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陀十大弟子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富樓那

富樓那(梵文轉寫:Pūrna,巴利文轉寫:Punna),全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梵文轉寫:Purna Maitrayani-putra),簡稱為邠耨、富婁那、富剌拏、彌多羅尼子,意譯為滿慈子、滿祝子、滿願子。迦毗羅衛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說法第一」。與佛陀同日出生。

生平富樓那為迦毗羅婆蘇(即迦毗羅衛)人,父親為凈飯王國師之子,母親相傳是阿若憍陳如的妹妹,屬婆羅門種。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等諸論,長而厭俗,欲求解脫,遂於悉達太子(釋迦牟尼佛)出城之夜,與朋友三十人同時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進,終得四禪五通。佛最初成道時,於鹿野苑轉法輪(為富樓那等五人講經說法),富樓那乃至佛所在處,求出家受具足戒,後證得阿羅漢果。以其長於辯才,善於分別義理,後專事演法教化,因聞其說法而解脫得度者,多達九萬九千人,故被譽為『說法第一』。他將佛法傳播到西方輸盧那國,在當地建立了興盛的僧團,三個月之後在當地入涅槃。

大乘佛教說法傳統上認為,因為富樓那尊者來不及參與摩訶迦葉主持的王舍城集結,所以另外主持了一次集結,誦出雜藏,後世稱為窟外集結。這可能是誤傳,因為富樓那尊者在釋迦牟尼在世時,已先於佛陀過世,不可能參加王舍城集結。《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記載,佛陀授記他未來成佛,號法明如來。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其國名善凈,七寶所合成。劫名為寶明,菩薩眾甚多,其數無量億,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聲聞亦無數,三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以是等為僧。其國諸眾生,淫慾皆已斷,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無有諸女人,亦無諸惡道。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當得斯凈土,賢聖眾甚多。」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二阿難陀

阿難陀阿難陀(梵文轉寫:ānanda,公元前463年-?),又稱阿難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者。是佛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被稱為多聞第一。他在佛陀死後證阿羅漢果,曾經參與第一次集結。據說他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

生平簡介阿難是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的弟弟。他非常虔誠地追隨佛陀。公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因為年輕,記憶力強,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陀的侍者。阿難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陀到各地傳道。阿難的不尋常處在於他一生沒有敵人。他一生躬行佛法,深知是佛法的熏陶才讓他變得優秀,於是十分謙遜誠懇。因而即使他常受到佛陀公開的稱讚,在僧團內身處高位,天天和大眾激烈地辯論不同的問題,也沒有招致別人的忌妒和怨恨。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佛陀在涅磐前還特意稱讚他的無私和仁慈。阿難還被稱做「多聞第一」,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的講經說法,能夠把佛的一言一語都謹記無誤,參加了很多佛陀對不同聽眾的演講。在許多記載的對話中,他作為和佛陀的對話者。比如《楞嚴經》。在佛陀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集會上,他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講。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等,對於佛法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佛陀入滅後,阿難非常傷心,獨自修行。但他非常長壽,在摩訶迦葉(Mahā-kā?yapa)入滅後,阿難被推為僧團的領導。傳說阿難的入滅,還使摩揭陀與毗舍離國修好,不再戰爭。

在禪宗中,阿難被尊為印度第二祖。因為大迦葉逝世後,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在後來的佛祖雕塑旁常見到侍立的協持就是他。

三乘共同認定阿難是聲聞阿羅漢,大乘佛教顯教不共認定為普賢菩薩,而密乘不共認定為秘密主金剛手菩薩。

在緬甸的蒲甘有宏偉的阿難陀寺(Ananda Pagoda)。佛陀十大弟子之三目犍連

目犍連(梵文轉寫:Maudgalyayana,巴利文轉寫:Moggallāna)也稱「大目犍連」、又譯作目犍蓮,沒特伽羅。簡稱為「目連」、「目蓮」。婆羅門姓,本名拘律陀佛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神通第一」的稱號。目犍連宏揚佛法遭到外道的嫉妒,在一次弘法經行中,死於裸形外道(亦有說為執杖梵志)的暗殺。他是佛教史上第一個為了傳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說一切有部所傳《阿毗達磨法蘊足論》被認為是他的作品。

概述佛教地位在藏傳佛教,目犍連與舍利弗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牟尼佛身邊,隨侍釋迦牟尼佛,並與佛祖一同接受供養、膜拜,而漢傳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身邊則雕塑阿難與迦葉較多。德謙旺默《大圓滿前行》記載有一次,目犍連和舍利子以神通力,一起到地獄道和餓鬼道去利益眾生,他們看到外道的本師歐頌作歇(護光圓者)死後生在地獄,受著無邊的痛苦。歐頌作歇(護光圓者)請兩位尊者返回人間的時候,轉告他的外道弟子們,外道的教法是不正確的,是顛倒的,真正的善行正法是佛陀所傳授的佛法,希望弟子們放棄外道,隨學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同時,因為他的弟子們,在他死後,將他的骨灰作成靈塔,每次他被供養的時候,都會感受到熾熱如鐵漿一般的大雨,打在他的身上,讓他非常痛苦。所以,他請兩位尊者,告訴他的弟子們,不要再供養他的靈塔了。當兩位尊者回到人間之後,舍利子先去轉告外道們,可是因為舍利子和外道沒有什麼因緣,所以他們沒有聽見。後來目犍連知道舍利子轉告外道,沒有發生作用,於是便親身獨自前往,告知外道信徒們,他們的本師歐頌作歇(護光圓者)所交代的事項。沒想到這些外道們一聽,非常憤怒,反過來認為是目犍連故意侮辱毀謗他們的上師,還有意折損他們。於是外道聚集所有徒眾,用石頭活活把目犍連捶打得血肉模糊,死狀十分凄慘。其實,依照目犍連修行的成就和神通力,集十方三界所有眾生的力量,都不能動他一根汗毛,何況這些外道呢?這是由於過去惡業成熟的原因,使得目犍連如凡夫一樣地脆弱,毫無抵抗能力。當舍利子和許多阿羅漢聽到這個噩耗,都非常悲傷地痛哭起來,這時,目犍連從死亡狀態中,以神通力重新恢復生機,告訴他們,這是他過去所作的惡因,現在必須承受的惡報,要大家不要傷心。舍利子和許多阿羅漢知道時節因緣到了,於是,大家一起進入涅槃,目犍連隨之也涅槃了。由此可知,神通如何廣大,都逃不出恢恢的業網啊!生平事迹目連救母

目連救母相傳目犍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通過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犍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1]世尊表示目蓮雖已是神通第一,但個人的神通力不敵業力,因此必須找更多的羅漢以群力才能救拔,為此目蓮特別在洞穴外準備盥洗用品,等待結夏安居結束的修行羅漢使用盥洗,並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2]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3]

死於暗殺目犍連一生宏揚佛法,遭到外道的嫉妒,在一次弘法經行中,死於裸形外道(亦有說為執杖梵志)的暗殺。佛教一般認為,他是無意抵抗業報,而非不知曉暗殺行動將會發生。

1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2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佛告目連:『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卧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樹下經行、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缽和羅飯,具清凈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3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時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釋迦牟尼佛的獨生子羅睺羅

佛陀和羅睺羅羅睺羅(前534年~?),又譯羅侯羅、羅怙羅、羅護羅或羅雲,意譯覆障或障月,是釋迦牟尼佛的獨生子,和後來的十大弟子之一,有「密行第一」的稱號。

其母為耶輸陀羅,釋迦牟尼悟道三年後,回到迦毗羅衛城。15歲出家。但因為他不到受具足戒的年齡,所以先做沙彌,以舍利弗為和尚,目犍連為阿闍梨(軌範師)。羅睺羅是佛教僧團中第一位沙彌。他開始修行的時候比較淘氣,學法持戒也有疏忽的地方,因此受到過佛陀父親的訓誡。

針對其喜歡說謊的壞習慣,佛陀以「洗腳水」為喻跟他說明謊話之骯髒。

後來羅睺羅努力精進,證得了阿羅漢果,被稱為密行第一。佛陀十大弟子之五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梵文轉寫:Mahākā?yapa,巴利文轉寫:Mahakassapa,「葉」字音「攝」),因梵文中「摩訶」解作「大」,故又名「大迦葉」又作迦葉波、迦攝波。意為飲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頭陀第一」、「上行第一」等稱號。為禪宗第一代祖師。

生平簡介「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故摩訶迦葉即大迦葉。「迦葉」譯為飲光、光波,又叫大龜氏。大龜民是他的姓,因為他祖上的人修道時,看見有隻大龜馱著一個圖,所以就以此為姓。 他還被稱為「頭陀第一」,「頭陀」是譯音,意為清心寡欲,掃除世間塵垢煩惱,是佛教的苦行之一。祖師本娶跋陀羅迦卑梨耶為妻,二人皆不好五欲,志行清凈,後皆皈依佛陀。大迦葉從佛出家後,受佛教化,發正智,八日即證入阿羅漢果。世尊示三乘解脫同一,分半座與迦葉。而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故事,更為禪家膾炙人口之公案。對於佛法的流傳,有極大的功勞。摩訶迦葉畫像

摩訶迦葉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加入事火沙門的團體,成為領導者。後來於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三年皈依佛陀,成為釋迦佛的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大迦葉也曾經自言,即使佛陀沒有出世,他也可以依自己的努力成為辟支佛。[1]佛陀入滅後,成為佛教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直至阿難成為弘法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佛出世,方行涅槃。[2]而迦葉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被稱為「頭陀第一」;又因至今傳誦不絕的公案《拈花微笑》[3],被中國禪宗尊為始祖。在漢傳佛教中,大迦葉與阿難陀往往會被雕塑在釋迦牟尼佛身邊,隨侍釋迦牟尼佛,並與佛陀一同接受供養。而在藏傳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身邊則雕塑目犍連與舍利弗較多。

有關摩訶迦葉的記載《雜阿含經》卷十六、卷三十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卷三十五、卷四十四《大迦葉本經》《有部苾芻尼毗奈耶》卷一《毗尼母經》卷一《中本起經》卷下《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摩訶迦葉度貧女經》《迦葉赴佛涅盤經》《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大智度論》卷二、卷三《付法因緣傳》卷一《佛祖統紀》卷五

苦行第一大迦葉摩訶迦葉波,漢譯「飲光」,謂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餘光,故名。《法華文句》云:「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故名。」迦葉姓氏,佛弟子中姓迦葉的人很多,如十力迦葉,三迦葉兄弟等,以其年長,故稱為大。摩訶迦葉波,名「畢缽羅」,父母禱畢缽羅樹而生,故名,出生於摩竭陀國王舍城邦,摩訶婆羅陀村婆羅門種姓家庭中,父名「居拘廬陀竭婆」,是摩竭陀國著名吉田豪。他八歲起,依婆羅門教規定,從師學習祭祀、書畫、算術、文學、五明、四吠陀、音樂歌舞、天文、氣象等知識,由於他聰明過人,所學知識。莫不精通。迦葉幼時與一般兒童不同,喜離群獨居,厭惡情慾。拈花微笑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為了要令一切眾生得大利益,請佛說法,並把一朵金色的波羅花獻給佛。這時佛答應了大梵天王的請求,高升法座,卻一句話不說,手裡只是持著婆羅花朝大家看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訶迦摩訶迦葉尊者拈花微笑葉破顏微笑。佛很高興地當眾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咐囑摩訶迦葉。」同時還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予迦葉。這就是禪宗說的「衣缽真傳」的故事。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佛在拘屍那涅盤時,大迦葉率領五百比丘在北方鋒叉那耆國教化,得知佛入滅的消息,星夜帶領弟子們趕到拘屍那城。看到佛的遺體,大家都很悲傷。唯有六群比丘之一跋難陀說:「你們何必為此傷心?佛在世時,嘴巴整天啰嗦不停,說我們這也不對,那也不好。現在他死了,我們可以自由了,今後沒有人能管束我了。」迦葉聽了這話心裡很著急,認為當務之急,應把佛生前說的法和律整理出來,使僧團能有遵循的準則。他懷著沉重的心情,把佛的遺體火化之後,就主持三藏聖典的結集。

參考資料1《增壹阿含經》卷五:「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長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並受衣裳。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行頭陀。如今不敢舍本所習,更學余行。」2《阿育王經》:是時迦葉入城乞食。乞食竟入雞足山。破山三分。于山中鋪草布地。即自思惟。而語身言。如來昔以糞掃之衣覆蔽於汝。至於彌勒法藏應住。復說偈言。「我以神通力。當持於此身。以糞掃衣覆。至彌勒佛出。以此故彌勒。教化諸弟子。」3《拈花微笑》公案並不見於禪宗創立之前佛教典籍經文,因此有人認為是後人杜撰的。


推薦閱讀:

中國十大奸臣之魏忠賢曾呼風喚雨一手遮天,最後卻自縊而死
男人哪十大死穴女人不能碰
茶源中國——十大名茶之列
【微話題】十大裝逼男人,來數數你身邊有幾個?
十大習慣是漏財風水·千萬別犯這些?

TAG:佛陀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