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專家:全面判定宋朝「沒有思想禁區」是大謬不然
當然,宋朝的遺產也有消極因素,而且利弊得失往往藤纏葛繞共生在一起。
就政治遺產而言,其制度設計固然確保了君主集權,根絕了分裂割據,但時時處處「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在軍事上,各自為政、缺乏協調、難以統籌等弊病如影相隨,嚴重削弱了軍隊戰鬥力。在行政上,政出多門、官員冗濫、效率低下等現象也司空見慣。於是,強敵壓境、時局紛擾之時,缺少活力、短於應對也就在所難免。
就精神遺產而言,作為精神文化內核的新儒學確為時代注入過許多新元素,但隨著外部環境的壓力與內部專制的強化,自宋理宗起,理學作為宋學主流獲得尊崇,升為官學,創立期的兼容精神日漸泯滅,而「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教條經過後代的發酵,最終成為明清專制帝國控制官僚、馴服百姓的精神桎梏。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理性區分宋朝遺產中的新生兒與洗澡水,全單照收與一起潑掉的做法都不足取。
【關於宋朝的幾種誤讀】
宋朝立國年代長,史料存世數量大,未經全面佔有,缺乏深入研究,僅憑個別記載,便下全局判斷,難免會出現失誤。以下幾種誤讀,當前亟須糾偏。
第一,過度美化宋朝。
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領域,宋朝確實出現了新氣象,但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遷畢竟未脫君主專制與地主經濟的大框架。誤讀者往往抽離大前提,不分時段區域,將若干新元素絕對化、普遍化與一貫化,進而作為過度誇飾的支撐性依據,其結果必然有違歷史事實。
先說社會經濟。有誤讀者將宋朝說成是農民「自由、快樂地生活的朝代」,顯然有失偏頗。宋朝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係雖有改善,但官府代表國家對其控制與盤剝並未放鬆;他們的生活在總體水平上儘管比前代有所提高,但總不能將宋朝美化成「廣大民眾的黃金時代」。
次說言論環境。宋朝士大夫官僚確享有一定的言論自由,那是相對其它專制王朝而言,但即便宋朝也僅限於政治生態良性運作期。南渡以後,政治生態明顯惡化,秦檜在宋高宗的默認下,屢興文字獄置反對派於死地;韓侂胄以「偽學逆黨」傾陷政敵,厲禁道學與道學派,都是眾所周知的。誤讀者不論前提與時段,全面判定宋朝是「沒有思想禁區」與「沒有文字獄的時代」,顯見是大謬不然的。
再說士風名節。新儒學確有砥礪人心之功,也出現了范仲淹、包拯、文天祥等一批士大夫精英。精英有榜樣的力量,但士風從來隨政風互動。在良好政風下,例如北宋慶曆、嘉祐時,士風相對振作,操守自然高揚。政局一旦污濁,雖仍有少數士大夫不為所屈,但秦檜、韓侂胄、史彌遠與賈似道專政時,士風窳敗,斯文掃地,何來風骨氣節可言,而這些權臣與麇集其麾下者,十之八九不都是士大夫官僚嗎?足見籠統斷言宋朝是「君子時代」,無疑也是誤讀。
第二,無關中國模式。
觀過度美化宋朝者,大多是歷史愛好者以偏概全的認知性誤讀;但也有極度美化者將宋朝政治等同於當下的中國模式。如前所述,宋朝在政治文明上有著長足的進步,但其所有進步都是相對的,而且是在專制政體下展開運作的;皇帝仍是國家最高決策者,祖宗家法下所有頂層設計無不服務於君主專制集權。把宋朝政治誤讀為現今中國模式的根本失誤,就在於有意無意地忽視君主專制這個大制度,而處心積慮地美化某些小制度。
比如,宋神宗與宋哲宗時期有新舊黨爭,有人將其說成「以王安石為偶像的改革黨與以司馬光為偶像的保守黨兩黨輪流執政」,用以論證宋朝已「有共和的因素」。這種說法把古代帝制下兩黨輪流輔政與近代意義上兩黨輪流執政混為一談。一字之差的癥結,旨在抹殺民主共和與君主專制的本質差異。
宋孝宗與宋理宗都以旁支宗室而入繼皇位,有人將其曲解為政治上「『誰都可以當皇帝』的開放性」。縱觀中國歷代王朝,因君主絕嗣而旁支承統的權變做法,並非宋朝獨有,若將其美化成宋朝已具「皇權開放的觀念」,實在匪夷所思。君不見,皇權依舊在趙姓皇帝後代中私相授受,「皇權開放」從何談起。
有人把宋朝對皇權及其決策程序的相對制約,解讀為「皇權成為最高公權力的象徵」。殊不知宋朝這種相對制約,最終必須以皇帝自覺接受權力制衡為前提。這也決定了代表皇權的宋朝皇帝不可能像近代立憲制那樣徹底虛君化,也就談不上宋朝「以制度保障了國家公權力最大限度地屬於全社會」。
更有甚者,有人聲稱:「令全世界疑惑的『中國模式』,其實就是宋朝政治的核心理念:超越利益集團。」說宋朝國家政權已經超越利益集團,是「一個高於各個利益集團的存在」,這不僅缺乏關於國家權力的政治學常識,更經不起宋朝政治諸多史實的有力否證(見2014年1月19日《上海書評》拙文《宋朝政治難為現實背書》)。
推薦閱讀:
※關於宋朝和清朝,有沒有萬曆十五年這樣的分析書籍?
※「句讀」的自動生成
※【八卦篇】什麼?宰相縱容小妾打死女婢他自己竟然平安無事?
※專題批駁送吹大送馬政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