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宗:科學把握中國人口的規律和趨勢

尊重人口規律,保護人口生態,是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楊深來 澎湃資料近年來,中國低生育率背景下的人口形勢和轉型中的新人口問題備受各界關注,調整生育政策的呼聲可謂不絕於耳,一浪高過一浪。2015年2月9日,中國人口學會主辦了一場名為「中國人口形勢分析與展望」的研討會。這個研討會對中國當下的人口形勢作出了引人矚目的新判斷,但相關人士提出的一些看法卻令人困惑,值得商榷。出生人口性別比並未發生質變首先,相關人士在研討會上提到,2014年中國人口有兩個重大變化引人注目,其中之一是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斷崖式」降落。「重大變化」一定是指轉折性、趨勢性的變化。所謂「斷崖式」降落可以理解為直上直下的斷面式、突發性下降。雖然描述生動,也給人信心,但對於已成痼疾頑症的性別失衡問題來說,這個判斷恐怕過於樂觀。根據最新數據,2014年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的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仍然在115以上,雖然從數據看比上一年有所下降,但畢竟從性質來看還是在高位上高危運行,仍屬於「嚴重失衡」的狀態,小幅度的量變並沒有改變其失衡的性質,長此以往,將使本已十分嚴重的「婚姻擠壓」問題更加雪上加霜。對此,沒有理由掉以輕心。假設下降後的性別比接近102-107的正常值域,這種質變才是我們期待的、有真正意義的「重大變化」,而這樣重大的變化何時到來,依然遙不可知、難有定論。總之,在這個關乎人口生態安全的大問題上,中國需要再多點危機感和緊迫感。判斷人口趨勢不能糾纏於當下其次,上述人士提到的另一個「重大變化」是,2014年出生人口數量「跳躍式」上升。該人士預計:2015年出生人數會再度大幅度跳躍,一個新的出生小高峰將如期而至,2015年全年出生人數有可能會逼近、達到甚至超過1800萬;如果考慮到將來生育政策的繼續深入改革,這個出生高峰還會延續5-8年。且不說這種看法是否符合事實,因為也有研究預測出生人數將呈現不可遏制的下降趨勢。該人士提出的上述兩個「重大變化」,要傳遞的信息難道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出生高峰」如果有的話,有多高?持續時間多長?是好事還是壞事?第二個重大變化似乎隱含著挑戰和壓力的意味。然而,如果是壞事,那為什麼要開放單獨二孩,調整生育政策?人口規律告訴我們,人口變數是慢變數,人口問題也是極具戰略性的大問題,不能糾纏於當下,而是需要目光遠大、統籌考量。2004年前後,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多年的經濟增長推動大量農村勞動力離土又離鄉,中國出現「民工荒」,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勞動力開始出現局部短缺、供不應求的現象。這在一些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他們總認為中國的勞動力人口近乎「無限供給」,可謂取之不盡。然而,人口轉變的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2012年以來,中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存量開始每年以200萬-300萬的規模在減少,從源頭上威脅勞動力的遠期供給。人口規律表明,任何一個勞動力的生養都有一個周期,起碼需要15年到20餘年的時間。種種端倪顯示,中國已出現雙重意義的既有顯化也有隱性的年輕勞動力虧損問題。「人口虧損」、「人口萎縮」才是未來中國人口問題演化的大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應該歡迎而不是懼怕具有補償性效應的「嬰兒潮」。何況生育政策調整後出現的「出生增量」實在是微乎其微,去年一年不過區區47萬,中國單獨二孩政策實施以後的「嬰兒潮」與發達國家二戰以後出現的「嬰兒潮」完全不可相提並論。宏觀來看,增加生育對於緩解少子老齡化的結構性壓力幾乎是唯一可以選擇的戰略性舉措。如所周知,在人口快速轉變的背景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之快、程度之高、規模之巨、挑戰之大,世所僅見。當下和未來,由於中國人口再生產的生力軍——年輕一代的生育意願已急劇下降,進入了內生性的「超低生育率陷阱」,中國已坐失生育政策調整的最佳時機。中國生育政策的放開、生育率的微弱回升的確對遏制人口老齡化速度、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幫助不大,但正因中國已錯失生育政策調整的戰略機遇期(以我之見,這個時期應該是在1990年代初到20世紀初),所以更要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時間,儘快調整和放開,以期盡量釋放生育率反彈和回升的正能量。也就是說,即便政策完全放開,中國也難以擺脫持續的超低生育率格局,因為生育的觀念和模式都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生了巨變。全面放開生育,不僅是在生育權利上還權於民的需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而且是遏止人口虧損、人口失衡、人口萎縮態勢的需要。單獨二孩政策確實「遇冷」了第三,上述人士在研討會上提到:有人說單獨二孩政策「遇冷」,這是一種誤讀,需要加以釐清。其實,原先預估2014年單獨二孩政策出台之後出生人口將新增100萬到200萬,實際上增加不到50萬,究竟是「遇冷」還是「遇熱」一目了然,無須多言。大小不等的調查表明,申請人數遠遠少於目標人群,響應不熱烈是不爭的事實,即便考慮到生育潛能逐年釋放的可能性,低生育格局依然是難以撼動的人口新常態。「遇冷」給政府一個強烈的信號。現在的年輕一代和他們的父輩相比,生育觀念已經發生巨變,生育意願和動力已大為弱化。無論是總和生育率(TFR)統計還是無數生育意願調查,都證明了中國目前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意願都遠遠低於更替水平(TFR=2.2上下),這是中國進入低生育陷阱的基本依據和起碼共識。中國生育率轉變的大趨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從下降程度看,略低於更替水平的低生育率早已轉向總和生育率低於1.3的極端低生育率;二,從時間存續看,1990年代初出現的低生育率已演變為持續性的固化低生育率;三,從地理格局看,過去出現在城市地區和發達地區的低生育率已轉變為全國性、全人口的低生育率;四,從生成機制看,不太穩定的政策約束下的低生育率也已經內化為穩定的內生性、意願性和選擇性低生育率。六普人口數據不可輕易懷疑第四,上述人士還提出疑問:中國目前的政策生育率是1.47,簡單地說,全國所有的人都按政策生育,平均每個婦女生育1.47個孩子,而且現在農村的總和生育率基本都在1.8以上,全國的生育率怎麼會是1.18?眾所周知,1.47的政策生育率事實上主要適用於農村人口,城鎮地區基本上是一胎化。農村的總和生育率基本都在1.8以上的觀點大可商榷。理由是:農村固然有超生現象,但主要發生在1980年代;進入1990年代,由於人口的流動遷徙和觀念的轉變,農村年輕夫婦開始出現越來越多地放棄二胎現象;實際上在很多農村地區,計劃生育工作也是緊而又緊,僅僅從人口控制而言,這麼多年來也是成績斐然,不能罔顧事實。僅僅說農村TFR在1.8以上,就懷疑花大力氣收集上來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恐怕依據不足。尊重人口規律才有科學發展說到底,我們也許不必糾纏於「超低生育率」還是「很低生育率」,只要認定中國人口早已進入低生育率階段就足夠了,並且要有價值判斷上的共識:長期的低生育率將弊端日顯,潛在危害是很大的。這在國際上已經有前車之鑒,也成為政府和學界的高度共識。尊重人口規律,保護人口生態,是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人口轉變規律告訴我們,人口增長不是線性的而是波動的,不是無限制的而是有邊界的。人口周期規律則表明,人口的社會角色會隨生命周期的演變而發生變化,0-14歲的青少年人口終將成為勞動力人口,嬰兒潮帶來撫育挑戰的同時也在創造人口紅利,須以發展眼光看待新生人口的增長。人口慣性規律根源於人口的性別年齡結構,反映的是人口內在的趨勢,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提醒我們要對人口結構和慣性保持敬畏之心。人口繼替規律則說明,適度的生育水平對於保障人口再生產新陳代謝的活力是必不可少的,正常的人口繼替是文明延續的前提。不能將涵義豐富的「人口」等同於簡單的人數。人口是社會人的集合,具有自我調節適應環境的本能和智慧,人口的優化發展需要保護性干預、建設性引導。持續的低生育率終究是一場深遠的社會危機,生育政策的調整和放開隨著時間的推延只會更顯緊迫。保護和優化人口的生態平衡,遏制人口少子化的趨勢,提振年輕人口的生育率,才是大國復興應有的人口政策取向。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被美國拉開?
80後和90後人口的具體數量是多少?
溫拿之路啊, 你是陽關道還是鬼門關?
康雍乾到底是否是盛世?如果不是 那麼如何用馬爾薩斯理論解釋。
中國人口紅利拐點效應被誇大

TAG:中國 | 科學 | 中國人 | 人口 | 中國人口 | 趨勢 | 規律 |