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哲學:自我意識的本質

深度哲學:自我意識的本質

來自專欄陽光下很閃

要談清楚自我意識,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我,什麼是自我。

當然熟悉我的讀者知道,我絕對不會清談某個不存在的概念,所以即便是我和自我,我一定會給予指實,也就是說它們一定代表我們現實中可見的存在。

我們先來看一個句子:我要反思自我。在這個句子中,我是一個主體,自我成為了一個客體。你不能說:自我要反思我。這個就不對了,很彆扭,有一種反客為主的感覺。所以在這個裡面,自我是我的客體,是一個對象,既然是對象,肯定就是表象,既然是表象,肯定就屬於四重根體系中的一列,也就是說自我這個東西一定屬於四類客體中的一類客體,而我呢,也屬於認識主體中的某一類主體,那麼究竟分別指代什麼呢?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回顧一下四重根體系。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整個四重根體系是這樣的,如下圖:

很明顯看到,屬於人的四類認識主體的部分,這個肯定代表我,因為是我在認識,是我在反思自我,而屬於自我的部分,因為它是對象,屬於客體,那麼顯然就是主體意志,因為概念,時空,物質,這些都是外在的表象,而不屬於自我的部分。當然這裡概念有點特殊,因為它只有在首尾兩端的時候連接外在表象,也就是說當你看到某個具體的東西的時候,你將其抽象成概念,比如看到一個蘋果,現實的蘋果和概念的蘋果這就是屬於外在的,但是蘋果馬上又可以跟腦子裡的水果這個概念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內在了,但是最終任何概念都必須落實到一個具體的現實中的物質之上,才有其真值的意義,因此概念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對外的,雖然大多時候它都是以思維的形式對內的,但概念的本質作用還是要通過對外來體現的。

因此,所謂我就是指認識主體即:自我意識、感性、悟性、理性。而自我則是指:意志主體。那麼我們替換一下「我要反思自我」這句話,那實際上就是這樣:

「認識主體」反思「主體意志」

這個句式,就非常清晰了揭示了人類的本質秘密。一般我們說自我,就好像這個東西是一個外在的東西,是一種超越性的審視,即通過外在的一種審視,比如通過把自我想像成他人,把他人想像成自我來進行審視,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這裡面這個他人,還是指的自己。也就是說,當我說出:我要反思自我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就變成兩個,我現在就要說明,這兩個都是你的東西,究竟是怎麼重合在你身上的,又是如何被你分開來考慮的。

因此現在我首先要把它分開來談,然後再將其合併。你可以形象的理解為,我現在要用文字表述把一個人的靈魂抽出來,然後再把靈魂重新放回人的體內的——這樣的一個過程。

實際上,在認識主體裡面,自我意識的功能非常唯一,它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偵測主體意志的情況,就像一個溫度計一樣,實時的反應這個主體意志是什麼狀態,你可以理解為就像奧特曼胸前的能量燈(實際上就是個紅燈泡),這個燈就是自我意識,一種狹隘的自我意識,它的全部作用就在於反應主體意志的狀態,這種狀態通常我們把它稱之為——情緒。這個非常好理解,最直接的就是當你身體健康的時候情緒都非常好,如果生病了,情緒肯定是低落甚至煩躁抑鬱,因為身體的狀況直接關於到主體意志。

人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是這些情緒歸結起來,其實就是慾望,任何情緒都是慾望的表現,也就是各種想要和不想要,比如你說,我今天很煩,你不要跟我說話。你看這就是一種慾望,無非是不想要什麼,和想要什麼,至於導致你很煩的原因,那也必然是一些慾望沒有達成。如果有人辱罵了你,你產生憤怒的情緒,那這也是一種慾望,而這些情緒的實質都是主體意志的狀態,也就是一種動力,或者說生命力的狀態。自我意識就干這個事情,像一個忠實的管家一樣反應主體意志這個少爺的各種情況。

那你可能會說了,那我直接反思這個自我意識不就好了,去反思這個主體意志幹嘛?它不是忠實的管家嗎,少爺什麼情況,我問它就好了呀。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這個管家的功能非常單一,它除了忠實的或者說愚蠢的反應少爺的情況外,其他事情就什麼都不會幹了。你問他什麼他也不回答。非常莫名其妙,這個在日常總的表現就是,你經常有時候會情緒很差,或者又有時心情(情緒)很好,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原因,再比如,女孩子來大姨媽的時候,心情都會很差,因為身體不舒服,這種不舒服直接影響的就是主體意志,而自我意識忠實的反應主體意志的情況,那麼情緒方面自然就是煩躁不安一點就燃。

因此,我們不能反思這個自我意識,因為自我意識所反應的這個情緒,本身就是幫助你認識這個主體意志的,只是說,認識非常不清楚,很莫名其妙,讓人摸不著頭腦,問他什麼,他都不說,你很想把這個管家給開除了,但是當然這個是做不到的,因為這個自我意識管家就是你的一部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依靠同是屬於認識主體的另外三大認識能力來幫助你認識這個主體意志。

那麼問題就來了,朋友們。

這三種認識能力,有兩種,是既可以對內,又可以對外的,那就是感性和理性。感性不僅捕捉外部材料,而且可以捕捉內部材料,捕捉外部材料依靠外感官也就是我們的五官,捕捉內部材料則依靠內感官,比如心慌,心痛,這就是一種內感官造成的感覺,大多數原因可能是心肌缺氧,人失戀的時候就很容易有這種感覺,或者遇到一些重大的挫折,但這不一定代表就會有情緒,當然這裡是很難區分的,因為如果心肌缺氧,那麼主體意志肯定受到波動,那麼自我意識也就自然會產生情緒,同樣的反過來,如果情緒受到干擾,說明主體意志發生波動,那麼又會導致心肌缺氧,這個也是很常見,比如你憤怒的時候,全身顫抖,心跳加速,這些都是屬於感性的範疇。再舉個例子,有些人遇到危險,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身體,大腦一片空白,那一刻沒有任何情緒,主要發揮作用的就是感性和悟性,外感官一下吸收了太多的材料,悟性也還來不及展開只是分析了當下的情況,內感官也同時獲取了大量材料,依舊肯能表現為全身肌肉顫抖,心跳加速,那麼緊接著就是主體意志的狀態波動,自我意識感知這一狀態產生情緒,這個情緒就是恐懼,然後因人而異,一段時間以後,悟性開始更大範圍的展開,理性開始發揮作用,於是分析情況,採取措施等等。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用心靈這個詞,或者古時候認為人的靈魂在心裡,因為心臟作為整個身體的供血中樞,它是最直接最簡單粗暴的反應你的身體情況的,反應的方式也很簡單,無非就是跳的快和跳的慢以及頻率的穩定性,而大腦則是沒有感覺的,因為感性就在我們的大腦裡面,感性是無法感受自身的。

我之所以舉這些例子來說明,就是消除一個誤區,我們一般都會以為感性是情緒,比如這個人很感性,就是指他比較情緒化,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說一個人感性,本質首先是說他比較細膩,也就是指他的內外感官獲取材料的能力比一般人要強,僅此而已。當然一般這樣的人的情緒也更容易波動,但是顯然這是可以控制的,細膩歸細膩,情緒也可以完全不波動。這我就不舉例子了,相信讀者都可以理解,生活中也能見到這樣的人,或者你本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做了以上區分以後,我們才可以說到重點,感性和理性都是既可以對內,也可以對外,但是只有悟性,完全是對外的,尤其在我們處於清醒的時候,而恰恰是這個完全對外,則是核心關鍵。理性和感性既可以對外又可以對內,而且其產生表象的場所完全在我們的大腦,因此如果我們通過這兩大認識能力來認識主體意志,那麼得到信息將非常有限,我可以列舉一下我們所知道的信息:

  • 感性:內外感官獲取材料形成感覺。
  • 理性:外部表象被抽象到大腦中形成思維。
  • 自我意識:情緒或由內外感官所引起。

這就很麻煩了,由於有內外的干擾,也就是主客觀的雜糅,你發現根本沒有一個可以確定的東西,唯一像樣的可以作為依據的是理性,就是思維中的一些概念,這些概念或許可以反映主體意志的一些信息,比如我看到蘋果,不想吃,我看到某個漂亮女孩,想去搭話等等。而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確實一輩子也都是這麼乾的,以為理性可以把握主體意志,於是就總是充分的去想,去反思,或者通過閱讀某些書籍和倫理的教條,通過感覺自己認同這些觀念,認同書中主人公的做法,從而也確定自己的主體意志也是這樣的。

這是大多數人的做法,甚至於由於理性可以在外部獲取成套成套的概念體系,然後按照這個概念體系把自己框在裡面,比如各種守則,法則,理念,規矩——例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等,當然我不是說這些東西不好,好不好放在一邊,我們討論的是,理性是否可以穩穩的認識主體意志。感性我們知道肯定是不靠譜,那麼理性到底靠不靠譜呢?

問題就在這裡,實際上也不靠譜。大多數人的自我,也就是意志主體,都是想像的自我,不是真實的自我,比如我們看到某個英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那麼我們會覺得自己也會這樣,或者說自己不會這樣,但是究竟你是不是這樣,這首先不是理性決定的,只有發生的那一刻,你才知道自己是不是這樣,而發生的那一刻,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什麼呢?

是悟性。因為悟性所對應的因果律以及它的三種高級模式(因果,刺激,動機),才直接決定你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知行合一這四個字,王陽明需要領悟40年的原因,三大認識能力裡面,感性是不靠譜的,理性也是不靠譜的,想要認識主體意志,也就是這個自我,你需要的是悟性,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你的行動,才真正靠譜的說明了你是什麼樣的人。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發現,主體意志是通過行動才能清晰的表現出來的,而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只是針對我的行為所獲得的表象在大腦中的反應罷了,這些表象隨時會因為思維,想像力,記憶而形變,變得不真實,尤其人還最喜歡自我欺騙和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那麼這種形變就會更加厲害。但對於真正的想認識自我的人來說,那麼只有在你做出行為的那一刻,你的自我才是最為清晰的,那個自我才是你真正的確定了的肯定是屬於你的自我。

所以當我們說:我反思自我。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實際上並不是反思自己應該做什麼, 或者哪些做錯了,這不是第一要反思的東西,而是應當反思過往的自己所作出的行為,都說明了什麼,這些行為的說明,就反應了你的主體意志究竟是怎麼樣的,你的每一個行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你的主體意志的直接體現。打個比方你偷了東西,一般的反思是,我不應該偷東西,我真壞,以後我不偷了,這是不好的行為,這種反思是極其錯誤的,因為這種反思其實預設了價值觀,也就是雜糅了理性的內容。

真正的反思是:我發現我偷了東西,這可能說明了某些問題,某些關於我的本質,也就是我的主體意志究竟是什麼樣的,緊接著你要分析你為什麼偷東西,是刺激嗎?還是嫉妒,還是說明了一些其他欲求,這些分析才是緊要的,因為這個行為已經發生了,這是確定的,它是真正能說明你主體意志的東西,如果這裡面有邪惡的成分,那麼你就要想辦法壓制它。善惡這種價值觀的概念對於你的本質來說是無力的,你只有深刻的認識到這些自我的本質,才知道如何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不然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很多人就會覺得,天哪,我居然偷東西,我居然是這樣的人,我不是這樣的人啊,由此陷入一種極端的矛盾之中,其實你就是這樣的人,沒什麼好逃避的,也沒有什麼好驚慌的,但是這不代表因為你發現了自己是這樣的人,就可以肆意妄為,不用負責了,當然你可以選擇這麼做,然而現實社會終會教你做人,因為一般來說,所謂不善的,歸根結底也是不利於自己的,無論是從社會還是自然的角度。不過我也要強調一點,喜歡偷東西並不能說明善還是不善,看處於社會的框架還是自然的框架,在不同的框架意義是不同的,比如布谷鳥更加惡劣,自己不做窩不孵蛋,把蛋下在其他鳥類的窩裡,渾水摸魚,待其他鳥類不明就裡把它的雛鳥孵化出來以後,布谷鳥的雛鳥還要把其他的雛鳥推出窩外摔死。這種行為在人類看來自然是大惡了,不過要注意這是站在人類社會框架裡面來看的。但是今天我們不是你去尋找某種道德,而是真實的面對自己,認識自己的意志主體。

要注意的是,這種反思不是一次兩次就可以做到的,對於主體意志的認識,需要大量的對於自我行為的反思,才能逐漸的得到一個對自我的清晰認識,並且這個清晰程度可以說基本沒有上限。從我以上的表述上,你可以看出,這一過程的難度。這也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認識你自己的全部含義。

怎麼樣,不是很輕鬆吧,蘇格拉底的這五個字,很不簡單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一般人不會告訴你這裡面的奧秘,他只會告訴你一些教條,這個是錯的,那個是對的,你要反思自己為什麼沒有做對的,而做了錯的,至於你的懊悔,痛苦,矛盾,活該啊,這與我何干呢,誰要你做了錯事呢。這是一般人對你的做法,事實上這樣確實也是省時省力的,而且非常好用,有助於社會的整體穩定運轉,雖然並不真的能夠幫助一個人徹底的認識到自己。反而是我這樣的相對來說複雜的講述,有可能引起不好的效果,比如如果某個壞人讀了我這篇文章,他可能感到一種安慰:啊,原來我就是一個壞人呢,那麼盡情的去破壞吧。儘管現實會教他做人,畢竟做一個壞人,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這樣的一個個體很快就會被毀滅掉。然而還是始終會造成一些傷害。那麼你可能會問,那很不公平啊,你的意思不是說有人自打娘胎出來,就可能是壞人,而有人則是好人。

確實是這樣,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首先這種好與壞本來是代表某種價值觀尺度的,其次,即便不考慮價值觀,這也是無關緊要的。因為我馬上就要問你一個問題,讓我們先回到剛才我們開頭說的那句話:

我反思自我。

然後我們現在重新劃分一下門派,這裡面的我是指四大認識能力,而自我是指主體意志,主體意志又通過悟性清晰的展現出來,同時自我意識又忠實的反應主體意志的狀態,那麼把自我意識,主體意志還有悟性都劃歸到自我中,那麼剩下的這個我,還剩下什麼呢?便只剩下感性和理性了。這一下,是不是就回到大家熟悉的概念中來了?這也是雞湯文,職場分析文,各種淺顯心理學,所常用的用來分析人的東西——感性和理性。比如還有人區分,女人是感性動物,男人是理性動物等等。

那麼現在我問題是:

自我意識、悟性、主體意志——自我

感性、理性——我

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呢?

我們下一次在談這個問題。

最近開了個公眾號玩玩,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Tkop520。

專欄也會照常更新。不要催我,給自己消化的時間。有問題可以給我私信。謝謝各位關注。


推薦閱讀:

【哲學】
歸隱之路——20世紀法國哲學蹤跡
哲學 |《思想的力量》
第二規則:均衡邏輯
閱與思·詮釋學導論

TAG:哲學 | 哲學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