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我們都誤解孔子和孟子了
我們經常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情節:高高在上的皇帝怒髮衝冠,指著剛才振振有詞冒犯自己的臣子,大呼一聲:來人,把他拖出去斬了!
這個時候,但凡有氣節的臣子,都會說出一句: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這句話已經成為我們認識古代封建專制社會的一面鏡子,君權是絕對的,大臣永遠處於弱勢。
而這種君臣關係脫胎於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學說,於是,作為儒家思想開創者的「至聖」孔子和「亞聖」孟子,也就成為維護封建專制的代言人。
可是,孔子和孟子表示,「這口鍋我們背不得啊!」
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荒謬的理論也算在孔孟之道當中,是典型的冤假錯案。
當然,孔子說過,君君臣臣,意思是君要有君要的樣子,君要有君的義務,君要有君的責任,反過來臣也一樣。但孔子從來沒有倡導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晏子春秋》裡面有兩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孔子理想中的君臣關係。
有一年冬天,齊景公和國相晏嬰討論國事,天太冷了。齊景公對晏嬰提出個要求,你幫我把那碗熱湯端過來,晏嬰當場拒絕,說,我不是給你端熱湯的臣子。
過一會,齊景公更冷了,再對齊景公提個要求,你幫我把那件皮衣遞過來。晏嬰再次拒絕,說,我不是給你拿衣服的臣子。
齊景公非常生氣,說那你覺得你是什麼樣的臣子?
晏嬰說,我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是跟你討論國家大事的。
用今天的話說,你只有不以對待老媽子對待小丫頭的態度對待我,那麼我在跟你討論國事的時候,才能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才不至於唯唯諾諾,你說什麼我就點頭哈腰稱是什麼, 才能盡到我社稷之臣的責任。
他說的很對,齊景公只好認了。
又是一年冬天,趁晏嬰到鄰國去訪問了,逮著這個機會,齊景公把好不容易農閑時候的老百姓全召集起來,給他自己修建一個遊樂用的大台。
天那麼冷,乾的完全是可以不幹的活,老百姓個個怨聲載道,他們編了歌謠,說在這樣的氣候下,讓我們干這樣的活,生在這樣的國家真是沒法活。
晏嬰在回國的路上,就聽到了這個歌謠,見到齊景公,彙報完外交事務,接著說,我聽到我們的百姓新創作的歌謠了。
接著他把這個歌謠學唱了一遍。
齊景公當然聰明,說:你指的是給我造大台的事吧,我立刻下令停工。
晏嬰領了聖旨,出了宮門,直奔工地,先用棍棒揮向那些老百姓,並惡言相向,說我們的國君讓每個百姓都有房子住,現在他要造個大台你們就如此怨聲載道。
百姓於是都恨晏嬰助紂為虐。
而正在這時,齊景公停工的命令到了。老百姓都說還是我們的國君好,自己知道錯了,自己就能改正。
這兩個故事的後一個故事,說的是臣事君以忠。當面直言進諫上級的決策錯誤,但出了宮門之後,最高的威望,最後的榮譽,仍然歸於君主,而不是炫耀自己,歸功於自己。
而前一個故事說的是君使臣以禮, 如果不符合禮,端一碗熱湯遞一件衣服都不行,更不要說為所欲為的殺戮了。
孔子聽到這兩個故事,專門表揚說,這樣的君臣關係才是合格的君臣關係。
到了孟子,就更不得了。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衣缽,提倡仁政,要求國君都必須是有崇高道德的仁君。
可天底下哪來那麼多仁君?你碰上了昏君,乃至於暴君怎麼辦?孟子明確提出,君主之位,並非神聖永恆的,它是可以改變的,君主個人的品行就是君位去留的標準。
君主如果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臣子,臣子才能成為他的心腹,君主如果對狗對馬一樣對待臣子,臣子就視他為陌生人,而君主如果像對待土顆粒像芥草這種最不值錢的東西的態度,來對待臣子,那麼臣子看你,就像敵寇就像仇人一樣,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這個實在太刺激了,終於把一個皇帝給整惹毛了。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
朱元璋當了皇帝才讀《孟子》,讀著讀著勃然大怒,說這老頭要是活在現在,我是一定不會放過他的。
但孟子的地位早已確定,怎麼辦呢?朱元璋先下令,把國家孔廟中孔子邊上的孟子的像給搬走,然後再明確指示,有敢上朝替孟子說情的人,我用亂箭射死他。
朱元璋還專門找人做一本《孟子節本》,把孟子這本書里他看不慣的上面的這些話,加上我們的中學時代都背過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之類他看不順眼的話,統統刪光。
他把這個《孟子節文》頒布到到全國,讓以後中國的讀書人只允許讀經過他政治審查的節本。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諸子百家在日本受到不同程度的歡迎,但孟子學說在日本長期遭到禁止,因為孟子說可以廢掉壞的君主,改立好的君主,這跟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制是嚴重衝突的。
視天皇為性命的日本人,無法理解孟子的無法無天。
明代一位著名學者就在書里記錄過,當時的日本人來中國買很多古書,而且出的價格很高。
但他們買這買那,就是不買《孟子》,還揚言,誰要了買了孟子,回日本的船就會在海上翻掉。
那時候沒有飛機,中日航行都是靠海,把孟子的書看成了會招災的不祥之物,而且變成了一種聳人聽聞的神話到處傳播,也可以看出,他們對孟子的畏懼與憎恨。
而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孟子獨具的思想光芒。
推薦閱讀:
※你對「儒家思想是東亞的良心」這個觀點有什麼看法?
※「義」不是平等嗎?讓我們從自治說起|城與邦
※讀《史記孔子世家》有幾處不理解的地方?
※秦國的崛起絕非法家一家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