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蔣彬教授:美國AI放療前沿研究,建立醫療AI新生態丨億歐智庫
「人工智慧技術,使中國放射腫瘤治療不僅僅在變化,而是發生著一場大變革。」
——王俊傑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腫瘤中心主任
在醫學影像輔助診療環節,近年來不斷湧現出新的科研成果與技術產品,科研團隊與服務公司間的互動日趨頻繁。目前全球大多數「AI+醫學影像」產品,主要以輔助診斷為主,例如對肺結節的自動識別與診斷。針對治療環節的AI產品還較少,連心醫療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實踐者,自主研發放療計劃階段的器官與靶區自動勾畫,以及放療過程中的自適應放療產品。
AI在放療領域,目前有哪些主流科研方向?產品落地情況如何?中美兩國在醫療人工智慧的發展環境方面存在哪些差異?針對這些問題,億歐智庫在連心醫療2017 CSTRO璀璨衛星會中,與大會特邀演講嘉賓、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蔣彬教授進行了一次深度訪談。蔣彬教授系統性地講述了其在放療全流程的六項AI科研方向與成果,建立「科研-臨床-產品化」的生態模式,以及對於醫療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
蔣彬:「AI+放療」科研先行者
蔣彬(Steve Jiang),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Barbara Crittenden講座教授,放射腫瘤系副主任,醫學物理與工程部主任。目前的主要科研方向人工智慧在醫療中的應用、基於雲的自動放療計劃、以及在線自適應放療。他帶領的西南醫學中心Med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utomation (MAIA) Lab研究團隊,是全美以「AI+放療」為研究方向的、規模最大的科研團隊。
針對放療流程的AI科研六大方向
從器官與靶區的勾畫,到治療計劃的制定,到患者放射治療,再到患者的預後工作,蔣彬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正在針對放療流程中的六大環節進行研究。
1. 器官分割與靶區勾畫
億歐智庫:器官分割與靶區勾畫,為什麼會成為您的重要科研方向呢?
蔣彬教授:一方面是放療科醫生手動勾畫效率太低,另一方面是缺乏經驗豐富的放療科醫生,尤其是基層醫院。美國的一項對放療患者的長期跟蹤研究表明,在大醫院和小醫院進行放療的存活率存在明顯差距。而這種差距,一個主要原因是醫生對器官分割的精準性,和對靶區勾畫的專業性。
億歐智庫:藉助AI進行器官分割和靶區勾畫,目前的研究進展如何?
蔣彬教授:在器官分割上我們已經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成績,例如對於主要器官(OAR)的勾畫,專家勾畫與AI勾畫的重合程度(Dice Index)目前是85%左右(在臨床應用上,Dice Index到80%以上就很好了)。但是,靶區勾畫的實現難度會稍大一些。因為每位醫生的經歷和經驗不同,具體的治療方案也會不同,很難有統一的標準。所以,連心醫療的LinkMatrix科研平台比較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讓AI學習各位優秀的醫生的經驗,醫生可以進行自主選擇。例如,我信任「張三醫生」,就可以選擇他的靶區勾畫方案,然後AI就會根據他的方案進行自動勾畫。我們現在在做的,跟連心醫療這個思路很像。
2. 人工智慧治療計劃
蔣彬教授:制定治療計劃很耗費時間,而且計劃的質量也參差不齊。放療醫生與劑量師(在中國沒有劑量師,物理師承擔了劑量師的工作)常常需要對治療計划進行討論和反覆修改。我們讓AI學習優質的醫生和劑量師的經驗,這樣AI就可以自動地、高質量地、高效率地完成治療計劃的制定。
3. 治療效果與毒性預測
蔣彬教授:患者的預後工作十分重要。例如,接受SBRT的早期肺癌患者中,有31%的患者五年內癌細胞會有遠程轉移。這些患者只做放療是不夠的,需要配合化療或其他系統性療法。但是我們不知道哪些患者屬於這類情況,我們就通過AI進行跟蹤研究,提早做出預測。
4. 同行審查與錯誤檢測
蔣斌教授:在美國,每年有超過25萬人死於醫療事故,在美國居民所有死亡原因中排在第三位,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我們正在建立一個叫SaftyNet安全網的深度學習網路,植入醫院的病歷系統中。SaftyNet不僅可以查錯,而且還可以綜合分析患者的各類數據,判斷治療方案是否達到最優,如果有優化空間,AI會給出調整後的方案供醫生參考。
5. 影像重建、復原與判讀
蔣彬教授:例如,我們利用AI實現MRI和CT圖像之間的轉化。現在放療領域的一大熱點是採用更加清晰的MRI圖像。但做放療計劃需要電子密度的信息,CT圖像會更適合。所以我們用深度學習將MRI轉化為CT圖像。此外,我們正在研究把四維CT圖像轉化為核醫學圖像,用以診斷肺部功能性的問題。
6. 可穿戴設備與智能診所
蔣彬教授:我們開發了基於Bluetooth Low Energy的RTLS(Real Time Locating System)實時跟蹤系統,我們會為患者佩戴智能手環,時刻了解患者的位置,以確保患者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接受正確的治療。目前手環還只有定位功能,下一步我們會裝上其他的感測器,探測患者的血壓、體溫、血氧濃度等生命體征。另外,我們自主設計了一個面向未來的放療中心,目前已經投入使用6個月。我們用了半年時間,構想20年後的放療中心會是什麼樣子,從而設計了這個放療中心。
比如說在一層的機房,我們首創了兩扇大門的設計,前門是病人的進出,後門及門外的走道是用於各種定位和劑量設備。一方面可以讓患者有更舒適的體驗,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證機房內的整潔。二層是醫生、物理師、劑量師及其他相關臨床人員的辦公區域,我們按照病灶分組設計多個生態系統,讓每個病灶相關人員在一起工作,便於交流。這座建築的設計在美國很有名,許多想要修建新放療中心的人都會來參觀,比如上周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由系主任Douglas Arthur教授和物理主任Jatinder Palta教授帶隊,前來參觀學習。
「科研-臨床-產品化」的生態模式
億歐智庫:AI醫學影像領域,從科研成果到應用產品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其中涉及到數據訓練、產品化等很多問題,您的團隊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呢?
蔣斌教授:你說的這個問題確實存在。研究人員對產品開發不熟悉,商業公司對於科研不了解,科研成果和臨床使用之間有一條鴻溝。所以我們正在籌建一個醫療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將科研、技術方案、臨床使用打通,同時與外部公司合作,將AI技術轉化為產品,目前我們與連心醫療正在建立這樣的深度合作關係。未來,研究中心會衍生出孵化功能,內部孵化創業公司,實現AI技術的產品化。這樣,我們就構建了「科研-臨床-產品化」的生態模式。
億歐智庫:但是技術方案在臨床中的使用,需要經過FDA認證,而FDA認證可能耗時很久。您如何看待?
蔣斌教授:因為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就有醫院屬性,我們的AI 演算法可以比較容易地在我們的臨床中測試和使用,不需要FDA認證。臨床中的具體使用過程,會暴露出很多問題,這是科研環節不會看得到的。這些問題,不是演算法不夠好,而更多的是流程問題、實際操作問題,以及科研中沒有預想到的場景問題。通過臨床使用,我們就可以不斷提升和優化演算法。
醫療人工智慧的未來
億歐智庫:美國比中國在AI領域的研究更早一些,而中國近幾年也進入了AI加速階段。您如何看待中美兩國在AI領域的未來發展?
蔣彬教授:我認為中國很有可能會「超車」。中國已經在很多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比如從現金支付直接跳過信用卡,進入電子支付時代。我們看每年AI論文的評獎,國內學者或華人得獎的有很多。中美兩國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可能存在差距,國內做基礎理論研究的人比較少,更多偏應用。但我不認為這是問題,因為基礎理論是共享的。
億歐智庫:從醫療人工智慧的發展環境而言,中美兩國有何異同?
蔣斌教授:首先,數據方面存在一些差別。美國在數據隱私、所有權、法律等問題方面很嚴苛,在中國會相對容易一些。但是,中國的影像數據電子化程度還不高。另外,兩國都存在數據質量問題,主要是由於醫學名詞的使用缺乏統一性。我們幾百個病人的病例,其中有對於大概30-40個不同器官的資料,竟然出現6000多種不同的名字。所以,我們在嘗試用AI清理數據。
億歐智庫:AI在放療領域的產品真正落地,是否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蔣彬教授:目前AI在放療領域的研究還比較早期,瓦里安、醫科達等放療公司都在嘗試做,但還沒有進入產品。但我相信,未來1-2年就會有比較多的落地產品出來。AI和其他技術不同,因為它是不斷飛速進化的,是非線性發展的。目前全球許多大公司都 AI作為發展戰略,例如微軟研究院有8000人規模的AI研究人員,大家都是只爭朝夕的態度,擔心一不落後會再也趕不上。所以我相信,放療AI產品的落地也不會太久。
推薦閱讀:
※94頁論文綜述卷積神經網路:從基礎技術到研究前景
※如何領跑自動駕駛這場競賽
※人工智慧神助攻:亞馬遜進軍AI實體店超爽用戶體驗!
※33歲 AI 新生代「教父」已崛起,或將成就人類歷史上邁向具有類人意識機器的一大步 | 獨家
※人工智慧的前沿法律政策問題思考
TAG:人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