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新加坡為什麼要幫助開發蘇州工業園區?

或者說,他們來了又走了,蘇州園區倒是從一片荒地變得高樓林立了,他們從中得到了什麼實惠呢?


第一次回答,作為新手不足之處還望各位海涵。。。

本人北京上學,工作原因去過蘇州兩次一共呆了兩個月。蘇州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乾淨,寬闊的街道和區分開來的工作和居住區。。。看到這種風格的園區布局設計我很是疑惑,這完全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後來得知這是新加坡人設計的。。。

漸漸習慣這種環境後就發現如果你在園區有套房子個一輛車,那會是一件很爽的事。。。

回到正題,新加坡人在這裡搞園區肯定是受政府支持的。。。至於為什麼後來走了,你去看看園區裡邊的公司,老外還是不少的吧。。。蘇州毗鄰上海崑山,而後二者相對來說比蘇州更有區位優勢,因為上海有個虹橋機場。。。而且上海還有一大批可以依託的高校,而蘇州呢除了xx大學分校xx研究院就剩蘇大了。。。我從某個研究院主任口中得知,他們組織個研討會之類的活動方便到場的也就是蘇大的師生了

園區本來就是為高新產業和中小企業提供的沃土,但就目前來說進駐的企業還是有限,但是我相信隨著各個高校研究院的不斷壯大完善人才聚集進駐的企業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


可是建屋等房地產公司不是賺的盆滿缽滿還沒有走么?蘇州現在很多廠房還是建屋的,建屋還在收租金啊。新加坡的房管局就叫做「建屋局」。


因工作原因,今年剛到蘇州工業園,同當地官員交流。

新加坡裕廊集團二十年前正在為他們手上的產業尋找一塊低成本的飛地。

所以什麼叫幫?那是是互利。

結果是,從盈利這個維度上,裕廊集團因為規劃太超前(各類超寬道路排污標準等)沒有賺到錢,提前退出了,政府補貼了一下表示友好。現在基本是政府自己管,定期派人去新加坡學習。

這一件事情總體是經濟規律的力量,當時即使不落在蘇州也會落在其他周邊合適的地方,不是新加坡做,也會有其他國家或公司組織做。

下面做一些簡單說明,想進一步了解經濟成因的可以參考《空間經濟學》《集群經濟學》(克魯格曼和一位日本經濟學家的合著)。

1. 產業集群會成規模的在空間內有規律轉移。如服裝製造業,汽車製造業,計算機製造業,從美國歐洲向大陸台灣轉移,現在向東南亞轉移,未來必將向非洲轉移(沒有去了解過非洲的情況,應該已經開始了)。大體規律是以下幾個階段

a.產業新興

b.產業鏈上下游公司集聚在一個地方

c.因為集聚導致租金人工成本等上升,低附加值環節企業發現換個城市生產更有利可圖

d.產業鏈某些環節公司開始成規模轉移

e.然後又開始一個新的循環

2. 產業為什麼要集中?集中會導致各種規模經濟,共享經濟等各類優勢。比如集中的勞動力池可以降低招聘難度,低成本的物流服務,上下游公司合作成本降低創新增多等。

3. 選址是否存在必然?產業開始轉移的時候,若干合適的城市之間差異很小,都可以選。但產業一旦落地後,產業集聚會自循環正反饋式地不斷加強當地優勢,更多同類和上下游企業會不斷被吸引過去。

蘇州工業園已經發展到c階段

大多數沿海城市都發展到c階段

中西部城市應該已經開始承接我們原本沿海部分產業(也沒有去實地了解過,看數據猜的)

沿海城市大多都要轉型,轉型成功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有一場城市間的大逃殺正在進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建議百度「蘇州工業園區創建的前前後後」,是當時的江蘇省長寫的,對園區的成立過程介紹的很詳細。

最初李光耀考察的是蘇州無錫,最終386拍板蘇州: 」放在江蘇蘇州好。因為那裡的勞動力素質比較高,中國歷史上的狀元、舉人出在那裡的比較多,而且蘇州靠上海近,交通方便。 」

看了李光耀回憶錄,新方後來是撤出了,最起碼是部分,原因是蘇州又搞了個新區搞低價競爭,新方很不滿,而當時又是亞洲金融危機,前景不好,就撤了。新方前五年主導開發了8平方公里,2001年起中方主導開發剩餘62平方公里。


為什麼那麼多外企來中國?

要是全盤否定園區,認為其是失敗的,那感覺沒幾個是成功的了!


我在蘇州過上學,我們老師給我們講的:

當初李光耀帶了50億(好象是,不知道是人民幣還是美元)來中國投資工業園,本來想建在上海,但是上海只給了他一塊破地兒,讓他非常非常生氣。

時任蘇州市長 章新勝 是哈佛畢業生,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就跟李光耀說,咱就建在上海旁邊,還比上海建的好,氣死上海,李光耀心裡的一口氣立馬就舒了。

怎麼賺錢就不清楚了,反正肯定能賺。


想到了其他信息來添加一下哦。

園區在建設伊始,園區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蘇州大市範圍內,蘇州政府有權力管轄任何一塊區域,除了園區。園區是一塊擁有自我管轄權的地方,只是每年政府開年終總結時,園區負責人去市裡開個會兒,彙報一下工作而已。雖然園區負責人是國人,但是他接受哪方人員的任命,哪方人員的差遣,大家不言而喻都懂得。而且以前園區有一座獅頭魚身的噴泉雕塑,好像是新加坡的什麼特色雕塑。新方投資撤後,蘇州政府立馬拆了這座雕塑,可見恨之深啊。

--------------分割線------------------------------

園區土生土長人來說話。當初新方的意思估計很簡單,打著合作建設的目的來園區拓展自己的合法殖民地,當時園區還是有新加坡人過來工作生活的,新人有打算掌握這裡經濟走向的目的。可惜,園區吸引外資太多,遠遠超出了新方的投資,新方的投資與其他外資不堪一比,新方投資不多,憑啥都要聽你的,新方眼見虧本了就撤了,偷雞不成蝕把米。園區建設伊始,坊間很多耳目聰明的人士都很反對園區的成立,他們看的比較清,新加坡國土狹小,資源貧缺,本國幾乎沒有發展前景,靠著去第三世界投資建設,獲得這類二戰後時代合法的殖民地來獲得住地,新土地管理權。還有同事去新加坡工作,感受也是新加坡啥都不懂,只是靠著國人幫其研發生產銷售,最後作為老闆自己享受盈利。新方的這種模式能維持多久,估計也是就十幾年的時間,到時候新加坡是什麼光景,還是拭目以待吧。


我看到過一個說法是蘇州騙了新加坡的錢 我來說一下

當時新加坡要在山東和江蘇選塊地投資 由於因為當時山東的工業基礎比江蘇好 但考慮到人才因素 把山東淘汰了 南京當時表態不需要這投資 推薦了蘇錫常

蘇州當時是江蘇排名第五(蘇州是蘇E 無錫蘇B 徐州蘇C 常州蘇D)並沒有工業基礎 但是無錫當時已經有機場 而且有工業基礎 常州說是因為翻譯官帶口音新加坡聽不懂 就淘汰了

但當時蘇州給了新加坡做了很多承諾 具體記不起來 我就記得包括建飛機場(都2017了飛機場連個影都沒有)造成的後果就是導致路途運輸費用成本高了很多

現在呢 蘇州發達了 誠品書店 蘇州中心 大褲衩 水上摩天輪 街道都是帶「星」的 金雞湖裡的石頭怎麼放都是新加坡人設計的

總而言之 還好蘇州把這個投資拿下了 成為了江蘇第一 不然蘇州不會有現在的地位

語言組織能力不太好 見諒。


補充一下。當時新加坡有大量外匯需要對外投資,中國則缺乏外匯需要建設。工業園區模式在當時被視為先進模式。新加坡從中獲得了和中國政府的緊密聯繫,為後來進一步投資打下基礎。新加坡在蘇州工業園區也許賺錢不多,但新加坡淡馬錫和政府投資公司在十多年前中國銀行業的投資則是大大的賺錢。


沒有走的,招商引資仍然是中加合作企業在做。至於為什麼選擇蘇州,只有內部決策者知道。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中加兩方權衡利弊的結果。


這是在做房地產開發啊,一級二級都能賺錢的吧。現在可以關注天津的「中新生態城」,30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城,不過目前發展的不夠快。


真有人以為別人的錢是大風刮來的啊。

別人的錢都是一毛一毛從你兜里掏出來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風水好。


推薦閱讀:

做有心人:人生規劃、職場勵志與理財13堂課,做有心人:人生規劃、職場勵志與理財13堂課全文...
男人四十歲如何規劃人生
這是一份倉庫規劃的流程及技巧
【申請】大學四年如何規劃自己的商科留學路(二)
國際著名規劃大師劉太格 昨在我市舉辦專題講座講述新加坡 功故事激勵珠海

TAG:城市 | 國際政治 | 人文abc | 規劃 | 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