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研究之二:淺談蒙氏數學教具的系統投放

蒙氏教育研究之二:淺談蒙氏數學教具的系統投放

2010-10-14 01:39:44|分類: 默認分類 閱讀106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經過對幼兒系統的科學研究和觀察,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吸收其他教育理論的特色,在長期的兒童教育一線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創立了蒙氏教育體系。她制定了新穎獨特的整套的教材、教具和方法,包含了日常練習、感官、數學、科學文化、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識。

數學教育是蒙氏教育的精髓。可能有些不太了解蒙氏教育的人會說,幼兒時期就學習乘、除、大位數運算沒有必要,會20以內加減就行了。蒙台梭利認為,幼兒的學習中,「看到的會忘記,聽到的能記住,做過了才能真正理解。」她非常注重幼兒的操作,她把五大領域的教學內容製作成「物化的教具」。數學學習中,她把抽象的數學教育具體形象化,變成孩子易於操作的教具,6歲以前的孩子便能輕鬆運算。

我國從1994年開始進行蒙氏教育的實踐研究,在蒙氏數學教學的實踐中很多幼兒園有困惑,在教具投放中也有許多需解決的問題。

現狀分析:

在當前的蒙氏教育中,教師能做到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設置教具,觀察孩子、分析現象以做出調整,看似「心中有目標」,因材施教,但實際教學中卻存在了很多的問題。其中,教具投放的不系統是重要因素。

一、自由度大,目標性差,教師對教具的拓展不夠。

蒙氏教育提倡幼兒自由選擇工作,教師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操作情況進行個別指導。傳統的蒙氏教室中,以混齡班為主,一種教具只有一份。而我們現在多是同齡班,等孩子們把一份教具都做完一遍後,已經是很長時間了,但很多孩子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練習。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能根據某一教具進行延伸製作:如「數棒」延伸出塗色、加法填空等書面作業,但很難保證一個教學目標,大部分孩子都在一定階段內完成。

現實教育中,孩子的接受水平存在個體差異,但進入小學後,又要同要求、同進度的學習。因此,加強目標意識,圍繞目標,教師延伸製作大量教具非常重要。

二、囫圇吞棗,教師對教具的層次性不了解,分解不夠。

曾聽說過這樣的現象,有的蒙氏教師在一年內講完了所有的教具,後來沒東西可講了,孩子消化了嗎?教師把球拋出去了,接沒接住是孩子的事,說明教師對教具與幼兒的互動關係缺乏了解。當然這只是個別地區的個別現象。

細細思考,這是因為教師對教具本身吃不透的原因:每一種教具的操作需要有什麼知識經驗儲備?教具間有什麼難易差別?教具本身體現了那些學習層次?對於一種教具要做哪些分解等等。

在我們的蒙氏教育中,有的教師急於看到教學的成果,也存在難度大教具投放時,前期知識儲備不夠,囫圇吞棗現象。如銀行遊戲學習中,直接介入大位數的加減,缺少相關學習經驗的過渡,孩子怎麼能一下掌握呢?

所以,教師一定要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熟知每一種教具的操作及目標,分解教具目標,系統性進行教具投放。

蒙氏教具的系統投放:

一、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學習的特點,了解每個教具的目標。

這是進行教具投放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了各年齡班幼兒學習水平、特點後,才有可能科學、合理地投放教具,並進行延伸製作。

如蒙氏數學方面:小班(學習1—10數與量的認識等)、中班(奇偶數、數的分解合成等)、大班(相鄰數、連續數的認識,四則運算、等分等)。

了解了孩子的特點,更要熟知教具的目標,以便合理投放。如「數字與籌碼」可以用來學習1—9數與量的對應,也可以進行奇偶數的學習、相鄰數的學習;「紡錘棒箱」可以用來學習認識0,進行1—9數與量的對應;「塞根板」可以進行11—99連續數的認識等。

二、發揮三段式教學法的優勢,同一種教具,在不同年齡階段體現不同目標性。

幼兒有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他們能吸收周圍環境中的知識,但要有累積的基礎才有爆發的可能。蒙台梭利提倡「三段式教學法」,教具投放也可以體現三階段教學的特點。

同一種教具,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能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小班重在感知認識,中班可以進行指認學習,大班幼兒在學習中可以提升經驗,進行命名。比如漢語拼音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製作砂紙拼音字母板,小班的孩子可以按照錯誤控制卡進行拼音字母的排序,像背兒歌一樣記住拼音字母的順序;中班的幼兒則可以開始學習辨認拼音字母,利用沙盤進行初步的描畫;大班的幼兒則自然過渡到拼音的認讀、簡單拼讀、書寫。

三、分解教具目標,循序漸進教學。

我們為幼兒準備的教具環境應該有序、引導性強。教具應以一份份工作的形式有序呈現,難度大的教具可以進行有效分解,將它之前應做的一些知識準備以工作形式展現,讓不同能力的幼兒得到充分練習和不斷提高。在分解練習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操作會更加紮實、輕鬆。其實,仔細研究會發現,大位數的認識運算,對幼兒園孩子來說只是從一到十的反覆點數,所以前期的知識能力準備尤為重要。如果基礎打不好,往往在銀行大位數四則運算時容易理解不好,易出錯。

比如認識「1324」時,我們一般都會先有「1、10、100、1000」數與量認識的介紹,然後過渡到大位數認識。因此將「1324」的認識步驟分解,用以下工作形式進行自然過渡:

認識1、10、100、1000的數與量——利用金色串珠10進行十位數的合成練習(如10+10=;20+30=)——百位數整量的合成(如100+200=)——千位數整量的合成(如2000+3000=)——1324數與量的對應。

四、結合幼兒發展需求,有目的地拓展延伸蒙氏教具。

我們的蒙氏班大都是同齡班,同齡孩子雖然有個體差異,但應完成的目標卻不應該有太大的差別。因此,教師不應僅限於原始教具的應用,要根據教育目標製作大量幼兒喜歡的教具,以滿足幼兒學習的需要。幼兒喜歡有趣味性的材料,數學最終要解決的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具的製作最好體現生活性、遊戲性,讓枯燥的數學操作更有趣味,讓幼兒操作更主動,自發地去吸收新知,並建構其數學心智。

如:1—10數與量的認識,可以通過大量的自製教具完成。「生日蛋糕」(用泡沫板做成小蛋糕,彩色牙籤當蠟燭,蛋糕上寫著數字幾,就是幾歲生日,要插相應數量的蠟燭);「破譯密碼」(請幼兒完成點與數字卡的配對操作);「喂娃娃吃飯」(用礦泉水瓶做成娃娃,按照「娃娃身上數字提示,喂相應數量的餅乾等」)……這樣,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教具,都去完成同一項教學目標,以便於下一步教學的順利開展。

又如:100板的工作,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及接受能力,分幾次將100以內的連續數展示給幼兒。為了讓幼兒充分練習、鞏固,可以設計不同的延伸工作。如在積木上貼數字,請幼兒按照數字順序進行拼擺練習;在線板上無序貼上數字,提供按1—30數字穿線板的工作;利用數字框出動物等圖案,請幼兒按照1—50(或1—100)數字順序進行連線操作。其實,針對這一項工作由易到難還可以設計更多的材料,讓幼兒在玩中學,以較好地達到活動目標。

學習乘法板、除法板時,可以製作「給小熊分餅乾」的除法練習,創設「買書」等情境遊戲進行乘法學習等。

教師在製作教具時,還要注意體現教具的錯誤控制。如果屢次體驗失敗,挑戰性太強,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學習的興趣。錯誤控制能引導幼兒獨立工作,產生成就感。教具的準備應結合錯誤控制,讓孩子在自我校驗中自我學習,以達到專註、秩序、協調、獨立。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蒙氏數學教育教給孩子的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並不是單純的機械運算。對於教師來說,原始教具也給我們以啟示,給我們的蒙氏拓展延伸教學以方法的指導。我們只有不斷地觀察、研究幼兒,系統地投放教具,科學進行指導,才能不斷完善我們的蒙氏教學,讓孩子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推薦閱讀:

德國的排水系統,城市的良心
系統重裝不求人?(也是撩妹助力神器哦)
Information (術數與信息系統)
蕭宏慈談醫行天下「自愈法」:「殺毒軟體」與經絡系統
情感系統

TAG:教育 | 數學 | 系統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