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家們,真的窮困潦倒嗎?——來自遺產信息的證據

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家們,真的窮困潦倒嗎?——來自遺產信息的證據

來自專欄輟耕錄

「發明害我。老我、累我、惱我、憂我......磨我耐心,屈我才能」「為自己的卓越才華所害」「窮困、誠實、缺乏保護的天才」「孤獨、蕭索、沒有朋友,科學的殉道者」「結局不是黃金與榮耀,而是譏諷與搶奪」[1].......19世紀,諸如「原子彈不如茶葉蛋」的說法,在英國一時甚囂塵上:在公眾眼中,為英國帶來富裕與繁榮的發明家,形象比所謂的「死肥宅」好不到哪裡去。即使他們的發明大賣,他們也沒能從中賺到幾個錢。

圖1 左:1839-1841年時,英國成年男子遺囑中登記財產的數量;中,1858年時成年男子登記財產的數量;右,發明家登記財產的數量

這些浮於表面的說法,也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史學者。從Mokyr到Clark,一代代追索工業革命起源的學者,在讚歎當時發明家成就的同時,也紛紛感慨非物質激勵的力量。然而,直觀的印象,亦或文學的描繪,在研究歷史時都未必靠得住:發明家,真的那麼窮嗎?Bottomley即將刊出的研究,以Meisenzahl-Mokyr名錄[2]為基礎,整理了工業革命時期700餘名發明家去世時的財富狀況。結果可以一句話概括:搞發明,真的能讓人賺很多錢

圖2 三段時期內,發明家財富相對於常人的倍數

數據來自遺囑登記所[3]。將其中發明家的遺產信息整理出來,就得到了表1:18世紀的英國,去世時留下財產不到200英鎊的[4],幾近成年男性人口的90%。然而,在發明家群體中,這個比例不到30%[5]!接近60%的發明家留下了超過1000英鎊的遺產;這個數字,在整個社會中足足可以排進前5%。此外,隨著工業革命推進,他們的財富狀況變得越發優越:財富在社會均值4倍以上者,佔比從19世紀初的34%,上升到後期的71%

圖3 發明家本人的財富(橫),以及發明家最富有的兄弟的財富(縱)

然而,還有一種可能:這些發明家的財富不是源於發明,而是源於繼承。為了檢驗這一點,作者尋覓了名錄中發明家兄弟的遺產信息[6],並與發明家本人的財產做了比較。結果顯示:有71%的發明家,遺產比最富有的兄弟還要多;即使只考慮有兄弟成為律師、醫生、軍官等高收入職業的發明家,他們在兄弟中最富的概率,仍然達到67%。考慮出生順序,不會影響這一結果。總之,搞發明不會窮三代。工業革命越往後,發明致富的案例越多。

[1] 分別來自狄更斯《小杜麗》、倫敦藝術和科學期刊、商人雜誌等出版物。具體出處,請見原文第1頁注1、2。

[2] 目前最全的英國發明家名錄。具體請見Meisenzahl, R. R., & Mokyr, J. (2011).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on in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centive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Revisited (pp. 443-479).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由於遺囑的可得性問題,文章去掉了極少量用假名發表或移民海外的發明者。

[3] 有關土地、債務等項目的調整問題,請見原文5-8頁。

[4] 立遺囑的財產門檻是5英鎊。

[5] 注意:這仍是一個低估的結果。有的發明家依靠發明積累了財富,然而,由於運氣不佳或開支奢侈,在去世的時候沒能留下什麼財產。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電報的發明者William Cooke:僅僅是賣掉專利這一項收入,就給他帶來了90000英鎊財富,外加在電報公司的一筆股份。然而,遺囑顯示:在去世的時候,他只有18英鎊的財產。

[6] 只有143名發明家的兄弟的信息還能檢索到。

參考文獻:Bottomley, S. "The returns to invention during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Forthcoming,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推薦閱讀:

我所經歷的三次工業革命
【中國經濟史. 論文分享】林毅夫: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怎麼看文一先生新書《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
改變世界的革命 | 世界海權變遷史:英國篇(五)
大清帝國 VS 大英帝國 早於工業革命前的金融革命

TAG:工業革命 | 經濟史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