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路與「葛宇路」 | 藝術是否就是美?

葛宇路與「葛宇路」 | 藝術是否就是美?

葛宇路又一次火了。這次是因為四年後他安裝的路牌終究被拆除了。

葛宇路是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目前已被北京一名辦高校聘用為影像製作專業的老師。這個路牌「葛宇路」就是他的畢業作品。

四年前,葛宇路在北京朝陽區蘋果社區南北區之間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名字為這條路掛了塊路牌。四年時間裡附近的居民已經熟悉了用「葛宇路」作為這條路的名字,外賣、快遞小哥也用「葛宇路」來定位。2015年後高德、百度地圖上也先後以「葛宇路」收編進入導航軟體里。葛宇路在畢業時將自己的這件「作品」展出,獲得了導師的通過,但這件「作品」也同時在網上火了起來。這一火便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7月13日,葛宇路路牌被有關部門摘除,這條路又恢復了「無名」路段。

了解具體事件觀看視頻《葛宇路:消失的路名》

01 葛宇路

此人就是葛宇路,完全沒有想像中學藝術的那種風度翩翩的氣質,更像是放進人群里就找不出的路人甲。然而他的作品卻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先來看看他另外的兩樣作品。

(圖片來自公眾號「央視新聞周刊」)

這是葛宇路爬上高架與監控攝像頭對視的畫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我在附近找監控攝像頭,搭腳架爬到和監控攝像頭很近的距離處,然後和監控攝像面對面看著。因為往常監控都是來監視我們的,我是不是也可以看它?在這裡,我質疑的是一種監控的權力。我對它並不能做出實質的改變,我只是盯著它,爭取盯幾個小時把背後看我的人看出來,或者說我們之間能夠有一瞬間的對視,我覺得那就很棒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浪漫的事情,因為其實每天在攝像頭背後看這些街道,突然有一個人雙目相交,我覺得那一瞬間會有一種溫情。

而另一件被大家稱為「低俗」的作品,就是他將一個假的男性生殖器豎放在了央美的旗杆頂端。且不論他是怎麼放上去的,單就這種藝術形式就已經衝破了很多人的底限,結果自然惹來了無數的罵喊。葛宇路之前被處罰過,很多人就出來說是他這件作品的原因,然而央美校長多次指出與他的作品沒有關係,也呼籲大家不要用輿論去控制這位年輕人創作的思維。

為什麼葛宇路的作品遭到了這麼多人的抵制?原因很簡單,就是他所認為的藝術創作與大眾審美是格格不入的。絕大部分人認為好的藝術作品最基本就應該賞心悅目,顯然葛宇路沒有做到這一點。難道這就可以說,他的作品不能算是藝術作品了嗎?何謂「藝術」?藝術就是反應現實並比現實具有典型性的人文表現方式,藝術就是藝術家以自己的思考方式,用特定的方法來表達內心的看法。藝術與人們審美中的「美」似乎並沒有聯繫起來,有些作品沒有做到「賞心悅目」,就更能說明,藝術是靠心去理解,而不是簡單的美醜判斷。

葛宇路的第一件作品「葛宇路」,是他了解到北京還有許多未命名的街道,這對百姓的生活多多少少造成了不便,而政府部門對這種事關注度又不夠。因此葛宇路站出來挑戰「命名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用這種方式挑戰政府的權威,他的想法也得到了成效。四年里這條街道上的人能通過一條有名字的路來定位,四年後相關部門得到了重視。有人說「葛宇路」破壞了社會秩序,他本人也知道這一點,並願意承擔後果。但從藝術作品的角度,他的藝術創作挑戰的目的達到了,也通過了導師的認可,從這個方面這就是成功的。

第二件作品很顯然是他的再一次挑戰,挑戰的是「監視權」。「我們每天都在被它監視,我是不是也可以監視它?」現在人們生活的城市裡幾乎每個角落都能被監控器監視到,儘管其目的是為了居民安全,但同時我們的一舉一動也暴露在了監控器後面的那個人眼中。至於若是有人拿著監控器幹了什麼不法的事情,該怎麼處理我們竟不從而知。我們被監視著,我們就應該有權利知道我們的隱私是否有泄露。

至於第三件作品,更大膽地挑戰嚴肅、神聖、權威。從理性來講,公眾對這件作品產生憤怒理所當然,葛宇路也理應遭到有關的懲罰。但這件作品真正的價值就在於此,他大膽地「褻瀆」著神聖,」褻瀆「所有人心中的權威,公眾的指責也就成了這件作品的一部分。人們所信仰的是普遍信仰的東西,而他看穿了這一切,因此他以這種方式發起挑戰。的確,夠低俗夠下流,但如果是件讓人們讚美、理解甚至能帶來利益的作品,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

02 北京東村

幾年前在《Vista》上看到一篇專欄介紹北京東村的這群」藝術家「們,之所以叫」東村「,不僅是因為在北京的東邊,更是公然與聚集在北京西邊的主流文化叫板。

所謂東村藝術,就是」行為藝術「,這是種更讓大部分人忍受不了的藝術方式。從北京東村出來的藝術家們,大家聽說過的可能有張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馬六明、榮榮……現在他們活躍於中國甚至世界的前沿藝術圈中,但是90年代他們生活在東村的日子如同過街老鼠一般。直到後來他們合作完成了一件作品,叫《為無名山增高一米》,這件作品被寄到威尼斯參加當年的威尼斯國際雙年展,引起了轟動,並獲得了至高的榮譽。眾人因此走上國際舞台。

《為無名山增高一米》是11個全裸的男女按照體重的順序,從下而上以3、2、2、2、1的人數層層「裸疊」,最重的人趴在最下面,最輕的伏在上面,身體疊羅為一。這件作品之所以在威尼斯引起轟動,就是這群」藝術家「用行為藝術的方式,來表達他們所認為的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人山合一「的想法。

作品在國內遭到了大量的罵聲,很多人無法接受這種藝術表達方式,用」不堪入目「」這也叫藝術家「這些語句來修飾。這種情況有點像當年四川美術學院的畢業照」人體多米諾「,幾十個人赤身裸體地擺出多米諾骨牌的造型,連成一個連環圈。這件作品之後川美遭到了全國藝術圈有形無形的抵制,其實原因更因為是川渝地區因遠離主流藝術圈的北上廣,早已聚集了大量的前衛藝術家和行為藝術家。

北京東村走出來的行為藝術家們之後也創作了很多讓人不解的作品,有些在國內有些在國外。比如左小祖咒後來轉入音樂製作,他的嗓音被很多人評論」作嘔「,他獨特的唱法的確讓人很難聽進去,但耐心聽會發現他在音樂編曲上有強大的天賦,很多電影製作都會找他為主題曲編曲。

03 Maternal Line

這是2017年Olive Cotton Award人像攝影獎冠軍作品,獎金約合人民幣107450元 。照片《Maternal Line》是攝影師Justine Varga讓祖母在一張膠捲上用筆進行塗鴉的結果。評委認為,這張照片喚起了人對於肖像本質的思考,更加關注究竟何者反映了人的存在。

這張作品美嗎?不美,第一眼看上去簡直亂七八糟。最讓人疑惑的是,這為什麼是一張肖像?

在我們傳統的意識里肖像就是人像,有五官的具體的人物圖像才被稱為肖像。但是傳統攝影留下的肖像往往只是一瞬間的人物活動,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人物的外貌,而難以看到人物的內心活動,這也是攝影最大的弊端。但是,這幅獲獎作品換了一種方式,他記錄下祖母隨意的塗鴉,祖母在很輕鬆的狀態下在底片上留下這些塗鴉,又或許是想到什麼事情畫下這些圈圈和線條。所以作品在引導我們追尋著人物內心世界的活動,是」精神肖像「,這也是他反傳統的地方。

04 藝術究竟是否就意味著美?

」葛宇路「、東村行為藝術、《Maternal Line》這些作品先不論它們的藝術造詣有多深,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不美「,換句話說,就是與現在絕大多數人的審美是格格不入的。而我們的審美是怎麼形成的呢?就是這一代藝術作品顛覆了上一代藝術作品,又遭到了許許多多人的模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地深入世人的記憶里,最終成為普遍的審美。上一代的人如果在現在是無法理解的,而後世的藝術在現在也是難以被接受的,就像塞尚舉辦畫展被無盡地嘲笑,就像梵高的畫賣不出去。

藝術不一定就是美的,因為」美「是有著時間概念的,從前美的現在不一定美,現在覺得美的將來不一定認為美。藝術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並不一定這種獨特的藝術方式、行為藝術就會成為我們以後的審美,但至少我們不能用感官上的美醜去判定一件作品的好壞。托爾斯泰說:」藝術最本質的東西不是表現美,而是情感傳達。「

我所解讀的這些作品不一定就是作者所要傳達的,還有更多完全無法理解的,第一眼看上去就覺得丑的作品,但是作品終究有它本身的價值。那些直指作品就是垃圾,覺得噁心、不堪入目的人,的確,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你們不喜歡,看一眼,轉頭走就好了。


推薦閱讀:

3.8我喜愛的女藝術家歐姬芙:花心、Concrete Jungle & Waste Land
白雪石,原名白增銳藝術年表
戊狗年—你應該看看大藝圈的這些作品
如果你關心「藝術、靈感、設計、創意」,此文必收。
戲曲臉譜的構造,走進臉譜的世界

TAG:葛宇路 | 藝術 | 行為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