱和戰區劃分有分歧,我就直接把在這個島上的事情放在一起了)崩潰的開始。
把視角拉高,盟軍在所羅門和新幾內亞的一系列行動有點像圍魏(瓜)救趙(莫),之所以說看起來像而不是的原因是圍著圍著就把魏給吞了,當然這都是後話,飯得一口一口吃,路也得一步一步走,戰爭的主動權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
日軍撤了是好事兒,麥克阿瑟修正了之前的北伐計劃,重新安排了三條北伐線:第一條按原來的計劃沿科科達小徑進攻,第二條是用小股部隊,不走科科達小徑,另尋他路穿越歐文斯坦利山脈迂迴,第三條是從米爾恩灣出發,從海上機動至新幾內亞島北岸。行動指揮官也不用什麼澳大利亞防空旅長,換上了自己的愛將羅伯特艾克爾伯格少將。
這位艾將軍去過亞洲很多次,早在1918年一戰結束後就參與干涉蘇俄內戰,隨後駐派菲律賓和中國,可以說是個亞洲通,1942年8月來到新幾內亞當了美國陸軍第一軍軍長,這個軍是正兒八經的corp,不是日本的那個實際上是集團軍編製的「軍」(army)。
澳七師師長亞瑟亞倫少將是個比較倒霉的人,二戰開始後帶著部隊在北非讓隆美爾折騰的夠嗆,後來到了希臘抵抗軸心國軍隊的進攻,德國軍隊頭比較鐵,澳新軍團光俘虜就被抓了一萬多。澳大利亞兵歷經千辛萬苦回到祖國備大展拳腳施展一番,麥克阿瑟說沿科科達小徑進攻比較難,俺們美國兵沒打過仗,還是你們澳大利亞人辦事我放心。
官大一級壓死人,亞倫長官只好指揮手下的16和25旅沿著科科達小徑開始漫漫征程。起初比較順利,留下來的小股日本兵實在餓的不行撤到歐文斯坦利山脈以北去了,澳軍在行軍中時有看到被拋棄的日本兵屍體,那是因為南海支隊在撤退途中拋棄了傷員……熱帶疾病對人是公平的,日本步兵遭殃澳大利亞步兵也會遭殃,死了的也就痛快了,活著的還得犯難,在行軍過程中,大兵剛舉起手還沒來得及喊出「報告長官我想拉屎」,屎湯子已經從短褲里淌到腳後跟……
除了10月底的小規模衝突外,澳軍的總體行進還算順利,11月2日光復了無人駐防的科科達村。
剛才說計劃的第二部分是在新幾內亞島迂迴一下子,這是麥克阿瑟北伐計劃中最失敗的地方,計劃有多失敗呢?咱們稍微往前倒一倒,說澳七師沿著科科達小徑行軍的時候,美軍第三十二師第126步兵團奉命另闢蹊徑迂迴敵後,126團抽調了一個營和其他精幹,組成了一支900多人的探險隊向山進發。
雖然有空中偵查、無線電引導和空投補給,這支部隊還是倒了血霉。除了和熱帶雨林、泥沼作鬥爭之外,肆虐的蚊蟲還傳播瘧疾、登革熱和其他叫不出名字的熱帶病。進入歐文斯坦利山脈後,陡峭的山脈和晝夜溫差也讓大兵們倍受折磨,艱難的行軍雖然讓很多士兵丟棄了自己的裝備,可是對日軍的恐懼讓他們不敢掉隊,這麼一路擔驚受怕走了四十多天才成功穿越歐文斯坦利山脈,半道上指揮官吉爾德斯中校又是受驚又是受累,一下子犯了心臟病,只好送回莫爾茲比港休息。
到了11月底,已經是半人半鬼的探險隊終於走出了大山和叢林。最絕的是這四十多天別說日本人,就連個日本鳥都沒見著,人家日本人壓根就沒往這裡來。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來到預定位置,兄弟部隊早就部署完成了,除了消耗物資,削減自身戰鬥力和增加野戰醫院負擔之外,連嚇一嚇日本人的目的也沒達到,唯一可能得到好處的是部隊的副指揮官扶了正……
以上是被稱為卡帕卡帕行軍的倒霉故事。
三路北伐里最後一路從米爾恩灣出發,由海路抵達新幾內亞島北部,這一路是麥克阿瑟北伐最有亮點的一路。
為了從海上進攻新幾內亞島北岸必須確保goodenough灣的制海權,所以得奪取對岸的島,要奪取這些島必須依賴米爾恩灣的機場提供空中支援,這就是美軍搞建設的目的。這好比買了個擺設可沒有合適的盒子,又去商店買了盒子之後發現放盒子的柜子不合適,打了新的柜子房間卻放不開,那麼新買套大房子裝這柜子。
房子有多大呢?莫爾茲比港的新港口建成後每日可以卸載四萬五千噸左右的物資,米爾恩灣的機場完成後儲備的物資可以保證供應120天。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大家還沒忘的話,日軍南海支隊主力上島前攜帶了大概吃半個月的口糧。
美軍這麼打仗除了出手闊綽還有章法可循。比如後來進攻休恩半島必須確保丹皮爾海峽,所以登陸了新不列顛島島等等等等,美軍在進攻一個地方的時候會在之前進攻目標位置一定範圍之內的另一處要地作為支撐點,以便進一步發揮制空和制海優勢,為進攻製造便利條件。
之前講米爾恩灣戰役的時候,說半道上有300多日軍癱在goodenough島下不去,米爾恩灣打完也沒忘了這些人,用潛艇給島上這些人送點補給啥的,萬萬沒想到10月22日開始,澳大利亞人派一個營上了島,後來陸陸續續來了不少美國工兵,繼續在島上搞建設。日本海軍第八艦隊一看狀況不妙,得把人接回來,潛艇和驅逐艦裝不下,運輸船走得太慢,所性調了艘1917年造的輕巡洋艦天龍把島上剩餘的海軍特別陸戰隊員接回來。
確保了海灣安全,盟軍開始陸續將士兵從海路運輸至新幾內亞島北岸,與穿越科科達小徑的澳軍齊頭並進(這時候126團的探險隊還在山裡頭打轉轉),一點點縮小日軍在布納地區登陸點的距離。
推薦閱讀:
※巨艦大炮——太平洋戰爭戰列艦列傳2-威爾士親王
※巨艦大炮——太平洋戰爭戰列艦列傳1
※漫談二戰中的東南亞戰場
※雜談太平洋戰爭(二十八)新幾內亞打仗難(一)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四)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