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廢掉的?
知乎上有個很有意思的討論:人是如何一步步廢掉的,下面的回答囊括了方方面面,值得一看。
比如,不斷需要更多更刺激的東西,才能維持自己興奮和專註的狀態。
舉個簡單例子,除了考試,我們都沒有通宵讀《新聞學概論》的經歷,但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願意熬夜讀一本有意思的小說?因為一本大部頭的經典《新聞學概論》,沒有小說的起承轉合、愛恨情仇和生離死別,缺乏戲劇性的轉折,沒有「更多」信息刺激大腦神經中樞,所以也就很難整晚地集中注意力把它讀完。好比一個無辣不歡的人,自然會難以忍受粗茶淡飯。
下午本來的規劃是把Udacity上編程挑戰項目寫掉,但是新函數庫需要不停地閱讀文檔、一直Debug。我實在受不了程序一直報錯,看著飄紅的編譯器眼睛都快睜不開。為了防止打瞌睡,所以下午看看抖音上成精的貓貓狗狗、看知乎上形形色色的段子,瞬間清醒。
信息流真的是一個可怕的發明,每時每刻都會有大量的消息更新,一直刺激你,讓你始終維持高位的興奮水平、欲罷不能。標題黨也是,用聳人聽聞的信息,洞穿你原來的認知,讓你帶著一顆渴求真相的心點進去。
更可怕的是,這些讓你維持高位興奮狀態的信息,絕大部分都是垃圾,就如同垃圾食品一樣,能快速讓你吃的過癮,但是過嘴癮之後卻沒有剩下多少營養。
再比如,抽象能力在退化。
一句話、一篇文章寫得動人,是因為具象化表達。夏目漱石的「今晚月色很美」,就很容易把人代入他的情景。想像夏日的晚上,你一個人在黃浦江吹著風,看著皎潔的月亮。你想把此時的心情跟別人分享,腦海里最先想到的人是不是那個你最挂念的人?難的不是跟別人分享痛苦,而是跟別人分享快樂。你願意跟TA分享快樂,而且即使不在同一個時空也能理解你的快樂而不覺得矯情的人,應該鳳毛麟角吧。簡簡單單的6個字,就把這種心境詮釋地淋漓盡致。所以,這句被用來表白的短句,一點也不含蓄,而是很赤裸裸呀。
好了,扯遠了。你明白了具象化表達的優點,這也是為什麼更多人愛看視頻,而不是看文字。
但是我們更需要鍛煉的是抽象能力。身在Agency,面對的是整個行業不同的客戶,他們身處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營銷訴求。我們絕大部分時間,都陷在客戶具體的投放中出不來,導致視角局限在非常具體的維度上,精力和智力被消耗殆盡。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從幾百個客戶需求中,抽象出打法策略的能力。客戶類型能不能歸類?營銷流程能不能提煉出一個完整而又通用的Flow?這套打法換一個行業是否繼續適用?現在廣告主的打法能不能總結出某一個趨勢?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人,是永遠看不到風向的。
還有,像鴕鳥一樣主動拒絕閉塞自己。
朋友圈有個資深媒體人曾轉發一篇批判大數據的文章,並附上評論「我一直覺得大數據太虛了,就一直沒有花時間琢磨它,這篇文章批判地太好了」。於是這位老師連著她所在的媒體都被我鄙視了,畢竟,記者本來是被普利策寄予厚望要做「船頭瞭望者」的,但她對於社會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革卻視而不見,由她帶路指不定明天就會翻船。
大數據是不是噱頭不要緊,辣眼睛的在於她對新技術的態度。當然可以批判大數據,但必須是在深入了解它的基礎上,知其然然後批判才能讓別人信服。實際上,她轉發那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非常資深的數字廣告演算法工程師,是營銷領域的老兵,那篇文章噴的也是營銷領域大數據華而不實的現象,對大數據技術價值還是認可的。畢竟,把哈貝馬斯、麥克盧漢讀的再滾瓜爛熟,也不能從他們的經典中創造新觀點,頂多是這些大師們觀點的再組合而已,如果你認為這是一種創新,我倒也無話可說。
當然,我也特別反感那些動輒說要用「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改變XXX」的「權威」。這類權威又以文科生居多,估計能被忽悠的也只有我等文傻。
我是一個離娛樂特別遠的人,每次跟同事談到綜藝、電視劇、明星、遊戲的時候,我都是一個傾聽者,因為沒看過、沒玩過,所以基本上也插不上什麼話題。去年爆款《中國有嘻哈》我連片段也沒看過。第一次聽嘻哈歌手的歌,還是今年無意中聽到GAI參加《我是歌手》唱的《滄海一聲笑》。雖然我很早就聽說抖音很火,但是直到今年年初才下載著試玩。儘管作為一名廣告狗要對這些年輕人的話題時刻保持關注,但我卻一直提不起興趣,總覺得太無聊,所以我對新文化那股的力量一無所知。
忘記在哪看到一個說法:「年輕人翻身的機會,要麼是新技術,要麼是新文化。」對這個觀點深感為然。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努力學習新技術、了解新文化,才能最敏感感知社會的微小變化,不至於直到被社會拋棄了而哀怨。
沉迷高刺激性的垃圾信息,失去抽象總結的能力,又對外界的變化無感,不就很容易廢掉么?
推薦閱讀:
※如何制定一個不打臉的目標?丨自我管理
※知識不整理,就跟沒學一樣
※一直單曲循環一首歌並且會循環一天想停下來但是根本控制不住是不是種病態?
※為什麼要學習「溝通」?
※日誌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